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三尺講臺,登上社區「舞臺」。
20多年社區一線工作,她與團隊從一片爛泥塘著手,打造出遠近聞名的明星社區,居民誇讚她為鄰家「好大姐」、社區「好書記」。
今年2月,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王波入選中宣部、民政部評選的全國「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
紅色頭雁:黨組織建到家門口
24年前,為緩解部分市民住房難,武漢市在江岸區後湖一片爛泥塘上,建設了一批經濟適用房。正在學校任教的王波決定,從學校辭職到社區「創業」。
「別人都覺得我是放棄『金飯碗』,端個『泥飯碗』。」王波回憶說,可她就抱著一個簡單想法,「校園裡有三尺講臺,社區裡也有廣闊舞臺,一樣大有可為。」
房屋好蓋,社區難建。社區工作人員人手有限,關鍵還得發動居民參與。借鑑「支部建在連隊上」的經驗,百步亭社區決定在每個樓棟建起黨小組。
王波挨家挨戶走訪,說服樓棟黨員走出家門,參與社區事務。每個樓棟還選出黨小組長、樓棟長、衛生員、治安員、文體員和物業管理員,規定這「兩長四員」每周至少為居民解決一件難事。
5000多名「兩長四員」照片上牆,電話公開,24小時履職,成為社區治理的骨幹力量。有居民新搬入很快就有黨員上門登記信息,家裡有老人的逢年過節會有人上門慰問,有適齡兒童就聯繫解決入學……原本互不認識的鄰裡,在「兩長四員」的引導與發動下,逐步走出家門、打開心門。
「社區裡有大學問。」王波說,依靠黨組織、發動每一個黨員和群眾,問題迎刃而解。
小巷總理:找準「最大公約數」
廣場舞噪聲擾民,養狗引發鄰裡糾紛,業主與物業矛盾,這些都是社區經常遇到的難題。
2004年,百步亭社區收到一名小學生的來信,反映不文明養狗問題。業主委員會起草了寵物管理規定草案,準備對破壞環境衛生的狗的主人處以罰款,對情節嚴重的狗「格殺勿論」。
這項規定一下就「捅了馬蜂窩」。很多養狗居民看到後,在社區亭院中討論爭取「狗權」;要求嚴管養狗的居民,也組織起來到亭院中唱歌,讓對方開不成會。
「有意見不怕,我們得一條一條擺出來,再想辦法解決。」王波說,經過三個多月的徵求意見和反覆磋商,社區通過《百步亭社區寵物管理公約》,約定時間內可以在公共區域遛狗,但必須負責處理好糞便,違規的要接受處罰。
借鑑這次「狗患」處理中的得失,百步亭形成居民「提議題」、多方「出主意」、群眾「擬方案」、張榜「開言路」、組織「定公約」、表決「說了算」的「六步議事法」。
王波介紹,找準「制定公約、居民自治」的路子後,社區先後制定「環境噪聲汙染公約」「敬老愛老公約」等140多項文明公約,車輛佔道、晨練噪音、居民信訪等社區棘手難題得到解決。
居民家裡有突發性事件、有不滿情緒等情況必到,有困難居民、住院病人等情況必訪,如此「三個必到、五個必訪」工作機制,加上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三方聯動」,交叉任職,居民家庭存在的問題都能得到及時發現與解決。
「社區居委會本質上是自治組織,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王波坦言,對居民反映的問題,早發現、早處理,對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制定公約、居民自治,如此就能找準社區治理的「最大公約數」。
鄰裡大姐:志願服務傳遞溫暖
在不少居民心中,王波不僅是社區「領頭雁」,也是患病老人的「女兒」,單親母親的「妹妹」,困難家庭的「知心人」。
「生病期間,我幾次都想放棄,是王波書記和姐妹們救了我。」67歲的社區居民胡中琴每次回憶起家庭遭遇的困難時期,總是禁不住熱淚盈眶。
2012年,胡中琴丈夫患上嚴重肺氣腫,住院搶救一個多月。不久後,她也被查出患上淋巴癌,連續三次手術,讓這個家庭陷入困境。
得知胡中琴的遭遇後,王波慰問並開導鼓勵她別放棄。看到因病致貧的胡中琴家連件像樣衣服都捨不得添置,王波第二天一早就送來了自家打包好的衣物。醫生叮囑要注意飲食,王波和其他志願者輪流換著花樣熬湯送到病房。
身體好轉後,胡中琴也成為一名志願者,幫助照顧空巢老人,陪老人們做手工,「我也要把溫暖傳遞下去」。
「一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王波說,居民「有時間做志願者,有困難找志願者」,社區就能成為溫情滿滿的「大家庭」。
志願者已成為百步亭社區最亮麗的風景。孩子放學了,可以在鄰居奶奶家寫作業;大爺拄著拐杖下樓,總會有人攙扶。百步亭18萬居民中,註冊志願者就達到4萬多人。
現在,百步一亭、綠樹蔥蔥的百步亭社區,不僅獲得首屆「中國人居範例獎」,也成為居民稱讚的「選擇百步亭,就是選擇幸福生活」明星社區。王波也連續當選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20多年前選擇離開大學校園,雖然沒能成為一名學者,但這麼多年在百步亭社區,成為社區帶頭人、居民貼心人,這也是我的人生最高榮耀。」王波說。(記者 李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