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臨終前最後一首詩:大鵬悲鳴,孔子出涕,千古詩仙成絕唱!

2020-12-13 文史驛站

作為唐詩詩人中最傑出的代表之一,李白這個名字相信廣大讀者朋友們都很熟悉。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詩風俊朗飄逸、超然不群。更有詩仙之名享譽千古,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但李白的一生亦是充滿悲情的一生,四十歲才入仕途,授翰林學士,只可惜唐玄宗只給了他一個應詔填詞的侍臣之位。不甘心無所作為,恃才傲物的李白終於又被玄宗賜金放還,從此遊跡天涯。晚年,更是因為捲入皇室之爭,而被流放夜郎,幸遇大赦。最後,窮困漂泊的李白不得已投奔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並於公元762年病卒,時年62歲。

而在疾病纏身中的李白也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裡,他枕上授稿李陽冰,為世人留下了他一生中的最後一首詩《臨路歌》。全詩如下: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八裔:即八荒,代指天下;

中天:即半空; 摧:代指折斷翅膀;

扶桑:神話中的樹名,長在太陽升起的地方,上有金烏;

石袂:專家又稱應為「左袂」,袂,指衣袖,這裡應該代指大鵬的翅膀;

仲尼:即孔子,名丘,子仲尼。

全詩翻譯如下:

大鵬展翅高飛,驚動了四海八荒。只可惜中途折斷了翅膀啊,也就沒有力量成功抵達它想去的地方。

大鵬雖然折斷了翅膀不能繼續飛翔,但它揮舞翅膀震蕩起來的餘風足以激揚萬世。它渴望圍繞著扶桑神樹飛翔啊,但它卻因為折斷的左翼而被束縛住了。

後人都在傳誦著大鵬半空折翅而不得飛翔的故事,但現在孔子已經死去,誰又會傷心地為大鵬哭泣呢?

可以看得出,這是詩仙李白以大鵬自比。全詩前四句講述了一個有關大鵬折翅不能飛翔的悲劇,而這又何嘗不是詩人回顧一生,對自己一生追求理想、但最終卻無法實現人生抱負的真實寫照。那一聲「力不濟」是大鵬絕望的悲鳴,又何嘗不是李白的仰天長嘆!

傳說中的扶桑樹,上居金烏

後兩句則重在感慨,感嘆孔子已死,世人傳誦大鵬的故事,卻沒有人為大鵬的夭折而哭泣。試想,李白在世寫下的詩篇又何嘗不被世人爭相傳唱,但臨近死亡,世上找不到像孔子一般的聖人,誰又會為我李白一生追求理想而不得的悲劇所淚滿衣襟呢?

李白像

這裡,更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對於孔子態度的轉變:從早年的「我本楚狂人,鳳歌嘲孔丘。」中對於孔子弘揚儒學禮教的鄙夷,到臨終前感慨「仲尼亡兮誰為出涕?」,這是李白心境的改變,亦是他的成長!

因為他明白了,自己和孔子都是一生致力於實現理想但最終卻都失敗的有志之士,這是緣於志士之間的心心相惜。孔子的理想寄予在那儒家經典《論語》中,而李白的理想則寄托在他那流傳千古的詩歌中。相信孔子如果還活著,也一定會為李白的死去而傷心墮淚。

孔子像

但正如詩歌中所言,大鵬雖「力不濟扶桑」,卻「餘風激萬世」;詩仙李白固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失敗了,但他的詩作卻激勵了後世人為實現夢想而不懈努力!

他的死,讓大鵬為之悲鳴,讓孔子也為之出涕。臨終之歌,成千古絕唱,後世再無詩仙可覓!

噫籲嚱!為詩仙泣……

相關焦點

  • 李白臨終寫下一首絕筆詩,成為盛唐千古絕唱,至今無人能超越
    這話雖然絕對了些,但並不無道理,每個人到生命盡頭都會回想起自己一生的經歷,壯志未酬的人會慨然嘆息,心願未了的人會諄諄叮囑,即使唐朝最著名的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也不例外,他在臨終前曾經寫下了一首絕筆詩。絕筆詩在歷史上並不少見,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陸遊那首《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李白生命中的最後一首詩,沒有孤傲之氣,只剩遺憾與無奈
    西元762年,李白已經臥病不起,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揮墨縱情,所以他鄭重地將生命中最後一首詩,交給了他的族叔李陽冰,詩名叫做《臨終歌》。李陽冰沉默的看著這首詩,眼圈漸漸泛紅,這首詩沒有往日孤傲之氣,沒有豪邁狂放,只剩下遺憾與無奈。
  • 李白人生最後一首詩,非常經典的墓志銘,他的大鵬精神了解嗎?
    李白在青年的時候,拜訪過李邕,那時候,李邕非常的有名,而李白又不拘俗禮,被李邕不喜,因此李白走的時候寫了一首《上李邕》的詩,是的內容如下:這首詩,李白更是把自己比作大鵬,直抒自己有遠大的抱負,同時諷刺李邕,說你李邕雖然有名氣,但是也不可以輕慢年輕人,我李白即使沒有你的幫助,也可以同大鵬一樣,翱翔九天。
  • 李白蘇軾臨終詩之戰,李白豪邁不減,蘇軾看透人生三境,高下立判
    兩人對字句如火純青的把控能力怕是世間無人能質疑,但兩人的臨終詩,卻仍能高下立判,差距就在境界上。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這首詩作於762年,此時李白61歲,正是其去世當年,題中的「臨路」不少學者認為應是「臨終」。詩的大意是:大鵬振翅欲高飛八方,卻終究中天摧折氣力不濟。它的餘風可勵萬世,無奈卻被掛住了左袖。後人口口相傳,可惜仲尼已死,世間還有誰會為我哭泣。
  • 李白人生中最後一首詩,隱喻了自己的一生,似乎也昭示著他的死亡
    我們都知道,李白在死之前的時候寫了一首詩歌,這首詩歌叫做臨終歌,也被稱做臨路歌。可以說,如果大家手裡面能夠有一本李太白全集,那麼第一篇文章就是大鵬賦,而大鵬賦的這一篇文章的初稿,最開始是寫在李白還年輕的時候,而那裡面也有著和臨終歌一樣的前兩句話。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李白最難背的一首詩,兩首詩的共同點亮了!
    只要對中華文化有入門水平的人,都不可能沒聽過「詩仙」李白的大名,這位青蓮居士對中國詩壇的影響力十分深遠,後世文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今天小解就帶大家拜讀兩首太白詩,一首極其狂傲,一首極其難背,而兩首詩的相似之處則是個大亮點!首先,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 李白的絕筆詩,沒了灑脫豪情,寫盡平生失落,這樣的詩仙讓人心疼
    《臨路歌》-(唐-李白)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有一種說法是,「臨路歌」中的「路」字可能是因為和「終」字形似,所以在記載的時候出現筆誤,實際上應該是「臨終歌」。詩開頭兩句,通過對大鵬從展翅振八方到中天摧折力不濟的描寫,運用比興的手法,實際是概括詩人自己的一生的際遇,曾經的李白也是志得意滿笑傲八方,但是後來卻在長安遭遇挫折,這豈不恰恰就是詩人筆下大鵬的遭遇。
  • 詩詞大會:大鵬翱翔展翅!李白的夢與痛,才華橫溢卻沒實現理想
    莊子在《逍遙遊》中用大鵬和其他動物,將有理想和沒有理想的人做了比較區別。大鵬展翅時的翱翔,給後人留下了很多經典的詩詞文章。李白年少時便將自己比作大鵬,並寫了不少有關大鵬的詩詞文章。《鵬鳥賦》是李白的一篇力作,也是自己青年時所樹立的理想,他的一生也基本按照這個軌跡行進,甚至是貫穿始終。一起欣賞李白關於大鵬和人生理想的詩歌。最為人所知的是《上李邕(yōng)》: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bǒ)卻滄溟(míng)水。
  • 李白最霸氣的一首詩: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就連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在年輕時也有過被人輕視的遭遇。對此,生性高傲的李白,毫不客氣地就回敬了一首詩。詩作大氣磅礴充滿自信,一開篇就驚世駭俗,令人嘆服。這首詩就是《上李邕》。上李邕 李白(唐)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 李白鬥酒詩百篇,醉後卻臉面丟盡,一世英名盡毀
    01李白好酒是出了名的,這個唐朝最具個性最有才華的詩人,他的前半生沒有什麼爭議,才華橫溢、英氣勃發。但他的後半生卻因為酒鬧得一地雞毛、狼狽不堪,就連他的死也是因為酒,至今都有兩種說法,沒有定論。李白生於公元701年,正是大唐由盛轉衰的年代,可謂生不逢時。
  • 一首大鵬賦擁有壯志,一首上李邕灑脫回應,誕生神鳥般的宏圖
    閱讀過詩仙詩歌的朋友們,體會到他在詩詞世界裡是個足夠灑脫的人,每一個詞彙、每一個句子都像是重新賦予的生命,在寫作詩歌上的能力更是非常的有天賦;加上李白是一位喜歡自由而浪漫的人,所以詩歌裡會散發出一股豪放瀟灑的風氣,在小編看來,李白寫的好幾首詩都是後人該好好誦讀的好作品。
  • 李白拜謁官員遭冷眼,遂寫下一首詩,霸氣回應,差點把人家氣暈!
    正因為受到如此高規格的待遇,促使李白在青年時期就十分自戀,這種自戀繼而發展成一種自信,但凡有誰敢冷眼相待,必定會刺傷詩仙那根「自信」神經,不寫詩懟你個體無完膚,不肯罷休!這個青年正是李白,而那位老者便是渝州刺史李邕,一位大唐官員,也是一位飽學之士。顯然,作為官員的李邕,對這個不拘禮節,放言高論,自信滿滿的青年李白,表現出極度地不友好。而李白此行的初衷,卻是想來拜謁李邕,期望得到賞識,沒料到竟遭遇了冷眼相待。自信,自戀,甚至有些自負慣了的李白,哪裡肯就此甘心?於是,幾天後一首豪情萬丈的詩,便擺在李邕面前。
  • 詩仙李白是真正的命理學修真學高手
    在中華道家修煉層級裡、在返回故鄉的修行者中,修煉有成的人物,被稱為仙或仙人。根據修煉的不同,仙分為五等,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和天仙。這個謫仙人是說李白本已是仙,被貶下凡了。真相卻是李白和賀知章等人一樣,都是未成大道的輪迴修煉者,當時社會稱呼李白為謫仙人,就是真實情況的客觀反應,也就是說李白確是仙人,這裡要恭喜地球人,瞎矇對了。遺憾的是,李白終究在「李白」這一世並未得道。
  • 李白託關係時寫的一首詩,開篇14字就氣勢磅礴,流傳千古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孔子都說後生可畏,大丈夫不能輕視年輕人啊!這裡"宣父"指的是孔子,因為唐太宗在貞觀十一年(637年)時詔尊孔子為宣父。《論語·子罕》中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 李白青年時期所作的一首詩,開頭一句就千古名句,令人振奮
    不過李白受輕視後,寫了一首詩回敬李邕,開頭第一句就成為傳唱千古的名句。且先來欣賞這首《上李邕》:上李邕唐·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李白當時正值青年,初出茅廬拜謁李邕時,卻因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縱談王霸,使得李邕不悅。加上李邕為人自負聲名,對待年輕後輩的態度頗為矜持,甚是輕視。李白大為不滿,臨別之際寫下了這首毫不客氣的詩《上李邕》。這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李白以傳說中的鯤鵬自比,乘風而起,扶搖展翅,直上九萬裡長空!
  • 年輕的李白遭人輕視,於是毫不客氣回敬了一首詩,開篇就驚世駭俗
    就連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在年輕時也有過被人輕視的遭遇。 對此,生性高傲的李白,毫不客氣地就回敬了一首詩。詩作大氣磅礴充滿自信,一開篇就驚世駭俗,令人嘆服。這首詩就是《上李邕》。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詩題中的李邕曾於開元七年(即公元719年)至九年(即公元721年)前後任渝州刺史。
  • 詩仙李白年輕時寫的一首詩,狂放不羈,56字寫盡他的自信與傲慢
    杜甫作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對現實生活的生動記錄,而李白則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詩上天入地,他的想像力汪洋恣肆,如大江大河,奔湧不息,令人讀來心潮澎湃。李白的性格極度張揚,和他寫的詩一樣,在當時讀李白的詩就像飲了一杯烈酒,火辣辣地刺激著人的神經。
  • 李白最接地氣的一首詩,寫盡民間疾苦,風雨飄搖中的大唐令人唏噓
    不過大家普遍都有一個印象,就是李白的詩很高很遠,就像天上宮闕充滿仙氣,如《夢遊天姥吟留別》;而杜甫的詩則是充滿人間真味,如三吏三別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以大家普遍認為李白似「謫仙人」,而杜甫就在眾人之間。但李白有一首詩,是他最接地氣的一首詩,寫盡民間疾苦,風雨飄搖中的大唐令人唏噓,就是這首《豫章行》。
  • 李白拜訪高官碰了一鼻子灰,寫下一首詩回敬對方,句句寫得很張狂
    那李白的詩有一些寫得很是直白,讀來更是朗朗上口,雖然他的作品比較直白,但是同樣的意境高遠,充滿了詩情畫意。其實李白的官除了表現在他的生活中外,那在他的作品中,也是處處能夠看到他的狂氣,例如他的這首《上李邕》,便是一首很張狂的詩作,寫這首詩時,李白還是一位無名小子,剛剛出道,他路過渝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於是他順道拜訪了渝州刺史李邕,但是由於李白不受禮節,放蕩不羈,並且還在李邕面前誇誇其談,這使得李邕心裡很不爽,為此李邕也沒有給他好臉色,所以李白的這次拜訪,其實是碰了一鼻子灰,不過他事後寫下這首詩回敬對方
  • 李白開篇十四字豪氣沖天,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上李邕》——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李白的名氣,不用在下說大家都知道,他流傳在世的詩詞,豪情萬千,盪氣迴腸,壯志凌雲。清高的性格讓李白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汙。早在青少年時期,李白就創作出了一首豪氣沖天的詩,這就是《上李邕》,讓我們細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