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整理:蘇立軍
特勞特(中國)原高級戰略顧問
厚德戰略定位學院合伙人
「定位理論」創始人特勞特和裡斯在其《定位》一書中提到很重要的一點:
有些人不懂定位的規則,因為他們受文字的困擾,他們錯誤地認定「文字是有含義的」。他們的生活讓韋伯斯特先生的《韋氏詞典》給統治了。……通用語義學家已經說了好幾十年了:文字本無含義。含義不是在詞語裡,而是在使用這些詞語的人身上。糖罐在放糖之前只是個空罐;同理,詞語在人們使用它並賦予它含義之前是沒有含義的。(詳見第22章「定位的遊戲規則」的第一節「必須理解文字」)
繼而,在第二節「必須理解人」中再次提及:大多數人的心智都不太正常。他們的精神不完全失常,也不完全正常,而是介乎二者之間。……通用語義學家解釋道,精神不正常的人是那些企圖使現實世界適應自己心智中想法的人。……語言是心智的等價物。人們用詞語思考,選擇了正確的詞語,就能影響思維過程本身。
此外,定位理論開門見山而且反覆強調,在產品極度豐富,信息嚴重過載的當今商業社會,媒體已經不是「放大器」,相反卻成了「過濾器」,只有很少的信息能夠進入顧客大腦心智,而且就算能夠進入引起關注,可能也是一些並不重要的信息……因此,我們應該少一些關注「發送方」,而轉而關注信息的「接收方」——顧客的心智認知。
那麼,我們是否仔細真正探究過以下這些課題呢?例如:
心智如何運轉?
認知是如何形成的?
顧客的選擇邏輯是什麼?
語言如何影響思考和行動?
如何一詞佔領心智?
如何防止上當受騙?
……等等。
這些命題太過於深入,以至於顯得過於原始,讓人缺氧。
「認知效率」是個難題
在工業社會早期,整個社會處於商品供不應求的狀態,但很快,由於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發展到後來,企業的供應已經異常豐富,並迅速高度同質化,顧客的選擇餘地超乎想像的多。而這種情況,在今天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乃至顧客頭腦記憶的容量,受到巨大的挑戰。其實,顧客根本無法記住全部的產品信息,他們只需要記住某個類別中的第一品牌就夠了,頂多再多一個第二選擇作為補充或替補。這是人類大腦以簡化和歸類來應對信息爆炸的一種有效機制。
正如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所指出的,現在整個商業社會的運行成本,大部分是交易成本,而社會效率方面存在的問題,大多都是因為交易費用過高而造成的。而且,我們已經認識到,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最主要的交易成本,已經從用於解決兩地物理距離、用於展示產品和品牌的推廣等等,轉向了要想擠進顧客有限的頭腦記憶裡所需要的溝通認知成本。由此,認知效率的概念就應運而生,認知效率過低,就成了定位理論所重點針對的課題。
也就是說,商品的供應是充足的、便利的,即使是技術創新(包括科技創新和服務創新等)成果不斷,但是逆向開發複製和仿效的速度,也同樣超乎想像的快。而此時,儘管供應很多,顧客只需要記住一兩個就已經夠用了,除此以外的企業的努力,很有可能因為沒有被納入顧客選擇記憶的認知範圍,而成為顧客心智認知中多餘的部分,也因此並不能為社會創造太多的價值,反而成為社會經濟的無效供給。
儘管信息很多,但顧客只能記住與自己大腦裡既有經驗相關的信息。這種以顧客選擇性記憶為原則的時代,就是商業發展到「認知時代」的標誌,而這種顧客只選擇記憶每一類產品第一、第二品牌的力量,我們稱它為「選擇的力量」,甚至可以稱為「選擇的暴力」。正是這股力量,使得企業的生存機會越來越少,商業競爭的門檻越來越高。
定位理論希望通過提高企業與顧客之間的認知效率,來降低各個產業的認知成本,結合其它各個方面運行成本的降低,從而使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得以大幅降低。唯有這樣,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才能大大提高,生產力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釋放,社會得到更大的進步。從這個角度而言,定位理論從一開始所面對的,就是整個社會最前沿的實踐課題。直到自提出理論40年之後,「定位理論」才得到中國產業界的廣泛重視。
綜上所述,「定位理論」的基本背景是「信息超載的商業時代」——產品過度豐富,快速高度同質化,媒體過度傳播,信息過度複雜,以至於顧客在做出購買選擇的時候,企業的信息無法進入顧客大腦。商業競爭的主要問題——認知效率低下,太多企業的產品無法被人們認知、認可,因而不可能成為優先選擇。
這樣的結果,是大量企業成果不被顧客心智所接納,從而成為企業的沉沒成本,企業也因此失去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最終導致關門和倒閉,甚至威脅社會經濟基礎的穩定。認知時代最激烈的品牌競爭,無時無刻不在顧客大腦裡發生。因此,一切能夠幫助某項產品和服務的重要信息進入顧客心智,並持續佔據心智重要位置的方法,就是信息超載局面下的最佳戰略。
認知與詞語高度相關
企業界常常對定位理論的新知識普遍心存疑惑:認知大於事實……認知才是最重要的事實……詞語是心智的等價物……。
語言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進化程度之所以優於動物界,是因為在語言功能上的優越性。這在剛一出生的第一年,恐怕並沒有顯現出來,而到了大約1歲以後,人類的智力優勢開始顯現,而這主要的表現,就是對語言的學習能力。正是因為從父母那裡學習到更加豐富的語言信號,人類的智慧開始日漸提高,以至於可以發明工具、改進生活、造福大家,這使得整個人類的生存能力,開始遠遠超過了動物界。而這一過程中,語言(包括說話、文字、詞語、圖形等等)就成為提高社會生存能力和運行效率的重要基礎。為此,語言學也就逐漸總結沉澱成為了一門專門的學科。
甚至,整個社會得以正常運轉,互相能夠認知和了解,都是通過「詞語」來進行的。只有駕馭了詞語,才能駕馭好自己和外界,才能在整個社會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人類的發展與成就,本質上是能夠藉助「語言」這個工具,通過話語、語詞使得自己的意圖能夠被他人所認可,從而實現有效的溝通,並使人類在自然界的生存地位得以鞏固和加強。因此,如何使用這些來傳達信息,就成為解開認知效率迷局的關鍵節點。
特勞特先生甚至直截了當指出:所謂的「創意」正在四處胡作非為、橫行霸道。許多廣告根本就沒有搞清楚銷售的本質,它並不取決於創意、風雅或想像力,它只是關於邏輯,是一門涉及合理思維的規則與證明的科學。翻翻字典,邏輯的定義是:有說服力的,無法駁倒的,令人信服的,合理有效的,清晰易懂的。他需要具備出色的思考或推斷能力,同時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企業界究竟有多少讓你印象深刻的合理邏輯呢?極少。嚴重缺乏邏輯性,正是大多數營銷活動失敗的癥結所在。相反,一旦產品賣點合乎邏輯,那麼你就有機會成為真正的大贏家。
而定位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用好每一個詞語,調動人們頭腦中「常識」邏輯的力量,降低社會交易的認知成本。而關於「常識」,原著中這樣寫道:它是天生的良好判斷,不受感情和智力因素的影響,它不依賴特殊的技術知識。它遵循嚴謹的邏輯,決定中不摻雜感情和個人喜好。常識是所有人共有的智慧,它幫助你看到事物的本來面貌,它是被社會認可的顯而易見的真理。
詞語使用的危險性
實際上,具有語言學常識的人會關注到:字詞的含義會隨著上下語境的變化而變化,甚至截然不同。任何字詞並沒有所謂真正的一個標準定義,而是依據前後上下的語境來賦予它新的含義。因此,理解上下前後的語境,才能更好理解這個字詞的真實含義。理解這一點,成為藉助字詞的應用來提高傳播和認知效率的基礎觀念。
然而,對於每一個字詞,我們都習慣了字典裡的標準定義,並且把它理解成唯一、不變的定義,這本身就是最嚴重、極其糟糕的誤解。大多數人甚至不能理解:大部分字詞的含義,都有很多種可能性。任何民族的語言,都是隨著他們文化的需要而生長變化,例如:愛斯基摩人有幾百個關於「雪」的字,阿拉伯人有幾百個關於「駱駝」的字,西伯利亞人有二十六個描寫「鹿」的顏色的字,十六個描寫「鹿」的年齡和性別的字。正如西方人有幾百個關於「汽車」的字一樣,中國人在《爾雅》時代就有幾十個關於馬和牛的字。
仔細探究字典的產生過程可以得知,它僅僅是一種字詞信息的收錄、歸檔和整理。關鍵之處在於:是語言文字信息的應用產生在前,收錄、歸檔、整理在後。其實,隨著人們溝通的進步,字典也在不斷更新和添加。字典、詞典所起到的作用,也僅僅是略加規範,並不是唯此不變。而我們總把字典、詞典看作是「法典」、「規定」,當作是「標準定義」,非黑即白,非錯即對。等到如果我們把某一個字詞,看作是僅有一個或幾個固定的含義,那就把字詞的含義僵化了,這種詞義僵化現象,深植於每一個傳播者和接收者的大腦裡,以至於最嚴重的時候發展到互相之間在大量爭執冷靜之後,雙方恍然大悟——我們在為什麼而辯論?這就是「驢唇不對馬嘴」、「雞同鴨講」、「對牛彈琴」的基本原型再現。就商業而言,這就是認知效率最顯著的衰減。
品牌經營的高級狀態,就是使品牌名字成為那一類產品實物的代表性詞語,即企業的戰略意圖,在於確保品牌能夠「一詞佔領心智」。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其中有著非常高的技術難度。
首先,詞語並不是實物本身。
一切字詞只是某個實物的象徵性代表,只是我們習以為常之後,對這一類實物的大致描述,才構成一種約定俗成。這個詞語,它並不代表實物的全部信息。畢竟,每個實物都是不同的,而且會不斷有新品類產生,總是會存在變動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如果想以一個字詞來佔有、代表實物本身,從根本上說,是基本無法實現的任務。最多也只能概要地指代實物的某方面共同之處(這就是品牌名、品類名很重要的由來)。
其次,詞義並不固定。
人們需要根據不同語境,才能確定準確詞語的含義。因此,進一步增加了「詞物等同」的難度。傳播者必須要千百次的不斷重複強調,需要邀請接收者實際感受體驗,才能建立起詞語與實物微弱的心理連接。即算是這樣,隨著每個人不斷接受到新的信息,好不容易形成的對原有信息的記憶,也就會被遺忘、幹擾、稀釋、更替。這更加強化了準確建立長期持續「詞物等同」連接關係的難度。
正因如此,企業才必須要通過廣告、公關、展示、體驗、反饋等多種路徑,綜合起來傳達和強化自己的產品和品牌信息。這樣做的難度,體現在對信息的簡單化和資源的充足程度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這也正是企業創新和營銷工作的根本方向。一切不能準確抵達顧客心智的信息,都將成為企業的成本和代價。
參考資料:
《定位》、《商戰》、《簡單的力量》、《什麼是戰略》、《經濟解釋》、《認知心理學:心智、研究與你的生活》、《人類的心智與認知:當代認知科學重大理論與應用研究》、《無從選擇》、《創造的智慧和自我超越》、《語意學概論》、《語用與言語交際》、《思考和行動中的語言》、《增加19倍銷售的廣告創意法》、《奧格威談廣告》、《科學的廣告》、《我的廣告生涯》、《邏輯語法修辭》、《現代實用漢語修辭》、《生活中的邏輯學》、《思維的技巧:實用形式邏輯講話》、《簡單的邏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