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唐詩詩人中最傑出的代表之一,李白這個名字相信廣大讀者朋友們都很熟悉。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詩風俊朗飄逸、超然不群。更有詩仙之名享譽千古,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但李白的一生亦是充滿悲情的一生,四十歲才入仕途,授翰林學士,只可惜唐玄宗只給了他一個應詔填詞的侍臣之位。不甘心無所作為,恃才傲物的李白終於又被玄宗賜金放還,從此遊跡天涯。晚年,更是因為捲入皇室之爭,而被流放夜郎,幸遇大赦。最後,窮困漂泊的李白不得已投奔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並於公元762年病卒,時年62歲。
而在疾病纏身中的李白也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裡,他枕上授稿李陽冰,為世人留下了他一生中的最後一首詩《臨路歌》。全詩如下: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八裔:即八荒,代指天下;
中天:即半空; 摧:代指折斷翅膀;
扶桑:神話中的樹名,長在太陽升起的地方,上有金烏;
石袂:專家又稱應為「左袂」,袂,指衣袖,這裡應該代指大鵬的翅膀;
仲尼:即孔子,名丘,子仲尼。
全詩翻譯如下:
大鵬展翅高飛,驚動了四海八荒。只可惜中途折斷了翅膀啊,也就沒有力量成功抵達它想去的地方。
大鵬雖然折斷了翅膀不能繼續飛翔,但它揮舞翅膀震蕩起來的餘風足以激揚萬世。它渴望圍繞著扶桑神樹飛翔啊,但它卻因為折斷的左翼而被束縛住了。
後人都在傳誦著大鵬半空折翅而不得飛翔的故事,但現在孔子已經死去,誰又會傷心地為大鵬哭泣呢?
可以看得出,這是詩仙李白以大鵬自比。全詩前四句講述了一個有關大鵬折翅不能飛翔的悲劇,而這又何嘗不是詩人回顧一生,對自己一生追求理想、但最終卻無法實現人生抱負的真實寫照。那一聲「力不濟」是大鵬絕望的悲鳴,又何嘗不是李白的仰天長嘆!
後兩句則重在感慨,感嘆孔子已死,世人傳誦大鵬的故事,卻沒有人為大鵬的夭折而哭泣。試想,李白在世寫下的詩篇又何嘗不被世人爭相傳唱,但臨近死亡,世上找不到像孔子一般的聖人,誰又會為我李白一生追求理想而不得的悲劇所淚滿衣襟呢?
這裡,更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對於孔子態度的轉變:從早年的「我本楚狂人,鳳歌嘲孔丘。」中對於孔子弘揚儒學禮教的鄙夷,到臨終前感慨「仲尼亡兮誰為出涕?」,這是李白心境的改變,亦是他的成長!
因為他明白了,自己和孔子都是一生致力於實現理想但最終卻都失敗的有志之士,這是緣於志士之間的心心相惜。孔子的理想寄予在那儒家經典《論語》中,而李白的理想則寄托在他那流傳千古的詩歌中。相信孔子如果還活著,也一定會為李白的死去而傷心墮淚。
但正如詩歌中所言,大鵬雖「力不濟扶桑」,卻「餘風激萬世」;詩仙李白固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失敗了,但他的詩作卻激勵了後世人為實現夢想而不懈努力!
他的死,讓大鵬為之悲鳴,讓孔子也為之出涕。臨終之歌,成千古絕唱,後世再無詩仙可覓!
噫籲嚱!為詩仙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