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發《自然》、《科學》!葉軍團隊製作超冷分子氣體的電開關

2020-12-12 澎湃新聞

什麼樣的研究成果可以拆開到《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上分別發文?

北京時間12月10日和12月11日,兩份世界頂級科學期刊先後在線發表了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局(NIST)物理學家葉軍在超冷分子領域的新成果。

葉軍,1967年出生於上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可以說是物理學界最優秀的「鐘錶匠」之一,設計的鍶原子鐘保持著世界最高精度,在比肩宇宙年齡的時間跨度內也誤差不過1秒,有望取代銫原子鐘成為世界新的計時標準。

這次的兩篇論文雖然與原子鐘沒有直接關聯,但卻是基於葉軍團隊在超冷原子/分子領域的長期積累取得的突破。

可以說,這兩項成果其實是同一個成果的上下篇。通過用電場操控分子「蒸發」冷卻,研究人員進而實現了用電場操控分子之間的化學反應速率。

分子「電開關」上篇:製作超冷分子氣體

量子物理學家們都有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將亂動的微觀粒子固定在空間中進行精確的觀測和操縱。

所謂的原子鐘,其實就是利用原子中電子能級躍遷時的共振頻率作為精確的時間標準。因此,讓原子「冷靜」下來是減少誤差的必需條件。

在製作鍶原子鐘時,研究團隊將鍶原子冷卻到略高於絕對零度(約-273攝氏度),使得原子變成量子氣體,把原子能量推到最低狀態,稱為量子簡併,從而避免原子間碰撞作用的影響。

那麼,把同樣的思路套到分子上,可以製作出奇異的超冷分子量子氣體嗎?

根據《自然》論文的描述,研究團隊將氣體鉀原子和氣體銣原子裝入薄餅狀的光學晶格中,在垂直反向上將它們緊緊束縛在一起。接著,他們利用磁場和雷射將原子一對對組成分子,多餘的原子被加熱,激發出特定的運動來移除出去。

困於光學晶格中的原子

最終得到的20000個鉀銣分子組成了一團稠密氣體。其中,銣原子帶正電荷,鉀原子帶負電荷,分子就變得像敏感的小指南針,只不過它感應的是電場而非磁場。

這團分子氣體被置入由兩塊玻璃板和四根鎢棒組成的六電極組件的中央。在電場調控下,分子之間產生具有穩定性的排斥作用,抑制了令分子發生化學反應並逃脫晶格舒服的非彈性碰撞,同時催動科學家們想要的彈性相互作用提高了上百倍。

在數百毫秒時間內,水平方向上的電場慢慢打開,讓光學陷阱的強度在一個方向上降低。在這個時間窗內,較熱的分子逃逸出去,剩下的分子通過彈性碰撞調整到較低的溫度。最終,分子團變得越來越穩定、越來越稠密。

NIST新聞稿表示,超冷分子氣體可能在量子信息領域有多種實際用途,包括利用極性分子作為量子比特進行計算,以及可能用於製作分子鐘。

分子「電開關」下篇:調節化學反應速率

在《科學》論文中,葉軍團隊則詳述了這種電開關對於分子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通過電場誘導超冷氣體中分子的遠程相互作用,影響分子碰撞,科學家們可以顯著地提高或者降低化學反應速率。

如前所述,超冷氣體分子被囚禁在薄餅狀的光學晶格內,但在每個「薄餅」內部可以自己旋轉,也可以互相碰撞,就像在冰場上滑冰。

如果這些分子電荷相反的頭尾相撞,就會導致化學反應,迅速耗盡氣體。但如果它們是並排相撞,就會互相排斥,從而很難接近到發生化學反應的程度。那麼,如何能讓分子們相互排斥呢?

所幸的是,和溫暖氣體分子隨機的運動碰撞不同,這些超冷氣體分子的運動遵循一定的量子力學軌跡。

在改變電場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共振現象,兩個碰撞、旋轉的分子可以交換旋轉,使得一個分子轉速加倍,而另一個停止旋轉。如此以來,碰撞的性質被完全改變,分子之間迅速轉換到排斥狀態。

在共振點附近,葉軍團隊發現僅僅將電場強度調節幾個百分點,就可以導致化學反應速率近千倍的變化。

NIST新聞稿表示,這種受電開關控制的超冷分子氣體可能用於設計新的化學物質,並在量子信息領域有多種實用潛力,包括利用極性分子作為量子比特進行計算,以及用於製作分子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新工具 「開啟 」超冷分子的量子氣體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JILA的研究人員開發了 "開啟 "超冷分子的量子氣體的工具,獲得了長距離分子相互作用的控制權,以實現量子計算和模擬的數據編碼等潛在應用。"分子一直以其長程相互作用而聞名,這可以引起量子信息科學中的奇異量子物理和新穎控制,"NIST/JILA研究員Jun Ye說。"然而,直到現在,還沒有人想出如何在散裝氣體中開啟這些長程相互作用。我們的研究首次證明了,可以開啟電場來操縱分子相互作用,讓它們進一步冷卻,並開始探索所有分子相互耦合的集體物理學。"
  • 「冷分子製備與操控」專題講座第五講:基於雷射冷卻原子的超冷分子製備與外場操控
    為了獲得溫度為μK或更低的 nK量級的超冷分子樣品,實驗上主要通過間接冷卻方案,即以雷射冷卻俘獲到的超冷原子或溫度更低的超冷原子量子簡併氣體(BEC或者簡併費米氣體)為起點,通過碰撞過程締合形成超冷分子,如光締合(photoassociation)、Feshbach共振磁締合(magnetoassociation)以及在原子費米海中三體碰撞等方案。
  • 研究人員首次實現對「分子量子」的控制,打開了新的物理理論大門
    這項研究發表在12月10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研究員葉俊說:「分子以它們的遠距離相互作用而聞名,這可以帶來奇異的量子物理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的新控制。」「然而,直到現在,還沒有人知道如何在大量氣體中開啟這些遠距離的相互作用。」現在,這一切都改變了。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科學家將分子冷卻到逼近絕對零度 揭示最冷的「超慢動作」化學反應
    在那時,分子基本上靜止不動,導致完全沒有運動和熱量。對於這項新研究,哈佛大學的研究小組將分子冷卻到只有宇宙空間溫度幾百萬分之一的溫度——500納米開爾文,這比宇宙中任何自然發生的溫度都要低。相比之下,在最冷的星際空間中,溫度平均為3開爾文,即30億納米開爾文。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超低溫下原子分子間的碰撞共振
    來源:人民日報近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和趙博教授帶領的團隊首次成功觀測到超低溫下原子與分子三體系統之間的碰撞共振,揭示了此前只見於理論探討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子本質,解決了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領域10餘年來懸而未決的一個難題,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例如,2016年潘建偉、陳帥等在《科學》雜誌發表研究論文,首次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中實現了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發展了超冷原子人造規範場模擬凝聚態拓撲問題的新途徑;2017年,潘建偉、陸朝陽等在《自然·光子學》首次報導了針對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超越了早期的電子管和電晶體計算機,但仍需要技術上的進一步發展才可能超越目前的經典超級計算機。
  • 最冷化學反應讓分子形成時刻首次「曝光」
    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稱,在比星際空間冷數百萬倍的溫度下,他們讓兩個超冷分子發生了迄今宇宙間最冷的化學反應,形成了分子偶聯史上最冷的鍵。他們表示,科學家可利用這種超冷化學,了解化學反應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 無葉電風扇優缺點 無葉電風扇十大品牌介紹
    那麼無葉風扇有什麼優缺點呢?下面為你整理的無葉電風扇優缺點和品牌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無葉電風扇優缺點   無葉電風扇優勢   1、和大多數傳統風扇一樣,無葉片風扇能轉動90度,但是,與其他電風扇不同的是它由變光開關控制。
  • 高壓開關室洩漏氣體性質
    分子結構是六個氟原子處於頂點位置而硫原子處於中心位置的正八面體,S與F原子以共價鍵聯結,鍵距是1.58*10-10M。六氟化硫在常溫常壓下具有高穩定性,在通常狀態下六氟化硫是一種無色、無味、無毒、不燃的氣體。其分子等值直徑是4.58*10-10M.
  • 氣體分子數量速度和壓強
    《氣體分子數量速度和壓強》(李君輝/微博:陰山遊牧李-君-輝)1,[cp]#科普##自然物質的數學原理##牛頓運動定律# 空氣運動速度跟空氣壓強有關,1,單位空間內體積變小,分子運動速度不變,數量和能量不變
  • 無葉電風扇怎麼樣 無葉電風扇優缺點
    和大多數傳統風扇一樣,無葉片風扇能轉動90度,但是,與其他電風扇不同的是它由變光開關控制。因為沒有葉片,無葉電風扇不會覆蓋塵土,清洗起來也比傳統電風扇方便得多,從此人們不用再為清理扇葉上積滿的灰塵發愁!   無葉電風扇怎麼樣?因為沒有葉片,無葉電風扇不會傷到好奇兒童的手指,它對充滿好奇的兒童不會有任何的危害,所以更安全!
  • VASPKIT校正氣體分子自由能
    目前至少80%的文獻中用VASP計算氣體分子並校正自由能的計算方法都是不準確的(或者說忽略了某些項的貢獻)!!
  • 植物所發現水稻低溫適應性的「分子開關」
    因此,植物適應環境的分子機制是植物科學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作物分子設計的理論基礎。但當前研究對逆境下植物調節生長發育與防禦反應間動態平衡的分子機制的認識並不清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種康團隊發現,水稻MADS-box轉錄因子家族OsMADS57協同其互作蛋白OsTB1,能夠調控水稻的低溫耐受性,具有平衡器官發生和防禦反應的分子開關特性。
  • 人類首次發現超低溫下基態分子與原子散射共振
    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現象,最近在實驗上被人類首次發現。1月18日,中國科大發布重大成果,該校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中國科學家發現水稻低溫適應性的「分子開關」
    因此,植物適應環境的分子機制是植物科學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作物分子設計的理論基礎。但當前研究對逆境下植物調節生長發育與防禦反應間動態平衡的分子機制的認識並不清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種康團隊發現,水稻MADS-box轉錄因子家族OsMADS57協同其互作蛋白OsTB1,能夠調控水稻的低溫耐受性,具有平衡器官發生和防禦反應的分子開關特性。
  • 【新書推薦】《分子氣動力學及氣體流動的直接模擬》
    在過渡流域,氣體分子間的碰撞和氣體分子與物體表面之間的碰撞對氣體流動的影響有著同等的重要意義,存在著稀薄氣體效應、強烈的黏性效應和高溫真實氣體效應三者的耦合,包含著複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流動現象非常複雜。流動分區示意圖過渡區流動的典型特徵是稀薄氣體、黏性幹擾和高溫真實氣體效應相繼或同時出現,甚至高度耦合。
  • 星系Markarian 273的分子氣體有何奇妙之處?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一組國際科學家最近在一個被稱為Markarian 273的超發光紅外星系的北部核中進行了分子氣體的研究。在Mrk 273的北核中,藍移分子流出的模擬圖。圖片:Aladro et al., 2018.先前對Mrk 273的觀測顯示,它的北部核向南北方向擴展了氣體流,一個朝向東西的核圓盤,和一個非常緊湊的核,其中包含一個強大的星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