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青主編的《中國教育史》(第三版),在論述「隋唐時期的教育」的「本章導讀」中說,「新的教育組織形式——書院適應時代需要而產生,對民族文化發展傳承開始發揮作用」(156頁)。在該書的編者看來,「書院」是一種「新的教育組織形式」。
在百度百科「書院」條,關於書院有如下描寫:「書院,是東亞古代教育制度,有別於官學的教育系統,是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
網絡上的條目釋義,似乎不能用於嚴肅的文章寫作。同時,由於此時所處的時代,網絡化生活、學習方式已經成為一種重要選擇(在特殊時期,甚至成為一種難以替代的必然選項),更兼「百度百科」及其母公司的「百度搜索」,已是在線中文百科及中文搜尋引擎的不可忽視的一員,故,我們可以「百度百科」之「書院」條的相關內容,來探查時人對於書院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認識。
《中國教育史》謂:「既有藏書,又有教學活動,才是名符其實的書院,創立於唐貞元(785—805年)、元和(806—820年)年間,最早見於志書的就有三處:一為四川遂寧張九宗書院;二為江西高安桂巖書院;三為湖南衡陽石鼓書院。都是由私人創辦,作為講學之所,既開風氣之先,產生廣泛社會影響,又引起仿效追隨的效應,書院逐漸擴散開來。這種由民間私家設立,既有藏書,又有教學活動,學習內容適應科舉考試的需要,不同於以前以單科學習為主的私學,而形成知識面較廣的新型教育機構。」
從中,可以見出該書給出的「書院」概念的定義。其描述,正可呼應「本章導讀」所謂作為「教育組織形式」的「書院」之「新」。這些「新」,我們認為,主要在於書院是「私家設立」「有藏書」「有教育活動」「學習內容適應科舉考試的需要」「知識面較廣」等幾種因素的綜合。
但,由這幾種因素的綜合得出的「書院」概念,在定義上並不嚴密。比如,「知識面較廣」這一個因素,實在是不可以用來作為一個概念的釋義的。因為,一個名詞,或者概念,用來描述它的話語,需要是嚴格的、恰切的。具有無限伸縮性延展性的詞語,不足以用於界定一個概念的範圍和描述一個對象的特徵上。
由此,我們認為,《中國教育史》第174頁對於「書院」給出的「定義」(或者稱其為「描述」,因為這樣的「定義」本該出現於教育辭典或者教育學原理一樣的著作中),並不必然界定「書院」的準確內涵。我們可以舉出不止一個反例,來證明這一定義的渙散。比如,後世無數的政府所立之書院,無疑當算作書院。再比如,該書第272頁在論述「清朝的書院」時,認為「詁經精舍和學海堂」,「這兩所書院成為許多書院的楷模」。而兩所書院均「不事舉業課試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