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被專家證實,孩子在幼兒時期受到的教育,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命運,導致幼兒時期的孩子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各類機構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而家長也費盡心思,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近日,在一個學齡前的媽媽群裡,和別的家長聊天,有的家長反饋:她的孩子數數能從1數到100,但卻連簡單的計算都不會,比如給孩子出了一道題,羊圈原本有2隻羊,又關進去2隻羊,農夫又牽走了1隻,現在還有幾隻?結果孩子一頭霧水,解釋了很多遍,孩子就是聽不懂。
其它人也紛紛發表觀點,甚至有人提出,教了孩子數數以後,孩子反而顯得很笨,在計算的時候,經常是數啊數,還經常漏掉數字。
事實上這些家長在教孩子數數的時候,多數是利用孩子的機械記憶,甚至會把數數變成順口溜,孩子只是記住了數字的順序,並沒有形成數學思維,學習力也沒有獲得提升,而且還非常容易讓孩子失去數學學習的興趣。那我們該怎麼教孩子數數,才能讓孩子學會數字,愛上數學呢?這裡分享一些觀點,供大家參考。
教孩子數數
一、生活中的數字
傳統教育裡,家長都是一句一句的教孩子數數,甚至會用一些順口溜幫助孩子記憶,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從1數到100,這事實上並不能說明什麼,更不能表明孩子聰明。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學齡前的兒童的思維能力達不到複雜運算的程度,不斷的重複的確能讓孩子記住,卻不能理解本質,所以才會出現會數不會算的現象,甚至也會出現變的更「笨」的感覺。
教孩子數數,我們要注重利用生活,利用孩子經常經歷的一些場景,比如孩子喜歡吃草莓,我們用草莓擺成一排,讓孩子去數;比如孩子的積木玩具,我們也可以摞成一摞,讓孩子去數....這樣教孩子數數,孩子會感覺有趣,同樣也能理解數字的含義。
二、數與量的對應
很多家長在用實物教孩子數數的時候,為了便於孩子理解,經常用「個」這個單位,比如1個餅乾沒錯,1個狗也勉強聽聽,但所有的物品,都用「個」,卻會阻礙孩子對數字的理解,比如1雙筷子,1把香蕉,1盤葡萄,孩子該怎麼理解?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要圖省事,而是多方面帶孩子理解不同的量詞,讓孩子把數與量對應起來,理解數與量的關係,才有利於孩子形成數學思維。
三、循序漸進
教孩子數數,不能貪多,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認知規律來進行,比如2歲的孩子,基本上是理解不了100以上的數字的,我們跨越階段去教孩子,只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這裡整理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的數字認知水平,供大家參考。
1-2歲:教孩子5以內的數字,但不要對孩子強調數字,因為孩子不理解,我們可以讓孩子體驗量的變化,比如餅乾,一個一個的給孩子,吃飯一口一口的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數量的變化,能不能說出數字並不重要。
2-3歲:這個階段,也不建議讓孩子唱數,而是建議用孩子經常玩的玩具去引導孩子認識數字,同樣建議限定5以內的數字,比如孩子的積木、車、玩偶等,讓孩子數一數,有幾個,或者建立一個停車場,或者摞一下積木等,方式要多變,讓孩子多角度理解數與量。
3-4歲:建議讓孩子理解1-10的數字,並建立系統化的數與量的對應,能說出數字,也能說出對應的量,拿出對應數量的物品,比如要2個餅乾,孩子能說出來,也能拿對。
再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教一些簡單計算了,計算的教育,也要用實物演示,讓孩子從不同角度理解加減法的概念,比如一堆糖,增加一塊是加,把2堆合併也是加。但需要注意的是,減法放在後面再教,因為孩子的心理上,不願意自己喜歡的東西被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