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一棍子打死了影子銀行?央行人士:沒有,非標轉標有機制安排

2020-12-16 第一財經

資管新規出臺九個月有餘,不規範的影子銀行業務得到初步遏制,金融亂象得到初步治理,相關風險顯著收斂。

不過,由於非標急劇萎縮帶來的社會融資規模餘額增速的低迷,讓一些人士對資管新規提出爭議。有專家認為,資管新規過於嚴厲,「不能一棍子打死影子銀行」。

近日,在央行媒體見面會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陶玲就上述爭議作出回應。她表示,目前影子銀行的縮減在預期之內,並沒有出現斷崖式下跌。「資管新規從來就沒有一棍子打死影子銀行,從來沒有說不讓投資非標,事實上,資管新規允許公募資管產品投資非標資產,但投資非標應當符合現行監管要求。」

陶玲也透露,央行正在制定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認定辦法,為非標轉標給予機制安排。總體而言,央行會根據實際情況去解決機構痛點,會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的做一些政策儲備,但治理亂象,化解風險的總體方向要保持不變。

影子銀行規模縮減,並非一棍子打死

2018年4月27日,醞釀許久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發布,資管新規正式落地。

資管新規發布以來,此前膨脹無序的影子銀行業務得到初步的遏制。

中國基金業協會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0.5萬億元,同比減少了5.78%。其中,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資管規模為13.4萬億元,較2017年底縮水了超過20%,私募資管規模減少近兩成。

截至2018年10月末,各類機構資管業務規模餘額約94萬億元,較2018年4月末資管新規發布前的100萬億元下降約6%,呈現有序壓降態勢。

由此成為社融增速出現一定程度下滑的原因之一。央行數據顯示,2018年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9.8%,2017年末這一數據為12%。去年社融增速持續的下滑主要是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等表外資產增速的下滑所致。

但這成為了一些人士認為資管新規過於嚴厲的原因。

近期,在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的論壇上,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資管新政的方向是正確的,但不能把影子銀行的所有創新都一棍子打死。」他認為,影子銀行是表外業務,沒有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是實體經濟、民營企業,包括地方城投等獲得資金的一個市場化渠道,一旦按要求全部轉回表內,就要受到資本充足率的制約,銀行的融資放大器作用馬上驟降。

陶玲對此表示,「資管新規從來就沒有一棍子打死影子銀行,從來沒有說不讓投資非標,資管新規允許公募資管產品投資非標資產,但投資非標應當期限匹配,不得多層嵌套,符合金融監管部門對非標的監管要求。」

事實上,在資管新規出臺前,銀行發行了大量的剛兌資管產品,期限錯配,資金池運作,多層嵌套,且投資端卻投向了很多國家宏觀調控領域或限制性行業。例如,房地產、產能過剩、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這成為了資管新規出臺的初衷,即要防範和化解不合規影子銀行的巨大風險隱患,引導資管產品回歸本源,發揮直接融資功能,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

目前,影子銀行的規模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縮減。但陶玲表示,縮減的這部分主要是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應當說基本上在我們預期之內。資管產品的總規模沒有出現斷崖式的下跌。此外,「從銀行的統計看,銀行的非標投資基本上穩定在理財投資總資產的15%左右,並沒有出現一棍子打死了,什麼都不能幹」。

去年底,央行行長易綱在一次公開的講座中提到過對影子銀行的看法,他表示,規範的影子銀行也是金融市場的一個必要補充,影子銀行也不是完全負面的詞,只要是依法合規經營,無論是表內還是表外業務、信託、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都能夠成為金融市場必要的補充。

不過,這並非意味著對於影子銀行的監管將會放鬆。易綱同時強調了,影子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其他指標沒有受到與銀行一樣嚴格的監管,所以要多考慮影子銀行的風險。舉例來說,有些資產證券化機構以資產證券化的名義規避宏觀政策和金融監管,但是並沒有真正出售資產,也沒有進行真正的破產隔離,這就是要考慮的風險。

非標轉標會有機制安排

在第一財經記者採訪過程中,對於非標回表的路徑,有不少資管業內人士表示過痛感。根據監管要求,符合資管新規的產品需要做到期限匹配、不再多層嵌套、淨值化管理,但很多非標資產目前還不符合要求。銀行新產品發行存在困難。

實際上,資管新規在具體的執行層面堅持在金融去槓桿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已經根據市場實際情況做出了調整。去年7月20日以來,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先後下發三條重要通知,將資管市場規則再細化。

其中央行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作為資管新規的「補丁版」(下稱補充通知)。補充通知的核心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進一步明確了在符合資管新規有關非標投資期限匹配、限額管理、信息披露等監管要求的前提下,公募資管產品可以適當投資非標產品;二是明確了過渡期內,對符合條件的定期開放式產品和現金管理類產品可以採用攤餘成本法估值,而這兩類中的部分產品可以投資非標資產。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多方人士普遍認為,補充通知對資管新規中的操作難點和金融機構關切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梳理和說明,以消除市場的不確定性,目的是為實體經濟創造健康的貨幣金融環境,服從當前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發展和防風險的大局。但是,這並非意味著資管新規有了鬆動或修改。

一位銀行資管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該通知相當於一個緩衝,非標資產可以繼續期限錯配,但是期限錯配必須要在2020年結束。「但是由於政府理清債務、整個經濟環境的因素等諸多因素,所以現在銀行也確實不願意投。」

針對類似的觀點,陶玲表示,在非標回表方面,根據「補充通知」的規定,對於到期回不了表的非標資產,央行會妥善安排。

「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觀察,再去做調整。」 陶玲稱,對於金融機構普遍反映的資管新規執行中遇到的新情況,央行正在制定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認定方法,「在這個辦法裡也會給非標轉標明確機制安排」。

據了解,目前發改委在根據資管新規的授權,制定相關規則,進一步明確理財產品如何投資創業投資基金、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等長期限資產。「這一類資產由於期限長,主要是股權性質,如何對接長期限的理財產品,對接不上怎麼辦?這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做好政策準備。」 陶玲稱。

「央行會根據實際情況去解決機構痛點,會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的做一些政策儲備。但資管新規治理亂象、化解風險的總體方向要保持不變。」 陶玲強調。

2019年人民銀行工作會議上對於今年工作的重點再次提到了「加快補齊金融監管短板,有序化解影子銀行風險」。

銀保監會也提出了2019年要堅持不懈治理金融市場亂象,進一步遏制違法違規經營行為,有序化解影子銀行風險。

穆迪預計,雖然嚴控金融風險的長期目標不變,但政府在2019年將採取更漸進的策略以減少金融監管對經濟金融穩定性的衝擊。未來政府在規範廣義影子銀行活動方面將採取更漸進的策略,以防止其對經濟和金融穩定性造成衝擊。

相關焦點

  • 重磅來了: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延長 對股市債市有何影響?
    資管新規過度期或再度延長2018年4月,央行聯合多部門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按照既定計劃,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資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大力開展理財業務整改。
  • 央行資管新規配套細則釐清「模糊地帶」——清理非標資產並非...
    《認定規則》明確了標準化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界限、認定標準及監管安排。這是去年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資管新規)的配套實施細則之一。有關專家表示,明確標準有助於穩定市場各方預期。但這既不是進一步收緊監管要求,也沒有放鬆監管要求。對於「非標」要客觀看待,不要談「非標」色變,投資哪一種都是市場的選擇。
  • 資管30人報告:十一條參考建議建言資管轉型攻堅戰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資管30人課題報告發布:十一條參考建議建言資管轉型攻堅戰2018年4月27日,資管業內備受關注的資管新規正式出臺,而後7月20日央行公布補充執行通知,進一步作出調整,資管轉型大幕就此拉開。
  • 資管統一監管時代到來:多層嵌套將成歷史,委外並未「一棍打死」
    從今年3月底資管新規意見稿傳出,到11月17日下午央行官網發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資管新規」消息終於做實。
  • 2021年底難清理完的老產品可延遲,銀行理財如何平穩過渡非標?
    今年初央行正式宣布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到2021年底,讓仍有大量非標等資產來不及處置的銀行暫舒一口氣。近期有消息稱,如果超過2021年底尚未處置完,還可以再推遲至更晚。第一財經記者也從多位國有大行、股份行理財子公司(下稱「理財子」)人士處獲悉,目前主要是用「一行一策」的方法,使得一些無法在2021年到期的非標資產平穩過渡,期限延長至2025年。但部分城商行人士表示情況可能並不是這樣。不過,即便是推遲,也並不是走回頭路,新產品仍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推進。
  • ...央行回應資管新規過渡期:受疫情衝擊應該延期 可能延一年比較合適
    發布會上,經濟觀察報記者提問影子銀行規模及如何看待有課題組建議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2年的問題,對此,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表示,2018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以來,資管產品實現了平穩有序轉型,總規模穩中有降,整體風險持續收斂,實體經濟融資沒有受到存量業務整改的影響。從兩個方面看,一方面是資金脫實向虛、自我循環的現象得到遏制,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持續壓縮。
  • 三年累計壓縮16萬億,資管新規有效化解影子銀行風險
    ,做對了以下兩件事:一是,抓住了去槓桿的寶貴時間窗口,有效化解影子銀行風險。二是,就資管行業的本質和定位取得最大共識。對於第一件事,陶玲強調,如果沒有抓住2017年以來寶貴的時間窗口去槓桿,如今加槓桿的空間將十分有限。同時,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並沒有通過資管產品獲得低成本融資,所以,治理影子銀行亂象,並不是導致小微企業融資更難更貴的原因。
  • 四天兩度「放風」,資管新規延期,央行怎麼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央行:在討論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表示,2018年4月資管新規出臺以來,資管產品實現了平穩有序轉型,總規模穩中有降,整體風險持續收斂,實體經濟融資沒有受到存量業務整改的影響。從兩個方面看,一方面是資金脫實向虛、自我循環的現象得到遏制,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持續壓縮。
  • 非標的出路與估值迷思 影子銀行正面臨什麼變化和風險?
    根據資管新規,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是指「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等國務院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的交易市場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價值和較高流動性的債權性資產」。因而,根據交易場所來劃分,我們將債券和ABS歸為標準化資產。
  • 延期1年+個案處理——關於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的點評
    引導資管業務平穩轉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特別是年初新冠疫情的爆發,全球貿易和投資暫時萎縮,給我國經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增加了資管業務轉型的難度,市場猜測過渡期大概率會延期,主要討論是採取「一行一策」的安排,或是統一確定「終點線」。
  • 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 資管業務改革方向不變
    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資管業務改革方向不變近日關於「資管新規過渡期或再延長」的消息在市場引發熱議。中國證券報記者通過多個渠道了解到,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資管業務改革方向不變。
  • 資管新規確定延期1年:那些最無奈最遺憾最堅決的妥協與堅持
    最無奈,允許「個案處理」人民銀行稱,過渡期延長不涉及資管新規相關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為做好過渡期存量資管業務整改工作,金融管理部門將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夯實金融機構主體責任,在鎖定存量資產的基礎上,繼續由金融機構自主調整整改計劃,按季監測實施,切實防範道德風險。同時,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加大創新支持力度,為存量資產處置提供更多的方式和渠道。
  •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釋放什麼信號?
    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但實際上從去年以來,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關於延長過渡期的討論就已熱烈,彼時監管也釋放出會研究延期一事的態度。
  • 補短板+去槓桿:資管新規滿月 房地產投融資再出發
    興業證券房地產首席分析師閻常銘分析認為,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渠道與方式將受新規影響,更多體現在資金端。  資管新規旨在消除多層嵌套、打破剛性兌付、降低槓桿水平、禁止資金池、防範影子銀行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抑制通道業務,以對金融風險進行更嚴苛且規範的監管。為何資管新規會成為業界關注焦點,調控背景下房地產投融資正帶來怎樣的影響?
  • 銀行理財淨值化「公允價值」博弈: 成本攤餘+減值準備+影子定價?
    某銀行資管部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但銀行理財作為一種收益比較穩定的理財產品,本身也有普惠價值,在產品淨值穩定性方面,在方法上應該具備一定靈活性。」上述新規,即11月17日央行協同三會及外匯局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其中首次提出「淨值管理」概念,要求對資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符合公允價值原則。
  • 資管新規是否延期引關注 央行:應該延期 延一年比較合適
    來源:經濟日報在7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舉行的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回應了資管新規延期的問題。資管新規指的是2018年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過渡期到2020年底。7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吳曉靈建議,應該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在原有計劃上延長兩年。「用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年,平均每年約20%的速度去消化,是比較實事求是的。」吳曉靈說。
  •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釋放什麼信號?證監會最新...
    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範轉型,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但實際上從去年以來,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關於延長過渡期的討論就已熱烈,彼時監管也釋放出會研究延期一事的態度。
  • 中國工商銀行資產託管部總經理李勇:資管新規下大資管行業發展方向
    由於沒有估值,沒有監督,沒有流程,所以這是弱託管。  第三個是無託管模式,私募基金投資基金領域、P2P接待等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尚未引入託管機制,這類產品處於無託管狀態,風險較大。由於弱託管、無託管領域託管人監督機制缺失或者落實不充分導致風險高發,這個也是前期資管亂象,資管業務野蠻生長發生的現象。
  • 信託「非標轉標」新玩法:投股投債,居然還有投金交所定融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多家信託公司內部人士分別了解到,目前融資類業務「額度」仍然緊張,有公司已經暫停融資類業務,也有公司正在探索業務轉型,研究如何開展投資類業務,實現「非標轉標」。不過,對於上述展業模式,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分析認為,信託公司通過「創新」將傳統非標融資類業務,轉化成標品投資類業務,或者非標投資類業務,主要是為了實現「非標轉標」,規避監管對融資類業務額度的限制,未來這一做法存在被監管叫停的風險
  • 資管新規兩周年,尚福林系統闡述資管行業:重點處理好五大關係(附...
    首先,資產端主要面臨資產收益率和非標資產兩方面挑戰,一是資產收益率承受較大下行壓力,二是非標資產的處置與承接面臨兩難。其次,資金端主要面臨三類資金的募集和匹配挑戰,一是中長期資金募集難度加大,二是個人投資者預期引導仍待破題,三是通道業務壓縮後,券商資管缺少合格資金來源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