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和同事一家去逛花市,她家寶寶是一個目標堅定的孩子,要是想要得到一件東西就必須弄到手。逛花市的時候就看到有賣小狗的,蹲在那裡半天不肯走,抱著一隻小狗非要買。但是我同事對動物毛過敏,說了好幾遍不能買,她家寶寶都不肯鬆口。
然後她家寶寶就開始犯犟脾氣,死活不肯走。我同事去拉他的手,還生氣的拍開他媽媽的手。
孩子大一點後,大多數家庭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你說東他偏往西,不管做什麼都有一套自己的大道理。作為父母,說也說不過,最後只能打一頓了事。但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的脾氣越來越犟,更是說什麼都不聽了。
觀察仔細的家長會發現孩子脾氣犟是一點點變化的,而這個脾氣從孩子2歲就開始了。孩子剛開始會用「不不不」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不管是父母說什麼,回答一律是拒絕。其實這是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加強了。
2歲寶寶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有拒絕和提要求的權利,他們會儘可能的將這個權力實施到底。他們會故意做出一些與眾不同的動作來突顯自己的不同,甚至對家長提出過分的要求。
等到孩子進入3歲後,自我意識逐漸增加,過渡到「執拗敏感期」。處於執拗敏感期的孩子,會用自己的判斷為標準,拒絕家長幹涉和參與,是孩子脾氣最犟的一段時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情緒波動比較大,這種狀態會一直持續到6歲左右。
哈佛大學講師、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Susan David曾經提出:
一個人的情商有一個非常大的決定因素——情緒敏感力。而取決情緒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時候他釋放情感時,父母對他的態度。
也就是說,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如何回應,直接影響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一、給予孩子選擇
很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自以為是和孩子協商,實際上用的語氣卻是命令的口氣,孩子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在孩子想要擁有自我權時這樣命令孩子,就會出現孩子強烈反抗的情況。
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要保持平等的地位,實在把握不好尺度,就把他當做你不得不管的「別人家的孩子」。
在這種情況下,會更容易理性、平靜的思考問題。比如孩子想買玩具時,我們可以說「這個玩具有點貴,媽媽可以給你買,但你也要幫媽媽做一些小家務當做報酬。」這樣既給了孩子選擇,又能讓孩子明白不能不勞而獲的道理。
二、幫孩子理解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其實是最好的教育時機。孩子不是天生就會感受情緒,他們處理情緒的方式,大多會採用本能的大哭大鬧,面對自己的情緒不知道如何表達, 甚至會認為這種情緒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這時作為家長,就要進行正向溝通。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允許情緒的發生」,讓孩子發洩情緒,而不是解決掉這種情緒。在孩子發脾氣時,用和朋友交談的方式詢問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就能明白此時的情緒是什麼;在通過詢問找出產生情緒的原因。
三、引導孩子說出感受,並解決
教孩子用簡單、準確的語言描述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孩子在發脾氣時,其實是在向家長「求救」,表示自己此時無能為力,但他們找不到正確的表達方式。
教給孩子表達情緒的詞彙,讓孩子明確自己的感受,通過不斷地練習,讓孩子學會用詞語而不是用行為表達感受。
我家二寶是個調皮的,脾氣也非常犟,脾氣一上來什麼都不聽。剛開始我問他:「你能跟媽媽說說你怎麼了嗎?」二寶邊哭邊說「我不知道」,我就知道了他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感受。為此我專門準備了情緒表達的繪本——《兒童情緒管理圖畫書》。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個很奇怪的特點,如果我直接跟他說情緒是什麼,他聽不懂,但是用故事就很容易聽懂。
這套繪本是我本來打算給大寶用的,但大寶那會比較聽話,就一直沒用上,沒想到在二寶這裡派上了用場。有一次二寶生氣,就只知道哭,什麼都不說。我就靜靜地等著他情緒淡一點,然後問他:「寶寶,你剛剛是什麼感受?」他答不上,我沒有接著問,而是拿出了《不氣不氣》這一冊。
把上面經常發脾氣的小牛的故事講給他聽。這本書的牛脾氣我覺得跟我家二寶挺像的,說的時候二寶自己對號入座了,問我「媽媽我剛剛就是生氣,對嗎?」我點點頭。這個故事後面給了在生氣時,孩子應該怎麼做,二寶看了故事後,緩和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好像明白了這種情緒。
我突然感覺這冊書還挺管用的。
這套繪本包含6種主要情緒:生氣、害怕、害羞、大哭、著急、慌亂,每一個情緒是一本,都是用故事告訴孩子什麼是情緒,教會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二寶看完這套繪本後,情緒失控的次數少了很多,不會撒潑打滾、大哭大鬧了,也很少跟我頂嘴了。
如果你家孩子也是牛脾氣,不妨試試這套繪本。
我是萍萍媽媽育兒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