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歲北大化學:為國培養人才近兩萬名,多人已成院士

2020-12-20 澎湃新聞

12月19日,澎湃新聞從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10周年紀念大會上獲悉,110年來,北大化學學科已為國家培養了近20000名化學專業人才。其中本科畢業生約14000名;研究生約6000名,包括博士生2800餘名。

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10周年紀念大會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攝從這裡走出的唐敖慶、曹本熹、申泮文、何炳林、陳茹玉、張滂、鄒承魯、鈕經義等學子相繼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有關近十年的畢業生情況的調查顯示,該學院2011-2020屆本科畢業生共計1462人,其中79%的人選擇了出國或保研;12%的人選擇了直接就業,去向主要集中在基層選調、教育機構等領域;另有部分畢業生選擇了靈活就業。同期,該學院研究生畢業生中,碩士生佔比較小,畢業去向以升學為主;博士生畢業去向以繼續深造、學術科研機構和專業相關企業為主,另有部分畢業生選擇去往西部基層政府單位及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

北大化學學科肇始於1910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並於1919 年成立北京大學化學系,1994年更名為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簡稱北大化學學院)。

110年的發展歷程中,北大化學成績斐然。

1959年開始,邢其毅院士帶領北大化學系師生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和有機化學研究所合作,開展了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的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於1965年9月完成。1982年7月,此項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上世紀70年代起,徐光憲院士在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稀土理論和配位化學、核燃料化學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建立的串級萃取理論徹底改變了稀土分離工藝從研製到應用的試驗放大模式,實現了設計參數到工業生產的「一步放大」,使我國實現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大國」的飛躍,被國際稀土界稱為「中國衝擊」。

北大校長郝平在紀念大會上回顧了北大化學一路走來取得的成績,並代表學校對北大化學學院今後的發展提出了三點希望。他表示,希望北大化學學院服務國家戰略,搶佔科技前沿,堅持技術學科和應用學科並重,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創造更多的突破性成果;堅持立德樹人,為民族振興、國家發展培養更多有理想、有信念、專業基礎紮實、熱愛科學研究的拔尖創新型人才;優化學科體系,加強協同創新,增強內涵式發展活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頂尖學者任教,培養複合型人才!湖北49名學子入選北大強基計劃
    92歲院士連線寄語「勤勞勇敢」韓濟生院士隔空寄語準醫學生們,「在北大,凡是沾上博雅兩字,對你們的要求會更高,一般來說是德才兼備,這是一個標準。但是我認為德才以外還有一個要求,就是勤,勤奮、勤勞、勇敢。北大基礎醫學強基班學業輔導員楊恩策介紹,針對入選「強基計劃」的學生,北大將安排院士、傑青等頂尖學者為學生授課,以「1+X」的方式為每名學生配備一名專業導師和多名跨學科導師,在課程學習、科學研究、職業生涯規劃、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引領、指導和幫助。
  • 110年!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今年是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10周年從馬神廟到燕園北大化學已與時代交合碰撞110年每一刻2010年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00周年慶祝大會北大化學學院現有教職工192人其中專任教師126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
  • 頂尖學者擔任導師班主任,培養未來複合型人才,我省49名學子入選北大強基計劃
    千裡之外,我國著名神經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勉勵學子們不忘初心,勇攀醫學科學高峰,努力成為德才兼備、勤勞勇敢的優秀人才。92歲院士連線寄語「勤勞勇敢」韓濟生院士隔空寄語準醫學生們,「在北大,凡是沾上博雅兩字,對你們的要求會更高,一般來說是德才兼備,這是一個標準。
  • 凝心聚力,再創輝煌——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1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他回顧了北大化學學科創立百餘年來的光輝歷程,高度評價了老一輩化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精神,認為一代代北大化學人前赴後繼,矢志不渝,為國家和民族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化學人才,創造了許多具有領先水平的前沿成果,譜寫了科技報國的光輝篇章。當前,我國即將進入「十四五」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這賦予了科技工作者新的時代責任和使命。
  • 許智宏校長在北大建校110周年校慶上的講話
    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聯大師生以「剛毅堅卓」的精神堅持教學和科研,培養出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的崢嶸歲月,鍛造了北大追求一流的堅強意志,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北大建設一流大學的夢想始終不渝。
  • 北大中文系慶建系110周年 百餘年培養英才上萬名
    11月22日,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舉辦建系110周年紀念大會,93歲高齡的唐作藩等十幾位北大中文系老教授來到現場,北京大學校長郝平也對中文系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新期待。北大中文系老教授唐作藩講述自己與北大的故事。110年培養1.3萬餘名學子自1910年3月京師大學堂分科設立「中國文門」起,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歷史已有百餘年。
  • 清華北大的人才都去哪了
    2017年,中國院士初選及本科畢業院校統計如下圖。作為國家最為頂尖級的人才,院士對於哪個國家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這一眾高校中,浙江大學和吉林大學可謂是出盡風頭。 但是作為中國最頂尖的清北卻在這一次評選中讓人失望,只拿到了第四第五的名次,並且和第一之間的差距更是一倍有餘。
  • 「化學院士」卓仁禧: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科學家,一生奉獻為中國
    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科學家,中國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奠基人之一。一篇篇錦繡華章書寫了他的傳奇,一次次榮譽開闢了新的科學軌跡;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科學家,懷揣著祖國的希望,他的一生註定為國為民,他就是卓仁禧。
  • 北大畢業的24歲數學天才,赴美國攻讀博士,夢想為祖國培養人才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北大數院),於1995年在北大數學系與概率統計系的基礎上成立,下設五個系:數學系、概率統計系、科學與工程計算系、信息科學系和金融數學系。 北大數院先後為國家培養了8000多名畢業生,這些學生都在為祖國建設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 她是北大培養的天才少女,學有所成後卻加入美國國籍,成美國院士
    有的學霸雖然學業有成,也是成功人士,但卻忘記了培養自己的祖國,比如陳雪梅,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她的故事:她是北大培養的天才少女,學有所成後卻加入美國國籍,成美國院士。 後來陳雪梅如願考取了北京大學的生物專業,即便是在高手如雲的北大她一樣是拔尖的人物,每一年都能順利拿到獎學金,身邊的同學都很羨慕陳雪梅,大家開她的玩笑:以後你要成了北大的教授,可不要忘了我們啊!
  • 3年五大學科競賽斬獲近200個全國一等獎 20歲的成外立志:50年後必...
    僅過了短短幾年,學校的數理化生信息五大學科競賽,就已問鼎四川省前三,穩居四川省第二。從2018年到2020年,共斬獲185個全國一等獎,為清北等雙一流高校輸送了若干創新拔尖人才。「成外建校時間很短,只有20多年,但是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十幾個高考全省第一,不僅僅是每年幾十個清華北大,而是要在50年後,能夠有一位院士出自成外,這是我們高遠的目標。」
  • 2019中科院院士名單出來了,清華北大上榜人數最多,最厲害的是它
    根據新聞報導,2019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的相關座談會於11月22號在北京召開,來自全世界的優秀科研人員齊聚北京,共同見證新當選中科院院士的輝煌時刻。在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宣布此次中科院共有64位新增的新院士。
  • 放棄美國一切,71歲世界頂級科學家姚期智,為國培養頂尖天才
    出國深造,學有所成姚期智出生於1946年12月24日,上海人,曾和父母一起到臺灣生活過,從小成績優異,對物理尤其感興趣。20歲出頭的他就獲得了臺灣大學物理學士學位,隨後到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深造,還師從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格拉肖。
  • 探秘成都「學霸搖籃」:15所中學培養了29名院士
    「院士」中學哪家強  中國工程院共有793名院士,中國科學院共有728名院士,兩院共1521名院士。我市15所中學至少培養了1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共計29名院士,其中閔恩澤為兩院院士。
  • 打敗清華,戰勝北大,我國本科教育培養院士最多的大學!
    說到我國最好的大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清華北大,但其實在我國還有這樣一所大學,它不僅有著和清華北大相當的學府實力,培養的院士還比這兩所學校要多。這所學校就是浙江大學! 其實浙大這個巨無霸大學實力的確是非常強的,四十多年間培養了23位院士,絕對是值得理工科學子報考的大學。
  • 12歲入清華,他終身未娶卻培養79名院士,晚年精神失常成乞
    他為新中國培養了79名院士,23位兩彈功勳中,有一半以上是他的學生。這一年,他23歲。27歲那年,他回國,在清華創建物理系。31歲那年,他在清華創建了理學院,其中包括算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地學6系。當時請不到老師。他就把千辛萬苦請來、年齡資歷都不如自己的教師吳有訓的工資,定的比自己還高。後來又在自己盛年時,接連力薦吳有訓代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一職。
  • 上海有機所舉辦中科院院士汪猷110周年誕辰紀念會
    上海有機所舉辦中科院院士汪猷110周年誕辰紀念會 2020-10-22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浙江大學瞄準數學,從中科院引進最年輕院士,目標直指北大復旦
    首先,孫斌勇院士是浙江舟山人,畢業於此,對浙大有深厚的感情。 生於1976年的孫院士出身寒門,但學業成績非常優秀,他曾以滿分獲得浙江省數學奧賽第一名,高二就被浙江大學破格錄取,如果他想去北大、清華,是完全有機會的。
  • 培養出52名院士的醫學院,不是北大清華
    根據知名大學測評機構軟科給出的《造就傑出醫學校友排名》,協和醫學院培養出了包括張孝騫、張錫鈞、鍾惠瀾、林巧稚、黃家駟等在內的52位醫藥衛生界兩院院士,畢業生中,現任或曾任三級甲等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各專科分會主任委員及副主任委員(統稱醫學人才)以及成為醫學門類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中科大少年班培養的5位院士,其中4人為外國院士,人才都去哪了?
    少年班的創辦,可以說是寄託著時代和國家對人才的渴求。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很多大學停止招生少年大學生,現在只剩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仍在辦少年班。我國最早的少年班是中科大的少年班,1978年3月,21名來自全國的少年經過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首批中科大少年班學生,平均年齡僅1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