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人生活中離不開的。 飲食是人類第一重要的事情,民間百姓更是大實話,人從生下那天起,都是為了一張嘴。人吃五穀,健康富有,只有吃飽飯,才能做一切事情。你富貴吃山珍海味,你貧窮渴望吃一頓飽飯,普通百姓衣食無憂就滿足了。
所以從古至今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物的追求不單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我們現代人都是美食家和「吃貨」。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有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在春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為大家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飲食的來源及發展歷史。
(一)遠古及夏商周時期的食物演變
上古時期人們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連調味都沒有,談不上什麼飲食文化。到了燧人氏的鑽木取火,我們的祖先學會用火烤熟食吃。喜歡吃燒烤的小夥伴,要是可以穿越到上古時期,保證讓你過完癮回來。
有火以後慢慢開始有了烹飪食品的方法。伏羲「授人以漁」,還發明了先天八卦,用於指導人們遠行辨別方位,躲避危險,以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到了神農時期,發現了人們食用的糧食種子。神農是我國農業和醫藥業的鼻祖,他們發明農具,通過親自耕種試驗,種出了能吃的植物糧食,品種雖然很少,但至少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
到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即五帝時期,農業有了很好的發展基礎,開始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軒轅皇帝為後人做出了農業功「藝五種」。就是人們常說的「五穀」,即「黍、稷、菽、麥、稻」。
黍shu (三聲),指糜子,去殼後是黃米;稷 ji ,指高粱;菽shu(一聲),指大豆;麥,指小麥;稻指的是水稻。但也有不同的說法。至於現代我們常說的「五穀」,也有多種不同的版本。比如有的五穀指「粳米,小米,小麥,玉米,高粱」,習慣上把米麵以外的糧食叫雜糧。現在的五穀,沒有那麼多限制,隨便五樣雜糧豆類,都稱為「五穀」。
(二)古人對農業的重視
一個國家昌盛,離不開農業的發展,糧倉是否充足,看碩鼠就知道了。糧食每天需要大量的消耗,就要多鼓勵百姓墾荒種田,還要祈禱上天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旦戰爭打響,沒有足夠的糧草保證,是萬萬不行的。兵家戰術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兵打仗,糧食永遠是第一位。古人用長矛刀劍兵器,將士們拼的是勇猛和力氣,只有吃飽飯才能勇往直前。
雖然一場戰爭的勝負由很多因素決定,但是缺吃少穿的絕對打不了勝仗,糧草是致勝的有力保障。比如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曹操兵馬不到兩萬人,而袁紹有十萬人。袁紹明顯有絕對優勢,也志在必得。但袁紹的部下洩露了糧食的秘密儲存地,導致糧倉被曹操燒掉,一下斷了袁紹打仗的糧食,等於是掐斷了咽喉一樣,最後袁紹被曹操打敗。
還有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六出」和「九伐」,兩次都因為被司馬懿拖延不戰,而耗光了糧草,不得已棄戰回朝。所以古時的戰爭,軍師除了戰略戰術外,很多情況是糧草的比拼。
這也說明戰爭就怕拖,速戰速決最好。拖得時間越長,越消耗糧草和人力,取勝的概率越小。
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