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徐勝講國學之處暑習俗

2020-08-30 教育影像志

湖南教育新聞網·教育影像志訊(特約記者 曹國軍 通訊員 陳霖)&34;8月22日上午,益陽市華德博才經典學校副校長、國學教師徐勝,在中華民族的傳統24節氣處暑之際,在學校教師,家長微信群裡,宣講國學處暑習俗。


徐勝說,處暑民俗&34;。鴨肉寒涼,五行屬水,金秋五行金,金生麗水,所以處暑吃鴨比較應景,符合節氣養生。處暑吃的傳統食物是鴨子,南方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在&34;時節吃鴨子。鴨子,特別是南京江寧湖熟地區的麻鴨最為搶手,據悉,那裡的鴨子味甘性涼,肥瘦適宜。如果沒有空,老南京人都會去熟食店買半隻鴨子回家;有空的人都會在家燉上&34;或做&34;送給鄰居,這就是俗語中說的,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杭州人習慣將鴨子分為老鴨兒、嫩鴨兒、呆大鴨兒,就營養來說,老鴨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對口味和營養都會好一點,適合煲湯解暑氣,而肉鴨則多用來做烤鴨、醬鴨等。對如何辨別老鴨和嫩鴨,這裡有一個小竅門:老鴨一般毛長得比較齊,嘴和腳掌比較硬,顏色發黃、發黑,摸上去骨頭比較硬。另外,同樣的個頭,老鴨比嫩鴨分量重。


龍眼&34;到了,&34;也就結束了。老福州&34;之後不再喝涼茶,而多吃些&34;、&34;的東西,老福州習慣吃龍眼,龍眼剝殼後泡稀飯吃。處暑過後要進入秋天,中醫上有&34;的說法,所以少喝涼茶、多吃龍眼是有道理的。這個時候講究&34;、&34;,要避免寒涼的食物;同時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在這個節氣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療不用太過刻板,並沒有規定這個節氣一定要吃龍眼泡稀飯,很多人平時也可以這樣食用,是有益的。

處暑民俗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簡單,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膩。糯米有養陰的功效,秋季可以適當喝點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溫,入脾腎肺經,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秋季適當吃點糯米類食物,對身體會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處暑民俗涼茶處暑煎藥茶的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製藥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34;,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在處暑前後如果感到口乾舌燥,以性幹寒的麥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熱,還能養陰;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貝泡水飲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養肺的作用,也適合氣虛的人士。不過,處暑時節應少喝涼茶,因為此時的暑熱並不嚴重,而涼茶過度苦寒,易傷脾胃,同時也對肺和腎無益。

處暑民俗酸梅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溫州市區街頭專門有賣酸梅湯的茶攤,故有&34;的諺語。製作酸梅湯很簡單,在夜間用開水衝泡曬乾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涼後,裝進木製有蓋的冰桶中,使其溫度降低。喝起來酸中帶甜,甜中微鹹,口感甚佳。烏梅中的有機酸含量非常豐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勞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質。所以處暑節氣喝酸梅湯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讓肌肉和血管組織恢復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時,喝酸梅湯還能幫助體內酸鹼值達到平衡。

徐勝說,處暑民俗還有放河燈:悼念逝者,祈保平安,處暑節氣在農曆七月鬼節,&34;前後。放河燈是祭祖祈平安的一種民俗。開漁節:千舸競發,捕獲海鮮,處暑還意味著開海來臨,魚蝦貝類經過夏天生長,進入收穫的季節。每年處暑期間,浙江沿海會舉行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駕船出海。處暑後養生最主要的就是養肺,而銀耳、山藥、白蘿蔔、百合、白芍、梨子等&34;最易入肺,建議多食,少吃一些辛辣食品。

相關焦點

  • 益陽華德博才學校:徐勝講國學24節氣之處暑
    湖南教育新聞網·教育影像志訊(特約記者 曹國軍 通訊員 陳霖)&34;8月22日上午,益陽市華德博才經典學校副校長、國學教師徐勝,在中華民族的傳統24節氣處暑之際,在學校教師,家長微信群裡,宣講國學24節氣之處暑,號召師生以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 益陽華德博才學校:徐勝講國學24節氣之立秋
    8月7日上午,益陽市華德博才經典學校副校長、國學教師徐勝,在中華民族的傳統24節氣立秋之際,在學校教師,家長微信群裡,宣講國學24節氣之立秋,號召師生以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徐勝首先講敘了24節氣的來歷,24節氣始於上古,產生於黃河流域。
  • 益陽華德博才:國學特色吸引全國少年兒童來求學
    益陽一所學校為何能吸引全國少年兒童來求學,筆者十分好奇。學校副校長徐勝表示,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是國學的根本,是教育做人的基礎規範,其中宣揚的孝道、誠信、仁愛等與《公民道德建設綱要》所倡導的理念相得益彰。《弟子規》通篇貫穿著&34;這根主線。按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循序漸進,逐步養成。
  • 益陽:暑假國學節氣的詩意畫卷
    湖南教育新聞網·教育影像志訊(特約記者 曹國軍 通訊員 廖瑩)&34;8月3日下午,益陽華德博才經典學校全體教師聆聽了黃耀紅博士在第38期國學踐行公益研修班上,帶來了《國學24節氣的生命智慧》的主題演講。
  • 處暑時節拜土地爺,這些民間習俗您知道嗎?
    原標題:處暑時節拜土地爺,這些民間習俗您知道嗎?處暑是每年的第14個節氣,它的到來,就說明炎熱的高溫酷暑就要離我們漸行漸遠了。而在處暑到來之際,很多地方就要會開始一些習俗活動。你知道這些關於處暑的民間習俗嗎?
  • 益陽:國學經典浸潤學生暑假生活
    我們在紅日國學院學習期間,接受了國學經典教育,學到了立身處世的真諦,使我們以正知正念,點亮了心燈;以修身律己,明確了人生發展的正確途徑;以止於至善,立定了今後努力的方向。」7月31日上午,在益陽沅江市,一位參加紅日國學院2020年暑假國學培訓班學習的中學生,含淚說出了自已的收穫。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處暑:處暑之後秋意濃,暑氣至此而止矣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中國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就是太陽達到黃經150°時,約在立秋節氣之後15天,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一般每年在公曆8月下旬,2018年8月23日為今年處暑節氣。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處暑:處暑之後秋意濃,暑氣至此而止矣
    二十四節氣之處暑中國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就是太陽達到黃經150°時,約在立秋節氣之後15天,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一般每年在公曆8月下旬,2018年8月23日為今年處暑節氣。
  • 處暑是什麼意思節氣有什麼風俗 吃鴨子習俗由來介紹
    ­  馬上就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了,處暑是什麼意思,這個節氣有什麼風俗?聽說有吃鴨子的習慣,這習俗又是怎麼來呢?簡單介紹下。處暑是什麼意思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 國學經典教育專家考察組一行來益陽考察
    ,臺灣孔子學堂總會會長林敏銓帶領下,專程來到益陽市華德博才學校,考察學習資陽國學經典教育的辦學特色。   國學經典教育專家考察組一進校門,看到聖人孔子雕像,便集體鞠躬行禮參拜孔子像併合影。「華夏智慧、德育天下」八個字映入眼帘,整個校園濃濃的國學文化氛圍讓客人心靈震憾。   客人在操場觀摩了學校國學經典大活動,朝氣蓬勃的學生穿著整潔的校服,排著整齊的隊伍依次走向操場,沒有喧譁,沒有追逐。
  • 處暑有什麼風俗禁忌? 處暑的忌諱了解一下
    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     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 處暑節氣養生及測量
    處暑的「處」有遠去、停止的意思,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暑熱就要褪去,天氣開始轉涼,早上和夜間的溫差加大,白天比較溫暖,夜間氣溫比較低。處暑三候有:一候 , 鷹乃祭鳥;二候 , 天地始肅;三候 , 禾乃登。
  • 處暑即「出暑」 老北京吃鴨賞秋正當時
    一晃眼,我們即將迎來2020年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暑」。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標誌著暑氣漸消,炎熱的夏天就要過去了。不過由於我國地理位置的緣故,我們還會在處暑節氣過後迎來短暫的「秋老虎」,即立秋後的氣溫短期回熱現象,所以,雖然夏天漸漸遠去,但還是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哦。
  • 日課處暑|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從而開始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氣爽的時節。「立秋處暑天氣涼」「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這是處暑節氣的特徵,也是千百年來民間總結出的諺語。
  • 今日處暑,這些小知識你知道嗎?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此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那麼,處暑節氣有哪些習俗?如何養生?
  • 益陽華德博才:珍愛生命暑假安全第一
    湖南教育新聞網·教育影像志訊(特約記者 曹國軍 通訊員 廖瑩)&34;8月17日下午,益陽華德博才經典學校副校長徐勝,再次向學校全體教師和各位家長明確,學生每天去向家長必須做到四知。我們注意消防安全,隨手斷電關燈;我們注意飲食安全,不吃三無食品、不吃過期變質食品;我們遵守交通安全,走人行道、穿斑馬線;我們確保身體健康,不去中高風險地區,講衛生、勤洗手;我們提高自己的身心素養,在大人陪護下鍛鍊身體、參加社會實踐,爭做安全衛士小達人。
  • 「處暑」等於「出暑」嗎?如果二者同義,為何不說「出暑」?
    明日就是處暑節氣了,在生活中,我們習慣上把「處暑」稱之為「出暑」,那麼,為什麼不直接說「出暑」節氣呢?關於上述問題,筆者在查詢資料時,發現有不少朋友有同樣的疑問,下面說說為什麼用「處」而不是「出」。「處」的含義有很多,比如有居住、交往、置身在、處置、處罰等含義,但是,它還有一個含義,就是停止的意思,而處暑裡面的處,用的就是停止的意思,處暑意思是即將停止暑熱。
  • 處暑:宜食滋陰潤燥食物 避免「燥邪」傷害
    「處暑滿地黃,家家修廩倉」,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進入處暑節氣後,我國大部地區的天氣也將開始涼爽起來。民俗學者王娟表示,在養生方面,天氣轉涼,人們會多吃一些葷食進補,補充夏天消耗的養分。
  • 「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 ——五彩斑斕的處暑原來這麼美!
    它們喜歡把捕到的獵物擺放好再食用古人認為這是一場祭祀儀式二候:天地始肅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肅殺之氣《呂氏春秋》上說:「天地始肅,不可以贏。」即告誡人們秋天是不驕盈,要收斂的季節三候:禾乃登「禾」是各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農人們經過春耕夏播終於迎來莊稼成熟五穀豐登之時此時三伏已近尾聲北方秋意漸濃大地五彩斑斕,天高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