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五月新加坡惠旅航空公司啟航,新加坡的三家廉價航空陸續起飛。飛了一年多,三家公司似乎都走到了發展的瓶頸。現在飛虎航空公司準備向海外拓展版圖,另外兩家則傳出要結盟的消息。
惠旅航空公司和捷星亞洲航空公司是否真的會合而為一?
從一些跡象顯示,惠旅航空公司和捷星亞洲航空公司合併成為一家的可能性相當小,因為如果合併成為一家,他們能飛往的目的地反而可能比現在還少。這是因為新加坡廉價航空的航權都由新加坡航空權委員會(ATRC)分配,而這些航權是不能夠轉讓的。因此,如果被兼併,有關航空公司反而需要放棄手上的航權。
另外,其中一家航空公司的負責人受詢時也表示,兩家公司在過去數周的合作洽談中,完全沒有觸及航權分配的問題。這就意味著,它們並不是在以「合併」為前提下進行合作協商的。這進一步排除兩家會完全合併成為一家的可能性。
既然兩家合二為一的可能性很低,比較可行的是其他的聯盟方式,如整合資源,進行聯合培訓、聯合租賃客機等,聯盟方式也能以聯號服務(code sharing)或權益交換(equity swap)等方式進行。
聯號服務在傳統航空公司的運作中已非新鮮事,例如新加坡航空公司、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等多年來在「星空聯盟」(Star Alliances)的旗號下實行聯號服務。搭客購買的是漢莎航空公司機票,乘坐的可能是新加坡航空公司客機。
過去,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與澳大利亞快達航空公司(Qantas)也進行過權益交換。英國航空公司買入對方的股份,進行「親密」的合作關係,雙方的票價和航班時間表是共享的。
像這樣的合作,對惠旅航空公司和捷星亞洲航空公司都是可行的,因為雙方尋求聯盟最終的目的不外就是希望降低成本。首先,兩家航空公司租賃的都是A320型空中巴士,在客機的租用、維修甚至是在機師培訓上,都可以整合資源以降低成本。
另外,與飛虎航空公司相比,惠旅航空公司和捷星亞洲航空公司合作的可能性更高,因為它們的市場定位非常接近,例如航程與目的地相近(香港、曼谷),都有指派座位,限定的行李重量為20公斤。唯一不同的是,惠旅航空公司提供免費餐飲服務,捷星亞洲航空公司機艙的食物飲料則必須付費。因為服務定位相近,將來就算是要聯號或是權益交換,相信搭客也比較容易接受。
[b]陷入無處可飛的困境[/b]
過去一年多來,油價飆升、天災不斷、最讓航空公司意想不到的是印尼、馬來西亞的天空遲遲未能開放,各家航空公司突然發現自己必須面對租來飛機卻無處可飛的困境。
飛虎航空公司放棄走結盟降低成本的保守路線,而是集中火力全力出擊,要在最短的時間搶攻最多的目的地。因此,雄心勃勃地買來另外八架飛機,宣布再多飛幾個地點。另外,它也走亞洲航空公司的分點基地模式,向海外拓展。
飛虎航空公司、惠旅航空公司和捷星亞洲航空公司,前者攻,後者守。新加坡廉價航空業在經過一輪的洗牌後,將會出現怎樣的新景觀,讓我們拭目以待。
>>我要評論這篇新聞<<
0薦聞榜
(新加坡《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