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貴州代表團審議時特別指出,貴州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有獨特優勢,要繼續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創造出新的經驗。
而貴州省的修文縣,就是一個充滿著思想魅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傳統文化中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就發源於此地。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陽明文化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對弟子提出的『立志 勤學 改過 責善』的要求,揭示了一個人提升思想道德修養的方式與途徑,對於今天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創新、提高實效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修文縣教育局局長袁曜說。
2010年以來,修文縣教育局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積極探索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陽明文化開展「良知教育」,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找立德樹人實踐路徑方面走出一條西部欠發達地區「後發趕超」的新路。
立志勤學,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經典名句,激勵著修文學子立志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夫學,莫先於立志」……走進修文一中,篆刻於牆上這些名言警句,告訴學生們立志的重要性。
在修文中學,每學期開學初都要開展「立志」活動,每個學生在莊重的儀式下「立志」。立志活動與學生儀容儀表、文明禮儀、言行舉止、學習習慣等結合起來,學校要進行「考德」。修文一中則開設了「生涯規劃立志」課,每年9月開學,起始年級學生要舉行立志會,通常會邀請學生家長一同參加,每一位學生有自己的立志宣言、立志卡,學校將之收集整理存檔,用目標引領學生成長,用遠大志向引領學生成人成才。
修文縣教育局副局長謝福貴介紹:「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立志的內涵也有所不同,分階段就是童蒙養正(幼兒園及小學)、少年立志(初中)、青年樹觀(高中)、成年修心(成人)。修文縣教育局良知教育研發中心卿建鵬等老師介紹:在幼兒園和小學,主要讓學生學習《示憲兒》及《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經典語錄和傳統故事,結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要求,引導學生立志「做好人」,要求學生懂孝悌、講誠信、講文明、懂禮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初中階段則讓學生學習相關著作和傳統文化經典「四書五經」,結合《中小學生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勤奮學習,確立人生目標和樹立遠大理想,立志「做君子」;高中階段讓學生學習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的歷史故事,以及諸葛亮、嶽飛、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偉大人物故事和感動中國人物故事,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國學經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樹立熱愛祖國,永遠跟黨走的志向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功立業的宏願;成人階段,則學習《孟子》《大學》《中庸》《傳習錄》《道德經》等傳統文化經典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內容,體悟「天人合一」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天地萬物一體」等哲學思想,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歷史眼光和洞察力,引導教師和家長修身立德,激發工作熱情,立志在教育這片廣闊的沃土中建功立業。
「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這是修文縣整體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標。」袁曜說。
立德修身,激發學生向善的內在動力
走進修文縣任何一所幼兒園或小學,都能感受到濃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氛圍。這種文化氛圍,不僅表現在學校的雕像、展示欄、走廊等建築設計上,更浸潤到了學校的課程建設中。
據了解,修文縣全縣中小學三年級及以上年級均開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學計劃、教材、教師、課表和課時均得到了落實。各校開發了各具特色的良知教育校本課程,如久長小學的《陽明文化進校園讀本》,扎佐二小的《聖地心芽》,實驗小學的《陽明家訓》《執行課堂》,實驗二小吟唱版的《示憲兒》,還有修文一中的《知行冊》《傳習錄》等,共計有13種之多。
「陽明先生提倡通過內省和知行合一的方式,提升自我道德修養,他主張通過『改過、責善』等途徑,喚醒受教育者的良知良能,使其自省、自修、自足。自省與改過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培根修心、向美向善的過程。」修文一中校長劉麗萍說。
每天早晨,在久長小學的教室裡你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們手捧講義夾,端身正坐,眼睛平視,齊聲誦讀國學經典。在修文一中和修文中學,除了每周安排一節正課外,還有晨讀暮省課:每天早自習前的15分鐘,高中「良知班」的學生誦讀王陽明經典文段或經典古詩文句段,七年級學生每天學習一條《論語》;每天晚自習結束前15分鐘,學生要對一天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和反思,填寫人手一冊的「幸福日誌」,每日「打卡」,檢視自己是否做到「不說謊、不抱怨、盡己責、讀書明理……」學校還鼓勵學生寫學習心得,並通過網絡傳送至北京大學,由北京大學一批大學生志願者進行評改並反饋意見。
修文中學建立了「重德修文.知行講堂」,每月開展一次全校道德講堂活動,每周各班開展一次道德活動,班級師生輪流進行故事分享。
修文縣的各中學,多數建立了優秀傳統文化學生社團,通過社團活動的形式學習國學經典。一位社團成員在參加貴陽市政協的諮政協商會時發言,談了她學習的體會:「從開始的不理解、滿心疑問與好奇,到漸漸拋棄原來糟糕的學習習慣,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從書寫《傳習路》時的抱怨到從《傳習路》的文章中受到啟發,從而不抱怨、盡己責;從被良知的力量感染和推動,到慢慢懂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從感受到良知的力量慢慢注入心中,到一次次遇見更好的自己……」
自我修養的提高,不正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嗎?
不忘初心,建設大愛良師隊伍
每天登錄良知教育APP學習平臺打卡學習,已經成為修文縣教師生活的常態。全縣共有2470名教師註冊並分成121個學習小組,定時進行線上學習。在線下,則通過專題研修計劃,邀請各類專家開設講座,培訓教育管理幹部、校長和教師,通過「龍崗教育論壇」這個教育教學活動探討平臺,集中開展學習活動。
針對教師,修文縣提出修心修文計劃,讓教師修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中華文化經典和西方名著,通過誦讀原文、自我體悟,同時輔以線上導讀、交流分享等方式,提高理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養,做有大愛、有良知的好校長、好教師。2019年,修文縣啟動實施了「良知種子培訓計劃」,在全縣各學校遴選108名良知教育種子教師,樹立良知教育榜樣。
立德樹人,教師要先立德。採訪中,修文縣教育部門相關領導並不諱言:一些教師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社會環境下,感到工作壓力大、缺乏成就感,出現職業倦怠;還有少數教師在追逐物質利益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忘了立志從教的初心,甚至產生了一些過激的行為。但是推行良知教育後,教師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陽明先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即理,向內求」「責善從己開始」「天下無不可化之人」等思想感化,從「利己小我」走向「利他大我」,教師們工作的源動力被激發,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在教學上也更注意換位思考了,比如一位班主任老師說:「以前學生不做作業,我總覺得是他們的問題,老是想著怎麼去對付他們,學習陽明教育思想後,我才意識到是我自己的作業布置沒有分層,不盡合理。」
修文縣教育局組織的各項線上線下學習活動,都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以及《教條示龍場諸生》《拔本塞源論》《教約》等陽明先生原文。久長幼兒園、實驗小學、修文二中等學校,還邀請教育專家開辦家長講座,以陽明先生家訓為藍本,引導家長立良知家訓家規。經過學習,家長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了,家校關係更加和諧了。「家長們由支持幼兒教育小學化,轉為支持發掘幼兒潛質、提高綜合素養。他們積極參加親子活動,80%以上的家庭能做到親子閱讀,良好的家園關係正助推幼兒園朝正確方向和更高目標發展。」在2019年7月11日召開的貴陽市教育大會上,修文縣久長鎮幼兒園園長田慶菊作為唯一的教師代表,發言談到良知教育帶來的變化時這樣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結合,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讓我們找到了從分數教育轉向立德樹人的路徑。」袁曜說。目前,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修文縣教育特色,良知教育更是修文教育的一張名片,修文一中成為貴州省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學校,全國十餘省份近百所學校參與「良知教育」實踐探索,全國各地學生團體紛紛奔赴修文縣陽明文化研修基地開展「良知夏令營」等活動。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在考察修文教育後指出:「要深入挖掘、探索、轉化、創新,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一條可推廣的路徑。」
修文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育人新探索的步伐沒有停歇,還在繼續深入。在新時代中國逐漸走向世界中心的時候,在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候,她像開在中國教育大地上的鮮花,帶著貴州高原的泥土芬芳,必將給中國一個驚喜,給世界一個驚羨。 (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汪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