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張小龍又說了什麼?反思公眾號兩大失誤,微信新版本發力短內容

2020-12-13 新浪財經

來源:36氪

文 | 宋子喬

張小龍未出席現場,是對微信效率至上主義最好的詮釋。

1月9日,2020微信公開課PRO在廣州保利世貿博物館舉辦,主題為「未完成Always Beta」,活動開場,是一段張小龍12分鐘的的錄播視頻。

對於自己為什麼不來現場,張小龍說道,「其實我是故意不來現場的。記得第一次公開課,我提到說,參加各種會議可能是很浪費時間的。去年,我就在想,我不一定每年都來公開課講。今年,我更樂意把時間讓給我的同事們,讓他們來給大家帶來我們團隊的思考。」

簡單來說,用產品說話、考驗團隊的組織能力,是張小龍選擇「幕後」的兩大原因。

張小龍在視頻中分享了自己對信息互聯的7個思考:

1、隱私的出讓,資訊時代個人隱私越來越少;

2、信息獲取的被動,即平臺信息推送和受眾信息尋找的偏差;

3、社會關係的擴大和複雜,如今已有將近一百萬人已經接近5000好友;

4、信息傳播的快速;

5、信息選擇的困難, 「看一看」旨在通過好友互相推薦擴大人的信息範圍;

6、信息多樣性,張小龍希望長尾小號也有自己的空間;

7、搜索的困難,微信搜索、小程序的目的便是支撐長尾的搜索需求、增加內容豐富度。

演講中「小程序」 一詞出現5次,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小程序2019全年的成交額高達8000億,同比增長超160%,變現能力矚目。

此外,張小龍提及了微信公眾號的兩大失誤:一是操作終端狹窄:公眾平臺很長時間只有PC、Web版本;二是內容形式單一化:公眾號的本意是連接品牌和用戶,卻把它做成了文章作為內容的載體,使得其他的短內容的形式沒有呈現出來,他強調公眾號本身並不是為媒體準備的,而是人人都可以創作的載體。兩者從硬體和內容形式上指出公眾號UGC內容的缺乏,暗示了微信接下來的發力點是鼓勵廣大用戶進行短內容創造。

演講末尾,張小龍還提及微信新版本近期將上線,微信短內容是發力方向,春節紅包也會有一些新的創造。

以下是張小龍演講原文。

公開課的朋友們,大家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微信公開課。很抱歉這次沒有來到現場,在這裡跟大家打個招呼。

其實我是故意不來現場的。記得第一次公開課,我提到說,參加各種會議可能是很浪費時間的。

我還說過,用產品說話,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大家也看到,微信從來沒有開過發布會。我認為,新版本的啟動頁,就是微信的發布會,它直接覆蓋幾億用戶。

但同事們說服我說,公開課不是發布會,而是面向開發者的會議。確實,外界可能也會對微信有好奇甚至誤解,所以公開課確實是一個微信對外闡述自己想法、理念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但去年,我就想,微信團隊現在這麼大了,我們面臨的問題,從早期的「怎麼做」,到現在的「做什麼」。早期我們聚焦於每一項功能,思考怎麼做才是最完美的。

現在是思考,什麼才是我們應該去嘗試的,以及如何組織起來做。對團隊來說,早期是考驗我們的產品能力,現在更考驗的是我們的組織能力。

我希望我們團隊,在每一個領域都有傑出的深入的思考者。所以去年,我就在想,我不一定每年都來公開課講。今年,我更樂意把時間讓給我的同事們,讓他們來給大家帶來我們團隊的思考。

當然,我個人也有一些小的思考點,可以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可能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每天有數億人花這麼多時間,花在手機裡面瀏覽各種信息。而微信,可能是人們花時間最多的應用。

所以我也經常會思考,微信作為一個基礎的信息傳遞的工具或者說平臺,我們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可能會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變化。

我們知道,基因編輯是一種非自然的選擇。因為人類強行的改變了自然進化的進展。類似的,技術的進步同樣改變了自然的選擇。

人們看到屏幕上的視覺信息,超過了現實中眼睛看到的信息。人們看到的是遠方的圖像,聽到的是遠方的聲音。從前一個人的世界,他的大小,是由他的腳的行走半徑來決定的,現在一個人的世界的大小,是由他所獲得的信息的寬廣度來決定的。信息的寬廣度和質量,一直是微信要解決的問題。

但人類對於信息的廣泛連接帶來的影響的思考,是落後於網絡的發展速度的。網絡的發展,尤其是最近幾年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人人都隨時在線,並且面臨海量的信息。

這在歷史上,甚至十年前,都是難以想像的。人們真的能駕馭這種信息互聯嗎?還是說,技術在引導甚至控制人們的生活方式?

可以從幾個維度來看一看這種影響,包括隱私的出讓,信息獲取的被動,社會關係的擴大和複雜,信息傳播的快速,信息選擇的困難、信息的多樣性,搜索的困難。

一. 隱私的出讓

從歷史來看,科技越發達,個人隱私會越少。人們在獲取便利性的同時,其實也在不知不覺地一點一點把自己的隱私範圍縮小。

比如精準廣告和用戶隱私其實是有矛盾的。作為平臺,因為我們有大量的數據,什麼該用,什麼不該用,其實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在這裡也倡導同行一起重視這個問題。

二. 信息獲取的被動

你所看見的,或者說,你所閱讀的,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想法。網際網路讓信息唾手可得。可是,從信息的海洋中獲取什麼樣的信息是個很有挑戰的問題。

事實上,很多人並不願意主動去獲取信息,而是更傾向於被動獲取。記得好幾年前,我說過一句話,「推送改變世界,因為用戶更懶了」。包括微信,也是基於推送的。你收到的每一條消息,都被你把優先級排得比你要真正要獲取的信息的優先級要更高一些。

那麼,推送什麼信息,決定了用戶會看什麼信息,決定了他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這是一個我們要經常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在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很少說分發這個詞,我覺得推薦可能更尊重一些。

三. 社會關係的擴大和複雜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而如今,社會關係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微信好友,群,朋友圈的互動裡面。比如,中學、大學同學,因群而活躍起來。

過去,學術上有個詞,叫鄧巴數,是說一個人最多有150個好友。但在微信裡,顯然它被打破了。人們對於好友的維繫能力,和移動網際網路之前的年代相比,突然增大了很多。

之前我們限定一個人最多5000個好友,現在有將近一百萬人已經接近5000好友。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友,但也促使我們要擴大好友數目了。

我記得附近的人上線時,我自己其實都有隱隱的不安,因為從前我們和附近的人的界限將被打破,我不知道它是好是壞。

這種思考,其實會一直貫穿在微信的進化裡面。就像我們擴大5000好友這個限定非常容易,但是對於它帶來的影響,說實話誠惶誠恐,我們會反覆思考。

四. 信息傳播的快速

一方面,是信息比之前更快速地傳播,可能一個瞬間,一個事件就可以迅速在很多個群裡面,迅速的幾何級數的傳播。

另一方面,有一句話叫「謠言傳千裡」,聳人聽聞的內容,可能能獲得更大的傳播機會。這是人性使然。

我們可能很難用技術手段作為一個判定內容的質量的標準,但作為信息傳遞的平臺,我們也有很多辦法,譬如說用更多的參與者和強大的機制,來幫助平臺作出仲裁,就像我們對待原創和抄襲的做法很類似。

五. 信息選擇的困難

看似我們面對海量信息可以自由選擇哪一些看、哪一些不看,但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有時間去一一篩選,導致我們看到的總是局部。

包括公眾號,看似可以隨便關注,但是你的選擇其實是有限空間的。我們在看一看裡實驗了社交推薦,看起來效果還不錯。它是一種通過好友之間的互相推薦來擴大人的選擇範圍。

六. 信息的多樣性

雖然頭部大號會有最大的瀏覽量,但是在一個人人皆可創作的年代,我們希望長尾的小號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這也是之前公眾號一個忽略了的部分。等一下會再講一下。

七. 搜索的困難

與web網際網路相比,移動網際網路的各個app更加割裂,信息難以打通、搜索。我們做小程序,就有一個夢想,希望搜索能進入到每一個小程序的內部,這樣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撐起各種長尾的搜索需求。

當然,小程序仍然是我們一直要改進的領域,只有小程序足夠繁榮,才能支撐起搜索的內容的豐富度。

關於「信息的多樣性」的延伸

這裡講了我們對於信息普及、對於生活的影響,其中提到信息的多樣性。這裡也要說一下。

在微信的起步階段,我就說過,我們基於手機來做app,不基於pc來做。pc端只是輔助。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沒有辦法將我們的產品普及到每一個人都能用。

回過頭來看,我們當年有兩個小小失誤,一個是,公眾平臺。很長時間都只有pc web版,這限制了內容創作者的範圍。

另一個是,也是更重要的,公眾平臺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簡訊成為一種基於連接品牌和訂戶的群發工具,並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簡訊。

群發的內容並不是重點,應該是各種各樣的形式的內容都應該是可以的,如文字,圖片,視頻等。

但我們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為內容的載體,使得其他的短內容的形式沒有呈現出來,那使得我們在短內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我說,公眾號本身並不是為媒體準備的這樣一個原因。

我們很重視人人都可創造的內容。朋友圈之所以默認是發照片視頻的,是因為當時我有一個認知,對於十億人來說,讓每個人發文字是不容易的,但是,發照片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所以,相對公眾號而言,我們缺少了一個人人可以創作的載體。因為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天天寫文章。

所以,就像之前在公開課所說的一樣,微信的短內容一直是我們要發力的方向,順利的話可能近期也會和大家見面。畢竟,表達是每個人天然的需求。所以這裡,也是作為一個對新版本的小預告吧。

春節即將到來,我們在紅包上,也有一些新的創造,可能也會吸引你來發揮你的創造力,這裡也預告一下。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這裡。雖然這次我沒有參與現場的演講,但是我相信我的同事們同樣會給你帶來精彩的報告。

再次感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微信推出視頻號,張小龍預告的短內容有點像Ins
    「微信短內容一直是我們要發力的方向,順利的話可能近期也會和大家見面。」2020 年 1 月 9 日,張小龍「故意」缺席了微信在廣州舉辦的公開課。取而代之的,是一段長達 12 分鐘的視頻,視頻裡,他講述了對「信息互聯」的 7 點認識。其中,不乏對微信及其內容生態的深刻反思。
  • 微信九年:張小龍說禪給誰聽?
    而今年,張小龍則跳出微信,更多談到信息互聯的思考。樹欲靜而風不止。毫無疑問,想要保持微信產品簡潔、簡明風格,正在受到各類推薦產品、短內容快捷產品的衝擊,也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騰訊內部的種種聲音。張小像上帝和佛陀一樣,講述了科技對信息的巨大衝擊,這是他講述7個問題的出發點與基礎。
  • 微信視頻號是什麼,視頻號怎麼申請開通?
    #微信視頻號#微信視頻號是什麼,微信視頻號怎麼申請開通?導讀:未來是內容為王,流量為王的時代。4G已經漸進尾聲,5G時代已經來臨,除了5G帶來速度上的體驗之外,網絡媒體上的內容也開始從圖文慢慢向視頻傾斜,尤其在短視頻領域更為如此。
  • 張小龍:微信將推出獨立APP,公眾號更方便發短內容
    對於運營者關心的微信公號獨立APP,張小龍表示,之前做過一款由於沒達到預期,就沒發布。未來會發布一款專門針對運營者的獨立APP,運營者可以在手機端編輯內容,APP已經做好,將會很快發布。張小龍認為手機APP發布將會鼓勵用戶用手機做創作,這種方式將使得微信公號產生一些短內容。
  • 微信張小龍:近100萬人微信好友接近5000,春節紅包將有新創造
    此外,張小龍透露,微信的短內容一直是我們要發力的方向,順利的話可能近期也會和大家見面。「畢竟,表達是每個人天然的需求。」對於即將到來的春節,張小龍稱:「在紅包上,也有一些新的創造,可能也會吸引你來發揮你的創造力。」
  • 「視頻號」深度分析,微信短內容殺手鐧(上)
    2020年1月初,「微信之父」張小龍在2020微信公開課中講到:「我們當年有個小小失誤,一個是,公眾平臺很長時間都只有 pc web 版,這限制了內容創作者的範圍。我們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為內容的載體,使得其他的短內容的形式沒有呈現出來,那使得我們在短內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公眾號本身並不是為媒體準備的這樣一個原因。」
  • 張小龍的彩蛋終於來了,「微信視頻號」正式上線!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1 月 22 日 消息,微信團隊官微 21 日晚間宣布,微信短內容來了:微信視頻號正式開啟內測。什麼是視頻號?據介紹,視頻號是一個人人可以記錄和創作的平臺,也是一個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窗口。
  • 微信生態新破點:再改版的微信圈子如何助推短內容?
    微信圈子之所以引發人們關注,原因有二:(1)在2020年微信公開課PRO上,張小龍鄭重宣布「微信的短內容一直是我們要發力的方向,順利的話可能近期也會和大家見面。」一石激起千層浪,小龍哥的一句話,全網都在猜測「短內容」可能的形態。「視頻號」和「微信圈子」發布後,人們普遍認為,微信的「短內容」發力方向,至少包含這兩個產品。
  • 張小龍曝光微信新功能
    張小龍曝光微信新功能2020-01-09 12:06出處/作者:PConline原創整合編輯:xiny責任編輯:zhengjinxu 張小龍對沒有到場的原因表示:「我希望我們團隊,在每一個領域都有傑出的深入的思考者。所以去年,我就在想,我不一定每年都來公開課講。
  • 內測視頻號、助攻微視,微信的十一億流量池騰訊要開動了
    時至今日,微信已成為現象級社交產品,與QQ二分天下。2020年,騰訊再度出手,內測微信視頻號,並借春節紅包為微視導流,欲在短視頻之上有所作為。1月9日的廣州,因2020微信公開課Pro而格外熱鬧。在這場活動中,張小龍反思微信公眾號發展過程中的小失誤,並透露微信將發力短內容。一時之間,關於短內容的猜測層出不窮。春節前夕,微信揭曉了短內容的真面目,視頻號現身並開始內測。
  • 被選中的微信視頻號:騰訊的短視頻野心,還是下一個小程序?
    1月底開始內測的視頻號對於微信而言是一場反思和證明。微信要在短內容中找回自己缺失的一環,同時也要證明自己仍有能力自我糾正和進化。一款已經走過9年的國民級應用如何不被用戶需求邊緣化,比戰勝對手更必要也更困難。自今年1月份由張小龍正式官宣,視頻號內測已經接近三月,僅對部分用戶開放了創作和觀看權限。
  • 公眾號消息太多?微信幫你一鍵屏蔽長時間未讀公眾號
    去年年底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表示,技術的使命應該是幫助人類提高效率。如果微信是一種信息資訊類的工具,那麼應該是幫助用戶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面獲得最有用的信息。簡而言之微信要提高用戶的閱讀效率。而不是拼命去想著實現自身商業價值,留下用戶,搶奪用戶的使用時長。如何提高用戶的閱讀效率?
  • 微信公開課 張小龍稱小遊戲是小程序絕佳試驗場
    跳一跳日活超1億上線首日玩家破紀錄上個月28日,一個名為「跳一跳」的小遊戲隨微信新版本問世。這個由微信團隊開發的簡單DEMO,不經意間在全球遊戲史上留下了一筆紀錄:同一天裡,有超過1億的用戶指揮手機屏幕裡的小人兒在一個又一個格子上跳來跳去。
  • 一篇文章讀懂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說了什麼……
    一篇文章讀懂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說了什麼…… 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做了公開演講。  作為微信鼻祖,張小龍對微信價值觀、產品開發、移動社交等有獨到見解,並且透露了微信的下一步動作。如果你沒有親臨現場,也沒有在線觀看,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告訴你張小龍在公開課上的全部乾貨。  微信的四個價值觀  公開課上,張小龍分享的最主要內容就是關於微信四個方面的價值觀。
  • 微信不限制加好友的原因,張小龍終於說出來了
    張小龍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便利和隱私是會處於相互對立的狀態的。例如更加精準的廣告,意味著要搜集更加多的個人數據。張小龍稱,微信擁有大量的數據,需要思考什麼該用什麼不該用,整個行業同樣如此。隱私出讓,其實是當前網際網路世界遇到的普遍性問題。
  • 筱陽說2|為什麼視頻號一下火了
    所以就像之前在公開課所說的一樣,微信的短內容一直是我們要發力的方向,順利的話可能近期也會和大家見面。畢竟,表達是每個人天然的需求。微信不小心把公眾平臺做成了文章作為內容的載體,這使得微信在其他短內容方面有所缺失。我們很重視人人都可創造的內容。
  • 微信公眾號的自我救贖
    此後,我開始深入微信聊天,開始關注第一個公眾號,我開始嘗試融入微信生態。2早在 2012 年 8 月 17 日,微信公眾平臺已正式上線。這 5 年它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積聚的勢能吸引了無數的內容創業者。一時間,眾星捧月,春風得意。
  • 微信公開課張小龍官宣:微信紅包將推新功能,春節邀請你發揮創造力
    早期,微信思考的是「怎麼做」,到現在的「做什麼」。早期我們聚焦於每一項功能,思考怎麼做才是最完美的。現在是思考,什麼才是我們應該去嘗試的,以及如何組織起來做。對團隊來說,早期是考驗我們的產品能力,現在更考驗的是我們的組織能力。張小龍說,在微信的起步階段,是基於手機來做app,不基於pc來做,pc端只是輔助。
  • 不擁抱算法的張小龍,還能帶著微信繼續避免失敗?
    失敗功能五——訂閱號助手2018年5月,微信公眾號的「訂閱號助手」終於上線了,然而這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獨立APP在我看來是微信團隊做的最不用心的一個產品了,極其失敗,微信重視內容生產者,曾推出非常多貼心使用的功能,但這次的訂閱號助手是一個例外,它並非邊緣產品,張小龍在2018微信公開課專門談到過這個產品——
  • 微信視頻號是什麼?我為什麼要開通視頻號
    1月9號,在一年一度的微信公開課上,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本人首次缺席公開課並用短視頻做了一番「自我檢討」「公眾號應該是各種各樣的形式的內容都應該是可以的,如文字 圖片 視頻等,但我們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為內容的載體,使得其他的短內容的形式沒有辦法呈現出來,我們在短內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相對公眾號而言我們缺少了一個人人可以創作的載體,微信的短內容一直是我們要發力的方向,順利的話近期會和大家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