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1年+個案處理——關於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的點評

2020-12-17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文/意見領袖專欄機構 招商銀行研究院

作者:邵彩虹 戰略規劃團隊

7月31日,央行發布《優化資管新規過渡期安排 引導資管業務平穩轉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考慮到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衝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範轉型面臨較大壓力。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一、本次《通知》基本符合市場預期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從2019年開始,資產管理業務轉型推進趨緩,已有不少機構向監管部門反饋整改壓力較大,市場一直討論延期的問題。特別是年初新冠疫情的爆發,全球貿易和投資暫時萎縮,給我國經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增加了資管業務轉型的難度,市場猜測過渡期大概率會延期,主要討論是採取「一行一策」的安排,或是統一確定「終點線」。7月初,由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牽頭,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和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組織開展的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研究課題組發布了《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研究報告》,建議將資產管理行業的過渡期再延長兩年,至2022年末。該報告發布會以後,市場對「過渡期延長」確信無疑,但關於「過渡期再延長兩年」的猜測和探討不一。7月10號,在央行舉行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央行發言人表示「關於資管新規延期,因為今年疫情衝擊,應該延期。但也有機構、學者建議不能延太長,可能延一年是比較合適的。」以上可見,對於本次《通知》的正式發布,市場對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已有預期,是基於轉型壓力、疫情影響和監管信號的綜合判斷。

延期原因解讀:存量資產處置和淨值化轉型「雙重」壓力

自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以來,各家銀行持續推進資管轉型,但業務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存量資產處置壓力較大,新產品創設能力培養亟待提升,多數機構表示2020年完成整改任務較為艱巨,特別是新冠疫情使得轉型「雪上加霜」,客觀上要求給予資管轉型一定時間的延緩。

一方面,存量資產處置複雜,老產品壓降難度較大。首先,傳統理財結構相對複雜,不僅包括普通的債券、非標產品,也涉及大量的產業基金、PPP,以及沒有流動性的永續債、優先股以及二級資本債等創新產品。在處置過程中,永續債、優先股等屬於標準化資產,表內可承接,處置難度相對不大。但對於非標、PPP以及產業基金等資產情況相對複雜,處置難度較大,特別是一部分資產屬於歷史遺留問題或到期日在2021年以後的極端案例。其次,壓降老產品存在困難。這主要是因為,一是過渡期內部分客戶傾向購買有「預期收益」的老產品,特別是在對公理財方面,不少企業投資甚至僅限於預期收益型理財。二是銀行自身難以割捨非標類高收益資產,且產品發布主要還是依賴行內資管部,對接老資產池,特別是部分中小銀行,為了獲得較高的資產收益,對傳統老產品配置了較高比例的非標資產,整改更加困難,需要更長的過渡時間。

另一方面,新產品創設能力亟待提升,特別是中小銀行理財業務淨值化轉型難度較大。自資管新規頒布以來,各家銀行都在加快推進理財業務淨值化轉型,淨值型產品佔比持續提升,但遠沒有達到資管新規的全淨值化要求。截至2020年5月末,淨值型產品募集資金佔全部資管產品募集資金的比重為60.3%,僅比年初提升了5個百分點,產品轉型需要進一步提速。從各類型銀行的進展來看,國有行、股份行等大型在淨值型理財產品創設方面起步更早、轉型更快,而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型銀行由於投研能力較弱、銷售渠道和客戶結構不夠完善、人才不足等因素,淨值化轉型發展遭遇瓶頸。

此外,隨著新冠疫情的爆發和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部分行業、企業經營困難加大,一些投資項目的計劃和安排面臨調整,導致部分資管產品資產質量下降,加大了存量資管產品的處置和整改難度,需要適度延長過渡期限。

本次延期,有利於減輕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資管轉型的時間壓力,能夠緩解疫情對資管業務的衝擊。與此同時,本次《通知》將過渡期延長1年,而不是2年或者3年,主要是因為監管部門希望最大化政策效用,在時間上催促銀行加快轉型步伐,鼓勵銀行「跳起來摘桃子」,加強存量資產和老產品處置,提升投研能力、新產品創設及相關體制機制建設,推進早整改、早轉型。

三、預計未來不會再次延期,對未完成整改的個別機構採取個案處理

本次《通知》對過渡期延長1年的政策安排,是基於轉型進展、疫情影響、政策環境、實體經濟等多種因素的考慮,不涉及資管業務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堅持了資管新規治理金融亂象、規範業務健康發展的初衷和底線。下一步,監管部門將按照轉型進度,督促金融機構做好過渡期規範整改工作,推動資管業務持續健康發展。

本次《通知》,雖然監管部門給予銀行延長1年的過渡期安排,但主要意圖還是避免存量資產集中處置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壓力,督促銀行資管業務儘快轉型。未來,我們預計監管部門不會再次延期,而對於到2021年仍無法完成整改的個別機構,估計監管部門將採取以下措施,一是監管部門可能會出臺相關配套管理細則,給予個別機構監管評級、宏觀審慎評估、開展新業務等方面的適度懲罰。二是未完成整改的機構需說明具體原因,並申請監管部門同意,進行個案處理,列明處置明細方案,逐月監測實施,並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

相關焦點

  •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釋放什麼信號?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釋放什麼信號?證監會最新回應:這兩類不作延期今日直播  8月1日10:00向日葵投資股票事業部合伙人、投資經理 徐凌飛:長期牛股的特徵。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但實際上從去年以來,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關於延長過渡期的討論就已熱烈,彼時監管也釋放出會研究延期一事的態度。
  •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釋放什麼信號?證監會最新...
    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但實際上從去年以來,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關於延長過渡期的討論就已熱烈,彼時監管也釋放出會研究延期一事的態度。
  • 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 資管業務改革方向不變
    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資管業務改革方向不變近日關於「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再延長」的消息在市場引發熱議。中國證券報記者通過多個渠道了解到,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資管業務改革方向不變。
  • 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1年,基金子公司總算緩口氣,548...
    7月31日晚間,央行發布《優化資管新規過渡期安排 引導資管業務平穩轉型》,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延緩的事情,其實業內早有預期了,整改一直在有序推進中。」
  • 重磅來了: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延長 對股市債市有何影響?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來源:Wind銀行理財資產清理原先延期一年到2021年底,但現在有消息稱,老產品最晚消化時間寬限到2025年。業內認為,資產清理最終時間如果再度延期,對於避免信用過快收縮、緩解信用違約壓力將起到重要作用,有利於穩定資本市場,有利於穩定投資者信心。資管新規過度期或再度延長2018年4月,央行聯合多部門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
  • 資管新規確定延期1年:那些最無奈最遺憾最堅決的妥協與堅持
    來源:顧問雲資管新規確定延期,延期一年。7月31日晚間,人民銀行已正式宣布。人民銀行通知: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考慮到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衝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範轉型面臨較大壓力。
  • 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 資管業務改革方向不變|每日金聞
    歷史上的今天: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同時,對進口冷鏈食品的從業人員每7天實行1次全覆蓋核酸檢測,其他冷鏈食品從業人員每兩周實行1次全覆蓋核酸檢測。 【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 資管業務改革方向不變】 近日關於「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再延長」的消息在市場引發熱議。
  • 資管新規是否延期引關注 央行:應該延期 延一年比較合適
    來源:經濟日報在7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舉行的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回應了資管新規延期的問題。資管新規指的是2018年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過渡期到2020年底。7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吳曉靈建議,應該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在原有計劃上延長兩年。「用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年,平均每年約20%的速度去消化,是比較實事求是的。」吳曉靈說。
  • 資管新規過渡期有望延後,近400款理財現浮虧或因銀行加速壓降不合...
    日前,央行前副行長吳曉靈發布報告建議延長資管新規整改過渡期至2022年底。對此,監管認為,建議嚴格執行資管新規和建議延期的都有各自不同的邏輯和道理,態度並不明確。因此,銀行仍然不敢放鬆淨值化轉型速度。過渡期延長與否仍難確定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設置整改過渡期至2020年12月30日。如今,2020年已經過半,距離原定的過渡期只剩下半年不到的時間。又因為今年突發疫情的影響,關於過渡期延長的討論與建議與日俱增。
  • 四天兩度「放風」,資管新規延期,央行怎麼說
    談及資管新規是否考慮延期一事,央行辦公廳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周學東則稱,因為今年疫情衝擊,應該延期資管新規,但無論是延1年、2年還是3年,對金融機構來說,關鍵是必須要轉型,再回到過去大搞表外業務、以錢炒錢、製造金融亂象是不可能。
  • 資管新規再傳延期,專家:銀行股是不錯的投資標的
    來源:時代財經作者:時代財經 餘思毅 編輯:王麗麗12月11日,資管新規再傳延期。21世紀經濟報導12月10日披露,監管此前與部分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截至目前尚未有官方確認資管新規延期。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吳曉靈:建議適度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
    2020年即將過去,臨近年末,如疫情衝擊、貨幣寬鬆、股市大漲、信用債違約等這一年的關鍵詞不斷見諸媒體。但有一個似乎並未被足夠重視,就是資管新規。由於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衝擊,資管新規的過渡期被延長一年,存量資產處置難度的問題一直被認為將直接給實體經濟、資本市場、機構和個人帶去衝擊。
  • ...理財「硬骨頭」資產清理最終紅線劃定 老產品最晚放寬至2025年...
    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 「資管新規延期一年到2021年底,但窗口指導了部分表外資產體量很大的銀行,上報2021年底預估不能消化完的老資產規模,最終在協商後會有額度豁免。」一位大行人士表示。 另外一位股份行人士稱,這屬於政策的預留空間,周期較長、最難處理的資產可以一行一策處理,時間放寬到2025年。
  • A股頭條: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 鋼鐵巨頭呼籲國家監管部門...
    2、央行、國家外匯局:將金融機構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25下調至1為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市場化調節外匯資產負債結構,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將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25下調至1。
  • 吳曉靈: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應「寬嚴相濟」 發展資本市場與是否...
    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訊,由於疫情因素,資管新規的過渡期被延長一年。而在資管新規之下,我國的大資管業務正在走向合規。「我們要求的是資金端的規範,建議按照資金端逐年替換,資金端不能有資金池,必須自己來承擔風險。」
  • 銀行理財「硬骨頭」資產清理最終紅線劃定 老產品最晚放寬至2025年...
    近期,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一家大行和一家股份制銀行了解到,監管此前與部分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
  • 吳曉靈:資管新規過渡期應「寬嚴相濟」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學術總顧問吳曉靈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後,金融機構應該按照自身情況和過渡期目標分解壓降進度任務,建議監管部門加強對壓降進度的過程考核和重要節點的檢查。
  • ...央行回應資管新規過渡期:受疫情衝擊應該延期 可能延一年比較合適
    發布會上,經濟觀察報記者提問影子銀行規模及如何看待有課題組建議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2年的問題,對此,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表示,2018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以來,資管產品實現了平穩有序轉型,總規模穩中有降,整體風險持續收斂,實體經濟融資沒有受到存量業務整改的影響。從兩個方面看,一方面是資金脫實向虛、自我循環的現象得到遏制,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持續壓縮。
  • 獨家丨資管新規延長過渡期?接近監管人士:一切未定,整治亂象堅定不移
    博弈聚焦延長過渡期據境外媒體12月11日報導,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在聽取主要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業務新規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之後,考慮將該新規的過渡期延長。監管部門目前考慮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12月31日,同時考慮在此之後允許過渡期開始時已經存在的非標資產續發產品承接。
  • 吳曉靈:資管亂就亂在資金池和剛兌,資管新規過渡期不應自由放任
    「(資管新規)過渡期不應該成為自由放任期,也不意味著監管空窗期。金融機構應該根據自身情況按照過渡期目標分解壓降進度任務。」人民銀行前副行長、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學術總顧問、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吳曉靈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以下簡稱21世紀)等多家媒體書面採訪時表示。目前其新著《資管大時代》業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