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人格障礙型家人相處」,是映心堂心理出品的心理知識產品。
有人格障礙特徵的人,常常會讓他們的家人疲憊痛苦。與他們相處,有時不僅是生活問題,還是生存問題。
本節是專欄第3節,講解表演型人格障礙。
主講:於玲娜諮詢師
表演型人格障礙,依程度和類型不同,殺傷力可大可小。
表演型人格,顧名思義,會給人一種舞臺人物般的感覺。
他們很敏感,情緒表現誇張甚至有些做作,喜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也喜歡運用一些小道具來增加自己的魅力,比如精緻的服飾和妝容,自己其實無力負擔的奢侈品,以及某種刻意呈現的格調和品味。
表演型人格以女性為多,典型的,如《欲望號街車》的女主人公布蘭奇。
布蘭奇是輕度的表演型人格,這種類型殺傷力相對較小。從她投奔妹妹,直到自己被送進精神病院的整個過程中,周圍人所受的傷害,主要是被欺騙,和一定程度的所謂「情感玩弄」。
《欲望號街車》(1951)| 費雯麗 飾 布蘭奇
·
表演型人格常常以一副光彩照人的樣子亮相,伴隨一些讓人憐惜和心疼的故事,引來周圍人的好感,甚至很快會有人自動獻上物質或情感方面的好處——表演型人格當然是概納不辭的。
但隨著相處漸漸深入,周圍人會慢慢發現表ta的謊言,最終喪失信任、停止奉獻、離ta而去,甚至施以報復。
之後,表演型人格在這個圈子裡名聲變壞,只好收拾行囊,另尋出路——這就是布蘭奇的那句名言「我一直都依靠陌生人的好心而活」。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個表演型人格,最初可能會覺得ta好特別、好優秀、好可憐,也許會心疼ta,忍不住想幫助ta。
第二階段,你會有點厭煩:「太誇張了吧?真的那麼可憐嗎?」
第三階段,你會發現更多關於ta的真相,覺得自己被騙了。
至此,你可能就打算和ta絕交止損了。
但如果表演型人格正好是你的家人呢?如果出於某種原因,你不得不和ta長期相處呢?
通常,你會逐漸調高自己的感受閾值,讓自己不那麼容易被ta的情感卷進去。比如,ta原先表現得有8分痛苦,你以為真有8分,急ta所急,上前安撫幫忙。
後來你發現ta的痛苦只有3分,另外5分是演技,於是當你再看到ta表現出8分痛苦,就會想「沒那麼嚴重吧」,然後讓ta等一等,你要先忙自己的事。
從這一意義上講,布蘭奇實在是個輕度且內心善良的表演型人格。
·
「不管你是誰,我總是希望陌生人是和善的」
·
嚴重的表演型人格,並不會因為你調高了感受閾值,不再那麼積極響應、殷勤關注而就此罷休。
他們會升級自己的手段,發展出一些殺傷力更大的「亞型」,常見的至少有以下三種:
之前轟動一時的中國遊客在瑞典旅館遭公務人員驅逐後當街哭鬧的表現,極有可能就是這種亞型。
作為弱者的人際控制手段,這類行為在中國十分普遍。
其內在過程是:既然你對我的痛苦無動於衷,那就讓我表現得再痛苦些,甚至不惜自我傷害,讓慘烈的痛苦真實發生在你眼前。這樣,你如果還不服軟,就會受到良心譴責。
極端情況下,一言不合,這類人就會奪農藥瓶,爬窗戶,跑廚房拿菜刀,等等。他們內心並非真正想傷害自己,但有時也會一不小心假戲真做,釀成大禍。
這種模式長期重複,有時就會進入邊緣型人格、偏執型人格的譜系,殺傷力更上一個級別。
表演型人格手段升級的第二種亞型,就是把自己活成一個命運多舛的悲劇主人公。
如果他們發現把自己的痛苦添油加醋地表現出來,還不能奏效,可能會下意識地給自己製造更多苦難。
切菜切到手,騎車摔一跤,跑步扭到腰,在電腦上幹完活忘記保存……各種意外而無可奈何的倒黴事,以超出常情的頻率發生在他們身上,而且常常發生在旁邊有人的時候。ta一個人待著的時候總是好好的。
這樣,周圍人只能幫助ta,照顧ta,為ta善後,卻無法責怪ta,因為這些事情看似都是天災和意外。
表演型人格手段升級的第三種亞型,是發展出一些嚴重的突發性疾病,專在別人違逆自己時發作。
比如一些控制欲強的父母,發現孩子大了要走向獨立,罵也攔不住,打也攔不住,示弱賣慘也不奏效,之後不知怎麼地,身體就出現高血壓、心臟病一類問題。
孩子一旦不聽話,血壓馬上升高,心跳馬上異常,整個人一臉痛苦倒在地上,眼看就要叫救護車了。但如果孩子這時改變主意,服軟認錯,立刻就能讓他們緩過來,比掐人中含參片都奏效。
他們是在裝病嗎?不是。那一刻他們是真的發病了。和普通發病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的身體更容易接受心理的暗示(也就是有癔症傾向),所以遇到不順心的事,身體就會進入發病狀態。
有時,生怕孩子不知道是自己引發的,別的家人也會出來幫腔:
瞧你把你媽都氣病了!
——這一招對於孝字當頭的中國子女,的確是殺手鐧。
(待續)
·映心堂諮詢師·
於玲娜·東京
心理諮詢師,寫作者。東京映心堂心理諮詢工作室創始人。
浙江大學心理系學士、碩士,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高級組畢業。
全職從業10年,6000小時以上諮詢和團體工作經驗。
譯有《母愛的羈絆》《為何母愛會傷人》《榮格自傳》。
擅長
- 抑鬱、強迫、焦慮、恐懼、疑病等神經症
- 軀體化問題
- 女性個人成長
- 輕度人格問題
- 創傷陪伴
- 諮詢師自我體驗
歡迎評論或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