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冷化學反應讓分子形成時刻首次「曝光」

2020-12-22 央廣網

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稱,在比星際空間冷數百萬倍的溫度下,他們讓兩個超冷分子發生了迄今宇宙間最冷的化學反應,形成了分子偶聯史上最冷的鍵。他們表示,科學家可利用這種超冷化學,了解化學反應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哈佛大學的倪康坤稱,在500納開爾文(比絕對零度僅高百萬分之幾攝氏度)下,分子的運動速度降至極低,他們看到了以前從未有人見過的情景:兩個分子相遇形成兩個新分子的時刻。

在以前的研究中,倪康坤團隊使用超低溫讓原本不可能發生反應的原子生成分子。在極低溫度下,原子和分子會減速到可能的最低能量狀態,研究人員因此可最精確地操縱分子的相互作用。但即便如此,他們也只能看到反應的開始:兩個分子進入,隨後發生的一切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反應黑洞」。

因為化學反應發生在飛秒(10-15秒)內,即使當今最先進的技術,也無法捕捉到如此短暫的景象。在過去20年間,科學家使用超快雷射來拍攝反應發生時的情景,仍然無法捕獲全部景象。倪康坤說:「大多數時候,你只是看到反應物消失,隨後產物出現,但中間發生了什麼,我們一無所知。」

現在,倪康坤團隊設計的超冷溫度使他們首次看到了反應過程中發生的情況。當他們讓兩個銣鉀發生反應時,超冷溫度迫使分子在中間階段停留了幾微秒(10-6秒),這一時間比平時長了數百萬倍,足以讓他們研究鍵的斷裂和形成——也就是一個分子如何變成另一個分子的過程。

倪康坤說,有了這一新方法,他們可對各種預測反應中發生情況的理論進行驗證,還可以提出新理論,更精確預測其他化學反應(甚至發生在量子領域中的化學反應)內發生的情況。此外,藉助新反應平臺,他們可以操縱發生反應的物體,在反應之前將其激發,以查看增加能量對反應結果的影響,甚至操控反應的進行。

相關焦點

  • 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 胚胎原腸運動首次體外重現
    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首次體外重現  圖片來源於《科學》官網  本報記者 陸成寬  英國著名發育生物學家路易斯·沃伯特曾說:「人一生最重要的時刻不是出生、結婚和死亡,而是原腸運動。」該研究為了解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礎,重現了猴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上。
  • 用zip軟體測量熵;超冷化學反應捕獲分子合成瞬間|一周科技速覽
    4 超冷化學反應捕獲分子合成瞬間哈佛大學的Kang-Kuen Ni團隊實現了迄今為止最冷的化學反應,並由此捕捉到了反應物分子轉化成產物分子的瞬間。11月29日,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1]。
  • 電場作用下反應分子的共振碰撞屏蔽
    電場作用下反應分子的共振碰撞屏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4 16:07:46 科羅拉多大學的Kyle Matsuda團隊採用電場實現了反應分子的共振碰撞屏蔽。
  • 太空中首次發現惰性氣體分子
    兩個研究超新星爆炸殘骸的國際科研小組12日分別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宇宙中首次發現了惰性氣體分子,並在恆星爆炸的中心首次觀測到生命的六大基本元素之一
  •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這可能是分子級電晶體的關鍵一步
    8 月 15 日,《自然》(Nature)雜質今天刊登了一項重大科學突破:牛津大學的化學家和 IBM 的團隊一起,首次製造出了由 18 個碳原子組成的環形純碳分子,而這在過去「幾乎難以成功」,曾有無數團隊嘗試後放棄了。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的原子模型
    為理解剪接體激活重塑的分子機理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結構信息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
  • 【科技前沿】胡俊傑團隊揭示片狀內質網形成的分子機制
    【科技前沿】胡俊傑團隊揭示片狀內質網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06-23 0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人員首次實現對「分子量子」的控制,打開了新的物理理論大門
    圖中是鉀銣極性分子氣體(左圖)密度越來越大,溫度越來越低,達到量子簡併態(右圖),在此狀態下,單個分子的物質波重疊,形成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研究員葉俊說:「分子以它們的遠距離相互作用而聞名,這可以帶來奇異的量子物理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的新控制。」「然而,直到現在,還沒有人知道如何在大量氣體中開啟這些遠距離的相互作用。」現在,這一切都改變了。新的研究首次表明,我們可以用電場來操縱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讓它們進一步冷卻,並探索所有分子相互耦合的集體物理現象。
  • 人類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氣分子,已「沉睡」幾億年
    人類首次在彗星上發現氧氣分子,已「沉睡」幾億年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5-10-29 21:11 來源:澎湃新聞
  • 研究揭示調控番茄果實硬度形成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崔霞課題組克隆了番茄中果實硬度關鍵調控基因FIS1,並揭示了該基因在番茄果實硬度形成中的功能,解析了赤黴素通路介導的番茄果實硬度的調控機制,為改良果實硬度提供了新的位點和策略。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類胡蘿蔔素調控玉米硬質胚乳形成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從自然群體中克隆到控制玉米硬/粉質胚乳形成的主效QTL,Ven1(Vitreous endosperm 1),發現該基因的等位變異能夠調控玉米胚乳中類胡蘿蔔素極性和非極性組分的含量。非極性胡蘿蔔素的增加延遲了澱粉體膜的降解,進而阻礙了蛋白體和澱粉粒的互作,從而影響硬質胚乳形成。
  • 專家解讀「臺獨」頑固分子清單:這是利劍,列入清單時刻面臨被捕,最...
    楊晶華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香港《大公報》日前發文表示大陸有關方面正在研究制定「臺獨」頑固分子清單,對那些涉「獨」言論囂張、謀「獨」行徑惡劣的頑固分子及其金主,將採取嚴厲制裁措施,並進行終身追責。
  • 人類首次發現超低溫下基態分子與原子散射共振
    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現象,最近在實驗上被人類首次發現。1月18日,中國科大發布重大成果,該校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首次解析出細胞核骨架的三維分子結構
    2017年3月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美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利用三維電子顯微技術首次成功地在分子解析度上闡明細胞核的核纖層(lamina)結構。這個核骨架(即核纖層)讓高等真核生物中的細胞核保持穩定,並且參與遺傳物質組裝、激活和複製。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TNL類抗病蛋白RPP1直接識別其效應蛋白ATR1後激活並形成全酶的分子機制。RPP1識別ATR1引起自身構象變化,從而解除分子內自抑制,形成四聚體的激活狀態。該結構為NLR直接識別效應蛋白的假說提供了有力證據。
  • 成功形成巨大雙原子分子,並實現直接觀察!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物理學家們成功地形成了巨大雙原子分子,並用高解析度的物鏡進行光學探測。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原子模型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題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的論文,11月27日在《科學》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此文報導了釀酒酵母處於激活狀態的剪接體2.5埃的高解析度電鏡結構,該結構是目前報導的最高解析度的剪接體結構,首次展示了剪接體狀態轉變過程中的「動力驅動」蛋白——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其重塑的結構基礎,為理解剪接體激活重塑的分子機理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結構信息。
  •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在分子鈣鈦礦鐵電體中觀察到渦旋疇結構!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在分子鈣鈦礦鐵電體中觀察到渦旋疇結構!「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分子鐵電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首次在分子鐵電薄膜中發現了奇特的「渦旋-反渦旋」 (vortex-antivortex)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