中國傳統文化中,五穀文化有什麼內涵?其實更是一種人文關懷!

2020-12-24 國學大觀園

在中國糧食文化的歷史發展中,以稻(或麻)、黍shǔ、稷(jì)、麥、菽(shū)五種農作物,稱為「五穀」,這裡的稻即水稻,去殼後就是人們吃的大米;麥即為小麥,能磨成麵粉;稷為豆類的總稱,比如黃豆、綠豆、紅小豆等。

據歷史記載,黍沒去殼是糜子,去殼後就是黏黃米,磨成面成黃米麵,可做黃米飯、黃米粽子,粘豆包,油炸糕等主食或小吃。而稷大多數學者認為屬於北方的粟(北方穀子)、高粱等,不管怎麼分,黍和稷都是帶殼的穀類。

帶殼穀類加工成黃米、小米、高粱,不帶殼的小麥蕎麥能加工成蕎面、白面,玉米等也屬於不帶殼的。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的發展,五穀也不局限於古代的幾樣,成為糧食作物的總稱。

現在我們的餐桌上,經常出現的是稻米、小麥、大豆、小米、黑米、燕麥、薏仁米、苞米麵等,高粱米、黃米、蕎麥吃的不太多。我們一般把大米、白面稱為細糧,總吃細糧營養不均衡,所以人們就想多吃點粗糧,即五穀雜糧都吃點,對人的身體有好處。

今天談談人們對五穀中的穀類糧食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

古人百姓的一日三餐,主要以穀類為主。雖然也有稻田,但種植面積有限,皇宮、官宦之家才能經常食用。人們發現小米比黃米養人,不傷胃,就以小米為主食。慄還是古代朝廷稅收的重要來源之一。朝廷鼓勵農夫開荒多種穀子,因為它很耐旱,由於帶穀殼,比其它糧食好儲存,也是朝廷上下不可或缺的主食。慄文化深深影響著歷代人們的思想和人文情懷。

唐代李紳寫的《古風二首》詩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有一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古時人們就非常珍惜糧食,民以食為天的情懷。可見當時對慄的種植已成農業主流,開春播種一小粒種子,到秋天就能收穫萬粒糧食,糧庫充足,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有底氣抵抗外來侵犯。

要是田地不足,農夫不能自給自足,生活就沒有了保障。耕種農作物農夫是非常辛苦的,夏天頂著烈日耕耘,汗水滴在泥土裡。我們餐桌上的粒粒糧食,都是來之不易的,所以詩中提醒人們,要尊重農民的辛勤勞動,珍惜每一顆米粒,過去有一句話,浪費糧食,就是極大的犯罪。

中國的五穀文化,為何是傳統文化的根基?

中國的五穀文化,是哺育了中華民族的作物,也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和興盛的基石。不論是《周禮》中記載的故事,還是漢代《氾勝之書》裡「穗選法」的發明,再或者是《齊民要術》的穀物文化講解說明,無不是穀物文化的發源之地。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而五穀文化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更是一種人文關懷,應該得到廣泛地發揚和傳承。

《皇帝內經》告訴我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養精氣」。因此多吃五穀雜糧,不但能填飽肚子,還能調理我們的五臟六腑,吃出營養、吃出健康。所以想吃五穀雜糧,先從吃小米開始。

文 | 國學大觀園

相關焦點

  • 我們傳統文化中所說的「五穀」是哪五穀?你認識幾谷?
    『』五穀『』這個詞相信大家都聽過,但真能弄明白這「五穀」究竟是哪五穀?在現實生活中究竟是什麼?請隨我逐一道來。我們傳統文化講的「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且存在爭議,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另一種指麻、黍(shǔ)、稷(jì)、麥、菽(shū)。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 人文關懷—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創新之本
    對於電視娛樂節目而言,無論進行怎樣的創新,只有注重人文關懷,才能形成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文化建設;人文關懷 電視媒體以其強大的娛樂功能,一直擔任著電視綜藝節目的重要載體。近幾年,中國綜藝節目為了迎合大眾,力求突破傳統,主要以引進、購買國外綜藝節目。
  • 客家傳統民居:集中華文化之精髓,帶來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訴說
    其實,客家,並不單單只是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它更是一個具有深層內涵的文化概念。客家的文化內涵有許多,比如客家方言、客家文學、客家建築等等。今天,我們來談談集聚了客家文化內核的傳統民居建築——客家土樓。在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中,儒釋道思想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 注重全面發展,傳承傳統文化!忻州十一中校園文化活動結碩果
    《黃河頌》是語文教材裡的經典誦讀課文,文章有氣勢,極富感染力。、優秀製作、優秀指導、優秀表演四項大獎後, 今年在全國語委舉辦的「誦讀中國」經典朗讀活動中選送的《黃河頌》,再次作為山西省選送的五件作品之一,參加全國評選。
  • 從五穀文化看中國飲食文化,其實是一段文明史,長見識了!
    民以食為天,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人生活中離不開的。 飲食是人類第一重要的事情,民間百姓更是大實話,人從生下那天起,都是為了一張嘴。人吃五穀,健康富有,只有吃飽飯,才能做一切事情。你富貴吃山珍海味,你貧窮渴望吃一頓飽飯,普通百姓衣食無憂就滿足了。
  • 從傳統走向現代——中國文化中的人本主義
    在此方面,陳鼓應、樓宇烈、牟鍾鑑等先生已有論及,如陳鼓應先生在訪談中說到西方哲學時說「西方哲學側重於神本,神是唯一的、唯我獨尊的,是帶有獨斷性的西方性的自我」,並立足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指出了中國人本主義的淵源:「西方文化的根底是神本思想,中國文化則從殷周祖先崇拜的信仰中漸漸走向人本主義,是對人群的關懷。先秦諸子的著述中,瀰漫著濃鬱的人文思想和情懷。」
  • 盡善盡美,追尋柏廚家居幸福又真實的人文關懷
    關於設計的內涵,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人類通過勞動改造世界,創造了文明、創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最基礎、最主要的創造活動是造物。設計可以理解為是造物活動所進行的預先計劃,設計是由人主觀發起,或許有不同的主題,但其精神內涵一定是以人為本,發展至今,用人文關懷來概括或許更有現實意義。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傳統文化中的治理內涵
    內容提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
  • 貼春聯不只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文化,蘊含了豐厚的內涵!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讀書使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貼春聯不只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文化,蘊含了豐厚的內涵的事情,有興趣的同學就跟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哦「可以說貼春聯的文化一直從古代傳到現在仍舊被大家所推崇和傳承,其中原因有很多。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學生有什麼意義?
    例如,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等,字數相對較少,卻遣詞考究,讀來朗朗上口,不僅易於兒童接受,而且利於微言大義的彰顯,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悟到漢字的「音、形、義」,感受到文化的「精、氣、神」。可以說,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最有效的教育。
  • 中國茶道文化的內涵是什麼,這讓茶在平時生活中具有怎樣的地位?
    而在道教和佛教文化中,靜更是修煉的重要條件,在《老子》中就提到了"致虛極,守靜篤"的概念。佛教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禪"在梵文中便是靜慮的意思,禪宗便是通過靜慮的方式來尋求頓悟,而能夠讓人靜下心來的茶,自然是兩教人士的最愛。
  • 搖出來的中國扇文化——漫談中國扇子的文化內涵
    扇子起源中國,發展也在中國,扇子體現了中國傳統造物工藝的高超水平。扇子作為一種器物有著它獨有的內涵,尤其是當扇子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相融合,所散發出扇的靈魂和神韻,使扇子成為了中國特定社會形態的一種標誌,傳達了象徵、禮儀、審美等思想文化觀念。從扇子產生至今,無論是扇子的功能,還是扇子的形制,都在發生著變化。
  • 紀錄片中的「多元」人文關懷
    紀錄片與人文關懷的關係,升華為二者的交融並歸結為人的本性意義。也就是說,人文關懷應提升到記錄歷史文化中的人的本質上來,對於創作者來說,在創作思路中,沒有絕對的界限,只有想表達的方式,目的是為了使觀眾認知並產生共鳴,而這種共鳴正是我們對紀錄片所要求的,以人為本的文化使命。
  • 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留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因此,我們要留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要樹立文化自信,守住文化底線並且對文化進行創新。留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要自信。從洋務運動到五四運動,很多人認為中國文化不如西方文化,認為國外的月亮就是比中國的月亮圓,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 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 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很重要
    陳部長說:「《經典詠流傳》,這個名字就很好,在中國古代,詠是朗誦和歌唱結合在一起,流傳就是傳承下去,要流行起來,這個詠又是雙關語,既是一種表現形式,同時又是一種期盼,讓經典能夠永遠流傳,讓它在歌唱中、在朗誦中傳承下來。」  快來看看陳寶生部長還說了什麼。
  • 束景南: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人本學的思想體系
    鳳凰網文化:謝謝束老師,現在新冠疫情全球形勢非常嚴峻,世界格局正在發生非常複雜變化之際,您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哪些思想或者哪些理念依然有重要價值?請您從古代經典中提煉幾個值得我們思考的關鍵詞,或者一兩句話分享給我們。
  • 淺談:傳統文化與中國園林的關係
    中國園林從殷周時期的「囿」起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來自博大的華夏傳統文化多方面的影響。中國園林「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以「乘物以遊心」的方式,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意境。
  • 「孝」文化折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總體特徵
    「孝」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美德,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最樸素的價值觀念,是最直觀的「民族風」,最濃厚的「中國味」,最珍貴的「傳家寶」。孝道傳統美德可以怎樣轉化為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基因」?孝道文化是「治天下」的萬能良方嗎?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什麼意義?
  • 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四大古文明的三支已經消亡,唯有中國的主體民族和主體語言沒有變化,文明的根基沒有改變,從古至今一脈相承。但近代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的歷史、舊中國的落後把中國人民一度推向極端反傳統文化的行動中去。1966年的破四舊風潮席捲中國大地,讓紅衛兵從學生循規蹈矩的行為規範、習慣裡掙脫出來,打破了種種文明禁忌,把虛妄的階級鬥爭從理念轉化為實行踐履的狂熱。
  • 其實關於五穀的內涵一直在變化,你是否被人說過「五穀不分」?
    五穀用法的出現,說明古代中國很早就有了通行的主要穀物分類,通過長期的農業實踐,已經發現了幾種最適宜栽培、口感最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那為什麼又是數字五呢?和西方文化中對五的牴觸(如黑色星期五)相反,五在漢語文化裡是一個吉祥的數字。五排在中間,因此常被看作一個中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