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3 13: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昔日冷冷清清的坍塌古建築,如今成為吸引眾人前來研學探究的「香餑餑」。12月21日,廣東省首個嶺南廣府建築傳習基地在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璜溪村正式揭牌。一眾設計師、藝術家、古建專家、媒體代表等實地走訪,在邊學邊研中感受嶺南傳統建築的魅力。
始建於宋朝的獅山鎮璜溪古村,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群,先後被評為「南海十大最美鄉村」「南海十大古村落」「廣東歷史文化名村」。今年6月,璜溪古村還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根據初步統計,村內共有清代建築119間、民國時期建築15間、明代建築5間。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部分古建築已經坍塌。
如何活化這些殘舊古建築?今年年初,在佛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指導下,璜溪村與綠盟公益在村內設立「嶺南廣府建築傳習基地」,嘗試結合古建築實體,邀請專家編寫包括「構造、材料、工藝、日常居住使用」等知識點在內的鮮活教材,並結合民間建築藝人的現場口述講解,形成系列傳習課程。經過半年多的精心籌備,傳習基地在21日正式「開門納客」。
首批客人感受如何?「在這裡我找回了兒時的感覺」「仿佛在一磚一瓦中觸摸到歷史」「古人充滿智慧,一牆一瓦都充分考慮人的居住感受」……一眾參觀者沉浸在古建中,對璜溪村的古建保護和活化傳承讚不絕口。
作為基地設立的參與者,綠盟公益學院院長湯浩寧對璜溪古村充滿感情。「這裡就像是一個特意準備好的古建教室,等待好奇的人們前來探究。」湯浩寧介紹,璜溪古村集聚了多間自明代至民國的嶺南廣府建築,是集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與歷史文化
價值於一體的「嶺南古建博物館」,而這些坍塌的古建築,正好讓參觀者更直觀地了解各種古建技藝,「譬如空心牆的搭建技藝,參觀者從殘垣斷壁中就能一目了然。」
在佛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鄉建設科科長袁海鵬看來,「璜溪村打造出古村活化的樣本」。他表示,目前佛山存在「城鄉不分」的情況,一些村居用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手段來建設農村,這對鄉村風貌造成一定破壞。「璜溪村嶺南廣府建築傳習基地的設立,是一個活化古建築的鮮活例子,希望可以讓更多人正確認識和了解古建築,關注鄉村建設。」
據悉,基地啟用後,將充分利用璜溪村歷史悠久且形態豐富的嶺南建築資源,向廣大青少年、傳統文化愛好者、旅遊者和鄉建行業相關人士講述嶺南傳統建築結構、營造技藝,並讓人們了解嶺南水鄉生活環境和文化習俗,以更好地推動本地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首批客人的熱烈反響,也讓璜溪村經濟社社長李志成對下階段的古村活化充滿信心,「未來,我們將利用這個傳習基地,向村民普及古建築保護知識,向前來施工的單位傳授修建技術,並通過研學、文創等途徑,讓村裡豐富的旅遊資源充分發揮出來,增加村民收益。」
來源:珠江時報黎小燕,通訊員招苑雯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