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聞網·教育影像志訊(特約記者 曹國軍 通訊員 陳霖)&34;8月22日上午,益陽市華德博才經典學校副校長、國學教師徐勝,在中華民族的傳統24節氣處暑之際,在學校教師,家長微信群裡,宣講國學處暑習俗。
徐勝說,處暑民俗&34;。鴨肉寒涼,五行屬水,金秋五行金,金生麗水,所以處暑吃鴨比較應景,符合節氣養生。處暑吃的傳統食物是鴨子,南方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在&34;時節吃鴨子。鴨子,特別是南京江寧湖熟地區的麻鴨最為搶手,據悉,那裡的鴨子味甘性涼,肥瘦適宜。如果沒有空,老南京人都會去熟食店買半隻鴨子回家;有空的人都會在家燉上&34;或做&34;送給鄰居,這就是俗語中說的,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杭州人習慣將鴨子分為老鴨兒、嫩鴨兒、呆大鴨兒,就營養來說,老鴨瘦肉多,水分含量少,相對口味和營養都會好一點,適合煲湯解暑氣,而肉鴨則多用來做烤鴨、醬鴨等。對如何辨別老鴨和嫩鴨,這裡有一個小竅門:老鴨一般毛長得比較齊,嘴和腳掌比較硬,顏色發黃、發黑,摸上去骨頭比較硬。另外,同樣的個頭,老鴨比嫩鴨分量重。
龍眼&34;到了,&34;也就結束了。老福州&34;之後不再喝涼茶,而多吃些&34;、&34;的東西,老福州習慣吃龍眼,龍眼剝殼後泡稀飯吃。處暑過後要進入秋天,中醫上有&34;的說法,所以少喝涼茶、多吃龍眼是有道理的。這個時候講究&34;、&34;,要避免寒涼的食物;同時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在這個節氣食用是有益的;但食療不用太過刻板,並沒有規定這個節氣一定要吃龍眼泡稀飯,很多人平時也可以這樣食用,是有益的。
處暑民俗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簡單,將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湯,加點糖,味道清甜,既可補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膩。糯米有養陰的功效,秋季可以適當喝點糯米粥。糯米,其味甘、性溫,入脾腎肺經,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秋季適當吃點糯米類食物,對身體會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處暑民俗涼茶處暑煎藥茶的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製藥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34;,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在處暑前後如果感到口乾舌燥,以性幹寒的麥冬或石斛泡茶,有助消暑熱,還能養陰;以雪梨加入蜂蜜、川貝泡水飲用,更是有化痰止咳、生津養肺的作用,也適合氣虛的人士。不過,處暑時節應少喝涼茶,因為此時的暑熱並不嚴重,而涼茶過度苦寒,易傷脾胃,同時也對肺和腎無益。
處暑民俗酸梅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溫州市區街頭專門有賣酸梅湯的茶攤,故有&34;的諺語。製作酸梅湯很簡單,在夜間用開水衝泡曬乾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涼後,裝進木製有蓋的冰桶中,使其溫度降低。喝起來酸中帶甜,甜中微鹹,口感甚佳。烏梅中的有機酸含量非常豐富,能有效地抑制乳酸,降低疲勞感,除掉使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質。所以處暑節氣喝酸梅湯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讓肌肉和血管組織恢復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時,喝酸梅湯還能幫助體內酸鹼值達到平衡。
徐勝說,處暑民俗還有放河燈:悼念逝者,祈保平安,處暑節氣在農曆七月鬼節,&34;前後。放河燈是祭祖祈平安的一種民俗。開漁節:千舸競發,捕獲海鮮,處暑還意味著開海來臨,魚蝦貝類經過夏天生長,進入收穫的季節。每年處暑期間,浙江沿海會舉行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駕船出海。處暑後養生最主要的就是養肺,而銀耳、山藥、白蘿蔔、百合、白芍、梨子等&34;最易入肺,建議多食,少吃一些辛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