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理論」及其「一詞佔領心智」

2020-12-12 知愚品牌定位

學術整理:蘇立軍

特勞特(中國)原高級戰略顧問

厚德戰略定位學院合伙人

「定位理論」創始人特勞特和裡斯在其《定位》一書中提到很重要的一點:

有些人不懂定位的規則,因為他們受文字的困擾,他們錯誤地認定「文字是有含義的」。他們的生活讓韋伯斯特先生的《韋氏詞典》給統治了。……通用語義學家已經說了好幾十年了:文字本無含義。含義不是在詞語裡,而是在使用這些詞語的人身上。糖罐在放糖之前只是個空罐;同理,詞語在人們使用它並賦予它含義之前是沒有含義的。(詳見第22章「定位的遊戲規則」的第一節「必須理解文字」)

繼而,在第二節「必須理解人」中再次提及:大多數人的心智都不太正常。他們的精神不完全失常,也不完全正常,而是介乎二者之間。……通用語義學家解釋道,精神不正常的人是那些企圖使現實世界適應自己心智中想法的人。……語言是心智的等價物。人們用詞語思考,選擇了正確的詞語,就能影響思維過程本身。

此外,定位理論開門見山而且反覆強調,在產品極度豐富,信息嚴重過載的當今商業社會,媒體已經不是「放大器」,相反卻成了「過濾器」,只有很少的信息能夠進入顧客大腦心智,而且就算能夠進入引起關注,可能也是一些並不重要的信息……因此,我們應該少一些關注「發送方」,而轉而關注信息的「接收方」——顧客的心智認知。

那麼,我們是否仔細真正探究過以下這些課題呢?例如:

心智如何運轉?

認知是如何形成的?

顧客的選擇邏輯是什麼?

語言如何影響思考和行動?

如何一詞佔領心智?

如何防止上當受騙?

……等等。

這些命題太過於深入,以至於顯得過於原始,讓人缺氧。

「認知效率」是個難題

在工業社會早期,整個社會處於商品供不應求的狀態,但很快,由於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發展到後來,企業的供應已經異常豐富,並迅速高度同質化,顧客的選擇餘地超乎想像的多。而這種情況,在今天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乃至顧客頭腦記憶的容量,受到巨大的挑戰。其實,顧客根本無法記住全部的產品信息,他們只需要記住某個類別中的第一品牌就夠了,頂多再多一個第二選擇作為補充或替補。這是人類大腦以簡化和歸類來應對信息爆炸的一種有效機制。

正如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所指出的,現在整個商業社會的運行成本,大部分是交易成本,而社會效率方面存在的問題,大多都是因為交易費用過高而造成的。而且,我們已經認識到,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最主要的交易成本,已經從用於解決兩地物理距離、用於展示產品和品牌的推廣等等,轉向了要想擠進顧客有限的頭腦記憶裡所需要的溝通認知成本。由此,認知效率的概念就應運而生,認知效率過低,就成了定位理論所重點針對的課題。

也就是說,商品的供應是充足的、便利的,即使是技術創新(包括科技創新和服務創新等)成果不斷,但是逆向開發複製和仿效的速度,也同樣超乎想像的快。而此時,儘管供應很多,顧客只需要記住一兩個就已經夠用了,除此以外的企業的努力,很有可能因為沒有被納入顧客選擇記憶的認知範圍,而成為顧客心智認知中多餘的部分,也因此並不能為社會創造太多的價值,反而成為社會經濟的無效供給。

儘管信息很多,但顧客只能記住與自己大腦裡既有經驗相關的信息。這種以顧客選擇性記憶為原則的時代,就是商業發展到「認知時代」的標誌,而這種顧客只選擇記憶每一類產品第一、第二品牌的力量,我們稱它為「選擇的力量」,甚至可以稱為「選擇的暴力」。正是這股力量,使得企業的生存機會越來越少,商業競爭的門檻越來越高。

定位理論希望通過提高企業與顧客之間的認知效率,來降低各個產業的認知成本,結合其它各個方面運行成本的降低,從而使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得以大幅降低。唯有這樣,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才能大大提高,生產力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釋放,社會得到更大的進步。從這個角度而言,定位理論從一開始所面對的,就是整個社會最前沿的實踐課題。直到自提出理論40年之後,「定位理論」才得到中國產業界的廣泛重視。

綜上所述,「定位理論」的基本背景是「信息超載的商業時代」——產品過度豐富,快速高度同質化,媒體過度傳播,信息過度複雜,以至於顧客在做出購買選擇的時候,企業的信息無法進入顧客大腦。商業競爭的主要問題——認知效率低下,太多企業的產品無法被人們認知、認可,因而不可能成為優先選擇。

這樣的結果,是大量企業成果不被顧客心智所接納,從而成為企業的沉沒成本,企業也因此失去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最終導致關門和倒閉,甚至威脅社會經濟基礎的穩定。認知時代最激烈的品牌競爭,無時無刻不在顧客大腦裡發生。因此,一切能夠幫助某項產品和服務的重要信息進入顧客心智,並持續佔據心智重要位置的方法,就是信息超載局面下的最佳戰略。

認知與詞語高度相關

企業界常常對定位理論的新知識普遍心存疑惑:認知大於事實……認知才是最重要的事實……詞語是心智的等價物……。

語言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進化程度之所以優於動物界,是因為在語言功能上的優越性。這在剛一出生的第一年,恐怕並沒有顯現出來,而到了大約1歲以後,人類的智力優勢開始顯現,而這主要的表現,就是對語言的學習能力。正是因為從父母那裡學習到更加豐富的語言信號,人類的智慧開始日漸提高,以至於可以發明工具、改進生活、造福大家,這使得整個人類的生存能力,開始遠遠超過了動物界。而這一過程中,語言(包括說話、文字、詞語、圖形等等)就成為提高社會生存能力和運行效率的重要基礎。為此,語言學也就逐漸總結沉澱成為了一門專門的學科。

甚至,整個社會得以正常運轉,互相能夠認知和了解,都是通過「詞語」來進行的。只有駕馭了詞語,才能駕馭好自己和外界,才能在整個社會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人類的發展與成就,本質上是能夠藉助「語言」這個工具,通過話語、語詞使得自己的意圖能夠被他人所認可,從而實現有效的溝通,並使人類在自然界的生存地位得以鞏固和加強。因此,如何使用這些來傳達信息,就成為解開認知效率迷局的關鍵節點。

特勞特先生甚至直截了當指出:所謂的「創意」正在四處胡作非為、橫行霸道。許多廣告根本就沒有搞清楚銷售的本質,它並不取決於創意、風雅或想像力,它只是關於邏輯,是一門涉及合理思維的規則與證明的科學。翻翻字典,邏輯的定義是:有說服力的,無法駁倒的,令人信服的,合理有效的,清晰易懂的。他需要具備出色的思考或推斷能力,同時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企業界究竟有多少讓你印象深刻的合理邏輯呢?極少。嚴重缺乏邏輯性,正是大多數營銷活動失敗的癥結所在。相反,一旦產品賣點合乎邏輯,那麼你就有機會成為真正的大贏家。

而定位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用好每一個詞語,調動人們頭腦中「常識」邏輯的力量,降低社會交易的認知成本。而關於「常識」,原著中這樣寫道:它是天生的良好判斷,不受感情和智力因素的影響,它不依賴特殊的技術知識。它遵循嚴謹的邏輯,決定中不摻雜感情和個人喜好。常識是所有人共有的智慧,它幫助你看到事物的本來面貌,它是被社會認可的顯而易見的真理。

詞語使用的危險性

實際上,具有語言學常識的人會關注到:字詞的含義會隨著上下語境的變化而變化,甚至截然不同。任何字詞並沒有所謂真正的一個標準定義,而是依據前後上下的語境來賦予它新的含義。因此,理解上下前後的語境,才能更好理解這個字詞的真實含義。理解這一點,成為藉助字詞的應用來提高傳播和認知效率的基礎觀念。

然而,對於每一個字詞,我們都習慣了字典裡的標準定義,並且把它理解成唯一、不變的定義,這本身就是最嚴重、極其糟糕的誤解。大多數人甚至不能理解:大部分字詞的含義,都有很多種可能性。任何民族的語言,都是隨著他們文化的需要而生長變化,例如:愛斯基摩人有幾百個關於「雪」的字,阿拉伯人有幾百個關於「駱駝」的字,西伯利亞人有二十六個描寫「鹿」的顏色的字,十六個描寫「鹿」的年齡和性別的字。正如西方人有幾百個關於「汽車」的字一樣,中國人在《爾雅》時代就有幾十個關於馬和牛的字。

仔細探究字典的產生過程可以得知,它僅僅是一種字詞信息的收錄、歸檔和整理。關鍵之處在於:是語言文字信息的應用產生在前,收錄、歸檔、整理在後。其實,隨著人們溝通的進步,字典也在不斷更新和添加。字典、詞典所起到的作用,也僅僅是略加規範,並不是唯此不變。而我們總把字典、詞典看作是「法典」、「規定」,當作是「標準定義」,非黑即白,非錯即對。等到如果我們把某一個字詞,看作是僅有一個或幾個固定的含義,那就把字詞的含義僵化了,這種詞義僵化現象,深植於每一個傳播者和接收者的大腦裡,以至於最嚴重的時候發展到互相之間在大量爭執冷靜之後,雙方恍然大悟——我們在為什麼而辯論?這就是「驢唇不對馬嘴」、「雞同鴨講」、「對牛彈琴」的基本原型再現。就商業而言,這就是認知效率最顯著的衰減。

品牌經營的高級狀態,就是使品牌名字成為那一類產品實物的代表性詞語,即企業的戰略意圖,在於確保品牌能夠「一詞佔領心智」。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其中有著非常高的技術難度。

首先,詞語並不是實物本身。

一切字詞只是某個實物的象徵性代表,只是我們習以為常之後,對這一類實物的大致描述,才構成一種約定俗成。這個詞語,它並不代表實物的全部信息。畢竟,每個實物都是不同的,而且會不斷有新品類產生,總是會存在變動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如果想以一個字詞來佔有、代表實物本身,從根本上說,是基本無法實現的任務。最多也只能概要地指代實物的某方面共同之處(這就是品牌名、品類名很重要的由來)。

其次,詞義並不固定。

人們需要根據不同語境,才能確定準確詞語的含義。因此,進一步增加了「詞物等同」的難度。傳播者必須要千百次的不斷重複強調,需要邀請接收者實際感受體驗,才能建立起詞語與實物微弱的心理連接。即算是這樣,隨著每個人不斷接受到新的信息,好不容易形成的對原有信息的記憶,也就會被遺忘、幹擾、稀釋、更替。這更加強化了準確建立長期持續「詞物等同」連接關係的難度。

正因如此,企業才必須要通過廣告、公關、展示、體驗、反饋等多種路徑,綜合起來傳達和強化自己的產品和品牌信息。這樣做的難度,體現在對信息的簡單化和資源的充足程度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這也正是企業創新和營銷工作的根本方向。一切不能準確抵達顧客心智的信息,都將成為企業的成本和代價。

參考資料:

《定位》、《商戰》、《簡單的力量》、《什麼是戰略》、《經濟解釋》、《認知心理學:心智、研究與你的生活》、《人類的心智與認知:當代認知科學重大理論與應用研究》、《無從選擇》、《創造的智慧和自我超越》、《語意學概論》、《語用與言語交際》、《思考和行動中的語言》、《增加19倍銷售的廣告創意法》、《奧格威談廣告》、《科學的廣告》、《我的廣告生涯》、《邏輯語法修辭》、《現代實用漢語修辭》、《生活中的邏輯學》、《思維的技巧:實用形式邏輯講話》、《簡單的邏輯學》

相關焦點

  • 一汽-大眾段寧: 找準品牌定位 一點點佔領用戶心智
    本報記者 陳茂利 北京報導「勝負在客戶的心智,這是定位理論中最基本的概念,消費者做品牌決策時,品牌認知的作用大於事實本身。在『Z世代』青年成為消費主力軍的當下,面對市場快速變化,如何通過品牌營銷觸達『Z世代』用戶群體是當下車企面臨的重要課題。」如何做好汽車品牌營銷以及找準品牌定位?
  • 一汽-大眾段寧:找準品牌定位,一點點佔領用戶心智
    本報記者 陳茂利 北京報導勝負在於潛在客戶的心智,這是定位理論中最基本的概念,消費者做品牌決策時,品牌認知的作用大於事實本身。在「Z世代」青年成為消費主力軍的當下,面對市場快速變化,如何通過品牌營銷觸達「Z世代」用戶群體是當下車企面臨的重要課題。
  • 得到是如何一步步佔領用戶心智的?
    一、什麼是心智首先,我們先來聊下什麼叫做心智?比如,我們說空調,第一反應想到的可能是美的,格力這些品牌,我們說牛奶的時候,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蒙牛,伊利。說一個品類,就能想到品類對應的品牌,這個就是所謂的心智佔領。
  • 戰略 | 定位理論為什麼不能解釋BAT的成功?
    為什麼定位理論在消費品行業更為有效,而在科技創新行業不是那麼有效呢?用客戶感知價值理論解釋更有效。在消費品行業,由於產品差異化不大,主要是依靠營銷驅動,客戶主要依靠品牌來做選擇,就需要一個清晰和差異化的品牌認知,也就是定位中所說的佔領客戶的心智空間。因此,在競爭激烈的消費品領域,用定位理論來做廣告是有效的。
  • 如何佔領4.8億K12爹媽的心智?
    前者因為9.9元包郵引流課等,受到行業的關注很多了,後者則充滿著各種變數,今天花哥就來聊一聊品牌類營銷策略。如果說,2020年品牌類營銷投放充滿著「賭」的成分,那麼未來則更考驗「科學主義」投放的能力,如何最大公約數地影響4.8億家長的心智,成為頭部公司決勝的關鍵。
  • 「心智戰爭」定位理論的邊界(4.2.2)
    艾·裡斯在《品牌的起源》一書中說,創造一個新品類,一個有用的技巧是聚焦。1903年,福特只有一款車型,賣了1708輛,第二年福特推出三款新車型,只賣了1695輛。1908年開始的18年裡,福特只賣T型車,其後平均市場佔有率達到43%。這表明通過聚焦佔有消費者的心智是一個有效的手法。
  • 如何佔領受眾心智並進入消費者選擇階梯?
    最近幾年,伴隨著定位理論在中國市場上的成功應用,特別是紅罐涼茶的異軍突起和瓜子二手車直賣網的霸屏,傑克·特勞特和阿爾·裡斯在中國大熱。各種對於定位理論的探討與解讀也多了起來。在定位理論體系中,《22條商規》並不是兩位大師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但是,個人以為,這本書卻是定位系列中最具實操價值的幾本書之一。
  • 定位理論會過時嗎?一切從心智出發
    定位理論會過時嗎?這個問題必須在根上才能找到答案。定位理論的本質是心智理論。正如定位理論所言,定位就是如何在潛在顧客心智中實現差異化,它注重心智的工作原理。因此,心智規律是特勞特定位理論與裡斯品類戰略的共同理論基礎。我們無論學習特勞特定位理論,還是學習裡斯品類戰略,把書籍讀完吃透,消化完畢,就只剩下兩個字「心智」。「心智」不僅是一種規律,一種理論,歸根結底,是一種思維模式。一切從心智出發,一切用心智檢索、檢驗,這是所有定位理論和實踐思考的起點,也是定位公關理論體系的源點。
  • 【心智理論】知多少?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定義為推論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例如:想法、信念、欲望和意圖等,並運用此能力去解例如:想法、信念、欲望和意圖等,並運用此能力去解釋他人的想法、知覺及預測他們的行為。心智理論允許人們理解行為可能由心理狀態(例如,信仰,欲望,知識)驅動。因此,可以通過心理狀態預測和解釋行為態預測和解釋行為。
  • 進入別人的心智,成為別人心智的第一——《定位》第一課學習總結
    對《定位》這本書報懷疑的態度前6個月的書單出來後,發現第一個月的書單是《定位》,一本講營銷的書,號稱「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說實話,光從內容上看,我對這本書並不喜歡,主要是我認為自己不做營銷。一個做時間管理的,和營銷有什麼關係呢?抱著懷疑的態度,我還是按老師的節奏完成預習目錄和1到3章。預習完第一部分內容,對定位有了初步的認識。
  • 【主觀題】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簡述維納歸因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簡述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1.原型定向。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明確活動的方向,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已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3.原型內化。智力活動的實踐模式(原型)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
  • 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心智理論包含很多方面:元表徵、假裝、欺騙的能力、精神-實體的區分、外表-現實的區分、所見引導所知、感受和理解的原因和結果、視覺觀點採納、情感識別、同理心、精神狀態術語以及言語行為的理解、理解諷刺、反事實推理、反思、意向性等等。個體發展心智理論的能力依賴於四大能力:看、聽、思考和感受。
  • 「心智」理論,描述人們的智能行為的處理
    在梳理各種智能理論的時候,我們發現有一種對智能的解釋方式是特殊而富有深意的。這種理論更多的具有哲學認識論的色彩。這就是各種各樣的心智模型理論。這類型的智能理論都把智能的原因或處理機制歸功於心靈的某一系列的特殊活動。
  • 定位理論到今天還有用嗎?
    下面我們用簡短的幾句話來描述下一下定位的發展:1972年,定位這個概念正式出現在《廣告時代》的雜誌中;1981年,裡斯和他的搭檔特勞特先生共同出版了《定位:爭奪用戶心智的戰爭》這本書,從此闊步登場走向世界;2000年前後,定位理論傳入國內,許多諮詢機構開始指導企業學習踐行定位理論
  • 深度營銷:從流量搶奪到佔領心智
    回顧整個2019年,能否深度佔領用戶心智成為年度營銷痛點。CTR數據顯示,2019上半年中國廣告市場整體下降8.8%,其中網際網路刊例收入下降了4.3%,2019年計劃增加預算的廣告主佔比達到10年以來的最低值,市場呈現出更不確定性特點,消費者注意力更易變。
  • 營銷的轉換:從抓住眼球到佔領心智
    鮑躍忠  2018-11-28 00:00:00   專欄 新的網際網路傳播環境,企業已經不再是靠一句話、靠漂亮的產品外表就能影響到消費者,需要藉助有價值的內容去打動目標消費者的心智
  • 心智計算理論:智能即計算
    這樣說可能還是比較籠統,就像人們對心智的認識一樣:我們都熟悉它,甚至一見到就可以判斷出對面的物體是否具有智能,但我們很難清晰描述它。心智計算理論隨之出現,它認為,智能即計算。02「心智是如何和物質發生作用的。」是一直困擾著思想家們的問題。傑瑞·福多說:自怨自艾能讓一個人哭泣,洋蔥也能。
  • 為什麼熟讀定位理論卻依然賺不到錢
    如果把定位理論當作一個產品,那麼針對這個產品的營銷,也非常符合定位理論。讀者心智有限,厭惡複雜:定位理論用了22本書來重複同一套觀點,舉例都是一個套路——品類分化聚焦者勝,品類融合多元者敗。戰略要聚焦差異化,佔據並領導一個品類:定位理論聚焦在消費者心智的差異化高地,號稱「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闡述簡單意味著缺乏限定條件,缺乏完整的思考框架,結果要麼是傳播失真,被強行引申,要麼忽視商業的複雜性,遭遇意想不到的風險。在企業和營銷界,定位如雲,品牌定位、戰略定位、產品定位、用戶定位、市場定位。
  • 重讀特勞特之定位(一):三步構建產品運營戰略
    一款產品、一個人都有其定位,但定位不是圍繞產品進行的,而是圍繞潛在顧客的心智進行的。也就是說這個定位slogan不是說給自己聽的,而是將產品定位於潛在顧客的心智中。定位:如何讓你在潛在客戶的心智中與眾不同。簡單的說,你的企業或者你的品牌要在消費者腦海中佔據一席之地。
  • 今麥郎一桶半:定位理論的中國最佳樣本
    今麥郎一桶半:定位理論的中國最佳樣本作者|麥君如果評選對中國營銷人影響最大的理論,定位理論首當其衝,排在前列。這個人人皆知的理論,用最簡單的語言定義了營銷的核心:認知。1969年,傑克·特勞特首次提出「定位」的概念,2007年,他的夥伴艾·裡斯將定位理論引入中國。根據他的觀點,心智是營銷的終極戰場,而品類則是營銷制勝的終極力量。定位理論的提出,迄今整整50年。直到今天,它仍然不過時,在過去20年裡,無數的中國企業家將之視為指導營銷工作的基本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