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新能源告急!崔東樹:需要理解,也需要政策支持

2020-12-12 汽車有智慧

隨著2020年上半年汽車產銷數據的公布,一個新的危機正在襲來。

乘聯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狹義乘用車累計銷量為770.4萬輛,同比下滑22.5%。「6月,狹義乘用車銷量為165.4萬輛,環比增長2.9%,實現3~6月份持續4個月零售環比增長。「6月全國乘用車市場打破往年淡季市場下行規律,呈現恢復性增長,這主要與政府主管部門及各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密不可分。」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

不過,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就顯得沒那麼樂觀了,6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8.56萬輛,雖然環比增長20.1%,但較去年同期卻呈大幅下降趨勢,同比下降34.9%。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為32.86萬輛,同比下滑近4成。

崔東樹也提醒,汽車行業形勢轉好,原因是柴油車和豪華車的恢復較快。但自主品牌4月開始劇烈下滑,6月自主品牌份額32%創出近年份額新低。

「自主品牌傳統車和新能源危急!疫情本不該是淘汰賽,活下去才能在競爭中優勝劣汰!但自主品牌真的很難,自主品牌艱難應該得到社會理解,未來仍需要政策強力支持!」

遭遇圍剿,自主品牌進入淘汰期

6月,國內乘用車市場零售增長核心特徵為「分化」。其中,豪華車市場表現尤其突出,而自主品牌下行壓力加大。數據顯示,6月,豪華車零售量同比增長27%,環比增長9%,市場份額達到14.9%,創歷史新高。而主流合資品牌零售同比下降7%,環比增長3%;自主品牌零售同比下降16%,創近年來新低。

從乘聯會發布的6月乘用車銷售報告綜合銷量TOP10排名來看,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海通用佔據了前三名,進入前十的自主品牌只有吉利、長安汽車。

其中吉利汽車6月國內乘用車銷量為10.6萬輛,同比增長25.3%。自4月以來,吉利汽車銷量持續正增長,1-6月總銷量為53萬輛。

長安汽車品牌6月銷量19.44萬輛,同比增長38.11%;1-6月累計銷量83.1萬輛,同比增長1.3%。除了吉利和長安,沒能進入前十榜單的長城也很亮眼。6月,長城汽車銷售新車82036輛,同比增長29.6%,環比增長0.2%,再創新高。上圻累計銷售新車395097輛,連續4個月環比增長。

吉利、長安、長城之外,其他自主品牌銷量都難言樂觀。

「中國汽車進入巨頭時代,吉利、長安和長城是最有機會的企業,但巨頭時代也意味著一些品牌的消失。」業內專家分析認為。

誠然,進入2020年後,社會環境的複雜讓中國車市更加艱難,也讓邊緣車企瀕臨破產。

7月7日,鐵牛集團總部已確認進入破產清算程序,眾泰汽車已進入絕境,被淘汰似乎是在所難免;7月9日,力帆股份發公告稱,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多家子公司被債權人向法院申請司法重整,公司將存在因重整失敗而被破產的風險。

眾泰和力帆已是中國汽車淘汰期到來的徵兆。

事實上,自2012年起,中國汽車產業就被渲染成淘汰期,但因為SUV的突然崛起,讓自主品牌大吃SUV紅利,從而減弱了淘汰的聲音。而隨著SUV紅利時代的結束,如眾泰和力帆之類的品牌,自然要被市場重新考量。

另一方面,在2020年車市中,豪華品牌呈現上漲趨勢,但中國自主品牌在向上之路上並無明顯效果,不得不在擠壓中苟延殘喘。

「消費者購買力的逐步升級,尤其是如今換購群體的比例在逐步增大,消費均價逐年走高的傾向明顯。」崔東樹表示,在豪華車和合資品牌車型價格下壓趨勢下,自主品牌市場將承受巨大競爭壓力,市場份額將進一步被擠壓。「今年自主品牌被擠壓,造成部分傳統車企出局的趨勢必然。」

「自主品牌被圍剿,從短期看會讓中國汽車處於弱勢地位,但從長期看,這也是中國汽車的必經之路,可以讓自主品牌繼續思考生存之路。」一位不願具名的車企高管認為。

確實,中國自主品牌從來都沒有容易過,這種市場的艱難,將是自主品牌成長過程中一堂十分重要的課程,如果誰能跨過去,將會成為市場中的翹楚。

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分會會長王俠曾放出豪言,中國汽車一定能夠孕育出三個以上的跨國品牌。並表示,市場不好不要一味尋求政府支持,要將精力放在產品上,把質量做好,把售後服務做好,只有品質提升了,自主品牌就能夠脫穎而出。

當然,希望中國未來的跨國品牌越來越多,但從目前情況看,從各個車企的中報來看,這個過程是極其艱難的,這需要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陣痛。

特斯拉獨大,自主新能源亟待破局

相比於傳統乘用車的恢復和危機,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的環境更為艱難。

今年上半年,排名前10位的新能源車銷量達到了15.98萬輛,佔新能源總銷量的51%,市場集中度較去年同期的47%顯著提高。在新能源TOP10車型中,除特斯拉Model 3和寶馬530Le外,其餘8款車型均來自本土品牌。純電動車仍然是新能源市場的主力軍,榜單中只出現了2款插混車型——寶馬530Le、理想ONE。新勢力方面,上榜的有蔚來ES6和理想ONE,顯示頭部新興品牌已開始站穩腳跟,這為其長期穩健發展提供了支撐。

看上去中國品牌依然佔據新能源市場的主導,但由於政策的變化和特斯拉的進入,讓中國本土品牌的發展之路蒙上一層陰影。

上半年,由於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坡,中國新能源汽車價格競爭力處於弱勢。再加上新能源汽車當前仍處於明顯的政策驅動,距離純粹的市場驅動仍較遠,中國新能源企業能不能承受這一波衝擊,還是未知之數。

另一方面,國產特斯拉來勢洶洶,讓中國本土新能源品牌備感壓力。據乘聯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6月,國產特斯拉Model 3這一款車型的銷量達到14954輛,環比增長35%,佔純電動汽車銷售量比例為23%。

特斯拉的強勢,直接反應就是如北汽新能源這類中國老牌車企的衰落。作為曾經的國內新能源市場的老霸主,北汽新能源EU系列6月銷量再度下跌,單月銷量僅2000輛,同比下滑88.8%,上半年銷量也同比下跌76.8%。至此北汽新能源已經連續8個月處於下滑狀態,從同比增長133.5%到下滑76.8%。

很多人說特斯拉的國產是國內新能源車企發展的最大阻力,但歸根到底,這更反映了國內新能源車的高端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同時也是新補貼政策下的必然方向。

所以可看到,雖然傳統新能源車企衰落,但以蔚來、威馬、小鵬、理想汽車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表現是相當突出。6月,造車新勢力純電動車累計銷量達到9470輛,市場份額為14%。

而這些企業,幾乎都在走高端路線。

不過,據崔東樹預測,「隨著高考結束,成都車展、北京車展等在下半年集中舉行,以及車企促銷宣傳活動增多,下半年的車市將逐步恢復常態化發展,下半年新能源車市或將實現兩位數的正向增長。」

看來,業內對新能源車市未來的走勢仍持樂觀態度。

我們應清晰的看到,跟全球汽車巨頭相比,包括新能源車企在內的中國自主品牌的單個體量仍然較小,艱難中崛起的中國自主品牌們,仍需要我們的支持。

這也是崔東樹的呼籲,「自主品牌真的很難,自主品牌艱難應該得到社會理解。」(採寫|汽車有智慧 王得源)

相關焦點

  • 新能源汽車仍是車市「火車頭」
    此外,各類品牌的銷量也呈現出持續分化的態勢,其中豪華車銷量同比增加7.5%,主流合資品牌銷量同比下降12.3%,自主品牌銷量同比下降15.7%。崔東樹直言:「目前來看,日系和德系市場表現較強,自主品牌壓力仍然不小。」值得一提的是,在汽車市場大多數車型和品牌銷量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逆勢增長,延續了穩定的上升態勢。
  • 新能源積分考核倒計時 合資品牌壓力較大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細分品牌來看,自主品牌的情況遠好於合資品牌,普遍在平均值以上。這也意味著,當明年真正開始對新能源汽車積分考核時,合資品牌企業將會面臨相對較大的壓力。 合資品牌仍面臨較大壓力 正如崔東樹所說,許多處在我國平均新能源汽車15.1%積分比例以下的車企,眼下仍面臨著較大的新能源汽車積分考核壓力,這類企業尤以合資品牌居多。
  • 政策力促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為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促進汽車消費,國家將原定於2020年退出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年底,並明確2020-2022年補貼標準在上一年基礎上分別退坡10%、20%和30%。  與前兩年的新能源汽車年度補貼標準在通知下發數月後實施不同,本次《通知》發布的次日便正式執行。
  • 自主車企上探高端 未來十年誰能構築品牌護城河
    同時,伴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車聯網以及信息通信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以及新能源進程的加快,汽車行業已經邁入了智能化和新能源時代。  因此,面對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日漸激烈、電動化智能化趨勢深化以及自主品牌市佔率屢屢跌破紅線,中國車企開始借力全新賽道——未來具有廣闊增長空間的高端新能源細分市場,加快向品牌高端化發起衝擊。
  • 高端電動能成為自主品牌向上的突圍...
    「上汽此時推出高端新能源品牌應該說是很好的舉措。」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市場高端化發展本身來說有一定的市場潛力,尤其是上汽集團所在的上海市有著較強的市場需求,高端化將有明顯的推動效果。」
  • 自主品牌尋找向上「破冰錘」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如是說。  事實上,自主品牌多年來一直在向中高端市場發起衝擊。有分析認為,在汽車產業「新四化」轉型的當下,全球汽車產業正在經歷著深刻變革,這為中國品牌高端突破創造了新機遇。
  • 7月車市淡季不淡 新能源汽車銷量轉正
    「新能源車市場全面加速,自主品牌A00級車逐步放量,合資新能源新品持續推出,使新能源車的同比增量較大。」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由於微型電動車推動產業技術提升的效果相對不明顯,容易形成低端依賴症的風險,因此前期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始終是強力壓制A00級市場發展,A00級電動車的份額佔比從近70%下降到不足30%。
  • 新能源汽車支持政策不斷,你會買嗎?
    新能源汽車支持政策不斷,你會買嗎?1萬元綜合補貼,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擬放寬生產企業準入門檻,即將發布新一輪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就新能源汽車目前的現狀,羊城晚報全媒體向1310位讀者做了調查,不少消費者在接受調查時表示,充電不方便是影響其放棄購買新能源車的重要原因,還有66.41%的消費者表示購買新能源車時更關注續航裡程。新能源汽車支持政策不斷新能源汽車的支持政策近期先後出臺。
  • Model Y降價衝擊新勢力 精準打擊豪華品牌低端車型
    「需要承認的是,Model Y的降價給整個市場帶來了巨大衝擊」,許海東向記者表示,一方面,特斯拉應該提前做了國產化配件準備,供應鏈的國產化會導致成本降低,另一方面,特斯拉應該有推出新車型佔領市場,進一步鞏固品牌影響力的想法。
  • 威爾森研究:自主車企如何抉擇三類新能源汽車?
    根據威爾森監測到的數據,2013年以前節能車與新能源車仍是勢均力敵的局面,但自2013年以後新能源車開始呈反超趨勢,2014年後在政策紅利的驅動下,新能源車實現大幅激增,超越已呈下降趨勢的節能車。節能車2015年銷量僅相當於新能源車銷量的5%,在沒有政策扶持的情況下,幾乎已經被國內各大廠商所拋棄。
  • 新能源、二手車首當其衝 促進汽車消費「組合拳」落地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補貼延長2年,有利於保持新能源汽車市場穩定發展,市場需求有望得到改善。二是中央財政採取以獎代補,支持京津冀等重點地區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在此背景下,中汽協也多次呼籲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刺激消費潛力,利用延續新能源補貼政策、在限購城市取消新能源汽車限購或增加新能源汽車號牌配額等方式,助力汽車行業重回健康軌道。業內普遍認為,此次國家層面發布「三大政策」,汽車產業信心將得到極大提振,有利於穩定市場信心。此外,獎勵以舊換新、降低二手車稅費等措施,也有望促進細分市場重新回到正常軌道。
  • CAFC和新能源雙積分政策分析:門檻降到3萬輛,更多企業需應對考核
    粗略看來,此次文件的總體變化點是3點:1、就是新能源積分8%的18年不考核了,19年和2020年的新能源積分可以合併考核。2、強化積分管理平臺責任。3、新能源積分門檻降到3萬,更多企業需要應對雙積分考核。我認為新能源乘用車17年50萬臺,且未來幾年乘用車銷量高增長是有保障的,尤其2020年200萬臺無憂。
  • 新能源市場熬過陣痛期 不懼補貼繼續退坡20% 2021年增量將達30%
    市場化進程加快2021年增量將達30%2020年是新能源汽車的轉折點,2019年到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市場進入從補貼向市場化過渡的陣痛期,補貼迅速下降之後,一段時間內導致企業生產熱情、積極性都受到一定影響。在經濟穩定恢復增長態勢帶動下和有關政策支持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從去年二季度起觸底反彈。
  • 自主品牌高端化屢戰屢敗 借力新能源是否良丹妙藥?
    自主品牌高端化屢戰屢敗 借力新能源是否良丹妙藥?其中不少車企試圖通過新能源汽車來實現「彎道超車」,但這條路註定不太好走。進入2020年以來,自主高端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上汽榮威、東風汽車分別於今年4月份、7月份發布了全新R標、嵐圖品牌。僅在11月份,就有寶能、長安汽車接連宣布旗下高端品牌的新進展。截至目前,包括長城、吉利、長安、奇瑞、北汽、上汽、寶能等多家車企均在高端品牌上有了布局。
  • 補貼新政發布:2021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將達180萬輛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介紹,2020年,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明確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年年底。為平緩補貼退坡力度和節奏,該公告提出,原則上2020 -2022年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30%。「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是按照正常規定時間的發布,形成一個完整穩定政策環境。
  • 新能源汽車銷售火爆!提車甚至排到明年6月!為啥...
    記者到新能源汽車市場進行了探訪。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在北京部分新能源汽車4S店,記者了解到,第三季度以來,新車的銷量出現了快速增長北京消費者:我原來買的是A級車(緊湊型),現在根據需要換B級車(中型車),價格在二十萬元到三十萬元之間。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隨著補貼政策的逐步退坡,現在熱銷的車型已經從原來的政策補貼型轉向了中高端產品。北京某新能源汽車4S店負責人表示:「有款車現在的訂單已經排到三個月以後了。」
  • 鼓勵自主品牌 提升產品質量 引導獎優汰劣 新能源汽車跑向「高質量」
    7月13日至15日,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動汽車分會、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動車輛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澤安達展覽有限公司承辦的2018第十四屆北京國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及充電站(樁)設施展覽會(IEVE)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辦,現場匯集了眾多新能源汽車廠家。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政府目前重點支持的戰略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有利於我國從汽車大國轉變為汽車強國。
  • 崔東樹:中國乘用車市場產能需要相對過剩
    舉例A0級車自主品牌的11年零售75萬臺車,平均每月零售6萬臺車,但渠道庫存一般保持在10萬左右,平均在1,7倍左右。這個概念就是淡季的零售不足5萬臺,此時經銷商庫存在2倍以上,而旺季時零售達到10萬臺,此時經銷商庫存只有1倍的零售。
  • 新能源汽車提速發展,但消費者仍心存顧慮
    業內預計,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有望超過100萬輛,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全國電動汽車的保有量有望超過500萬輛。新能源汽車大賣,「限牌」政策居功至偉。麥肯錫中國發布的《2017中國汽車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限牌」城市買下了全國60%的新能源汽車。
  •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以政策驅動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將迎來發展...
    本報記者 吳小飛 劉珊珊 北京報導「藉助政策的驅動,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實現連續4年的高速增長,但是這種市場不久將迎來發展的瓶頸。」1月21日,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在2018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