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家人的感情,對家鄉的感情,食材都感受得到。臨近年尾,小編跟大家聊聊全國各地特色美食。
先來說一下河北的特色美食——八大碗。這是我朋友心心念念的家鄉味道,每到過節回家,家裡就準備八大碗給她吃,一家人邊吃邊聊在外打拼的事,感受到家的溫暖。
河北農村,無論是過紅白事還是過年過節,都講究吃「席」。 而在正定,用「八個碟子八個碗」待客的風俗也一直流傳至今,婚嫁時招待親朋「八大碗」成了必不可以少的菜式。
據說,「八大碗」是在唐代被定型,而且很有講究:吃八大碗時,用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
再追溯更早的歷史,則有這樣一個故事。傳說,趙子龍打勝仗之後,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菜犒勞將士。跟隨趙子龍的廚師與一些將士返鄉後,就把這些菜餚的做法帶回了正定,發展成了「八大碗」。
提到正定的「八大碗」,就不得不提「宋記八大碗」。
現在「宋記八大碗」的「掌門人」宋秀海是八大碗的第四代傳人。宋秀海介紹,傳統的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葷四素八個菜。四葷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為蘿蔔、海帶、粉條、豆腐。如今,「八大碗」的種類已經遠遠超過了八種,可以達到幾十種。宋秀海做了幾十年的「八大碗」,並將其從民間的「席」上搬到了酒店的餐桌上,他靠自己的功夫和技術,使「宋記八大碗」的製作技藝在2007年被列為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宋記八大碗」的傳統套菜中,難度最大的,無疑是葷菜,因此在選肉時要特別注意。選好的肉放到大鍋裡煮到七成熟,撈出來把肉皮上的雜質擦乾淨,再趁熱在肉皮上抹一層面醬。「醬是上色,有的人也用蜂蜜或者紅糖,但抹醬是最傳統的。」宋秀海說。抹上醬的肉晾好後還要過油,直到肉皮變成醬紅色再出鍋。出鍋後肉被改刀成塊或是片,然後一一碼放到碗中。
當一層層的籠屜被架到蒸鍋上,「八大碗」的蒸製過程就開始了。第一次要大火蒸兩個小時,什麼作料也不放,把油撇出來後再蒸第二次。第二次還是不放作料,改用小火蒸一個小時,再將油濾出來。
第三次,精心吊制的湯加到每個碗中,上火再蒸一兩個小時。此時,肉香味已經飄散得滿屋滿院都是。這還不算完,這些蒸碗還要放一夜,使之更入味。第二天上鍋再蒸個把小時,一揭鍋,碗中肉皮紅亮,肉肥瘦相間,吃到嘴裡,沒有一點肥膩感。
比起蒸肉的繁雜,四個碗的素菜做法則相對簡單。雖是素菜,滋味仍然很足。平時粗硬的海帶變得柔柔順順,粉條吃到嘴裡滑溜溜地浸滿了肉湯的香味,而軟軟的豆腐則懷揣高湯的醇美味道,平凡的蘿蔔此時也成了人們的最愛。
你喜歡八大碗裡面的那一道菜?快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