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對中國古代科技發明,作選擇性敘述

2020-12-20 騰訊網

[摘要]對於很多古代發明的運作原理,我們今天並不清楚。

中國歷史悠久,有很多偉大的發明。但由於歷史教科書在編寫時,常進行選擇性敘述,導致今人對這些發明存在很多誤解。試舉幾個最常見的例子:

司南是一把磁勺嗎?

高中《歷史》第3冊,提及「司南」時說,「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是中國在戰國時期發明的『司南』。後來人們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製成指南針」,同時配有漢代司南(模型)的圖片。

有關司南最重要文字,見諸《論衡》「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1948年,科技史學者王振鐸將「杓」解釋為勺柄,「柢」理解為停止,製作了我們現在通常所見的司南模型。後來又相繼發現一些資料,被視作司南為磁勺的觀點的支持。①

有關司南的製造和使用,有幾個問題至今沒法解釋。首先,將磁石加工為勺柄狀,即使在今天也很難實現。1995年,學者劉秉正曾委託玉器廠將幾塊磁石加工成勺形,結果三隻磁勺中有兩隻斷裂。當初王振鐸還原司南時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其次,天然磁石的磁力並不足以讓磁勺轉起來。王振鐸製作司南時,使用的是「人造條形磁鐵」及在磁場磁化過的天然磁石。1952年,郭沫若曾要求中科院做一個司南,作為訪蘇禮物,結果也是一樣,「找到最好的磁石,請玉工做成精美的勺形,遺憾的是它不能指南。由於磁矩太小,地磁場給它的作用不夠克服摩擦力。只得用電磁鐵做人工磁化。」第三,宋代以前,我國古文獻中完全不曾提到過磁石的指極性。②

《論衡》中說的司南,沒有留下實物。除王振鐸的解釋外,國家博物館的學者孫機認為,司南其實是靠機械指向的「司南車」;東北師範大學的學者劉秉正,則將司南解釋為同樣有指南功能的「北鬥」,並引申為指導者。

中國最早發明指南針是一個事實——中國在11世紀已有磁體指南針出現,而歐洲有同樣的記載,是在12世紀末。但現行歷史教科書在為司南配圖時,選擇磁勺且僅模糊標示其為「模型」,則是一種選擇性敘述。這種敘述,迴避了至少兩個存在爭議的問題:1、司南是不是勺狀?不能確定;2、勺狀司南的復原,是失敗的。

圖註:現在歷史教科書在為司南配圖時,僅模糊標示其為「模型」

「世界上最早的紙」灞橋紙,是一塊無法書寫的麻絮

現行初中《中國歷史》教科書上冊,論及「造紙術的發明」時,引用了一段材料,「考古學家在西安灞橋、甘肅天水、敦煌等地幾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麻紙,有的紙上面還有文字和地圖。這證明西漢時已生產紙。但這種紙質地粗糙,使用不便」。其中提及1957年出土於西安灞橋的「灞橋紙」,曾經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紙」。

圖註:現行教科書仍將「灞橋紙」稱之為紙

事實上,所謂「灞橋紙」,並不足以被認定為「紙」。第一,發現「灞橋紙」的過程缺少科學性。參與灞橋墓發掘的工作人員回憶,當初在「一個罈子裡發現一團麻絮卷狀物」,很可能是一名推土工人看到後,隨手扔進去的。後來又有人用「兩塊玻璃(把麻絮伸展)夾住,外面用膠布粘住而壓平的」,這意味著「灞橋紙」在墓中時,很可能並不呈紙狀。③第二,「灞橋紙」原料為麻絮,表面粗糙,無法用於書寫。即使是將「灞橋紙」認定為紙的著作,也承認其「紙質粗厚(厚0.14毫米),表面皺澀」「表面有較多的纖維束,甚至是未打碎的麻繩頭」「無文字,不便寫字,用於包裝」。第三,「灞橋紙」未經打漿程序,保持了麻類單纖維端部的原形,不符合我們對紙的定義。④

至於「灞橋紙」究竟是何用途,學界尚沒有一致答案。有人認為「灞橋紙」是銅鏡底下的墊襯物,也有人說它是擦拭銅鏡的麻絮。隨著1979年敦煌出土西漢粗紙、1986年甘肅天水出土紙質地圖殘片等發現,西漢已有紙張的觀點得到證實,因此「灞橋紙」是否為紙,究竟有何用途的爭議,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

現行教科書仍將「灞橋紙」非常肯定地稱作「西漢時期的麻紙」,迴避其存在的爭議,無疑也是一種選擇性敘述。

圖註:1957年出土的「灞橋紙」

熟知的地動儀模型,復原於1951年,無法監測地震

中學歷史教科書曾按《後漢書·張衡傳》的說法,重點介紹地動儀,「地動儀用銅製成,內部豎著一根銅柱,周圍有八組槓桿連接外面。外面鑄有八條龍,分別朝著八個方向。龍的口中各銜一枚小銅球。哪個方向發生地震,銅柱就倒向那個方向,觸動槓桿,使哪個方向的龍口張開,吐出銅球,落入下面的銅鑄蛤蟆口中,並發出響聲。這樣就能知道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

地動儀早已中失傳。現在我們所見的地動儀模型,是王振鐸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在1951年復原的。

王振鐸的地動儀模型出現後,一方面被寫入教科書,另一個方面各地也紛紛仿製這種並沒有測震功能的地動儀,讓這個地動儀形象很快深入人心。事實上,國內外學者對地動儀模型的質疑聲從來沒有停止,發表了一系列嚴肅論文,指出其原理性錯誤——王振鐸復原地動儀所用的「直立杆原理」,只是依靠一根豎立直杆的隨意傾倒,不具有製造驗震器的可行性。美國地震學家博爾特更說,「地動儀模型工作原理模糊,模型簡陋粗糙,機械摩擦大大降低了靈敏度,對地震的反應低於居民的敏感,其作用應予以質疑,而且利用銅丸的掉落方向來確定震中也是不確定的」。⑤在王振鐸之後,一些學者又依照其他原理復原了多種地動儀,至今未能實現《後漢書》中說的測定「震之所在」。

在多番復原地動儀不能成功的情況下,不少學者對張衡發明地動儀的科學性產生爭議。如學者趙冠峰梳理史料後發現,地動儀測中隴西地震的說法很值得懷疑,而東漢史官也未曾利用地動儀測定地震。他認為,地動儀「雖然其設計思路與現代地震儀器的原理較為一致,但限於技術條件,當時所造的地動儀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致使這種儀器有可能在公元133年洛陽地震後被淘汰」。⑥學者馮銳等則肯定張衡率先利用物體慣性,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震儀,和英國人米爾恩發明的現代地震儀有承繼關係。

總之,對於地動儀的測震原理,至今依舊有很多未解之處,無法成功復原。因此,教育部於2010年暫時刪除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關地動儀的內容,這是一種值得稱讚的嚴謹態度。待地動儀復原成功時,再將其寫回教科書,亦為時不晚。

圖註:在博物館展出的地動儀,不具有測震功能

華佗的麻沸散,其源頭可能在印度

初中《中國歷史》教科書上冊,對中國醫學有不少介紹,說到華佗「發明了『麻沸散』,讓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覺,然後進行各種手術」。

在記有「麻沸散」之名的《三國志·華佗傳》中,並沒有說明配方,以至現在眾說紛紜。如清人託名所作的《華佗神醫秘傳》中說是羊躑躅、茉莉花根、當歸等;而更多人則相信,麻沸散主要成分是押不蘆草,即來自印度的曼陀羅花,這是古印度人進行外科手術時常用的麻醉劑,也是蒙汗藥的主要原料。

印度對曼荼羅花的應用極早,約公元前6世紀就已有外科手術。那華佗是如何得知曼陀羅花的呢?史載,華佗早年「遊學徐土」。當時徐州恰恰是漢末佛教傳播的重要地區,很多西域高僧為躲避戰亂,從長安、洛陽來到徐州。如據《三國志》記載,與華佗同時代的笮融,曾花費巨資在徐州修築可容納三千人以上讀經的浮屠寺,其舉辦的浴佛會客吸引萬人參與。華佗很有可能是從這些佛教徒那裡了解到曼陀羅花的麻醉功效。有學者認為,在梵語中,「曼陀羅花」是mandara-puspa,「麻沸」兩個字則分別對應mandara(曼陀羅)和puspa(花)的首音節ma-、pu-。⑦

當然,麻沸散的成分不會僅是曼陀羅花,華佗肯定還加入了其他藥物,才有可能達到《三國志》所說的效果。教科書只說「華佗發明麻沸散」,而迴避外來醫學對華佗的影響,以及印度、希臘使用麻醉劑早於中國的事實,無疑也是一種選擇性敘述。

圖註:可能是麻沸散主要成分的曼陀羅花

活字印刷術在古代未能推廣,現代漢語活字印刷術由日本發明

在高中《歷史》第3冊中,活字印刷術被給予很高評價,「11世紀中葉,北宋平民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它既經濟,又便捷,是印刷業的一大革新」「歐洲人還借鑑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的事跡,史料方面,僅見於沈括所著《夢溪筆談》。

同大多數人想像的不同,活字印刷發明後,並沒有取代雕版印刷——直至清末為止,使用雕版都是中國印刷業的絕對主流,據統計,活字本的數量僅相當於雕板書1%—2%。就漢字印刷而言,使用活字有幾個困難,不易克服:一、漢字數量龐大,使用活字印刷的話,常用字要準備幾個、甚至幾十個,為區分正文、注釋,不同字體還要有不同的活字,一副活字通常要有2萬個,普通從事印刷的人無力鑄造;二、中國在金屬活字上著墨技術較落後,印製出的書籍效果較差;三、活字比雕版程序更複雜,如排版工人要識字、排版後要校對、印刷完要將活字歸位、再版要重排等。⑧加之,中國有大量技藝精湛的雕刻工人,雕版成本長期保持在較低水平,通常比使用活字印刷更划算。相反,在刻工較少的韓國,政府長期推動活字印刷,使其活字工藝遠超同時代的中國。⑨

至於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是否曾對歐洲產生影響,目前還很難說清,但德國人谷登堡在15世紀獨立發明西方活字印刷前,聽聞中韓已有此種印刷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由於使用拉丁字母製作活字,遠較漢字容易,因此谷登堡的活字印刷一經問世,便在歐洲廣泛應用。如學者鄭也夫所說,「即使谷登堡的發明是受中韓活字影響,活字的全部潛力,也要靠字母民族去發掘。其巨大潛力在很長一段時間與非字母民族絕緣,只屬於字母民族」。

讓活字印刷在中國取代雕版印刷的技術,也是來自西方。從活字材料上說,谷登堡率先使用鉛銻合金製作活字,較中韓使用的銅活字、鉛活字熔點更低(容易刻字)、硬度更大(經久耐用),被長期沿用。從刻寫方式上說,美國傳教士姜別利在1858年按照漢字特點,發明了電鍍銅模,出售給總理衙門及上海各報館等。後來日本人本木昌造在姜別利的協助下,發明了更加優質的漢字印刷技術。1897年,商務印書館成立後,即採用日本先進的活字印刷,很快成為中國出版業的領頭羊。這項技術在中國一直使用至1955年。⑩

綜上。簡言之,中國古代的很多著名發明,確實典籍有據,但具體形態、實際效果等,往往存在爭議。歷史教科書在編寫過程中,應堅持嚴謹的學術立場,不可只選擇性敘述其中一面;更不能將存在爭議的觀點,當成毫無疑義的結論,傳遞給學生。

圖註:元朝時繪製的活字印刷流程圖

注釋

①楊琳:《勺形司南未可輕易否定》,《自然辯證法通訊》2016年第3期;②劉秉正:《再論司南時磁勺嗎》,《自然科學史研究》2006年第3期;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華書局2014年,第417—422頁;③宗實:《倫功難泯維國尊——兼揭所謂「灞橋紙」公之於世的內幕》,《紙史研究》1986年第2輯;④陳啟新:《還灞橋紙的本來面目》,《中國造紙》1987年第6期;⑤馮銳等:《張衡地動儀的科學性及其歷史貢獻》,《自然科學史研究》2006年增刊;⑥趙冠峰:《張衡地動儀文獻蠡讀》,《自然科學史研究》2004年第4期;⑦林梅村:《麻沸散與漢代方術之外來因素》,《學術集林 卷10》,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第233—237頁;⑧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29—632頁;⑨鄭也夫:《活字印刷的起源》,《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9期;⑩劉元滿:《近代活字印刷在東方的傳播與發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羅樹寶:《近代印刷術傳入及初期鉛活字字體》,《印刷雜誌》2004年第5期

相關焦點

  • ...想一萬年》: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創造繪本,見證古代發明的偉大和神奇
    「四⼤發明」僅僅是中國古代科技創新的冰⼭⼀⻆,讓你驚掉下巴的中國「創新」其實從一萬年前就開始了:一萬多年前有一群人,他們為了不餓肚子,他們就把一些野草「變成」能吃的糧食;五千多年前有一群人,他們穿夠了獸皮和粗麻布的衣服,為了得到更柔軟舒適的製衣材料,他們養一種會吐絲的蟲子,用這種絲織布做衣服;
  • 源自中國古代發明的現代科技--陀羅儀
    源自中國古代發明的現代科技--陀羅儀古代被中香爐其實早在中國古代的西漢末(公元1世紀)就已經有了陀羅儀的雛形。被中香爐內部結構圖被中香爐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漢司馬相如所作《美人賦》。,在中國古代卻只被用作取暖,而在1000多年以後的歐洲相同原理的東西才剛剛問世。
  • 科技:中國古代的這些黑科技發明,看起來像是穿越來的!
    中國古代的黑科技發明還是挺多的,不過今天要推薦的是個人覺得很有趣的玩意。比如新石器時代的手機,不過就是不知道這手機是不是可以指紋解鎖?敦煌壁畫裡出現的唐朝產皮包,看這紋路、這材質,一點不輸gucci!原來我們老祖宗一直站在潮流前沿啊。宋朝時期,蹴鞠盛行,人人以踢球為樂。於是,有一雙釘子球鞋也就不奇怪了,可惜這麼好的技能沒能得到傳承。
  • 被遺忘的古代科技,火柴其實最早是中國人發明的
    被遺忘的古代科技,火柴其實最早是中國人發明的  對於現代人來說,獲取火種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需要一根火柴、一個打火機或者點火器就可以,然而對於古人來說,取火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古人取火有許多辦法,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古人很早就發明了「火柴」用於取火!
  • 高二歷史教案:《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教學設計
    ②對比中國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方發揮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並從中分析中國古代科技在16世紀後逐漸滯後的原因。  ③訓練學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資料的運用,從而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科學的方法。
  • 中國古代最牛的3個發明家,其中一個發明機關槍,卻被康熙坑死
    說到發明,我泱泱中華可謂是令世界敬仰,中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等,尤其是火藥可以說說名震海內外,當時可以說是領先其他國家不下10幾年,而且中國的發明不僅限於一哥領域,在建築上,數學,天文學,地質,地理學等造詣頗深,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盤點盤點3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最牛發明家吧
  • 中國古代偉大技術發明之一水稻栽培
    故我國科學家們對水稻科研做出了全球罕見的貢獻,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對雜交水稻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朱英國院士,發明「越年再生稻」的農民代表胡代書等。正因如此重要,水稻之源起對於生物學者和人文學者來說都有重要意義。而加入這場紛爭的就有「開掛三哥/薩瓦迪卡/斯密達」等,然真實起源地已呼之欲出。下面就讓其知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國「古代重要技術發明之一的水稻栽培」。
  •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與新四大發明——時代的變遷
    是古代中國百姓們在實踐中對磁石的認知而得出的結果。具體是誰發明的暫還沒有定論。2、造紙術:西漢之前,中國人就發明了造紙術,只是那時候的紙張昂貴,大多都是用竹帛,只有王公貴族才用得起。在古代是有嚴格使用標準的,在無煙火藥發明之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藥。火藥的發明最初是來自於煉丹術,煉丹術士和帝王為了追求長生不老,通過硫磺、砒霜等加以鼎爐煉製,最後成丹狀方可成功。火藥的發明是煉丹術的副產品。
  • 看充滿智慧中國科技發明
    【百道編按】近日,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貪玩的中國人——寫給孩子的中國科學史》,作者為老多,本書屬於貪玩的人類系列。本書講述了中國古代科學和科學家的故事,重現那些充滿智慧光芒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與創造的輝煌事件。
  • 專家:指紋技術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發明」
    中新網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多位指紋、掌紋等皮紋學研究專家12日相聚一堂展開研討時指出,指紋技術是中國古代早於四大發明的另一項偉大發明,在中國廣泛應用於各類契約文書約
  •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發明家,魯班一生的發明,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出名的發明家就是魯班了,他的很多發明至今都讓人讚嘆,魯班鎖反正小編到現在都沒有搞明白,還有現在勞動人民都在使用的工具大都是魯班發明的,魯班真的是凝聚了所有人的智慧吧,不然怎麼能夠發明了這麼多的工具呢?
  • 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在事業單位的考試當中,古代科技成就類題目是經常出現的,儘管大部分的題目不算太難,但也有一些題目往往容易弄錯,主要是由於對古代科技成就知識理解不夠透徹造成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剖析一下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 那些巧奪天工的古代發明,不服不行!
    提及中國古代,有一樁向來讓國人揚眉吐氣的成就——那就是歷代各種「巧奪天工」的發明。在之前的文章裡,也曾以文物的形式科普過:《不過,比起這些文物,下面的這些發明同樣意義重大——它們有的看似平淡無奇,卻撐起古代中國;有的神秘莫測,至今都無法複製。都有哪些?一起看看,那些至今令國人自豪的輝煌發明!
  • 十大中國古代發明,你知道幾個?
    中國人民擁有數千年來蓬勃發展的豐富而迷人的文化。中國的大部分歷史都以統治這片土地的特定王朝為標誌。在這些朝代中,中國人發明了許多今天仍在使用的有用和有價值的物品。中國人對眾多的發明和創新負責,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有中國人,從戰爭,航海,計時甚至是流行飲料的一切都會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列出了中國人十大最佳創新和發明。
  • 美國媒體:中美科技已在這個領域拉開差距,先進得不像是中國發明
    現代科技不斷地發展,人類在不斷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同時的,依託於科技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探索也變得更加的遊刃有餘,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致力於對自然的探索,中國古代就有人想探索天空而製造簡單的火箭,這份探索的心自古就有。
  • 古代中國科技水平有多高 先看看數學十大發明
    眾所周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並列為中國的 「四大發明」,它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種標誌。但也毋庸置疑,我國古代的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古代中國人還有哪些重要的科技發明創造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編寫的《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一書詳細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 新書探討中國古代科技:解釋自然的程度不次於西方
    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 9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現代啟示》在北京發布。來自中科院自然科學史、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四川大學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等專家就中國的古代科技哲學進行研討。《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現代啟示》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委託研究項目。
  • 中國古人是怎麼發明指南針的
    聞人軍先生是著名的科技史專家,他最近將其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名物的文章結集為《考工司南——中國古代科技名物論集》一書,並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很值得學界注意。聞人軍先生指出,中國指南針的發明史由三部曲組成,近年的考古發現,古代文獻的再探索和科技史研究,使我們加深了對這一偉大發明的認識。司南的磁勺應放在水銀裡指南針的雛形稱為「司南」。《宋書·禮志》引《鬼谷子》說戰國時「鄭人取玉,必載司南,為其不惑也」。不惑,就是不迷失方向。司南是一種用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
  • 來寶安科技館打卡「中國酷發明」
    近日,「中國酷發明——科學與藝術互動體驗展」在深圳寶安科技館首次舉辦,面向公眾免費開放,以現代科技手段帶領觀眾領略古代科技發明創造之美。本次展覽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主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深圳市寶安區科技館承辦,深圳匯智文化科技公司協辦。
  • 在人類歷史上:由古代發明出來的6個難以超越的「黑科技」
    雖然在人們的傳統思維觀念裡,都認為現在的科技技術,絕對會超越古代,這麼想可能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如今擁有的資源條件,的確是那個時代無法比擬的,不過,這麼說也並不是全盤否定古代人的能力,因為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古代人利用聰明智慧流傳下來的一些技術,即使是現如今的科學能力也是望塵莫及的,這一點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