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園長,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如果沒有在 2012 年註冊微信公眾號,一定要在 2020 年申請一個微信視頻號。
「微信短內容一直是我們要發力的方向,順利的話可能近期也會和大家見面。」
2020 年 1 月 9 日,張小龍「故意」缺席了微信在廣州舉辦的公開課。取而代之的,是一段長達 12 分鐘的視頻,視頻裡,他講述了對「信息互聯」的 7 點認識。其中,不乏對微信及其內容生態的深刻反思。
在視頻的最後部分,張小龍回顧了微信公眾號的發展歷程。一個很大的遺憾是,以文章為代表的」長內容「始終是公眾號的主要形態,」短內容「卻沒有面向公眾的分發渠道,「我們在短內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
「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天天寫文章。」張小龍的結論是,「相對公眾號而言,我們缺少了一個人人可以創作的載體。」
最近,這個載體開始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發現,微信在發現頁面為部分用戶上線了「視頻號」獨立入口,專供視頻和圖片的發布。
2020 年 1 月下旬,微信還僅將視頻號的試用區域限定在廣州、成都、西安等城市的部分用戶。如今,相當一部分北京地區用戶也能進入測試入口,內測範圍大幅擴展。張小龍所說的短內容,這次真的來了。
微信的「視頻夢」由來已久。
早在 2018 年,微信就開發了「看一看短視頻」小程序、時刻視頻等短視頻類功能; 2019 年 8 月,微信先是聯合快手,推出了可以上下無限刷的「看一看視頻」,緊接著,上線了公眾號視頻原創聲明標籤,一度被看作微信發力短視頻內容的信號。
微信在短視頻領域的相關動作 製圖:刺蝟公社
從那時起,不少視頻創業者開始布局微信的傳播和分發。一時間,微信成了短視頻的新風口。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Pro上為微信短內容做「預告」,更是激起了人們對微信短內容形態的猜測。
現在,視頻號開始規模內測。張小龍所言的「短內容」,落地形式也被確定為「視頻號」。視頻號雖以視頻為名,其中的內容卻不光是視頻。通過申請的用戶,可以上傳 1 分鐘以內的視頻和 9 張圖片。申請發布資格也幾乎沒有門檻,機構和個人用戶都可以申請。
從內容展現模式上看,微信視頻號像極了Ins和綠洲。和這些短內容平臺相比,視頻號採用了幾乎一致的內容展現形態,點讚、評論等互動形式也比較類似。
微信沒有在內容展現模式上做太多創新,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增強互動上。在視頻號中,用戶可將其中的內容直接轉發朋友圈和微信聊天場景,也可以看到陌生人的評論內容。一個在微信生態中落地生根的中國版Ins,也將比那些另起爐灶、模仿Ins的短內容產品更具互動性。
「我們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可能會引起信息洪流流向的變化。「 2020 年的微信公開課上 ,張小龍傳達了自己對於微信「力量」的認知和判斷。
微信的產品方法論中,往往很少對產品進行大幅度調整。很多功能曇花一現,正是因為微信在龐大的新產品流量中嗅到了不安,為此不惜砍掉風頭正勁的新功能。 2016 年初的朋友圈付費照片, 2019 年末的朋友圈表情評論,都是張小龍這個判斷的絕佳註腳。
微信發現頁的短視頻入口和用戶主頁
在發現頁增加短內容入口,遠遠比朋友圈的幾個功能迭代重要得多。微信在此時上線重大功能改進,顯然是經過了縝密的考慮和部署。
2020 年,微信公眾號亟需進行一場」新舊動能轉換「。
最近一兩年,」打開率下降「始終是困擾公眾號創作者的一大問題,公眾號的」階層固化「也變得越發凸顯——早期大號地位穩固,後來的公眾號創業者只能慨嘆錯過了內容紅利期。用戶也能感覺到,最近一段時間殺出重圍的微信公眾號,已然寥寥無幾。
固化的內容生態顯然是不健康的。在此時引入新的「負熵」,成為微信穩固內容護城河的必然做法。
此外,以短視頻為代表的「短內容」,一直是微信甚至騰訊在內容平臺中的短板,也是微信團隊念念不忘的缺憾。曾經與短內容失之交臂的微信,正想著用這種方式查漏補缺。從內部產品迭代和外部競爭壓力、市場需求的角度看來,短內容都已經是微信需要優先進化的方向。
提到微信中的圖片和視頻功能,用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朋友圈。
視頻號的位置緊挨著朋友圈,就在朋友圈入口的正下方。當微信的發現頁上,突然有了兩個同樣承擔短視頻和圖片功能的入口,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功能上的重合。視頻號中的圖片功能和朋友圈完全一致,唯一的區別在於,視頻號中的短視頻長度達到 1 分鐘,突破了朋友圈視頻 15 秒的限制。
視頻號也沒有設置創作者門檻,在用戶上和朋友圈也完全重合;此外,其內容可以轉發到朋友圈,但朋友圈內容不能轉發到視頻號中。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朋友圈會不會在視頻號上線後被漸漸邊緣化,就像微信出現後的QQ那樣?
可以預見的是,朋友圈並不會被弱化,而是在微信進化的過程中,和視頻號等其他產品融合發展,共同服務微信內容生態。早在 2019 年底,微信就開始發力看一看、搜一搜等內容渠道,在朋友圈和熟人社交體系之外,開闢新的內容分發場景,幫助用戶藉助興趣、職業等元素打開新的視野。
視頻號的圖片(左側)和視頻(右側)展示形態對比
視頻號也不例外,微信並不想邊緣化朋友圈,而是為公眾號的內容創業者提供一個多樣化渠道。它與公眾號的「單向透明」(只能單向轉發視頻號到朋友圈),也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朋友圈內容的豐富。
但這並不意味著視頻號對朋友圈毫無影響。微信始終將朋友圈作為一個「輕度分享」的內容渠道,不鼓勵在其中轉發過多營銷和商業化內容。比如,在朋友圈中複製式轉發的圖片、文字和視頻,往往會被檢測出來加以摺疊。
視頻號的出現,給了有營銷推廣需求的用戶新的選擇。
以朋友圈中的微商、代購為例,他們經常需要發送小視頻、圖片等「短內容」,但朋友圈的發送效果往往受到好友數量的限制,也會受到被動摺疊等因素影響。更加開放的視頻號,也將幫助朋友圈「疏解」商業化內容的壓力,促使朋友圈環境回歸輕分享空間的本質。
我們會看到微信的第二次內容爆發嗎?
公眾號是微信內容生態的第一次爆發。它」造就「了一大批」公眾號網紅「。直到今天,公眾號仍是微信內容生態的基石,也是品牌主進行營銷推廣的必備工具,甚至還養活了幾十乃至上百萬內容創作者。
如今,一個在體量上可以比肩公眾號的新渠道來了。
視頻號的內容形態類似Ins和綠洲,短視頻和「 9 圖」這兩種短內容載體,意味著微信想要植入的功能,瞄準的是抖音和微博。藉助微信社交關係網的賦能,視頻號的重要性,也將很快被內容創作者和品牌主所認識。
如果在 2012 年錯過了公眾號,最好不要在 2020 年錯過視頻號。
上一輪「長內容」的紅利消散後,」短內容「,特別是以短視頻為代表的「短內容「,仍處於戰略機遇期。順應這個趨勢的不僅是微信,微博熱推的綠洲、持續火爆的小紅書,都在迎著「短內容「的風口試圖加速起飛。
短內容創作者的「待遇「也水漲船高。對於短內容創業者而言,龐大的用戶基數,使得微信視頻號本身就是一個比其他短內容產品更好的平臺。背靠微信大樹,即使創作者當不了KOL,還做不了KOC嗎?多一個渠道,就多了一分被用戶看到的機會。
騰訊官方視頻號關於「視頻號」的說明
(禁止套娃!)
視頻號也將是「成熟「公眾號創作者的新舞臺。在視頻號中發布短內容時,創作者被允許附上公眾號連結,可以幫助公號實現微信內部的「合規」導流。如何用短內容的表達形式,更好地傳播長內容在深度、全面等維度上的優勢,也是「傳統」的長內容創作者需要考慮的全新課題。
「信息的寬廣度和質量,一直是微信想要解決的問題。」
張小龍在 2020 年微信公開課Pro演講中如是說。當微信用視頻號這種方式落地「短內容」,擴展「信息寬廣度和質量」時,微信不斷延展的地平線上,新的機會也如朝陽般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