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全文共2024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針對金融業廣泛關注的資管新規問題,央行在7月10日的發布會上進行了回應。在此之前的7月7日,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牽頭開展的《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研究》課題報告建議,將資產管理行業的過渡期再延長兩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央行:在討論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
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表示,2018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以來,資管產品實現了平穩有序轉型,總規模穩中有降,整體風險持續收斂,實體經濟融資沒有受到存量業務整改的影響。從兩個方面看,一方面是資金脫實向虛、自我循環的現象得到遏制,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持續壓縮。另一方面是淨值性產品佔比穩步上升,資管資金通過增加金融債、企業債投資的方式,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目前,全球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暫時出現了萎縮,我國經濟也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確實也增加了資管業務規範整改的難度,市場非常關注資管新規過渡期相關政策。有些人建議嚴肅市場紀律,嚴格執行資管新規,有些人建議延長過渡期一年或兩年,都有各自不同的邏輯和道理。」孫天琦進一步稱。
談及資管新規是否考慮延期一事,央行辦公廳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周學東則稱,因為今年疫情衝擊,應該延期資管新規,但無論是延1年、2年還是3年,對金融機構來說,關鍵是必須要轉型,再回到過去大搞表外業務、以錢炒錢、製造金融亂象是不可能。
孫天琦提到,下一步,央行將會同有關部門在堅持資管新規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密切跟蹤監測資管業務規範整改的情況,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好相關工作,穩妥有序推進資管行業的整改與轉型。
吳曉靈牽頭課題報告建議延至2022年底
距離資管新規整改大限不足半年時間,過渡期延長的呼聲再次加強。7月7日,由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學術總顧問、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牽頭開展的《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監管研究》課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建議將資產管理行業的過渡期再延長兩年,即延長至2022年底。
具體實施路徑上,《報告》建議,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包括現金管理產品在內的各類新產品監管標準,將資管新規發布後發行的不符合監管標準的「新產品」還原至老產品,同時建議按延長後的過渡期重新明確壓降要求。建議2020-2022年壓縮每年比例不低於30%,2022年底壓縮至零。
對於老產品而言,《報告》指出,在壓縮進度不低於上述最低監管要求的原則下,各行可根據自身的情況與監管部門協商,具體細節實行一行一策,但進度安排不得再突破統一的過渡期。監管部門應該加強對老產品壓降的進度管理,均衡分布壓力,對於未能達到進度的機構,及時採取懲罰措施予以校正。對於過渡期結束後的殘存老產品,可以統一納入存款準備金制度和存款保險制度管理。
多位分析人士對上述觀點持贊同態度。一位國有銀行人士表示,上述報告提議的延長過渡期的做法,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原則,有利於實現資管業務的平穩轉型。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認為,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2年,是在考慮當前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進度、存量資產的剩餘期限等情況的基礎上作出的合理建議。
2018年4月,央行、銀保監會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通常稱「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確保平穩過渡,過渡期為本意見發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
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穩步推進。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此前介紹,截至4月末,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合計25.9萬億元,運行總體平穩。另外,已有銀行提前完成了資管新規的整改要求。比如,長沙銀行在2019年年報中指出,報告期末,該行理財產品餘額為500.25億元,保本理財實現零餘額,提前完成新規整改要求。
而存量產品的轉型工作仍有一段距離。據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末,銀行淨值型產品存續餘額約12.54萬億元,淨值型產品餘額佔比為51.4%。這一佔比雖然較新規前的15%大幅提高,但要想在過渡期的最後半年時間內完成全部轉型工作,仍存在一定難度。另外,疫情也拖延了存量資產的處置進度。
在此背景下,呼籲過渡期延長的聲音越來越大。監管層也多次提及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的話題。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此前表示,過渡期結束後,由於特殊原因而難以處置的存量資產,可由相關機構提出申請和承諾,經金融監管部門同意,採取適當安排妥善處理。此外,也將根據實際,配合央行研究是否對相關政策進行小幅適度調整。
在劉銀平看來,當前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比才剛過半,而且還有部分不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產品尚未退出,在今年底前恐難完成全部轉型工作,所以有必要延長過渡期。不過,由於不同銀行的轉型進度不同,監管應針對不同銀行設置不同的延長期限,可由銀行自身先提出合理的整改計劃再由監管審批。總之,延長過渡期並不意味著放任銀行拖延整改進度,而是為了幫助銀行更好地處置老資產、完成理財產品轉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