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消費,需警惕「債務-通縮」循環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洪言微語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經濟下行時尤其如此。消費的重要性,源於消費是一切經濟活動的終點。市場經濟中,生產的東西賣得出去,是一切企業存在的前提。消費低迷,會逆向傳導至零售商、批發商、製造商、供應商,各行各業都會受損,業績下滑,失業增加,再次加劇消費低迷,形成惡性循環。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與抗疫工作同樣重要的就是穩經濟、穩就業,鑑於多數國家都是消費驅動型經濟體,穩經濟、穩就業的關鍵是穩消費。

從各國救市政策看,在央行降息放水拯救金融體系流動性的同時,各國財政部門相繼出臺「直升機撒錢」政策,直接向中低收入群體發錢,以確保消費不滑坡。直接給錢簡單有效,但畢竟會加重財政負擔;相比之下,發揮市場力量,借消費金融之力促消費,更值得期待。

疫情之下,警惕消費貸款滑坡

長期以來,我國屬於典型的投資驅動型經濟體,經濟衰退時,大家更關注投資,以及與投資相關的企業貸款;但當前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對消費及拉動消費的消費貸款,應給予更多關注。

疫情之後,多地政府出臺了扶持中小企業政策大禮包,但很多市場調研顯示,企業最關心的還是訂單和銷售。沒有銷售,稅費減免是無本之木,貸款優惠也很難落地——銀行沒有膽量給營收下滑的企業發放貸款。同時,疫情的國際蔓延,讓大量的外貿型中小企業陷入困境,出口轉內銷,同樣需要藉助消費的力量。

穩消費的重中之重是穩就業,但僅僅穩就業還不夠。穩就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就業關係到消費者的收入預期和消費傾向,但從收入角度看,短期之內,消費貸款的影響並不亞於薪資收入——消費貸款既是一種可供消費的「收入」來源,更直接關係到很多高負債群體的現金流。

一般而言,經濟衰退會加劇金融機構慎貸情緒,產生順周期的收縮效應。具體來看,疫情之下,逾期率上升,金融機構擔心資產質量惡化主動降規模、提門檻;借款人對未來悲觀,借貸需求下降。而大數據模型強調實時風控,外部環境變差時,也會自動降低審批通過率。

種種因素下,若不進行積極幹預,消費貸款會傾向於快速縮水。2020年2月末,金融機構家庭貸款餘額55.5萬億元,較2019年末微增219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13萬億元,縮水2.4萬億元。短期貸款,主要就是消費貸款。

消費貸款縮水會加劇借款人資金鍊緊張程度,導致更多的逾期,形成惡性循環,繼而對消費復甦構成威脅。具體機制可用經濟學家歐文·費雪的「債務—通縮」循環來解釋。

簡單來說,負債家庭收入下降,但還本付息壓力不變,這種情況下,只能大幅度地緊衣縮食。當負債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時(現在就是),借款人的緊衣縮食會在宏觀層面產生顯著影響,導致總需求萎縮,大量企業沒有訂單,破產倒閉,更多人失業,更多人緊衣縮食,產生惡性循環。

同時,高負債家庭也多是易失業的中低收入家庭。經濟衰退時,他們面臨降薪失業、信貸斷糧的雙重打擊,會加重問題的嚴重性。

站在經濟學視角,消費是收入和消費傾向的函數。一般來講,收入越高,消費越多,但消費不會隨著收入等比例提升。舉例來說,年收入10萬時,7萬用於消費,3萬拿去儲蓄;年收入100萬時,可能30萬用於消費,70萬拿去儲蓄。隨著收入的提高,消費佔比從70%降至30%,這就是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效應。

由於存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效應,收入下降時,相比中高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水平所受影響更大。疫情之下,受影響最大的恰恰是低收入群體,這是各國政府第一時間「直升機撒錢」的重要原因,國內多個城市也積極發放消費券——只有穩住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水平,才能確保宏觀層面消費不滑坡。

問題是,中低收入群體的實際「收入」來源有兩個:工資收入和消費貸款。直升機撒錢只是對衝降薪失業影響,若不阻斷消費貸款滑坡,依舊於事無補。

阻斷「債務-通縮」循環

從我國居民負債結構看,2017年之前,個人貸款高增長主要是房貸驅動;2017年之後,房貸增速開始下行,消費貸接棒,成為居民槓桿率持續高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

粗略來看,房貸借款人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而消費貸則以中低收入群體為主。從人群結構看,2017年以後,中低收入群體已成為驅動居民槓桿率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

中低收入群體槓桿率的快速增長,部分用於消費,也有部分用於償還貸款。正常情況下,貸款消費和以貸還貸並不值得大力提倡,甚至需要加以控制;但疫情之下的特殊時期,阻斷消費貸款滑坡應成為監管政策的重中之重,潛在問題和負面影響等經濟趨穩後再說。

不妨拿美國次貸危機做例子。從微觀層面看2008年金融危機,沒能及時阻斷「債務-通縮」機制,被很多經濟學家視為危機升級的核心原因。

2001年之後,美國住房貸款大放水,很多低收入群體得以通過貸款買房上車,這部分貸款被稱為「次級貸款」。2004年起,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利率上升,於2006年刺破樓市泡沫,房價開始下跌,在「債務-通縮」機制下,次貸危機演變成金融危機(具體見《美國百年危機史:這一次,美聯儲也不靈了》)。

房價下跌讓一些房產變成負資產(房屋售價低於購房貸款未償還本金),貸款人不再還款,房屋被金融機構收回並通過拍賣公司拍賣。為追求快速回款,拍賣價格通常低於平均價格,而較低的拍賣價格又會拉低平均價格,加速房價下行,讓更多的房產變成負資產,更多的房子加入拍賣市場,此時,房價下跌的滾雪球效應產生了。

房價下跌會產生嚴重的財富縮水效應,在「債務-通縮」機制下,貸款購房家庭大幅降低消費支出,讓經濟深陷衰退之中。雪上加霜的是,危機發生後,很多房貸家庭個人信用分受損,再貸款能力下降,現金流緊張,消費支出遲遲難以恢復。

數據顯示,直至2011年,美國每4套住房抵押貸款住房中仍有1套處於負資產狀態。家庭消費的持續低迷,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美聯儲的放水政策有效性。結果是,儘管美國股市於2009年初即恢復漲勢,但經濟復甦持續乏力,直至2015年底,美聯儲才敢放心地步入加息周期。

事後反思,美國一些經濟學家提出,08年金融危機期間若採取諸如「強制破產」「本金減記」政策降低債務負擔,同時暢通高負債家庭的再貸款機制,將大大加快美國經濟復甦進度。

「以人為鑑,可明得失」,就當前國內情況看,促消費需阻斷「債務-通縮」循環,扭轉消費貸款縮水趨勢應成為第一要務。

五大舉措,激活金融機構放貸積極性

疫情之後,監管機構普遍放鬆了監管要求,如提高小貸公司的槓桿率上限,加速批覆消費金融公司設立申請等。把韁繩放鬆,有助於創造一個寬鬆的放貸環境,但現在問題出在主觀層面——金融機構主觀上不願意放貸,借款人主觀上不願意借錢——單純靠放鬆監管,效果有限。

就好比疫情期間,很多國家取消防疫用品關稅,卻並不能有效解決防疫物資緊缺問題,因為瓶頸不出在關稅上。特殊時期,需要猛藥,試舉如下:

一是適當放寬利率定價權。36%的上限仍應堅守,但是否仍要對24%設限,不妨酌情考慮。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客群風險上升,適當放寬利率定價權,能有效激活貸款機構的放貸積極性。

二是發放「免息券」,精準促消費。財政部門可以發「消費券」,金融機構也可以發「免息券」。疫情之後,蘇寧任性付聯合十餘家銀行推出「24期免息分期活動」,用戶在蘇寧易購平臺購買手機、家電、3C、珠寶、箱包等商品,最高可享受24期免息分期優惠。金融機構出資金、零售企業出場景,精準促消費,效果很好,不妨全行業推廣。

三是釐清責任邊界,激活線下場景分期。疫情之下,線下場景歸零,教育分期、裝修分期、旅遊分期等線下分期也接近歸零;當前,線下消費場景開始復甦,但線下場景分期卻未同步復甦。

近年來,線下場景分期屢屢爆出場景方跑路問題(長租公寓、教培機構等),金融機構屢屢受牽連,對線下場景開始敬而遠之。其實問題關鍵就是責任邊界不清晰,金融機構承擔了不應承擔的責任,只要能明確責任邊界,讓金融機構無後顧之憂,就能重新激活線下場景分期的活力,為線下消費復甦貢獻力量。

四是放寬不良貸款口徑,鬆開金融機構手腳。2019年以來,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口徑全面收緊,從防控風險的角度看是好事;但當前環境下,過嚴的不良貸款口徑只會加劇金融機構順周期效應,加重金融機構慎貸情緒。

僅就消費金融來講,雖然借款人逾期率攀升,但主要是疫情短期衝擊所致,中長期看,勞動力緊缺的宏觀背景下,借款人不難找到工作、償還貸款,逾期轉化為真實損失的概率很低。此時放寬不良貸款口徑,既能激活金融機構放貸積極性,長期看又不會惡化真實損失,值得嘗試。

五是暢通金融機構資金獲取渠道,鼓勵銀行開倉放糧。穿透來看,銀行已成為各類消費貸款機構的主要資金方。疫情之下,危與機並存,多數機構選擇關上閘門、提高門檻;也有機構願意逆勢擴張、做大市場份額,但苦於無米下鍋,沒有錢。作為資金方,銀行或基於資產質量擔憂,或憂慮數據合規影響,普遍提高資金合作門檻,掐住了很多消費貸款機構的資金管道,這些機構恰恰是服務低收入客群的主力軍。

在此背景下,監管機構可出臺專門政策,鼓勵銀行與非銀行消費金融機構合作,對於一些含混不清或以訛傳訛的潛在合規風險,予以清晰解讀說明,解除銀行後顧之憂。

市場失靈與調控之手

危機之下激活金融機構放貸意願,一直是各國貨幣政策的難題。

如花旗集團前CEO查克·普林斯所說,「只要音樂奏響,你就必須起身跳舞」,金融機構放貸行為往往存在羊群效應——如果每家銀行都在放貸,那麼你的銀行也不得不放貸,否則你的市場份額會被搶了去;但是當音樂停歇,大家都停了下來,你也不得不停下來,否則你接手的就是各種不好的資產,成了其他抽貸者的接盤俠。

疫情之下,逾期率攀升,一些金融機構提高了放貸門檻,為避免成為接盤俠,於是,更多地金融機構不得不提高放貸門檻。在行業層面,就出現了個人短期貸款的快速縮水。從危機應對的角度看,市場是「失靈」的,需要有形的調控之手扭轉趨勢。

2019年末,我國居民槓桿率已升至55.8%,雖然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2018年末為72%),但過快的增速已積累不少問題,如特定群體的過度借貸、以貸還貸等。2019年下半年起,監管全面趨緊,大量不合資質的網際網路放貸機構退出行業,整改形勢一片大好,趨緊是對的。但是,新冠疫情出現後,宏觀形勢大變,消費金融的政策重心也應及時調整,前期趨緊的政策理應松一松。

當前放鬆監管,也並非沒有憂慮。比如,前期的嚴監管政策是否會功虧一簣?過度借貸的問題怎麼辦?居民槓桿率的快速上升怎麼辦?一方面,應著重進行結構性調整,以促消費為導向制定政策細則,有保有壓;另一方面,還是凱恩斯那句話,「長期看,我們都是要死的」。當一個人心臟病發作時,並不是向他說明應該少吃紅肉的最佳時間。

參考資料:

1、[美]阿蒂夫·邁恩,[美]阿米爾·蘇非,《房債:為什麼會出現大衰退,如何避免重蹈覆轍》,中信出版社,2015.

本文由「洪言微語」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薛洪言

相關焦點

  • 中國經濟「通縮」?房價暴漲還是暴跌?經濟學家:是時候警惕
    數據發布後,經各大媒體相繼報導,網友們也開始討論起這一話題,最後竟得出「中國經濟將走向通縮時代」的結論,隨後就遭到了經濟學家馬光遠的打臉:「別拿錯誤公式得出荒唐結論」01.因為和居民消費價格相關,CPI統計的是居民的衣、食、住、行、通訊等基本生活成本,但統計「住」時,是不算買房的。眾所周知,中國居民最貴的消費就是買房,當買房成本出現大幅提升時,自然而然地會壓縮居民在生活成本上的開支,所以CPI的計算方式用在中國非常不恰當。
  • 謹防通縮預期「自我實現」
    近期,在我國CPI持續回落至1.4%,PPI連續33個月下降的背景下,不少機構警告,中國陷入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通縮局面。當然,個別觀點未免有些渲染過度,甚至不排除唱空中國的意圖,但是這也提醒決策層,需要高度警惕通縮的壓力。    有學者日前撰文認為:「通縮離我們已經很近了。」
  • 王天陽:先別怕通脹了,我們眼前的危險是通縮
    先對應的,中國4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速下降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3%,物價壓力也從通脹轉向通縮。那麼從邏輯上為什麼這麼印錢卻沒有引起物價上漲反而有可能出現通縮呢?
  • CPI下降0.5%,通縮?不存在的
    受疫情影響,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1.5%,但呈明顯的恢復趨勢,是個好消息,問題出在消費上面。統計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0.5%,其中食品價格下降2%。CPI為負值在中國很少見,上一次還要追溯到2009年,金融危機背景下大環境不景氣造成的連鎖反應。
  • 倉位緊張和通縮風險 2013年黃金暴跌行情會否再現
    但是市場存在的一種擔憂情緒是黃金作為一種對衝通脹的工具,在全球通縮風險加劇之際,尤其是黃金多頭倉位過於擁擠的情況下是否會引發拋售風險。在2011年黃金創出歷史新高后,隨著通縮風險加劇,黃金隨後持續走低,並在2013年累計下跌近30%。
  • CPI和ppi同時出現負值,通縮信號已經出現?
    根據國家統計局12月9號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個月全民居民消費指數cpi同比下降了0.5%,環比下降了0.6%,竟然出現了負值,這是個非常罕見的數據,這個數據是最近11年以來的新低,-0.5%其實在經濟性的意義上就已經進入了通縮,只不過這一次的通縮可能跟之前歷史上的通縮有所不同,很有可能會形成一種窮人的通縮和富人的通脹。
  • 通脹,通縮與馬爾薩斯陷阱
    通脹與通縮這兩個詞不用我說想必大家也都知道這其中的意思,而關鍵在於我們身處何方。再回頭看看近三個月負值的PPI,也就是說,實際上目前是工業品通縮,消費品通脹。CPI與PPI差值(當月同比)工業品通縮很好理解,畢竟疫情影響下,一季度工業生產接近停擺,工業品供給與需求雙殺,工業品價格毫無疑問會下跌。而消費品呢?
  • CPI為負值未必就是通縮
    來源:杜坤維被豬綁架的CPI為負值未必是通縮放貨幣政策需定力杜坤維杜坤維財經今天CPI下行,未必就是通縮,而是因為豬肉價格基數過高問題,實際上居民生活成本依然很高。 2020年1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5%,時隔11年,CPI同比增速再度落入負增長區間。市場擔憂通縮的聲音出現,認為央行寬鬆貨幣政策必要性增加,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 助力消費促進月 為了美好生活 月星開啟「一展雙茂促循環 」
    月星集團代表(左三)在上海金秋購物旅遊季暨全國消費促進月活動啟動現場發布了特色活動和促消費舉措 作為「全國消費促進月」的第一時間響應者之一,月星集團當晚舉辦了家居行業的年度盛會,拉開「2020年全國消費促進月 雙茂驅動雙能循環 月星美好生活聯展 米蘭家具新品首發暨月星之夜」大幕。
  • 2019年一季度經濟學人問卷調查:GDP增速6.3%,警惕地方政府債務卷土...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實習記者 彭海燕 汪文琪 2019年經濟壓力不減,民企融資受限和地方及國有企業債務風險尤為突出。穩經濟、擴基建,要防止地方政府債務特別是隱形債務的再次上升;激發民企活力要靠產權激勵,而控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則要給予地方政府相匹配的事權和財權。經濟學人調查由《經濟觀察報》發起,每季度進行一次。
  • 全球大放水,通縮預期卻上升了!何處安放我們不多的金錢?
    但相反的是,當前市場對於全球通縮的擔憂卻愈演愈烈。 通脹,還是通縮?這是個問題。 疫情+油價,推升全球通縮預期 其實,近年來通縮的風險一直在世界經濟頭頂盤旋。 過去一年裡,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曾多次公開表示,全球通縮壓力依然存在。
  • 李克強:中國「被通縮」 調控「工具箱」裡工具多
    業內認為,雖然還沒有正式進入通縮,但通縮風險還要引起重視,政府未來應對通縮的「工具」比較多,包括加大基建投資、降息、降準、價改等。中國「被通縮」最近一段時間,由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等因素,CPI的漲幅較低,PPI的降幅也繼續擴大,通脹率下降的速度超過許多人的預期,也引發了關於市場對於通縮的擔憂。
  • 「超前消費」讓年輕人悔不當初,父母需警惕,培養孩子正確金錢觀
    在這個動動手指就能在各大平臺借錢的時代,不少年輕人身上都背著債務,甚至有的孩子還沒有出社會就已經負債纍纍了。在借錢的時候就應該想到自己的消費水平和償還能力,之後再決定是否借貸。如果這一層面的要求都沒有考慮,就貿貿然讓自己背上債務,只能說是自討苦吃。
  • 債務經濟是「巨嬰經濟」
    房地產貸款、消費信貸及地方債務,一直是被官方和學界警示的「灰犀牛」。從P2P暴雷到螞蟻槓桿隱憂、信用債違約,如何阻止「灰犀牛」奔襲?本文從債務螺旋出發探索債務危機的根源(部分內容或有重複)。一、債務螺旋債務與槓桿是硬幣的一體兩面。槓桿的正向作用是以小博大,加速繁榮;反向作用則是信用坍塌,加速崩潰。
  • 上個月我們提醒「通縮」結果這個月就來了比想像的嚴重
    12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稱,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5%,漲幅較10月回落1個百分點,為2009年11月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1.5%,降幅較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11月CPI同比負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去年同期由豬肉價格拉升的高基數,以及近期食品價格的疲軟。
  • CPI負增長,中國經濟到底是否進入通縮?三大要素決定
    11月份我國CPI同比增速滑落至負增長區間,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環比下降0.6%,比市場預期的零附近更低。由於上一次CPI出現同比下降為2009年10月份,降幅為0.5%。導致人們對我國經濟是否進入了通縮時代而擔心,更反映的股市上出現下跌。甚至一些專家也說,中國進入了「雙通縮」時代。
  • 警惕患上「改革欣快症」
    在呼籲改革的同時,必須警惕陷入「改革欣快症」痴迷。  「改革欣快症」的典型體現是認為改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對於伴隨改革而來的痛苦卻沒有下決心去承受。當前中國經濟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過剩產能過高。作為過剩產能的金融映像,中國的非政府債務佔GDP之比高達186%,高於美國、歐洲、日本。
  • 多手段促消費回流 品質消費成年中大促新主題
    在服務消費接過拉動北京消費增長的大旗後,已逐漸成為支撐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力量。線上電商舉辦「6·18」年中大促的同時,線下各大實體店、商場也不甘示弱掀起一場大戰。近幾年各大商場的換季戰愈發激烈,「年中大促」又把消費市場炒熱。北京的多個商場都推出大牌名品直降5折、送券送高倍積分、滿額減活動……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各大商場的促銷活動順應了消費升級需求,通過品質消費改善消費供給,打破當前消費增長瓶頸,引導消費回流。品質消費佔主流記者調查發現,今年各大商場的年中打折季活動中,國際名品以超低折扣賺足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