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平,在大學畢業後報名成為了一名特崗教師,分配到雲南省文山富寧縣木央鎮木令村木令小學任教。「剛到時,身處偏遠的大山也曾感到困惑、迷茫,直到加入青椒計劃,我的生活仿佛打開了一個新天地,不用走出去也能學到無窮的新知識……」
張慶平老師提到的「青椒計劃」,全稱為「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青椒」是「青教」的諧音。2017年,青椒計劃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指導下,由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滬江「互加計劃」聯合國內教育公益機構、企業、政府組織、學術研究機構共同發起,通過線上直播授課的模式,為鄉村青年教師提供系統性培訓。今年,「青椒計劃」更是延伸到了國家實施的農村特崗教師計劃中,聯合多方組織機構更有針對性服務於特崗教師,為這些新入職的特崗教師免費開展為期一年的網絡遠程培訓,為網際網路+背景下鄉村教師成長探索出新的途徑。
青椒計劃是教育領域一個切口,折射出教育在科技賦能下的滄桑巨變。
「科技」的力量
身處北京,我每一天都感受和體驗到科技給生活帶來的巨變。但是,在深入採訪後,筆者不由得深深為青椒計劃點讚,這真的是一項創舉,將科技用於以往總被我們忽略的鄉村青年教師的成長教育,讓科技真正惠及偏遠的山區。
在其中,科技展現出的是「聯接」的力量。這個「聯接」首先是實現了地處偏遠的農村地區的鄉村青年教師與一線優質教育資源的聯接。每天,北師大、華東師大、首師大及全國各高校專家、一線優秀教師通過直播的方式為遍布全國的鄉村教師上課,為他們提升專業能力,帶來前所未有的學習機會。
張慶平老師說,作為一個特崗教師,一般被分到鄉村小學時,因為條件所限,所教的科目不一定就是自己的專業或者擅長,比如可能你報的是體育,但需要教語文、數學。這個時候,就需要成為全能,需要迅速提升專業知識、專業能力。青椒計劃可以讓地處大山這樣偏遠地區的老師們迅速補齊短板,提升教學水平。
這就是科技的力量!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青基金」甘琦副主任說,科技打破了地域的壁壘,讓全國最頂尖的教育和培訓資源快速送到鄉村,實現教育普惠。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的這種「聯接」還體現在,通過鄉村教師之間的連接,增強了他們的心理歸屬感,尤其是特崗教師更是如此。張慶平老師在接受採訪時坦言,從城市到鄉村,自己有時候會迷茫:為什麼要去大山裡教書?未來會怎麼樣?通過青椒計劃,她認識了很多像她這樣有類似經歷的特崗老師,她們志同道合,互相交流、鼓勵,增強了對未來的信心。通過青椒計劃,他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群人在努力奮鬥,給大山裡的孩子們帶去知識,幫助他們走出大山。
甘琦副主任將青椒計劃的創新總結為課程模式創新、成長模式創新、激勵機制創新、扶貧模式創新。其中的成長模式創新,是科技所帶來的社群學習,鄉村教師跨越地域、年齡、職稱、學歷的邊界,在社群中學習、分享,而一些優秀的青椒學員也成為助教,她們負責對學員的課後作業進行篩選、評分,日常在學習群裡解答學員問題,直播課前主持暖場環節等,充分激發了青椒學員的學習積極性與凝聚力。
科技正在聯接起「人與人」、「人與知識」,展現出溫度的一面。
教育扶貧的「新」天地
2015年,國務院頒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將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其中明確提出,「必須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鄉村的教師隊伍,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鄉村教師在中國有300萬名之多,他們長期堅守在邊遠貧困地區,為鄉村學童播撒知識的火種,支撐著我國32%的初中、62%的小學、34%的幼兒園的教學點。他們是阻斷我國代際貧困傳遞的工程師,但事實上他們自己也處在某種貧困之中,不僅教育資源匱乏,而且與同行交流困難,心理上有很多困惑和迷茫。
一般的教育扶貧多是針對偏遠地區的孩子們,要麼是捐助校舍、設備等硬體,要麼是一線老師支教等提供扶智的舉措。青椒計劃獨闢蹊徑,聚焦鄉村教師,通過科技的方式給這個特殊群體帶去培訓,提升他們的知識能力,開闢出一個教育扶貧的「新」天地。據了解,青椒計劃實施三年多來,已經覆蓋全國23個省級行政單位,426個區縣,16738所學校的79965名青年教師。
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的重要支點,他們的教學能力提升,將能很好地帶動更多的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提升。友成基金會副秘書長苗青表示,友成基金會一直秉承著一個理念,即人的成長是最大的公益,鄉村教育的核心關鍵點在教師,教師的成長一定會帶來學生的改變、鄉村的改變。
筆者在調研青椒計劃中發現,眾多的鄉村教師在收看直播後,將學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迅速用到課堂上,為當地教育帶來變化。
例如,江西贛州市寧都縣第四中學艾亮亮老師在《青椒計劃學習有感》中寫道,「(青椒計劃的培訓)對我教學有了很大改變,改變了我之前一味灌輸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我也嘗試應用涼水井中學的先進教學理念和創新的教學方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改變了原先乏味單調的課堂氣氛。例如,我巧妙的應用李慧老師在《化學融合》中所提多學科融合方法應用在《葡萄糖》中的教學上,利用化學與生物相融合,讓學生應用生物知識解釋釀製葡萄酒的化學原理等,讓學生體驗化學的趣味性……」
後記:科技與新木桶
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曾經提煉出一個「公益新木桶理論」。「如果大家都把自己最強項拿出來與別的機構合作,就相當於把自己最長的那塊『木板』拿出來,這樣就能拼出一個新的更大的木桶。」
「青椒計劃」不就像是一個「新木桶」嗎?作為聯合發起單位的這30多家機構和組織,都充分發揮「長板」作用,共同為鄉村教師提供免費、專業、前沿、可持續的培訓。
這其中,華為WeLink這樣的科技也在「新木桶」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WeLink為青椒計劃提供了平臺級的解決方案,聯接業務,聯接團隊,聯接設備,以及聯接知識。甘琦副主任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今年的青椒計劃基於WeLink可以將直播、打卡、社區等功能匯聚在一起,還能開發小應用,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系統化集成能力。
泰戈爾曾這樣寫道:「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珍貴的,讓我幹葉的事業吧,因為它總是謙遜地低垂著它的綠蔭。」 無數像張慶平老師這樣的特崗教師、鄉村教師們,幹的就是葉的事業,她們放棄了在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決然地走進大山,是他們為大山裡的孩子們帶去了知識、帶去了希望。而科技讓他們更好地實現夢想,為他們的堅持注入力量。
展望未來,科技日新月異,將能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科技從來不是為了擴大世界的差距,而是要竭盡所能的包容彼此的差異,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普及,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地區都能在數字世界享受到紅利,科技普濟天下。例如,苗青就說,期待著全息投影等更先進的技術能夠用在青椒計劃中,那時候即使身處大山,也將能在科技的賦能下像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一樣有沉浸式的培訓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