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人生中最後一首詩,隱喻了自己的一生,似乎也昭示著他的死亡

2020-12-13 小野鬼話

關於李白到底是怎麼死的,歷史上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因為在河上喝酒的時候喝醉了,跳到水中去撈月亮而被淹死了,有人說他是因為實在是喝酒喝多了,直接就醉死了,也有人說是他是因為生病病死了,這個說法也是正史之中最為相信的,但是誰又都會相信呢?

我們都知道,李白在死之前的時候寫了一首詩歌,這首詩歌叫做臨終歌,也被稱做臨路歌。可以說,如果大家手裡面能夠有一本李太白全集,那麼第一篇文章就是大鵬賦,而大鵬賦的這一篇文章的初稿,最開始是寫在李白還年輕的時候,而那裡面也有著和臨終歌一樣的前兩句話。

或許也是受到了莊子的影響,李白才在文章之中,拿大鵬比喻自己,抒發他的理想抱負,想要轉動天地,搖晃四海。後來李白去了長安,雖然說在政治上並沒有什麼建樹,並且還屢次遭到了挫折,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被唐玄宗給送錢,讓他回家玩去了,但是他也並沒有因為這樣的事情就喪失了自己的志氣,自己依然猶如那一隻在天上自由飛翔的大鵬一般。

我們能夠發現,大鵬在李白的眼裡,是一個與其他的形象都不一樣的,所有的浪漫主義精神,並且也是想著的英雄,所以李白才常常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化身,或者說自己應該是大鵬的化身,甚至有的時候李白覺得,他就好像一隻正在飛起的大鵬一般,所以當他死的時候,他才要為自己唱一首歌,或許也正是為大鵬唱一首歌,自己已經飛不動了,飛不起來了。

可以說,在這首詩歌的前兩句,就簡單的交代的李白這一生的故事。詩歌前兩句的意思就是說,大鵬展翅飛翔,翅膀蕩起了四面八方,只是它飛到了天空之中,卻因為翅膀受到了摧折,沒有辦法再繼續飛翔。

這也是李白對於自己的比喻,其中隱隱的表現了李白因為到京城之中受到了坎坷,才如此來寫的。這兩句既是描述了生動的大鵬形象,又是委婉的表達了自己的感情,這倒是有點像項羽在臨死之前留下的垓下歌的開頭一般。

英雄末路,無限悽涼。後面的兩句情緒轉移,是說是雖然自己遭受到了挫折,但是他的精神仍然會傳遞萬代,而後面的遊扶桑,就是說他已經來到了皇帝的身邊,再後面的掛左袂,更是表達了李白的意亂情迷,他已經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人還是大鵬了。

最後一句也是借用孔子悲嘆麒麟的這個典故來表明自己死了之後,後人也會對自己表達惋惜的,而李白果然沒有猜錯。一來李白是要想表明自己生不逢時的政治夢,二來也是要表明等到自己死了之後,世間又少了一位飄逸絕塵的詩仙。

相關焦點

  • 李白人生最後一首詩,非常經典的墓志銘,他的大鵬精神了解嗎?
    李白在青年的時候,拜訪過李邕,那時候,李邕非常的有名,而李白又不拘俗禮,被李邕不喜,因此李白走的時候寫了一首《上李邕》的詩,是的內容如下:這首詩,李白更是把自己比作大鵬,直抒自己有遠大的抱負,同時諷刺李邕,說你李邕雖然有名氣,但是也不可以輕慢年輕人,我李白即使沒有你的幫助,也可以同大鵬一樣,翱翔九天。
  • 李白一首看似再簡單不過的詩,卻一字不可改,最後5個字耐人尋味
    這個男人或許在後世不少人眼中是「謫仙人」,是「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的大詩人,但是在那61年的生命裡,他不過是個漂泊了一生的遊子、是懷才不遇的文人、是只能把不得志藏進詩句中的青蓮居士。李白一生走到哪寫到哪兒,似乎很少有他駕馭不了的題材。
  • 李白臨終前最後一首詩:大鵬悲鳴,孔子出涕,千古詩仙成絕唱!
    但李白的一生亦是充滿悲情的一生,四十歲才入仕途,授翰林學士,只可惜唐玄宗只給了他一個應詔填詞的侍臣之位。不甘心無所作為,恃才傲物的李白終於又被玄宗賜金放還,從此遊跡天涯。晚年,更是因為捲入皇室之爭,而被流放夜郎,幸遇大赦。最後,窮困漂泊的李白不得已投奔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並於公元762年病卒,時年62歲。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三個地名,開頭兩句嚇死人
    更何況是人生坎坷的蘇軾呢。錢穆說: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裡見。今天,小編要跟大家推薦的是蘇軾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寫下此詩時,是公元1101年6月,兩個月後,蘇軾便與世長辭,這首詩可以看作是蘇軾的絕筆詩。這首詩就是《自題金山畫像》,詩開頭兩句嚇死人,只讀這首詩的開頭兩句,你一定不會想到會是蘇軾的作品。
  • 李白最浪漫的一首詩,傷歲月嘆神仙,隱藏著一個人生哲理
    白天太陽東升西落很快就過去了,人生何嘗不是,眨眼間也已成為白髮蒼蒼的老人了。「百年」指人的一生,「滿」,圓滿的意思,指人的終點。 李白一生只活了61歲,在古代也算是長壽。當李白50多歲的時候,頭髮鬍子花白,身體也大不如以前,感覺自己行將暮年,不久就離開人世,發生人生短暫的感嘆,有感而發。
  • 李白生命中的最後一首詩,沒有孤傲之氣,只剩遺憾與無奈
    李白(劇照)此刻,他猶如一隻折翼的大鵬,只能找一個安靜地方,等待終點的來臨。可無法振翅翱翔青天的大鵬,他的終點只能是死亡。西元762年,李白已經臥病不起,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揮墨縱情,所以他鄭重地將生命中最後一首詩,交給了他的族叔李陽冰,詩名叫做《臨終歌》。李陽冰沉默的看著這首詩,眼圈漸漸泛紅,這首詩沒有往日孤傲之氣,沒有豪邁狂放,只剩下遺憾與無奈。
  • 《將進酒》:李白最狂放的一首詩,無人之境,經典名句,震撼古今
    李白的詩中有這樣的一首名篇:《飲中八仙歌》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這個人,跟其他的才子還不太一樣,歷史上大多數的才子,基本都是後來才出名的,但是李白,在25歲的時候開始週遊天下,他的名聲就開始慢慢大震天下了。不然,為何皇家的人都會親自去邀請李白為愛妃題詩呢,要說李白的這麼多的詩中,拿一首詩是最狂放的,那就是《將進酒》了。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李白最難背的一首詩,兩首詩的共同點亮了!
    只要對中華文化有入門水平的人,都不可能沒聽過「詩仙」李白的大名,這位青蓮居士對中國詩壇的影響力十分深遠,後世文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今天小解就帶大家拜讀兩首太白詩,一首極其狂傲,一首極其難背,而兩首詩的相似之處則是個大亮點!首先,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 李白寫的最漂亮的7首送別詩,最後一首中的名句直接被搬運成為歌詞
    李白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這形成了他豪放浪漫的詩歌風格,也使得他收穫了很多的朋友。與這些朋友的唱和交流,成為詩人的一大樂事。而與這些詩人的分別,更使得詩人為後世留下了諸多流芳百世的詩篇。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他的送別詩多達160首,佔到了他詩歌總數的六分之一。而在這些送別詩當中,尤其以以下7首最為知名,流傳的也最廣。
  • 李白最得意的一首詩,句句經典,殺戮中暗藏人生哲理,被金庸引用
    李白最得意的一首詩,句句經典,殺戮中暗藏人生哲理,被金庸引用在璀璨的中華文明史中,唐詩是其中最閃亮的一顆明珠,給我們留下很多哲理深刻的名篇。李白告訴我們,山不是極限,天空才是「詩和遠方」。所以他寫下「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在眾多唐代詩人之中,李白是一個難以跨越的大山。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大神」級別的存在。他留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等一個又一個名篇!
  • 李白晚年的一首詩,就算在人生低谷,依然大氣磅礴,不愧是詩仙
    他會舉起美酒,高聲吟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也會在不順時感慨"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他的人生,也不是順風順水的。在他57歲那年,因為之前加入永王陣營,他被流放,從潯陽出發去夜郎。這時候的他青春不再,輕狂也不在,原先的那些張揚肆意都消失了,因為等待他的將是長久的煎熬。
  • 李白最「傲慢」的一首詩,敢將自己名字放入詩中,如今沒人能超越
    詩仙李白作為歷史上有名的文人,很多中國人從小便對他的詩句作品朗朗上口。這位大文學家的文章豪邁奔放,頗有氣勢,觸及了千千萬萬個擁有放蕩不羈情懷的學子的內心,他的作品將人生詮釋得酣暢淋漓,將原本就美麗的大自然描繪得更加波瀾壯闊。
  • 杜甫晚年的一首詩,最後一句是千古名句,讀後讓人倍感孤獨
    二十幾歲的杜甫去了北方,他登上泰山高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他也遇到了自己的偶像李白,一起遊山玩水,一起喝酒,享受了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也許是性格不好和運氣太差,當苦難來臨時,杜甫的人生徹底改變了,他皺起的的眉頭再也沒有展開過。他的這首《旅夜書懷》好像杜甫人生的自畫像,寫在人生的晚年,一次飄零的路上。《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 夜溫《將進酒》:詩中神曲、酒中仙歌——卻是人間李白
    「詩仙」李白的飲酒詩眾多,《將進酒》便是其中才氣千古無雙的一首,這首「神作」背後,李白所展現出來的豪情和頹廢並存、積極與消極相交的矛盾,導致其意義和形象一直以來為千古讀者所爭議。在《將進酒》這一腔豪情中,又夾雜大寂寞、大愁苦、大悲傷,無疑讓我們觸摸到哪個更真實、更多維的李白,也讓我們每當美酒在杯中,就能望見生活那夾雜豪放和悲傷的複雜真相。
  •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水中撈月李白的藝術化死亡
    詩仙李白為後世留下了太多浪漫的詩句,天馬行空的意境中,他的一生也雋永而飄逸。就連李白之死,也堪稱古今最為詩意的人生結局。水中撈月——生來縱情詩與酒的天才,終於還是歸於水和月。然而,這果真是他最後的歸宿嗎?       一代詩仙的死亡之謎       「採石月下聞謫仙,夜披宮錦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皓月當空,江水如銀,泛舟而行,酒醉的詩人為美景所醉,伸手去碰觸水中的月影,卻飄飄然落入水中,與明月、清輝融為一體。
  • 李白最孤獨的一首詩,月下獨酌:一人一月一場醉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中談歷史。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首詩。小編不知道大家對於唐詩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但小編一直都很喜歡詩歌中的那種不同於一般的感情。所謂讀詩,其實讀的更是一種心情。在詩歌中感受到詩人的悲歡離合,引起心靈的共鳴。
  • 李白很瀟灑的一首詩,第2句俗不可耐,最後14字卻狂放到極致
    偏偏只有李白的詩歌讓我們讀起來如痴如醉,偏偏只有他如此的浪漫飄逸,偏偏只有他,放蕩逍遙的度過一生,成為了後世可望不可即的文化高峰。想不明白,也不需要想明白,李白用他天縱的才華,為我們提供了如此豐厚的精神食糧,我們也不必考慮他的才華究竟出自何方,就和我們無須知道李白具體的出生地,死亡地是一樣的。
  • 李白的最後5年:因為太痛苦了,他的詩沒了仙氣
    在給妻子的詩中,他對前景充滿了信心,跟妻子調侃了一下將來自己佩相印歸來的情景: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這時候,56歲的李白感覺人生煥發了第二春。儘管「行路難」,但他還是在詩中給自己留下了一條足夠光明的尾巴。他依然相信,自己會是姜尚、伊尹、諸葛亮、謝安那樣的大才,只是還缺少一個「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機會。之後,他與杜甫、高適在梁宋之地有過一段三人行的暢遊時光。
  • 李白很有意境的一首詩,通篇意境優美如詩如畫,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我個人是很喜歡李白,尤其是他獨特的個性,還有豁達的人生態度,那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當然李白也是一位悲情詩人,之所以這麼說,那是由於他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是鬱郁不得志,並沒有受到重用;儘管當時的唐玄宗很欣賞李白的才華,可是他只是讓李白寫詩取悅自己,對於一位有著遠大人生志向的人來說,李白內心是痛苦的,他渴望建功立業,可以實現人生理想,可偏偏唐玄宗沒有重用他。
  • 讓李白認慫的一首廣告詩
    李白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有意思,而且在臨走的時候,為了感念汪倫的情誼,寫了那首著名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說實話,在李白眾多詩作中絕非一流。但因為寫的應景真切,所以讀來非常動人。而汪倫也因為這首詩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