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穀文化看中國飲食文化,其實是一段文明史,長見識了!

2020-12-14 國學大觀園

民以食為天,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人生活中離不開的。 飲食是人類第一重要的事情,民間百姓更是大實話,人從生下那天起,都是為了一張嘴。人吃五穀,健康富有,只有吃飽飯,才能做一切事情。你富貴吃山珍海味,你貧窮渴望吃一頓飽飯,普通百姓衣食無憂就滿足了。

所以從古至今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物的追求不單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我們現代人都是美食家和「吃貨」。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有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在春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為大家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飲食的來源及發展歷史。

(一)遠古及夏商周時期的食物演變

上古時期人們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連調味都沒有,談不上什麼飲食文化。到了燧人氏的鑽木取火,我們的祖先學會用火烤熟食吃。喜歡吃燒烤的小夥伴,要是可以穿越到上古時期,保證讓你過完癮回來。

有火以後慢慢開始有了烹飪食品的方法。伏羲「授人以漁」,還發明了先天八卦,用於指導人們遠行辨別方位,躲避危險,以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到了神農時期,發現了人們食用的糧食種子。神農是我國農業和醫藥業的鼻祖,他們發明農具,通過親自耕種試驗,種出了能吃的植物糧食,品種雖然很少,但至少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

到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即五帝時期,農業有了很好的發展基礎,開始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軒轅皇帝為後人做出了農業功「藝五種」。就是人們常說的「五穀」,即「黍、稷、菽、麥、稻」。

黍shu (三聲),指糜子,去殼後是黃米;稷 ji ,指高粱;菽shu(一聲),指大豆;麥,指小麥;稻指的是水稻。但也有不同的說法。至於現代我們常說的「五穀」,也有多種不同的版本。比如有的五穀指「粳米,小米,小麥,玉米,高粱」,習慣上把米麵以外的糧食叫雜糧。現在的五穀,沒有那麼多限制,隨便五樣雜糧豆類,都稱為「五穀」。

(二)古人對農業的重視

一個國家昌盛,離不開農業的發展,糧倉是否充足,看碩鼠就知道了。糧食每天需要大量的消耗,就要多鼓勵百姓墾荒種田,還要祈禱上天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旦戰爭打響,沒有足夠的糧草保證,是萬萬不行的。兵家戰術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出兵打仗,糧食永遠是第一位。古人用長矛刀劍兵器,將士們拼的是勇猛和力氣,只有吃飽飯才能勇往直前。

雖然一場戰爭的勝負由很多因素決定,但是缺吃少穿的絕對打不了勝仗,糧草是致勝的有力保障。比如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曹操兵馬不到兩萬人,而袁紹有十萬人。袁紹明顯有絕對優勢,也志在必得。但袁紹的部下洩露了糧食的秘密儲存地,導致糧倉被曹操燒掉,一下斷了袁紹打仗的糧食,等於是掐斷了咽喉一樣,最後袁紹被曹操打敗。

還有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六出」和「九伐」,兩次都因為被司馬懿拖延不戰,而耗光了糧草,不得已棄戰回朝。所以古時的戰爭,軍師除了戰略戰術外,很多情況是糧草的比拼。

這也說明戰爭就怕拖,速戰速決最好。拖得時間越長,越消耗糧草和人力,取勝的概率越小。

文 | 國學大觀園

相關焦點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幾千年的文明史不但在精神文化上創造了獨具東方特色的文化體系,而且在物質文化上同樣有許多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成果,今天仍具有活躍而旺盛生命力的、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既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構成了商品文化和商品美學大觀中一道獨特而絢麗多姿的文化風景線。
  • 中國傳統文化中,五穀文化有什麼內涵?其實更是一種人文關懷!
    在中國糧食文化的歷史發展中,以稻(或麻)、黍shǔ、稷(jì)、麥、菽(shū)五種農作物,稱為「五穀」,這裡的稻即水稻,去殼後就是人們吃的大米;麥即為小麥,能磨成麵粉;稷為豆類的總稱,比如黃豆、綠豆、紅小豆等。
  • 我們傳統文化中所說的「五穀」是哪五穀?你認識幾谷?
    我們傳統文化講的「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且存在爭議,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shǔ)、稷(jì)、麥、菽(shū);另一種指麻、黍(shǔ)、稷(jì)、麥、菽(shū)。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 中國飲食文化說——民以食為天下
    中國,一直是以一個文化悠久著稱的國家。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年月,積累下來的文化歷史讓我們為之著迷。中國更是豐富多彩,由不同類型的文化組成,造就了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其中一塊分支——飲食。
  •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2016年04月29日 08: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飲食人類學:從飲食看人類文化?
  •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圖)
    一、飲食結構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西方國家秉承著遊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生,傳統飲食習俗以動物性食料為主。以採集、種植為輔,葷食較多,吃、穿、用都取之於動物。高熱量、高脂肪類的飲食結構適應於高緯度的地理和氣候。生熟結合,蔬菜很多時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現。
  • 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飲食文化簡史中國飲食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與沉澱,在中國傳統飲食結構、食物製作、器皿、營養保健、飲食審美觀、飲食禮儀等各個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特色,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最先進入有巢氏時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此時沒有飲食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鍋鼎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人類飲食最早從採集野生植物和獵取動物開始,但是這種採食活動就像今天其他動物的採食一樣,完全出於生理的本能需求,還遠遠談不上什麼文化問題
  •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齊魯飲食文化(三)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一方文化養育一方人,齊魯飲食文化(三)作為一個群體,魯商的足跡遍布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良好的口碑。魯商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下成長發展起來的。近幾年來,全國各地有識之士和許多海外人士,矚目於魯商和魯商文化,他們從不同渠道向山東傳遞一個信息。要探尋齊魯文化,當然要先弄清「齊魯」一名的來由。齊魯是中國區域範圍名稱,該名始於先秦齊、魯兩國。到戰國末年,隨著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齊、魯兩國文化也逐漸融合為一體,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圈,由統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齊魯」的地域概念。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聖餐的殘羹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節日是做「好吃的」的時候,尤其是做那些平時有條件也不能做來吃的許多特殊食物的時候。許多節日中的飲食都是這樣,到後來人們只知道「吃」而不知道為什麼要「吃」。漢族「打牙祭」的寫法也類似這種現象。從字面看來,吃一點葷的是對牙齒的祭祀。其實原來是官府每月定時的「衙祭」,祭祀完畢,官老爺把祭肉分給各機關的下屬,讓他們改善生活,補充蛋白質,平衡營養。
  •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無辣不歡的地方代表(一)
    中國各地飲食文化:無辣不歡的地方代表(一)從古至今文化主宰著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家庭,甚至是每個人的命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文化對於各民族、國家、家庭以及個人的影響有所不同。今天世界各地對所屬文化進行了細緻的劃分,並且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主要表現方面: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漫長的發展歷程、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穩定的結構體系如果從北京人發明火併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飲食文化創造開始算起,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到今天已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這是一部源遠流長、起伏有致、環節完整、從未間斷的歷史,可以自豪地說,僅此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的飲食文化可以與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並論。
  •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
  • 日本的飲食文化和中國文化有什麼不同?
    我從小就很愛吃,身在新疆,接觸到的美食的確很多,但其實我對於這種文化現象感悟並不是很深,自從學了日語和英語,學習了解了別國的文化與歷史,使我認識到不同國家的「吃」文化也是受一定的影響而發展形成的。各個國家各不相同的飲食文化與其民族性格的差異應當是有一定聯繫的。像中國對日本的文化,有一種同類感。
  •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 從飲食文化看臺灣!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突出的海島特徵、獨特的文化習俗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飲食文化。臺灣飲食文化以福建閩南飲食文化為主,但又結合了中國大陸各地的飲食文化特點。本文旨在通過對臺灣飲食文化的介紹,使人們對臺灣的飲食文化能有一個大概地了解。
  • 中國歷代飲食風格是什麼?從古代餐具變化,窺探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古代飲食文化載體「餐具」筆者認為古代飲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其實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演化歷程。但卻可以非常肯定的說餐具誕生,絕對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不僅,促進了古代飲食文化發展,同時也讓人類從蒙昧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 關於徵集「食懂中國」飲食文化類課題研究單位的公告
    一、課題立項簡介  中國自古就有「禮樂文化始於食」、「民以食為天」的觀念,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一脈相承,雖歷經時代變遷、形勢變化與政策調整,薪火傳承、經久不衰。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中國烹飪協會以「食懂中國」為題,以小見大,感同身受,探究食之變衍與民族文化、經濟社會發展關係,通過整合研究力量,提升研究水平,促進中國飲食文化的普及和繁榮,不斷提高民眾健康素養,增強國民健康體質和文化自信,同時也將全面推進《全國青少年營養膳食行動計劃(2019—2023)》的實施。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中華飲食文化精神_光明日報_光明網
    由此可見,飲食確實是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飲食本是人們生存的基本需求,它與純粹精神領域的文化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完備的農耕文明為飲食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那麼在飲食中又能看出中國人對社會和人生怎樣的態度?在中國的飲食習慣裡,是否具體而微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的某些特性?今天我們請來了中國社科院的王學泰研究員,他對飲食文化素有研究,讓我們和他一起,咀嚼中國飲食的美好和意義。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它的發展成熟階段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一般意義來說,中國飲食文化經過三代時期的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具有獨特內涵的文化體系,包括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