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方便麵60年熬來第二春?
自1958年日本人安藤百福發明第一包方便麵,至今已整整60年。
曾是「國民食品」的方便麵,前幾年因銷售連續下滑,一度被嚴重「唱衰」。不過,近來卻又傳出觸底反彈的喜訊。昨天舉行的第十八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披露,方便麵行業整體企穩回暖,康師傅、統一等巨頭今年上半年業績更是重回增長態勢。曾經失落的方便麵,是否又重新找到了未來的方向?
業績低迷三年
如今觸底反彈
紫包的老壇酸菜牛肉麵,紅包的紅燒牛肉麵,黃包的鍋煮拉麵……超市方便麵貨架上,五顏六色的方便麵多達50來種。買的人少,銷量一直沒啥起色,售貨員對此早已習以為常。
2017年方便麵在全球有1000億包的產量,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方便麵市場。但受消費升級、外賣衝擊和方便麵自身「垃圾食品」標籤的影響,方便麵一度「失寵」。以2012年分界,國內方便麵行業銷售額從581億元降至2017年的498.6億元,產量也從高峰期2010年500億份的高位,跌落到2017年的342億份,人均份數也由40份降至27份。
不過,經過近3年的轉型,銷量一度下滑的方便麵行業,已實現企穩回暖。儘管消費者已無法明顯感受到這一變化,但數據卻給出答案。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中國方便麵行業呈現出整體回升的勢頭,銷量增長4.5%,銷售額增長8.6%,量價齊升,增長提速。
康師傅半年報顯示,方便麵業務營收111.34億元,同比增長8.4%;另一巨頭統一方便麵半年報也顯示,上半年方便麵業務收入達41.5億元,同比增長8.0%。康師傅、統一、今麥郎、白象、日清這5家方便麵龍頭企業,佔據著中國85%以上的市場份額,今年表現都可圈可點。
「健康化」改良
新鮮吃法迎合年輕人
從中國方便食品大會同期舉行的方便食品展上,可以看出,方便麵已逐漸擺脫工業化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餐飲化。「無論是風味兒,還是形態,都更加接近麵館裡剛出鍋的那一碗麵。」 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教授魏益民表示,最近這兩年,方便麵行業整體呈現出營養美味、價值提升、回歸廚房風味,這種趨勢愈加鮮明。
沒營養、不健康,這曾是人們不願再吃方便麵的重要原因。「從將就到講究,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消費升級。」康師傅控股研究所博士茹鑫說,針對目前的消費升級,大眾的一個普遍需求就是營養、健康、天然、美味。方便麵企業也紛紛將產品向「健康」「營養」方向靠攏。如康師傅的一些產品,就把一些中藥材引入方便麵裡,同時豐富配菜,增加營養。
有的企業更是瞄準「非油炸」概念。如今麥郎推出的「老範家」麵館面,主打蒸煮工藝。據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品牌總監鄧世海介紹,原來方便麵只是「代餐」,便利快捷,但產品在美味和營養上都無法像正餐一樣滿足人們需求。白象打出「家庭面」的概念,對傳統掛麵進行個性化設計,推出醬拌麵,可在5分鐘內做一頓美味麵食。
不過,對方便麵企業竭力標榜「健康」之說,食品健康科普作家雲無心則認為,方便麵的突出優勢在於安全和方便,如果企業強調「健康」用力過猛,反倒會形成一種「自黑」的效果。
「方便麵個性化的產品越來越多,市場的區分越來越細。」 統一企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壽正表示,一款方便麵包打天下,通吃所有消費人群的時代已告終結。方便麵在形式上,作為代餐的功能正在弱化,與休閒食品之間的邊際正在模糊。此外如「曹操餓了」方便麵,從產品名稱到形象設計,都體現出年輕、時尚的元素。
方便麵賣得好
未必意味消費降級
「榨菜泡麵二鍋頭,騎上摩拜遛一遛。」前段時間,朋友圈不少人以此自嘲遭遇「消費降級」。2016年,方便麵銷量連續四年下滑,在此背景下,消費升級成為人們口中的熱詞。而今方便麵銷售回暖,一些人就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消費降級的表現。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過去,方便麵長期在5元以下價格區間徘徊,整個行業陷入激烈的低價競爭。如今在5元到6元的區間裡競爭比較集中。「抓住消費升級的時機,改善產品結構,提升行業價值,全行業開始向健康與營養轉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邵薇認為,這是過去三年來方便麵行業的一個深度轉型。
據楊壽正介紹,統一方便麵的高價面佔比不斷在提升,銷量也在加速增長,從2015到2017年,增幅都是超過20%到30%。統一定位中高價位「生活面」的「湯達人」今年上半年保持兩位數高增長,帶動方便麵產品結構轉型。
此外,2017年,今麥郎方便麵業務實現20%的增長,其中低端產品增長約6%,中高端方便麵增長30%以上。
也就是說,在新一輪消費升級倒逼之下,方便麵行業正在將原有扁平化的產品線和價格帶拉長、加寬,擺脫長期以來的單一低價競爭,滿足不同層面和細分人群的需求。方便麵如今的回暖,更得益於中高端產品的增長,因此將其與消費降級掛鈎,並不恰當。
(責編:高星、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