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地說就不聽,孩子太難溝通。正確的交流方式讓你和孩子聊得來

2020-09-03 曉笛育兒分享記

我們的話在孩子那,沒份量了嗎?一件要反覆說了很多遍,孩子依然不聽,覺得孩子是一個不聽話,不尊重父母,難以管教的孩子嗎?其實並不是孩子不聽話或難以管教,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長期忽略與孩子交流的質量累積出的育兒問題。

然而要一直做到好好與孩子交流,有一點難。因為孩子在生活中,總有這樣那樣的讓人生氣的問題。事實上不剝離情緒與孩子的交流方式,讓我們將傷害留給自己最親近的人了。


不正確交流方式影響親子關係

小學門口,一媽媽剛把車停穩,孩子就立馬從車上下來了,招呼不打,頭也不回準備就往學校走去。「等一下」媽媽提高嗓子說:「記得多喝水,上體育課要戴帽子,你急急燥燥的幹什麼,等一下有這麼難嗎?」

「知道了」孩子有點不耐煩的回了一句就走了。那位媽媽似乎對孩子的反應不滿,就開始數落孩子的不是。

「一點禮貌都沒有,整天毛毛燥燥的,不是丟帽子就是落水壺,一說就生氣,說都不能說了嗎?」孩子走的距離不遠,孩子也明顯是聽到媽媽的話。但他依然是頭都不回的往前走。留下滿是怨言的媽媽,在原地繼續數落他的不是。


毫無疑問這媽媽很愛孩子,但不注意與孩子交流的方式。不重視與孩子交流的質量,不正確的交流方式只會把孩子推從我們身邊推開,孩子也會越來越不願意與我們多交流,甚至牴觸我們的話影響親子關係。

但在生活中,也有一部分家長與孩子的相處非常融洽,交流自然,無障礙。不用父母要求,孩子也是非常配合。

前幾天在網上,看一個非常曖心的視頻。視頻中,一媽媽因為不舒服就在床上躺上一會,晚餐的時間到了,擔心2個孩子沒飯吃。就強忍著頭暈從床上起來給倆孩子煮麵條。


起床後,發現自已在讀小學的兒子在廚房忙碌的小身影,原來兒子早已主動的為妹妹煮好麵條了。網友們紛紛稱讚這位媽媽的孩子很懂事,暖心。

其實更應點讚的是小男孩子 與他媽媽的交流方式。從視頻中看到,當小男孩在廚房忙活轉頭看見媽媽就拿著手機在拍他時,臉馬上浮出自然的笑容對媽媽說:「我給妹妹煮麵呢,你不是頭暈嗎?趕快回去躺著吧!。」


看見媽媽依然站著不動,拿著手機在拍他,他又轉過頭來,還是臉帶自然的笑容催促媽媽回去休息,並說:「媽媽,你別拍了,等一下我收拾就完事了。」

在這段短短的視頻中,看到小男孩與媽媽日常自然的互動,可以看出正確的舒服的親子交流方式並非全是父母作為主導。孩子也一樣可以變成交流的主導。互動式的交流才是親子正確的溝通方式。

從上面2個小例,可以看到交流方式是可以來回循環的,我們用心與孩子的交流,孩子也必重視我們所說的。不正確的交流方式,雙方傳達所的信息容易出現問題了,互相不理解,說多了孩子也不願聽,就會逐步影響我們與孩子的關係,積累更多的矛盾。


與孩子日常交流,常見的誤區

與孩子聊天,是媽媽們每天都在做的事,也正因為它普通才會被忽略。大多數時候我們與孩子的交流都是有感而發,根據自己的心情來。開心時對孩子柔言細語,不開心了一問三不應也是常有的事。

在生活中我們與孩子交流常見的誤區有以下二點:

誤區一,心裡裝著其他事,嘴裡咐和著,心不在焉的與孩子交流方式

一位媽媽帶著3歲的孩子在逛超市,孩子開心的與媽媽分享他所看到的,而媽媽對孩子的分享只是嘴裡應著,眼光卻到處「飄」,心不在焉的附和著孩子。眼睛全程沒有朝孩子所指的物體看一眼,或朝孩子看一看。

當孩子拿起貨架的商品說要買時,媽媽也是隨意的用「不行」兩個來制止孩子。孩子不依就開始哭了,孩子哭鬧看似是為了買東西,實是我們不重與孩子交流,讓孩子要用哭鬧來引起我們的注意。


心不在焉的與孩子交流,孩子容易有被忽視的感覺。小一點的孩子可能會通過哭鬧,來引起我們的重視。

大一些的孩子會學我們的樣子,用同樣心不在焉的方式與我們交流,讓我們覺自己說話孩子不聽了,也有不被尊重的感覺。不重視與孩子交流的方式,一開始親子關係變化極微,我們甚至看不到。但蟻穴雖小可潰千裡長堤,把每日與孩子的交流看作毫不重要的事情,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會隨著孩子年齡越大越有隔閡的。


誤區二,大人說小孩聽,反覆說教式的交流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使我們罵了孩子,不一會孩子還會粘著我們。也正因為這樣讓我們總有帶一顆著持寵而嬌的心來和孩子交流。

知道我們再怎麼罵孩子,他都會原諒我們的。持寵而嬌的心態讓我們與孩子交流總處在上風的,使我們會在交流時忽略孩子的感受。

只想著怎麼說服孩子,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反覆說教式交流方式像極上級對下級說話的方式一樣,是不平衡的交流方式。


大人一直在反覆說教,小孩在旁邊聽聽著,看似在交流,實際上此時孩子像是一個局外人一樣,這樣的交流方式讓我們無法理解和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沒有參與到我們的交流中,我們的談話無法延伸到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我們逐漸會發現孩子對我們說教的內容數如家珍,且不感興趣。

我們上一句說什麼,下一句接下來說什麼孩子都知道了,形成一個大部分時間我們在自言自語,孩子也極少發表意見這樣的模式。這樣的交流方式讓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會越來越難的。


上面所說的2個與孩子日常交流的誤區,相信是我們都深有體會。不正確的交流方式,讓我們無法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釋放孩子的不良情緒。忽視與孩日常交流的方式,也會讓我們跟孩子的交流越來越不合拍,從而引發與孩子各種不愉快衝突影響親子關係。

親子教育專家田導根博士在他的《跟自己的孩子聊得來》一書中提醒我們:

懂得再多的育兒道理,也不如安安心心地陪孩子聊會天來得實在。要知道,陪孩子時間最長並與孩子互動最多的人,對孩子的影響力也最大。

所以說,重視與孩子的日常交流方式,不僅是解決親子衝突,拉近親子距離的關鍵,更是可以影響孩子行為習慣的「武器」。


那怎樣與孩子交流才是正確的交流方式呢?

交流是兩人內心信息的傳遞,正確的交流方式讓孩子樂意接納我們傳達的信息。並喜歡與我們分享他個人的想法。不敷衍,用心的與孩子交流是正確的交流方式。

正確的與孩子交流需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交流中,善用肢體語言和眼神

親子教育專家田導根博士在他的《跟自己的孩子聊得來》一書中也說到

要想和孩子有話聊,請先審視自己對話的習慣,如果總是板著一張臉,孩子永遠不會向你敞開心扉。

孩子的內心是敏感的,他期望的是美好,但如果我們總是板著一張臉或心不在焉的樣子,孩子的心扉是不會向我們打開的。


交流時肢體語言和眼神,是最先讓孩子感知的我們情感的媒介。善用語言和眼神與孩子的交流讓我們的表達更有力。在交流中,即使沒有說話,孩子敏感的心也能從我們的肢體語言和眼神,感受到我們的回應。

交流時善用肢體語言和眼神,更讓孩子感知我們在用心傾聽她的說話,我們現在認真與孩子交流的態度,也是孩子未來在社交上的樣子。

與孩子交流時不要面無表情或心不在焉,我們善用自然的肢體語言和眼神,用心跟孩子交流,不僅能拉近我們與孩子的親近距離,更重要的是可以影響他未來的社交樣子。


其次,交流中,常用詢問句,提問句,可以促進孩子的參與度

回顧與孩子交流的日常,我們會發現與孩子的交流中,大部分是我們在陳述孩子在聽。就像個人的演講大賽一樣,但對話不是個人演講大賽。

對話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參與進來,在交流中與我們互動。比如說中午先給孩子煮麵條吃,如果用陳述句來說,就是今天中午吃麵條。

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用詢問句或者提問句來問孩子可以這樣說:中午我想煮麵條給你吃?你中午想吃麵條嗎?你覺得要在麵條裡面加點什麼才吃呢?


詢問句和提問句可以讓孩子把話題延伸得更遠,不給機會孩子做交流的局外人,促進孩子參與到聊天中。同一頁面的聊天,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形成對話互動模式習慣。

最後,交流時,要及時回應孩子的感受,關注孩子內心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

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他是為了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

孩子的心靈是敏感的,我們若希望與孩子有很好的交流通道,得讓孩子把這個通道打開,也就是讓孩子的心向我們敞開。

孩子不願意向我們打開心扉,或者說育兒很多育兒的問題,都是我們沒能夠及時回應孩子的感受形成的。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會有個人的想法和觀點。在交流的時候,如果我們忽略孩子的感受,或習慣性的對孩子所說的話,或者建議都是給予否定和打斷。


孩子的心不會向我們打開,反而會收緊。我們也知道若在交流中用語言或者情緒攻擊孩子,孩子永遠也不會有跟我們聊得來的習慣的。

唯有在交流中剝離情緒攻擊,做一位細心的媽媽,在交流中,及時回應孩子的各種感受,比如孩子開心了,我們也從他的語言中分得一份快樂。如果孩子因為什麼事情發而難過,我們也可以從交流中和他分擔難過,並化解問題而不責備孩子不會處理問題。

在交流中,回應孩子感受,重視孩子的內心意見,讓孩子感受到我們重視與他的對話,他和我們說話也是安全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以後孩子有什麼問題就會想著和我們聊一聊,讓我們可以成為孩子聊得來的「朋友」,還可以成為孩子最想傾訴的對象。

尊重是互相的,當我們及時回應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那麼我們在孩子那裡所說的話也會有分量的。


相關焦點

  • 《跟自己的孩子聊得來》:父母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大人和他們正常溝通沒用,似乎只有打才有些作用。但打也不是長久之計,甚至還可能對孩子產生消極的影響!那父母到底該如何和孩子溝通,孩子才會聽呢?在《跟自己的孩子聊得來》一書中,著名的教育專家田導根博士就給出了具體的答案!一,準備篇:怎樣讓孩子願意跟自己溝通?
  • 與孩子溝通的五種妙計✸低聲細語地和孩子溝通交流
    和孩子交流,語氣十分重要,是蠻橫粗暴,還是輕聲細語,其結果會截然不同。一位父親帶著八歲的女兒到野外踏青。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女兒很興奮,不時蹲下來,對那些開得鮮豔,但又叫不出名字的野花說著什麼。他很詫異,問女兒:「你對花兒說些什麼?」
  • 反覆和孩子說就是不聽?心理學家:父母要用有效溝通代替無效的說
    一件事情明明已經跟孩子說了很多遍了,可孩子還是照樣沒有聽進去,家長一邊說,孩子一邊忘,孩子嫌家長囉嗦,家長嫌孩子不聽話。親子溝通問題一直是困擾著很多家長的&34;問題,親子溝通受阻,輕則讓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日常摩擦,重則影響親子感情、破壞親子關係。
  •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讓你贏得溝通主動權
    我們說,溝通是個技術活兒,甚至可以上升到藝術的層面。但是到底要怎麼溝通才能達到很好的結果,特別是達到你想要的結果呢? 面對一個成年人,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辦法很好地表達清楚我們的想法,而當我們面對一個孩子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更糟糕了,甚至到了讓人抓狂的地步。
  • 反覆和孩子說就是不聽?心理學家:父母要用有效溝通代替無效的說
    一件事情明明已經跟孩子說了很多遍了,可孩子還是照樣沒有聽進去,家長一邊說,孩子一邊忘,孩子嫌家長囉嗦,家長嫌孩子不聽話。親子溝通問題一直是困擾著很多家長的"老、大、難"問題,親子溝通受阻,輕則讓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日常摩擦,重則影響親子感情、破壞親子關係。
  • 父母和孩子溝通時的正確方式
    常有父母發愁說: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交流,總是沒說兩句就沒話說了,想再問點什麼他還嫌我煩。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擔心是對的,這種擔心折射出了親子溝通的重要性。親子溝通是門大學問!父母有教育子女的義務和責任,但是不良的親子溝通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也會讓父母勞心勞神、苦不堪言,最重要的是,不良的溝通方式會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 和孩子有效溝通...
    孩子&34;無法溝通?來試試這三招,做孩子的談話好夥伴來來來,咱們先來個&34;——有A和B兩個孩子:A同學,家長批評她,她都是乖乖聽著、乖乖地答應,然後依然如故。B同學,家長批評她,說一句懟一句,噎得家長肺疼。請問,哪個孩子比較容易溝通?B同學更容易溝通。
  • 家長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有效方式有哪些
    1克服孩子溝通時的消極情緒  首先,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要學會專心的聽孩子所說的話,這其實是尊重孩子的第一步。  其次,在聽孩子講話的時候,家長要學會用一些:嗯嗯,對的,是這樣嗎?之類的語氣助詞,表示爸爸媽媽有在聽你說哦,讓孩子覺得父母有在參與他的聊天內容,營造一種討論的氛圍。
  • 如何正確地愛孩子,最好的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對孩子的要求自己先做到,那才是平等;動不動就用「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作為理由,單方面要求孩子做到,不僅缺乏做朋友的誠意,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而溝通是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時最頭痛的事情了。經常有家長形容自己跟孩子交流是「左耳進右耳出」。
  • 深圳富華醫療美容醫院淺談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
    那你知道怎樣正確與孩子交流溝通?深圳富華醫療美容醫院跟你們來討論這個問題。1、與孩子溝通應正確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喜歡被人誇獎是孩子的特點,首先家長對孩子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全面了解孩子的優缺點,發現優點就要勇敢地表揚。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一個不捨得讚美孩子的家長,往往會使孩子變得令他們無法讚美。」
  • 學會傾聽,開啟和孩子高效溝通的第一步
    她想起之前奇奇拼積木的時候讓她陪,還很興奮地講這裡是積木小人住的地方,那裡是上課的地方等等。可是自己實在對小孩子的遊戲沒興趣,只是反覆說著知道了,聽著呢,並不時拿起手機刷刷新聞。當時奇奇也就是這樣很生氣的說她根本沒在聽,仔細想想,類似的事發生過太多次了。當孩子總是對和父母溝通表現出厭煩情緒、明明有想法就是不肯和傾訴,這種親子溝通中出現的障礙常讓家長頭疼不已。
  • 叛逆期孩子的正確溝通方式
    孩子的成長要經歷三個叛逆期,當你摸清了孩子們每個叛逆期的生理生活變化和特點,就會輕鬆地逐一擊破。第一個叛逆期,也叫寶寶叛逆期。年齡發生在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這個時期的孩子對世界剛開始認知,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自己去聽、去看、去做,家長的懷抱已經滿足不了孩子對外面世界的多彩吸引。
  • 親子溝通(下):與孩子交流的正確打開方式
    上期和大家分享了,孩子不願意和大人交流的原因,這期我們來談談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需要作出什麼調整?這裡檸檬給大家提3點建議。一、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這裡,檸檬建議,我們在處理這些小衝突時,最好可以先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比如上面那個「上網」例子,換位思考後,父母會明白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應該完全禁止孩子的上網行為,把注意力放在用監督和引導的方式規範孩子的上網行為,讓孩子不沉迷網絡,同時可以獲取更多合適他年紀並積極向上的內容。
  • 李汶翰媽媽教您2招與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
    就這樣,在沒有發生任何正面的衝突下,完美的解決了孩子的問題。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道:如果你是對的,就要試著溫和地、技巧地讓對方同意你;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這要比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正確的溝通方式真的很重要,它不需費力就輕而易舉的解決了這對於很多家長都覺得很棘手的問題。
  • 與孩子溝通的五種妙計 ✬與孩子交流時應當多聽少說
    許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都是自己說讓孩子聽。其實,這樣的交流,家長不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家長應多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多讓孩子說,而自己則應多聽少說。 多聽少說,是與孩子溝通中重要的一環。就算是孩子真犯了錯誤,父母也要靜下心來,聽孩子說出原因。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首先要了解真相。
  • 你老是說孩子不聽話,其實不是他不聽話,是你的溝通方式不正確
    好容易陪一會兒孩子,經常一會兒兩個人就吵起來了。一天早上。他跟小明說,我要求你,8:00鍾必須要起來,然後迅速穿好衣服,吃飯,然後去幼兒園。看到小明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做,動作慢了。爸爸就繃起臉來,呵斥道,我公司的100多號人,我都管得了,我不信就管不了你了。他媽媽在旁邊說,你還別說,你還真管不了一個兒子,你信不信?你看他聽你的嗎?
  • 家長: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我溝通?
    可以說在許多家長看來他們就是自己的未來是自己生命的延續。那麼,在與孩子的交流溝通中,你忽略了什麼呢?溝通的前提在於「共情」,只有當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雙方處於同一頻道上時,溝通才能順暢進行。那麼,何謂「共情」?
  • 高三家長太難了: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順暢嗎?
    衝刺高考的孩子,心理壓力很大,這是很正常的,有些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很強,會通過自己反覆的思考、琢磨,如果能夠想明白,壓力就會釋放一些,如果想不明白,憋在心理,不願意與別人交流,很影響學習的狀態,這樣的孩子性格偏向於內向,需要家長或老師主動與孩子交流,幫他們解決心理壓力問題。
  • 父母會說孩子才會聽,學會這2點讓你和孩子溝通順暢
    溝通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話題,它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聊天,因為聊天是漫無目的的,想說什麼或者高興說什麼就說什麼;而溝通是有目的的進行,是父母和孩子思想上的交流。可以說,溝通也是家庭教育的根基。我說:我要是你,我覺得我不光要玩遊戲,我還要造遊戲,那你希望你能造出來遊戲和大家一起玩麼兒子得意地看看我說:當然了,我以後就要造遊戲,還要專門給你造一個,只有你能玩通關的。我說鼓掌說:那我要等著玩你造的遊戲,我期待著。
  • 當孩子抱怨的時候,3方法讓你跟自己的孩子聊得來
    媽媽看到小龍這個樣子,生怕孩子怕苦怕累不好好學習,大道理模式開啟,她跟小龍說:「你都天天在坐在教室裡,你有什麼可累的?你看看老師,天天站著給你們講課,老師才累呢!你再看看爸爸媽媽,每天辛苦的工作,那就更累了!你小孩子家家的喊什麼累?趕快寫作業去。」小龍聽了媽媽的話,倍感委屈,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那自己找爸爸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