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人格障礙型家人相處」,是映心堂心理出品的心理知識產品。
有人格障礙特徵的人,常常會讓他們的家人疲憊痛苦。與他們相處,有時不僅是生活問題,還是生存問題。
本專欄講解幾種常見的人格障礙類型,以及和他們相處的原則。本節介紹基本知識。
主講:於玲娜諮詢師
人格障礙是心理問題的「硬核」。大部分人格障礙都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所以不會成為心理治療的來訪者。但他們是人際關係中的恐怖分子,為達目的常常不擇手段。
成為來訪者的常常是他們的家人,尤其是孩子。他們的孩子投胎時選擇了hard模式,幾乎是和披著人皮的怪獸一起長大。
我們很難從心理學的角度談論如何改變他們——如果輕易能治好他們,世界大同就不遠了。
人格障礙的家人恐怕得接受一件事:人格障礙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治癒和改善,在比較順利的情況下,人格障礙的治療也需要以5到10年為好轉預期。
有時我們能做的,是弄清楚如果有這樣一個家人,應該怎樣讓自己存活下來,少受他們的影響。
·
人格障礙,是比我們通常所知道的心理問題,比如抑鬱症、強迫症等,嚴重得多的心理問題。
人格障礙患者有異於常人的思維方式、情感模式和行事風格,僵化固定,且持續時間長,難以改變,會影響到當事人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功能。
但人格障礙又不是一種「精神病」,也就是說,這種人和我們日常所說的「瘋子」是不一樣的。他們並沒有「精神錯亂」,相反,有時內心十分清醒、精明。
人格障礙既不是由身體原因引發(不少人格障礙身體都十分健康),也不是由物質原因引發,所以任何醫學治療、藥物治療、住院治療,都對他們沒有效果——當然,他們自己也不會願意接受這些治療,甚至並不認為自己有任何問題。
簡單說,他們是這樣一種人:乍看上去和常人沒啥不同,深入相處起來才感覺苦不堪言,最後你通常會得出一個結論:這種人「性格很有問題」,然後疏遠他們,並在心裡提醒自己:下次一定要離這類人遠一點。
——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人格障礙患者沒有固定的朋友。如果不是有求於ta,周圍人總是避之唯恐不及。於是,他們的親人往往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
不是所有的人格障礙都會讓身邊的人痛苦。
少數人格障礙是很「內向」的,比如經常一個人待著,不愛說話,沒有興趣和人相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樣的人,有些就是所謂的「分裂型人格」或「孤僻型人格障礙」。
周圍人或許能明顯感覺到他們「不對勁」,但他們通常不會給別人帶來多少麻煩和困擾,可以算是人格障礙中相當無害的存在了。
其他大部分人格障礙就沒有那麼溫和了。
這裡先介紹幾類主要的人格障礙及其破壞性,包括強迫型人格、邊緣型人格、自戀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偏執型人格、多重人格、反社會型人格、軀體化型人格、施虐型人格。
提醒一點:一個人身上可能有不止一種人格障礙。
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將按「殺傷力」從小到大的順序,來一一介紹這些類型。
·
「和這樣的家人一起住簡直是坐牢啊!」——怎樣和強迫型人格障礙者相處
起床後一定要馬上疊被子,床單必須沒有摺痕,髒衣服必須當天洗掉,如果下雨,又必須在睡前烘乾,進門脫鞋後一定要把鞋子擺朝一個特定的方向……
「這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厚臉皮的人!」——怎樣和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相處
「不就拿你一個破梨麼?你怎麼那麼小心眼呢?我吃你的梨是看得起你,難道還要跟你說一聲麼?你這樣說還影響我吃梨的心情呢!」
「呵呵,某人就是要把自己活成苦情戲的主人公!」——怎樣和表演型人格障礙者相處
切菜切到手,騎車摔一跤,跑步扭到腰,在電腦上幹完活忘記保存……各種意外而無可奈何的倒黴事,以超出常情的頻率發生在ta身上,而且常常發生在旁邊有人的時候。ta一個人待著的時候總是好好的。
「救命啊!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ta?」——怎樣和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相處
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了一點小事就對我拳腳相向,但打完我沒過多久就變得百依百順,把我當神一樣捧上天。
「求你不要再自作多情啦!」——怎樣和鍾情妄想型人格障礙者相處
你見到ta後點了點頭,打了個招呼,或者微笑了一下,在ta看來,這就是你喜歡ta的證據,你已經把一生許給ta了。
「不是我不努力,是我實在做不到啊!」——怎樣和偏執型人格障礙者相處
不惜一切代價逼迫孩子學習。辱罵、責打、體罰、請家教、上輔導班,甚至熬夜陪孩子做作業。ta真心覺得,只要能讓孩子做出足夠多的努力,孩子就一定會變得優秀。
「我真的是你親生的嗎?」——怎樣和施虐型人格障礙者相處
看到孩子喜歡什麼,會故意不給他,藉口都是冠冕堂皇的,什麼你還小、對你不好之類,但事實上,是喜歡看別人特別想要什麼東西,卻怎麼都得不到的痛苦的樣子。
(待續)
·映心堂諮詢師·
於玲娜·東京
心理諮詢師,寫作者。東京映心堂心理諮詢工作室創始人。
浙江大學心理系學士、碩士,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高級組畢業。
全職從業10年,6000小時以上諮詢和團體工作經驗。
譯有《母愛的羈絆》《為何母愛會傷人》《榮格自傳》。
擅長
- 抑鬱、強迫、焦慮、恐懼、疑病等神經症
- 軀體化問題
- 女性個人成長
- 輕度人格問題
- 創傷陪伴
- 諮詢師自我體驗
歡迎評論或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