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話在孩子那,沒份量了嗎?一件要反覆說了很多遍,孩子依然不聽,覺得孩子是一個不聽話,不尊重父母,難以管教的孩子嗎?其實並不是孩子不聽話或難以管教,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長期忽略與孩子交流的質量累積出的育兒問題。
然而要一直做到好好與孩子交流,有一點難。因為孩子在生活中,總有這樣那樣的讓人生氣的問題。事實上不剝離情緒與孩子的交流方式,讓我們將傷害留給自己最親近的人了。
小學門口,一媽媽剛把車停穩,孩子就立馬從車上下來了,招呼不打,頭也不回準備就往學校走去。「等一下」媽媽提高嗓子說:「記得多喝水,上體育課要戴帽子,你急急燥燥的幹什麼,等一下有這麼難嗎?」
「知道了」孩子有點不耐煩的回了一句就走了。那位媽媽似乎對孩子的反應不滿,就開始數落孩子的不是。
「一點禮貌都沒有,整天毛毛燥燥的,不是丟帽子就是落水壺,一說就生氣,說都不能說了嗎?」孩子走的距離不遠,孩子也明顯是聽到媽媽的話。但他依然是頭都不回的往前走。留下滿是怨言的媽媽,在原地繼續數落他的不是。
毫無疑問這媽媽很愛孩子,但不注意與孩子交流的方式。不重視與孩子交流的質量,不正確的交流方式只會把孩子推從我們身邊推開,孩子也會越來越不願意與我們多交流,甚至牴觸我們的話影響親子關係。
但在生活中,也有一部分家長與孩子的相處非常融洽,交流自然,無障礙。不用父母要求,孩子也是非常配合。
前幾天在網上,看一個非常曖心的視頻。視頻中,一媽媽因為不舒服就在床上躺上一會,晚餐的時間到了,擔心2個孩子沒飯吃。就強忍著頭暈從床上起來給倆孩子煮麵條。
起床後,發現自已在讀小學的兒子在廚房忙碌的小身影,原來兒子早已主動的為妹妹煮好麵條了。網友們紛紛稱讚這位媽媽的孩子很懂事,暖心。
其實更應點讚的是小男孩子 與他媽媽的交流方式。從視頻中看到,當小男孩在廚房忙活轉頭看見媽媽就拿著手機在拍他時,臉馬上浮出自然的笑容對媽媽說:「我給妹妹煮麵呢,你不是頭暈嗎?趕快回去躺著吧!。」
看見媽媽依然站著不動,拿著手機在拍他,他又轉過頭來,還是臉帶自然的笑容催促媽媽回去休息,並說:「媽媽,你別拍了,等一下我收拾就完事了。」
在這段短短的視頻中,看到小男孩與媽媽日常自然的互動,可以看出正確的舒服的親子交流方式並非全是父母作為主導。孩子也一樣可以變成交流的主導。互動式的交流才是親子正確的溝通方式。
從上面2個小例,可以看到交流方式是可以來回循環的,我們用心與孩子的交流,孩子也必重視我們所說的。不正確的交流方式,雙方傳達所的信息容易出現問題了,互相不理解,說多了孩子也不願聽,就會逐步影響我們與孩子的關係,積累更多的矛盾。
與孩子聊天,是媽媽們每天都在做的事,也正因為它普通才會被忽略。大多數時候我們與孩子的交流都是有感而發,根據自己的心情來。開心時對孩子柔言細語,不開心了一問三不應也是常有的事。
在生活中我們與孩子交流常見的誤區有以下二點:
誤區一,心裡裝著其他事,嘴裡咐和著,心不在焉的與孩子交流方式
一位媽媽帶著3歲的孩子在逛超市,孩子開心的與媽媽分享他所看到的,而媽媽對孩子的分享只是嘴裡應著,眼光卻到處「飄」,心不在焉的附和著孩子。眼睛全程沒有朝孩子所指的物體看一眼,或朝孩子看一看。
當孩子拿起貨架的商品說要買時,媽媽也是隨意的用「不行」兩個來制止孩子。孩子不依就開始哭了,孩子哭鬧看似是為了買東西,實是我們不重與孩子交流,讓孩子要用哭鬧來引起我們的注意。
心不在焉的與孩子交流,孩子容易有被忽視的感覺。小一點的孩子可能會通過哭鬧,來引起我們的重視。
大一些的孩子會學我們的樣子,用同樣心不在焉的方式與我們交流,讓我們覺自己說話孩子不聽了,也有不被尊重的感覺。不重視與孩子交流的方式,一開始親子關係變化極微,我們甚至看不到。但蟻穴雖小可潰千裡長堤,把每日與孩子的交流看作毫不重要的事情,我們與孩子的關係會隨著孩子年齡越大越有隔閡的。
誤區二,大人說小孩聽,反覆說教式的交流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使我們罵了孩子,不一會孩子還會粘著我們。也正因為這樣讓我們總有帶一顆著持寵而嬌的心來和孩子交流。
知道我們再怎麼罵孩子,他都會原諒我們的。持寵而嬌的心態讓我們與孩子交流總處在上風的,使我們會在交流時忽略孩子的感受。
只想著怎麼說服孩子,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反覆說教式交流方式像極上級對下級說話的方式一樣,是不平衡的交流方式。
大人一直在反覆說教,小孩在旁邊聽聽著,看似在交流,實際上此時孩子像是一個局外人一樣,這樣的交流方式讓我們無法理解和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沒有參與到我們的交流中,我們的談話無法延伸到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我們逐漸會發現孩子對我們說教的內容數如家珍,且不感興趣。
我們上一句說什麼,下一句接下來說什麼孩子都知道了,形成一個大部分時間我們在自言自語,孩子也極少發表意見這樣的模式。這樣的交流方式讓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會越來越難的。
上面所說的2個與孩子日常交流的誤區,相信是我們都深有體會。不正確的交流方式,讓我們無法及時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釋放孩子的不良情緒。忽視與孩日常交流的方式,也會讓我們跟孩子的交流越來越不合拍,從而引發與孩子各種不愉快衝突影響親子關係。
親子教育專家田導根博士在他的《跟自己的孩子聊得來》一書中提醒我們:
懂得再多的育兒道理,也不如安安心心地陪孩子聊會天來得實在。要知道,陪孩子時間最長並與孩子互動最多的人,對孩子的影響力也最大。
所以說,重視與孩子的日常交流方式,不僅是解決親子衝突,拉近親子距離的關鍵,更是可以影響孩子行為習慣的「武器」。
交流是兩人內心信息的傳遞,正確的交流方式讓孩子樂意接納我們傳達的信息。並喜歡與我們分享他個人的想法。不敷衍,用心的與孩子交流是正確的交流方式。
正確的與孩子交流需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交流中,善用肢體語言和眼神
親子教育專家田導根博士在他的《跟自己的孩子聊得來》一書中也說到:
要想和孩子有話聊,請先審視自己對話的習慣,如果總是板著一張臉,孩子永遠不會向你敞開心扉。
孩子的內心是敏感的,他期望的是美好,但如果我們總是板著一張臉或心不在焉的樣子,孩子的心扉是不會向我們打開的。
交流時肢體語言和眼神,是最先讓孩子感知的我們情感的媒介。善用語言和眼神與孩子的交流讓我們的表達更有力。在交流中,即使沒有說話,孩子敏感的心也能從我們的肢體語言和眼神,感受到我們的回應。
交流時善用肢體語言和眼神,更讓孩子感知我們在用心傾聽她的說話,我們現在認真與孩子交流的態度,也是孩子未來在社交上的樣子。
與孩子交流時不要面無表情或心不在焉,我們善用自然的肢體語言和眼神,用心跟孩子交流,不僅能拉近我們與孩子的親近距離,更重要的是可以影響他未來的社交樣子。
其次,交流中,常用詢問句,提問句,可以促進孩子的參與度
回顧與孩子交流的日常,我們會發現與孩子的交流中,大部分是我們在陳述孩子在聽。就像個人的演講大賽一樣,但對話不是個人演講大賽。
對話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參與進來,在交流中與我們互動。比如說中午先給孩子煮麵條吃,如果用陳述句來說,就是今天中午吃麵條。
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用詢問句或者提問句來問孩子可以這樣說:中午我想煮麵條給你吃?你中午想吃麵條嗎?你覺得要在麵條裡面加點什麼才吃呢?
詢問句和提問句可以讓孩子把話題延伸得更遠,不給機會孩子做交流的局外人,促進孩子參與到聊天中。同一頁面的聊天,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形成對話互動模式習慣。
最後,交流時,要及時回應孩子的感受,關注孩子內心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
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他是為了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
孩子的心靈是敏感的,我們若希望與孩子有很好的交流通道,得讓孩子把這個通道打開,也就是讓孩子的心向我們敞開。
孩子不願意向我們打開心扉,或者說育兒很多育兒的問題,都是我們沒能夠及時回應孩子的感受形成的。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會有個人的想法和觀點。在交流的時候,如果我們忽略孩子的感受,或習慣性的對孩子所說的話,或者建議都是給予否定和打斷。
孩子的心不會向我們打開,反而會收緊。我們也知道若在交流中用語言或者情緒攻擊孩子,孩子永遠也不會有跟我們聊得來的習慣的。
唯有在交流中剝離情緒攻擊,做一位細心的媽媽,在交流中,及時回應孩子的各種感受,比如孩子開心了,我們也從他的語言中分得一份快樂。如果孩子因為什麼事情發而難過,我們也可以從交流中和他分擔難過,並化解問題而不責備孩子不會處理問題。
在交流中,回應孩子感受,重視孩子的內心意見,讓孩子感受到我們重視與他的對話,他和我們說話也是安全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以後孩子有什麼問題就會想著和我們聊一聊,讓我們可以成為孩子聊得來的「朋友」,還可以成為孩子最想傾訴的對象。
尊重是互相的,當我們及時回應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那麼我們在孩子那裡所說的話也會有分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