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2歲以後自我意識慢慢形成,到3歲以後自我的意識就會越來越強烈,不聽從父母的意見,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就會很「犟」,難以教導。
3歲孩子的倔強是因人而異的,孩子性格的不同,父母在引導方面也要分別對待。建議家長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溫柔,不要對孩子非打則罵。比如經常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你再不聽話,我就揍到你聽話為止。」父母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安全感缺失,對孩子以後的心理健康會埋下隱患。
孩子為什麼犟?
這個階段是孩子對世界慢慢認知的一個開始,由於孩子的身心還在發展,受到家庭教育、環境教育的不同,孩子形成的想法並不成熟,甚至偏激,也就是父母眼中的「犟」。這就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教育,但在現實中,父母容易走入引導的誤區。
一、對孩子過於隨心所欲
孩子漸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任性、倔強。家長因為過度的疼愛孩子,在孩子很「犟」時就會變得妥協,不引導孩子,讓孩子隨心所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總覺得孩子還小,等他長大一些就好了。殊不知,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錯過了最佳的引導期,以後更難以教育。
二、面對孩子負面情緒以暴制暴
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倔強、頂嘴、不聽話大為惱火,覺得不把孩子小小年紀的這股「邪勁」壓下去,孩子就有可能變得不可理喻。於是家長採取了以暴制暴措施,孩子不聽話時不去冷靜處理、耐心引導,對孩子非打即罵。打罵過後,孩子看著老實了很多,變得「乖乖聽話」,其實他的內心已經關閉了和大人交流的欲望,在父母面前也許很聽話,以後步入學校、社會,也許就會形成極大的反差。
對於3歲孩子很「犟」,我們該如何對待?
1、冷靜地對待
在孩子很「犟」,正在鬧脾氣的時候,不要對孩子當面的批評,等孩子慢慢消化,等到他冷靜下來以後,再去和孩子交流,問清楚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然後通過交流來告訴孩子這麼做是不對的,千萬不要講大道理。
2、耐心交流
當孩子不聽話時,不要一味地指責和謾罵,要耐心地詢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等孩子告訴你他的想法時,再告訴孩子這樣做有什麼嚴重的後果,教會他在以後遇到這種事情時,應該如何面對。
3、適當的獎勵和懲罰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平時就給孩子制定規矩,做好獎勵和懲罰。
在孩子任性、發脾氣、扔東西時父母要給孩子小懲罰,比如坐小板凳、取消買玩具等。目的就是讓孩子去掉這種「以我為主」的不良心理。
在孩子有一點點進步時,給予孩子一定的小獎勵,可以是一個小玩具,也可以是一個小水果。這要得獎罰分明,才能讓孩子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父母做好榜樣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家長在平時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做到不易吼易怒,平靜處理事情,言傳身教,自然會影響到孩子。
5、暫時轉移注意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孩子很「犟」,不聽話時,要善於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物或事情上轉移開。
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轉移後,就會很快忘記剛才的不愉快,但隨著孩子成長,尤其3歲以後,就需要讓孩子正面應對問題,而不能再是逃避
結語:
3歲的孩子很「犟」,完全在於父母怎麼做,父母一定要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加以引導。千萬不要走入教導的誤區,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倔強和不聽話,以免影響以後的身心發展。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