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7等於幾?
3歲兒子:不會。
我:數。
3歲兒子:哦。
兒子拿起小珠盤,1.2.3.4.5.6,數了6個,接著又在另一邊數了7個。
就是這樣的小珠盤,珠子其實很小。
當他要將兩堆小珠子數一下,得出得數時,我腦子裡,一個「13」活蹦亂跳,它大喊「快說13」,「快告訴媽媽,你的結果是13。」
我盯著他的小手在那邊點著那些小珠子,空氣中瀰漫著緊張,他的小臉一絲笑容也沒有,他也很怕答案錯誤,小心地邊數邊抬頭看我。
1.2.3.4.5.6.……12,「答案是12?」兒子試探地回答到,我有些失望,眼睛裡沒有一絲溫柔,我當然知道,他剛剛撥珠子的時候,撥錯了。
「重新。」我冷冰冰地蹦出兩個字的命令。
「他怎麼這樣,數珠子這麼簡單都錯了。天哪,我要被氣死了,都跟他說過多少次,撥一個數一個,他怎麼還能錯啊!」
焦慮的媽媽,內心無數的白眼
我內心瘋狂地獨白,我沒有把這些刀子一樣地話說出來,但是我的臉色難看,兒子早就一目了然,眼神漠然,眼淚嵌在眼眶裡,肩膀又收縮了一點,身體完全拱了起來,彷佛要把自己藏起來。
面對我,面對學習,他是想逃不能逃的掙扎。
低頭又認真數了一遍,這次,我與他一起,終於數到了「13」,他說出「13」時,我說「對」。他如釋重負,而我輕巧地誇了他兩句,不錯,很棒。
好像每次他答對,我都很興奮,而他則是鬆一口氣。
現在我回想當時我的反應,感覺就像是一個猙獰而扭曲的母親,因為焦慮而與孩子站在對立面。把孩子推開。
當時,兒子才3周歲,我因為看見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比他小,卻比他會數數,就開始焦慮,開始對他不滿,好像他不識數就是我教育沒有到位一樣恐慌。而實際上,這麼大的孩子還不會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因為這涉及了數的概念。
數的概念是屬於邏輯思維範疇內,是邏輯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發麵。對於幼兒來說(指自然數)是一種符號,數的概念是很抽象的,比掌握事物的概念困難得多。
對於孩子來說掌握數的概念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3歲前的孩子對數的認識主要處於知覺階段,是數概念的萌芽階段,其發生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
所以,別人家兩歲多的孩子會數數,可以從1數到20,甚至認識10以內的數字這樣的事情不應該引起媽媽的焦慮,因為大多數這樣的孩子並不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如果孩子每天與數字接觸,家長也有意識地教孩子去認識這幾個數字,孩子就會像認識」識字卡「一樣去認識數字,孩子可能會很早就認識這些數字。
但是2-3歲的孩子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直接感知和自己的實際動作進行思維的,這種思維方式在心理學上稱為「直觀動作思維」,也就是說孩子要依賴對實物的感知來接觸「數」。所以此時不應該是傳遞焦慮,而是靜下心來引導孩子對數的感知。
直到語言出現和表象產生後,也就是外界事物儲存在大腦裡具體形象產生後,孩子可以藉助具體的表象和簡單的符號表象進行思維,獲得初步的具體形象思維。
數的概念包括3種成分:
1.掌握數的順序:一般3歲孩子已經學會口頭數10以內的數,記住數的排列順序1.2.3.4……10。他們就像是10個不同數字名字的小朋友排成了一隊,1排第一個,10排最後一個,3的前面排著2,後面排著4。這些孩子都能記住,不過他們還不會數物體。
2.掌握數的實際意義:小手指一個一個地掰著,口中念著1.2.3.4.5。當孩子學會口頭數數後,逐漸學會口手一致地按物點數,然後說出物體的總數。他們具備了初步的計數能力,但是還是沒有形成數的概念。這就像他們在玩的那個「點兵點將」的遊戲。
3.數的概念形成:掌握數的組成是形成數概念的關鍵。當孩子學會按物點數並說出物體的總數後,還需要理解數的順序和大小。比如2比5小,7比4大。再接下來就是要掌握數的分解和組成。比如2=1+1,5=2+3或者1+4,可以進行5以內的加減計算,10以內的加減計算。當然這種計算還不是用抽象的數字進行綜合分析,而是利用實物或者手指頭進行計算。這就是數的概念。
當時,我痴迷於教3歲兒子數數,拿來他喜歡的撲克教他打撲克,教他玩分解組合遊戲,比如,那張8,要他找出兩張牌相加等於8的,比如兩個4或者一個3一個5,又或者是1加7。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我當時其實就是強人所難,當時對他來說,這個這麼「又創意」的遊戲真的是不知所云。
相反地,我把撲克牌打散,讓他同一花色,整理出1-K,他反而比較有興趣。當然,因為,玩「鬥地主」也需要掌握數的順序。而他就是對爺爺和朋友們玩的「鬥地主」很有興趣。
幼兒掌握數概念的過程是從感知和動作開始,最初幼兒計數不但要用眼睛看,還要動手去數。隨著孩子思維的發展,幼兒逐漸減少用手點數的動作,可以用眼睛看著事物,心理默默地數,但是有的孩子還是會經常藉助手的動作和點頭的動作來幫助數數。
每個孩子在掌握數概念的每個發展階段可能表現出很大的差異,這與孩子接受的教育,生活環境,每個孩子各自具有的不同智能特點有關。我當時就犯了一些媽媽最愛犯的錯誤,拿孩子的短處去和別的孩子的長處比較,一點意義也沒有。不僅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是徒增煩惱。
如果3歲多的孩子能夠從容冷靜地數出桌子上的蘋果,大人一定是十分開心的,覺得自己「教育有方」,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看著一籃子的蘋果,數到「6.7.5.2.1」,或者對著十個蘋果隨便應付「7個。」在你要求認真數數時,用手亂點,您也別失望。
因為,對於孩子計算能力的發展要經歷口頭計數——點物計數——說出總數——按數取物——數的分解和組合的過程。
3歲以前的孩子先學習口頭數數,就像說順口溜,兒歌一樣地從1數到10,有的孩子可以數到20。
口頭數數是一種機械的記憶和單純的語言運動。需要提醒家長注意的是:他們不會從中間任意一個數開始數,只會從「1」開始按順序去數,如果遇到幹擾就不會數了;更不會倒著數;經常會出現脫掉數字或者循環重複數字現象。
至於點物計數對於3歲以前的孩子就更為困難,雖然很多孩子可以從1數到10,但是他們有時候手指亂點,毫無順序與章法,數數時經常重複或者漏掉。又或者手指指對了,但是口卻亂數。總之,不能一一對應,出現手口不一致的現象,更不可能說出總數來。
這是因為它要求孩子把數過的實物作為一個總體來認識,就是要能夠理解數到最後一個物體,它所對應的數次就表示這一組物體的總數。
能夠說出總數,這是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它表明幼兒能運用和理解數的實際意義。至於按數取物,就是對數概念的實際運用。
觀察孩子幼兒園的書本就會發現,他們幼兒園的數學課本不叫數學課本,叫做邏輯思維,他們的計算也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計算,而是各種各樣生活場景的應用,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也會配合動畫片,形象的告訴孩子,數的概念。而不是我狂躁的吶喊,「6+7等於幾啊?」
明白了以上這些,我們可能就可以開始靜下心來教孩子數數了,比如準備一個算盤,比如準備一些數數的棍子,比如生活中讓孩子幫忙取東西。當孩子真的明白數的概念了,知道它的實際意義了,就會發現生活到處都是數的實際應用題,去超市對於孩子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數」的遊戲。
但是在實際訓練孩子的計數能力時候,還是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計數時採取的不同方式也會影響計數的正確性。例如我們是把實物擺放桌子上,一個一個地依次點數,還是讓孩子邊從容器中取數邊數。第一種會比第二種好,因為第二種動作太多,小朋友取數時會走神而忘記數數。
總結:
孩子掌握數的概念是要經歷一個由感知和動作,具體形象到抽象的發展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既不可能逾越也不可能超前。
如果我們想要教孩子數數,我們可以藉助與他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讓孩子開始接觸「數」,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數的真正意義,更形象地讓孩子去感知數地實際意義,教他們去應用數地概念。
而不是焦慮,比較,慌亂地把冷冰冰的數字扔給孩子,任由他們掙扎在他們毫不理解的抽象符號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