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初說:讀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

2020-12-27 豐年穰穰

孫培青主編的《中國教育史》(第三版),在論述「隋唐時期的教育」的「本章導讀」中說,「新的教育組織形式——書院適應時代需要而產生,對民族文化發展傳承開始發揮作用」(156頁)。在該書的編者看來,「書院」是一種「新的教育組織形式」。

在百度百科「書院」條,關於書院有如下描寫:「書院,是東亞古代教育制度,有別於官學的教育系統,是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

網絡上的條目釋義,似乎不能用於嚴肅的文章寫作。同時,由於此時所處的時代,網絡化生活、學習方式已經成為一種重要選擇(在特殊時期,甚至成為一種難以替代的必然選項),更兼「百度百科」及其母公司的「百度搜索」,已是在線中文百科及中文搜尋引擎的不可忽視的一員,故,我們可以「百度百科」之「書院」條的相關內容,來探查時人對於書院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認識。

《中國教育史》謂:「既有藏書,又有教學活動,才是名符其實的書院,創立於唐貞元(785—805年)、元和(806—820年)年間,最早見於志書的就有三處:一為四川遂寧張九宗書院;二為江西高安桂巖書院;三為湖南衡陽石鼓書院。都是由私人創辦,作為講學之所,既開風氣之先,產生廣泛社會影響,又引起仿效追隨的效應,書院逐漸擴散開來。這種由民間私家設立,既有藏書,又有教學活動,學習內容適應科舉考試的需要,不同於以前以單科學習為主的私學,而形成知識面較廣的新型教育機構。」

從中,可以見出該書給出的「書院」概念的定義。其描述,正可呼應「本章導讀」所謂作為「教育組織形式」的「書院」之「新」。這些「新」,我們認為,主要在於書院是「私家設立」「有藏書」「有教育活動」「學習內容適應科舉考試的需要」「知識面較廣」等幾種因素的綜合。

但,由這幾種因素的綜合得出的「書院」概念,在定義上並不嚴密。比如,「知識面較廣」這一個因素,實在是不可以用來作為一個概念的釋義的。因為,一個名詞,或者概念,用來描述它的話語,需要是嚴格的、恰切的。具有無限伸縮性延展性的詞語,不足以用於界定一個概念的範圍和描述一個對象的特徵上。

由此,我們認為,《中國教育史》第174頁對於「書院」給出的「定義」(或者稱其為「描述」,因為這樣的「定義」本該出現於教育辭典或者教育學原理一樣的著作中),並不必然界定「書院」的準確內涵。我們可以舉出不止一個反例,來證明這一定義的渙散。比如,後世無數的政府所立之書院,無疑當算作書院。再比如,該書第272頁在論述「清朝的書院」時,認為「詁經精舍和學海堂」,「這兩所書院成為許多書院的楷模」。而兩所書院均「不事舉業課試之文」。

相關焦點

  • 甘陽、侯旭東主編《新雅中國史八講》
    內容簡介清華大學新雅書院「中國史」通識課程講稿。孫慶偉、侯旭東、閻步克、張國剛、鄧小南、姚大力、劉志偉和楊念群等八位學者,依次對中國大的歷史時期與核心王朝的發展進程和時代特點進行綜括性的脈絡梳理和問題分析。
  • 新書丨甘陽、侯旭東主編《新雅中國史八講》
    主編介紹甘陽,杭州人,知青出身,現任清華大學新雅講席教授,新雅書院院長,哲學系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創院院長,重慶大學博雅學院創院總監。大學通識教育聯盟秘書長。侯旭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先後從事東晉南朝經濟史、北朝民眾佛教信仰與鄉村社會研究。近年關注文書類簡牘,並致力於探索漢魏六朝的國家形態與統治機制。
  • 鄧洪波:中國書院教育概論
    然而,五代的書院畢竟太少,後唐統治的時間太短,而且影響的範圍也太小,中國書院教育制度的真正確立還要留待宋代的讀書人來完成。宋初至慶曆四年詔令天下興學以前,84年間(960-1044),書院替代官學運行,其教育教學功能得到強化,是為中國書院教育制度得以確立的重要階段。
  • ...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廣東省東方談判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守常教授
    是中國哲學史、思想史與宗教學學者,作為影響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文化熱"的三大團體之一"中國文化書院"的早期參與者與現任"掌門人",是中國新時期"國學"教育的倡導者與實踐者。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佛教,近、現代思想史等,以國學、孫子兵法與企業謀略、"儒家中庸觀之發展"、"墨子宗教觀辨析"、"二十世紀儒佛之爭"為研究方向。
  • 書院人 | 杜華偉:當代書院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初探(上)
    書院開辦之初,就出版了《梁漱溟全集》《中國宗教的過去與現在》等多部著作,目前學術出版和學術研討仍是中國文化書院的重點,其學術出版始終圍繞中國傳統文化主題來進行。於2012年6月建成的中國書院博物館,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座展示中國書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專題博物館,分為展示古代書院發展歷史的弦歌千年展廳、陳列學習用品和教學方法的書院教育展廳、介紹「名院」和代表人物的書院學術展廳,以及書院祭祀、藏書、刻書展廳。人們通過遊覽書院博物館,便能對中國書院發展史有一個全面清晰的了解。
  • 「全日制書院」——中國父母另類教育選擇
    即將面臨升學考試,但就讀於太原市第三實驗中學小學部五年級的劉思齊卻中途退學了,在父親劉永明的支持下,這個小姑娘成為山西省國學教育基地年齡最大的學生。  這種類似於中國古代「全日制書院」性質的辦學機構不是寒暑假的興趣班、夏令營或者一時的兒童經典誦讀活動,而是脫離現行教育體制之外的教育嘗試。
  • 張勁松:東佳書堂是書院嗎?——關於書院起源問題與徐梓先生商榷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書院始於北宋,如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等。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起源問題詳見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16頁)、徐梓著《元代書院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頁)、任爽主編《十國典制考》(中華書局,2004年版,164—165頁)。筆者對徐勇、李全德同志的觀點有不同意見。
  • 翻譯史|鄒振環:1984, 中國的「翻譯史」年
    《翻譯論集》,該書收入的內容在晚清有若干拓展,如馬建忠的《擬設翻譯書院議》為前者所未收,很讓大陸讀者開了眼界。在1984年《中國翻譯簡史》的基礎上,作者在1998年還出版了增訂本,2006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又推出由馬祖毅主編的五卷本《中國翻譯通史》,在研究時段上做了進一步拓展,將翻譯史研究一直延續到了當代,與之前所提出的三個時期構成中國翻譯史的四大高潮,即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西學翻譯、鴉片戰爭至五四時期的第二次西學翻譯、改革開放後八九十年代的翻譯。這一分期對以後中國翻譯史研究的影響很深。
  • 鄒振環:1984, 中國的「翻譯史」年
    《翻譯論集》,該書收入的內容在晚清有若干拓展,如馬建忠的《擬設翻譯書院議》為前者所未收,很讓大陸讀者開了眼界。在1984年《中國翻譯簡史》的基礎上,作者在1998年還出版了增訂本,2006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又推出由馬祖毅主編的五卷本《中國翻譯通史》,在研究時段上做了進一步拓展,將翻譯史研究一直延續到了當代,與之前所提出的三個時期構成中國翻譯史的四大高潮,即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西學翻譯、鴉片戰爭至五四時期的第二次西學翻譯、改革開放後八九十年代的翻譯。這一分期對以後中國翻譯史研究的影響很深。
  • 嶽麓書院如此出名,原來都是因為這些人!
    乾道初年(1165),劉珙重建嶽麓書院,請他任山長,但因他的老師胡宏曾向秦檜寫信,表示想任嶽麓書院山長一職,而秦檜未答應,他認為老師未得到的職位而學生得到了,對老師不恭,於是推拒。後聘為主教,代行山長職事。張栻有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認為教育不應當只為「科舉利祿」服務,應當「傳道而濟斯民」。張栻的貢獻在於使湖湘學在嶽麓書院根植,形成了一個較大規模的學術派別,為嶽麓書院在中國學術界確定了地位。
  • 鄒振環:1984,中國的「翻譯史」年
    《翻譯論集》,該書收入的內容在晚清有若干拓展,如馬建忠的《擬設翻譯書院議》為前者所未收,很讓大陸讀者開了眼界。在1984年《中國翻譯簡史》的基礎上,作者在1998年還出版了增訂本,2006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又推出由馬祖毅主編的五卷本《中國翻譯通史》,在研究時段上做了進一步拓展,將翻譯史研究一直延續到了當代,與之前所提出的三個時期構成中國翻譯史的四大高潮,即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西學翻譯、鴉片戰爭至五四時期的第二次西學翻譯、改革開放後八九十年代的翻譯。這一分期對以後中國翻譯史研究的影響很深。
  • 中國傳統教育機構——書院
    一、書院的起源作為我國的傳統教育機構,書院最早在唐代開始出現,分為官私兩種。袁枚《隨園隨筆》云:"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之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省外,為修書之地。"在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唐玄宗選拔數十名飽學之士,在東都洛陽宮城紫微城乾元殿編撰經、史、子、集等書籍,並設置乾元院使負責,因此號稱 「乾元院」。第二年,改名為麗正修書院,並增設檢校官,標誌著官方的編修機構正式成立。這也是中國官立書院的開端。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麗正修書院搬到明福門外,改名為麗正書院。
  • 它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古代高等學府,具有重要教育意義!
    嵩陽書院是古代高等學府,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致,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五進,廊廡俱全。嵩陽書院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築性質,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是書院中的佼佼者,對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培養造就人才發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1] 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
  • 「浙派教育·家」百人談 | 姚宏昌:漫談書院
    縱觀書院史,它對中華的教育史、思想史、學術史、文學史和圖書出版史等都有過重要貢獻。初,開元五年十一月,於乾院殿東廓下寫四部書,仍令秘書臨馬懷素,右散騎常侍褚無量總共事,於麗正殿安置,為修書使,至十二年,學士張說等宴於集仙殿,於是改殿名為集賢,改修書使為集賢殿書院學士。五品以上為學士,每以宰相為學士者知院事。初萱國公張說為中書令,知院制,以右侍郎徐堅副之,自學常以近密官為副兼院判。直學士為六品以下為之。侍講學士,開元初褚無量,馬懷素侍講禁中,為侍讀。
  • 中國古代書院的流風餘韻
    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影響最大的教育文化機構。鄧洪波教授認為書院是獨特的文化教育組織,所謂獨特,我以為大概是因為它既非官學,亦非純粹的私學,但又與官府、官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一直得到各級官府的支持和資助。例如朱熹修復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阮元創詁經精舍、學海堂,張之洞建尊經書院、廣雅書院,都是任官期間的事。
  • 北京市明德書院掛牌
    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明德書院名譽院長陳一丹,中央民族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牟鍾鑑,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原副院長、山東尼山聖源書院榮譽院長王殿卿,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英國東方美術家協會會員、地壇公園方澤南畝書畫家、明德書院理事趙普,騰訊儒佛道頻道主編、明德書院理事長、院長張順平先生等共同為書院掛牌。
  • 藏書樓、書院與中國文人的書房(上)
    《古越藏書樓書目》舊分經、史、子、集、時務五部,編為35卷,後分為學部與政部,編為20卷。學、政兩部下各分24個類目,每類再分若干子類。古越藏書樓的創辦,標誌著中國私人藏書樓向公共圖書館的過渡,也標誌著中國近代圖書館的誕生。
  • 嶽麓書院海外邀訪學者講座系列(一):關於研究中國古代史方法的體會...
    「關於研究中國古代史方法的體會:敘事化的重要作用」的主題講座。從研究中國古代史和古代神話的經歷談文學分析和歷史分析的理論和方法。   本場講座為嶽麓書院海外邀訪學者講座系列的第一場,也是「致敬國學: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之嶽麓書院講壇國學大典專題系列的第三場講座。
  • 專訪龔鵬程先生:書院的教育
    著有《漢代思潮》、《唐代思潮》、《中國文學批評史論》、《紅樓叢談》、《中國道德智慧十五講》、《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龔鵬程講儒》、《龔鵬程講道》、《龔鵬程講佛》、《國學入門》、《書院何為》等一百五十多部作品。他設立的文化教育機構十餘處,遍及海峽兩岸、歐美及東南亞,近年又在大江南北重建了數十所古代書院,踐行著一個當代知識分子的職責。
  • 從書院、府學到國子監——北京傳統教育體系溯源
    遼金以後,特別是元、明、清時期,北京逐漸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書院、府學、國子監一起構建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學到私學的較為完備的傳統教育體系,共同書寫了北京地區傳統教育發展的重要篇章。具有民間辦學色彩的教育機構——書院書院是中國古代傳統社會頗具特色的教育機構。書院之名,始於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