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八大碗」的傳說
收集整理/宋尚學
蔚縣境內,舉辦紅白喜事或重要慶典活動時,最高尚的宴請為吃八大碗席。細細品味一碗一個味,仔細端詳一碗一花樣,碗碗色鮮味美,口口垂涎欲滴。最初的八大碗有葷八碗,素八碗,雜八碗之分,常言「穿衣吃飯量家檔」就是這個理。所以,在吃八碗時也有了「一等葷,二等素,三等雜八樣奏夠數」的說法。代表品種有:酥肉(也叫喇嘛肉用豆腐和雞蛋製作)、幹炸丸子(也叫紅燒丸子)、虎皮丸子、金錢錁(也叫龍眼丸子)、假羊肉(也叫烤羊肉)、大烤(也叫煨肉或瓷罐烤),隔牆烤(也叫隔牆瞭),雜燴(為素食菜也叫「十字雜燴」或「獅子雜燴」)等。每碗菜上面標有不同精美造型的菜碼,如:蝴蝶、喜字、雙喜字、壽字、福字等等,一來增加喜氣錦上添花,二來方便客人計數,知道上了幾個菜,該上什麼菜,還有幾個菜。每桌八碗菜,除雜燴菜外,每碗16塊,每人挾兩輪吃二塊,這是規矩,也是禮節,多香的菜,不能多吃一口。
蔚縣的八大碗最講究味道,一是用調料破味,每碗的調料不同,味道各異。有海鮮味,羊肉味,酸辣味,麻辣味,酣香味,清香味,雞蛋味,素豆味等;二是用湯汁調味,湯汁用骨頭熬製,分為清湯和混湯二種。清湯原汁原味,除食鹽外不加任何調料;混湯加入調料打滷配製。其次講究碗菜的墊底佐料,原則上是硬棒點的菜用軟弱的佐料墊底,如粉條、白菜、炸豆腐,軟弱點的菜用硬棒的佐料墊底,如紅蘿蔔塊、白蘿蔔塊、炸山藥(土豆)塊等。此外講究正席吃八大碗,另外加一份泡糕菜。所謂正席類似現在的雅間,請一些家族長輩,有名望懂禮節的人,坐在一起慶賀;正席不準「五子三婆(戲子、叫花子、驕夫子、窯黑子、馬公子,老娘婆、小婆和媒婆)」上,讓他們在下房或棚裡吃。
在蔚縣境內,不論東鄉西鄉,還是山南嶺北,只要遇到喜慶事或舉辦重要活動,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八大碗」作為美味佳餚款待客人,這一習俗代代相傳,久盛不衰。說其淵源,民間流傳著一個八仙比廚藝的動聽故事。
相傳,早先年,蔚縣境內是一片汪洋的大海。一天,八仙雲遊到此,突然發現這裡碧波蕩漾,磷光閃耀,不由心中大喜,興致勃勃,各施法器於海上。一會兒浮在水面鬥法比技,一會兒沉入海底追逐嘻戲,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從早起耍到那天黑,又從天黑耍到了早起,一不小心,捅開了八個口子,民間俗稱「八大峪」(石門峪、飛狐峪、九宮口峪、金河口峪、松籽口峪、鴛鴦峪、五叉峪、榆林關峪),海水就像脫了韁的野馬,湧向四面八方。後來在水母娘娘的幫助下,才將水引入壺流河經鴛鴦峪匯入桑乾河,使老百姓避免了一場大災難。為了彌補過錯,鐵拐李提議,他們每人以豬肉為主要原料,做一道碗子菜,大擺筵席,犒勞老百姓。眾仙齊聲到好,積極響應。
正陽祖師漢鍾離做了「清蒸丸子」。這個人身材魁梧,須髯飄灑,身穿青道袍,手搖芭蕉扇,逍遙自在,因成仙之前,曾是項羽軍中的一員得力大將,善使大刀,打起仗來非常勇猛,而且為人耿直,性情豪爽,所以在做碗菜時,只將拌好的肉餡擠成直徑為2釐米左右的肉丸子,每碗放16個,用白菜墊底,上鍋蒸40分鐘後,澆上清湯讓大夥吃。寓意清清白白做人,圓圓滿滿辦事。
韓湘子做了「紅燒丸子」。他這個人仙骨凌然,率性而行,最反感厭惡繁華豔麗的事情。為了有別於漢鍾離的「清蒸丸子」,故將拌好的肉餡擠成直徑2釐米左右的肉丸子,上油鍋炸紅後撈出,每碗放16個,用炸山藥(土豆)塊墊底,上鍋蒸40分鐘後,澆上混湯讓大夥吃。寓意紅紅火火,圓圓滿滿。
曹國舅做了「虎皮丸子」。他雖然天性純善,不喜富貴,但始終忘不了當官時的派頭,起個菜名也叫「虎皮丸子」。將拌好的肉餡,用豆腐皮(蔚縣做豆腐揭的油皮)裹成2-3釐米粗的肉棒,上鍋蒸熟後取出,切成2釐米左右的小段,每碗放16塊,用紅蘿蔔塊墊底,再上鍋蒸40分鐘後,澆混湯讓大夥吃。
藍採和做了「龍眼丸子」。他是一位玩世不恭的行乞道仙,一身破破爛爛的衣裳系根腰帶,一隻腳穿著鞋,一隻腳赤腳板,夏天翻穿大皮襖,冬天穿個小馬甲,最看不慣曹國舅。當他聽說曹國舅做的碗菜叫「虎皮丸子」時,就想做一個更新鮮的丸子菜氣氣他。於是先將雞蛋煮熟剝去皮,再用拌好的肉餡包嚴實過油,撈出後將丸子一破二瓣,每碗放8個16瓣,用炸豆腐墊底,上鍋蒸40分鐘後,澆上混湯讓大夥吃。因碗面呈現肉裹雞蛋,很像一雙雙眼睛,便叫了一個響亮亮的名字叫「龍眼丸子」,也有人說像金錢,所以又叫「金錢錁」。
八仙之首鐵拐李做了「大烤(煨肉或瓷罐烤)」。他生性豪爽,認為犒勞老百姓就應該大口地吃肉,大口地喝酒。所以他將上好的五花肉切成塊,放入蔥姜蒜、大料、辣椒、食鹽等調料後,上鍋煮至八成熟時撈出晾涼,先在肉皮面上刷糖稀,再入油鍋走紅,切成2×4釐米薄厚的肉塊,每碗放16塊,用炸山藥(土豆)塊墊底,上鍋蒸40分鐘後,澆上混湯讓大夥吃,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倍受老年人的喜愛。
呂洞賓做了「隔牆肉」也叫「隔牆瞭(蔚縣方言有男女偷情的意思)」。他這個人風流成性,就是做個碗菜也不忘起一個富有挑逗性的名字。其實,他盜用了師傅鐵拐李做「大烤」的技巧,將煮至八成熟的五花肉,入油鍋走紅後,切成1×10釐米薄厚的肉片,與1×10釐米薄厚的炸豆腐,每碗各放16塊,擺放時,一層肉一層炸豆腐,一葷一素(美其名曰男女相會),用粉條墊底(美其名曰藕絲相連),上鍋蒸40分鐘後,澆上混湯讓大夥吃。
張果老做了「假羊肉」。他在八仙之中歲數最大,又好迷迷瞪瞪的喝幾口,自個認為瘦肉有嚼頭耐巴扎,是下酒的好菜,所以便將三尖八腦不成形的瘦豬肉塊放入蔥姜蒜、大料、食鹽等調料,煮至八成熟後撈出晾涼,每個碗裡放16塊,用白蘿蔔塊墊底,上鍋蒸40分鐘後,澆上清湯讓大夥吃,取名「假羊肉」。
何仙姑做的是「獅子雜燴」也叫「十字雜燴」或「全家福」。是八大碗裡唯一的素菜,專供不吃葷的人們吃。傳說,她和呂洞賓卿卿我我一整夜,第二天太陽照到屁股上了才起來,梳洗完畢,動手做菜的時候,所有的豬肉料都用完了,怎麼辦呢?她想,你們都用豬肉作原料,我就做碗素菜給你們瞧瞧。先將白菜切絲放入在鍋裡熬熟,盛入碗內,再將泡好的黃花菜撕成絲,在碗面上擺一個十字;用雞蛋清、雞蛋黃分別攤煎成餅切細絲,在碗面上分別擺一個十字;用燻豆腐乾切成細絲,在碗面上擺一個十字;用海帶絲在碗面上擺一個十字;最後,碗面由五種不同的顏色構成了精美的畫面,然後上鍋蒸40分鐘後,澆上清湯讓大夥吃,別有風味,人人稱讚。五種顏色寓意五福臨門,五個十字正好十全十美,老百姓都說女人福是全家福,所以這個菜又叫「十字雜燴」或「全家福」,雖然是最後做的一道菜,但在蔚縣招待客人時,卻要第一個上,寓意福來到。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蔚縣「八大碗」的內容日新月異,更加豐富多彩,品種越來越多,做工越來越細。尤其是近年來,各地精心製作的雜燴、紅燒牛肉、梅菜扣肉、清蒸丸子、紅燒丸子、虎皮丸子、酥肉、黃燜羊肉等,香甜可口,經濟實惠,備受社會各界青睞。有的還製作成大小不同的禮品盒,方便外地客人攜帶,越傳越遠,名氣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