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先天帶有生理缺陷的人,常常會出現兩種情況,要麼是怨天尤人,自甘不幸;要麼就是百折不撓,破繭成蝶。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鮮明的差距呢?究竟是什麼影響著他們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各位書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共讀《自卑與超越》的第23頁—第44頁。共讀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身體和心靈有什麼關係?
2.如何解釋「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01
身體和心靈是一個整體
兩個人同時看到了懸崖上的一朵花,其中一個人說:「因為花在那開著,所以我們才能看到」,而另一個人則說:「因為我認為那裡有一朵花,所以那裡有一朵花」。
第一個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唯物主義者,第二個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唯心主義者。
究竟是心靈支配身體,還是身體支配心靈,唯心主義者和唯物主義者各執一詞,至今也懸而未決。
村上春樹曾經說過:「肉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裡面供奉著的是什麼,都應該好好保持它的強韌、美麗和清潔。」
在個體心理學中,心靈和身體的爭論不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問題。試想一下,如果一株植物有心智,它可以想到:「有人要來了,馬上就要踩到我了,我就要被踩斷了」。可作為植物,它終究無法轉身逃開。
而人的生命仰賴於行動,但僅僅發展身體是不夠的,因為行動少不了腦力的調節支配。
從中不難看出,無論心理還是身體都是生命的體現。
人難免會受傷,比如磕破了皮膚,我們的身體就會著手修復使其完好如初,但身體卻並非孤軍奮戰的,心靈也會提供幫助。
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七旬老人,身體和心靈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進行著合作。心靈調動著身體,同時,身體的每一個行動和表情都能看出心靈的印記。
人們常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就是如此。
02
心靈和身體交互作用
在前段時間大熱的電影《戰狼》中,有一個場景是冷鋒帶著Rachel從工廠逃離,而此時冷鋒也已被拉曼拉病毒感染。
當時冷鋒滿腦子裡想的,大概都是逃到安全的地方去吧,在為了達成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心靈就需要將目標具體化,也就是說,首先要弄清楚哪裡是「安全」的,以及如何才能到達。
而常見的偷竊行為,無外乎就是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然後憑藉竊取來的財物讓自己變的富有,並且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但是偷竊的根源又在哪裡呢?
在賈樟柯執導的電影《小武》中,主角小武自稱是手藝人,但實則是一個扒手。而他曾經的「戰友」小勇,也早已金盆洗手,成了縣裡著名的企業家,此時的小武自知無法適應社會的變化,因此仍舊以偷竊為生。
在小武身上,偷竊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無奈,以及自甘墮落的表現。因為自我的沉淪,所以才會一次又一次的涉足泥潭。
另外,也有部分行竊者是因為貧窮和有所缺失的感受。而說到底,他們也不過是選擇了一種錯誤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03
補償作用
盲人阿炳,一曲《二泉映月》聞名於世,雖然雙目失明,但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在音樂上的造詣。
同樣,有許多的畫家和詩人都飽受視覺障礙的困擾,但這些不完美都被訓練有素的心靈所克服,最終,他們比其他擁有良好視覺的人更懂得運用自己的眼睛。
同樣的補償作用,也體現在左撇子的孩子身上。在家裡,或在剛進入學校時,他們都被訓練使用他們原本並不出色的右手。就這樣,他們為原本並不具備優勢的書寫、繪畫和手工做好了準備。
如果心靈能夠克服困難,那麼有缺憾的右手就往往發展出高超的技巧。
許多天生左撇子的孩子能用右手寫出更漂亮的字,表現出更高的繪畫天賦,通過正確的訓練,他們將劣勢轉化為了優勢。
如果身體無法適應環境,那麼往往就會成為心靈的負擔,所以天生殘疾的兒童心智發展相對遲緩。對他們的心靈來說,要影響並指揮身體優化發展,難度會更大一些。這往往會導致他們的心靈不堪重負,個性則容易變得自我中心。
儘管生理缺陷會帶來許多障礙,但這些障礙並不意味著無可變更的命運。如果心靈本身積極活躍,努力克服障礙,那麼同樣可以取得成功。
不過,這些孩子卻有一個共同特點:如果想要成功的彌補自己的不足,他們必須希望為整體出力,而非局限於關注自身。
如果一個孩子只想這擺脫自己的困難,他就會只會落在後面,只有當他發自內心地找到一個激勵自己的目標,他才會有可能打起精神來。
一隻笨拙的右手不會因為想要變靈巧,而少些笨拙,就會變成靈巧的右手。除非有一個建立在對於現實、他人乃至合作的興趣之上的目標,並通過練習,才會得以實現。
04
表達自我觀點的方式
如同上一篇中提到的《新警察故事》中,罪犯關祖的父親其實是一名警司,而德國的一位社會學家發現,相當一部分犯罪者的父母所從事的工作都與阻止罪犯有關。
像如法官、警察或獄警,而通常老師的孩子會冥頑不靈,牧師的子女常出現少年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們不妨從孩子的遺尿症,也就是俗稱的尿床來分析一下。
通常來說,在遭遇腎病腎病和膀胱疾病困擾的家庭中,孩子在便溺這件事情上往往承受了過多的壓力。父母太過努力制止遺尿的發生,孩子就會開始發起抵制:用遺尿來表達他們有自己的意願。
另外,尿床的孩子常常夢到他們起床去了廁所,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解脫了自己的負疚感,在夢裡,他們終於可以放心的尿了。
心理學家發現,尿床有時候是為了引起關注,操縱他人,爭取在夜裡得到和白天同樣的關注。不得不說,遺尿就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方式:孩子用膀胱而不是嘴來說話。
如今二胎政策放開,當家庭中另一個孩子出生了,原先的孩子很可能就會認為父母偏心了,自己再難以得到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與照顧。
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他們可能會用遺尿來表達這種不愉快,或者可能整夜哭鬧不休,通過聲音來贏得關注。
另外,還有一部分孩子會夢遊、掉下床鋪等等作為自己的心理偽裝。
從中我們看出,生理上的問題不過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表達自我觀點的方式。也展示了心靈作用於身體的影響力。
而在「皮格馬利翁」效應中,接受自己喜歡、欽佩的人暗示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所以,心靈不單影響到某個特別的生理症狀的選擇,還決定和影響著一個人的未來。
本章思維導圖:
領讀君說: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在人生的路途上,如果心有了方向,我們的行動才不會彷徨,因為心有所想,人生的旅途才不會迷路。或許你生來並不完美,又或是能力平平,但這並不意味著命運已經註定,不會變更。只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努力克服重重阻礙,並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你沒有理由會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