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的銷售行為與附贈行為密不可分,商家理應對贈品與所售商品承擔相同責任
買奶粉贈送奶瓶、買手機贈送保護殼……購買商品搭配贈品,已經成為眾多商家普遍使用的營銷策略。然而,一些商家卻用假冒偽劣的「三無」產品作為贈品,並單方面聲稱:因贈品免費,所以不予「三包」,對於因贈品質量問題導致的後果,商家也概不負責。
現實中,這種現象遭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投訴。而遇到糾紛之時,消費者和商家往往各執一詞——消費者要求維權索賠,商家卻置之不理。贈品究竟是不是商品?一旦贈品出現問題,商家該不該以商品的標準來承擔責任?
從市場邏輯上來說,「贈品」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贈送」,其存在的基礎建立在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前提之上。因此,商家的銷售行為與附贈行為密不可分,商家理應對贈品與所售商品承擔相同責任。
從法律角度來看,相關法律規範也明確了贈品與商品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2016年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的《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獎品、贈品等視同銷售的商品」。2006年商務部發布的《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規定:「零售商開展促銷活動,不得降低促銷商品(包括有獎銷售的獎品、贈品)的質量和售後服務水平,不得將質量不合格的物品作為獎品、贈品」。可見,法律中的贈品跟商品一樣,不僅都要求質量過關,還應確保售後服務有保障。
此外,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附義務的贈與,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儘管消費者沒有對贈品支付價款,但因商家提供的贈品屬於附購買義務的贈與,商家理應對贈品質量承擔相應責任。因此,類似於某些商家聲稱的「因贈品免費,所以不予『三包』」等說辭,實際上是違反法律規定的「霸王條款」。
然而,針對贈品的質量問題,消費者通過司法途徑維權的例子並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贈品的價值一般不大,而訴訟需投入的精力卻較多,消費者往往不再較真兒。這就讓一些商家對贈品質量更加視若無睹,對消費者的維權訴求更加置若罔聞。
整治「贈品免費即免責」的現象,需謀求形成合力,實現多方共治。消費者應多一些「據理力爭」、少一些「忍氣吞聲」,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相關職能部門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強化行政監管,加大對贈品質量監管力度,規範商家贈品促銷行為。商家也應慎獨自律,強化經營主體責任,杜絕以次充好、概不退換的贈品營銷「套路」,多一些合法誠信經營、積極支持消費者維權的「真誠」。畢竟,「贈品」質量也關乎誠信建設、品牌建設,不能聽之任之,影響良好的營商環境。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20日 19 版)(責編:馮人綦、曹昆)
重點區域強化督查啟動 生態環境部日前印發《2018—2019年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方案》,將於6月11日啟動強化督查。當前,我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及長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空氣品質繼續改善,但個別地區汙染仍然較重。【詳細】
央行試點企業銀行帳戶備案制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此前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試點取消企業銀行帳戶開戶許可證核發的通知》要求,11日起,在江蘇省泰州市及下轄縣(市、區)、浙江省台州市及下轄縣(市、區)開展取消企業銀行帳戶開戶許可證核發的試點工作,試點地區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對銀行為企業開立基本存款帳戶由核准制調整為備案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