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李白好酒是出了名的,這個唐朝最具個性最有才華的詩人,他的前半生沒有什麼爭議,才華橫溢、英氣勃發。但他的後半生卻因為酒鬧得一地雞毛、狼狽不堪,就連他的死也是因為酒,至今都有兩種說法,沒有定論。
李白生於公元701年,正是大唐由盛轉衰的年代,可謂生不逢時。雖然安史之亂讓整個大唐的歷史蒙上了情慾、骯髒、外戚的灰塵,但生於亂世的李白之才情,無疑是這段灰色歷史的一抹亮色。
年輕時候的李白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真實的寫照。李白這個時期的詩,正如一杯烈酒,是放縱、肆意、衝動和目空一切的,也是把詩的語言發展到最精到、最嫻熟、最大膽、最醉心的高光時刻。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才華橫溢的李白一直在官場和事業上有遠大的抱負,心高氣傲的李白一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不屑,但在現實面前,屢屢碰壁的他不得不接受接受成為楊貴妃身邊的文化玩臣的命運,成天聲色犬馬、酒醉飯飽,只要寫出來的拍馬屁的詩歌能贏得美人一笑,任務就算完成了。
02
活色生香的後宮生活讓李白更精於馬屁之術,他更加渴望權力,更加追逐功名。但詩人骨子裡面的輕佻還是暴露了,居然敢酒後戲寵臣高力士,最終被李隆基逐出皇宮,從此詩人浪跡天涯、隱居世間。真是成也為酒,敗也為酒!
如果李白承認自己不是當官的料,從此潛心詩歌辭賦的創作,或許我國歷史上將會出現一名成就無人可企及的巨匠。如果他向王維學習做佛系詩人,死心塌地做一個行走江湖、雲遊山人、業餘道人,或者做一個大眾情人,那麼他的人生會和酒一樣會五光十色、飄飄欲仙。
但心存不甘的李白還是陷入了帝王權力寶座的爭奪漩渦,一下子跌入了人生的低谷,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
因為支持永王李璘向已經繼承皇位的哥哥李亨發起帝位之爭,李白被以叛軍之名投入大獄。雖然請託昔日好友大將軍郭子儀、淮南節度使高適幫忙,希望皇帝李亨能夠念其有才,識才所用而從輕發落。
但在皇帝和高官眼裡,才華橫溢的詩人和搓背擦澡的太監並無太多的區別,都是無聊時候逗開心的下人。皇帝李亨對自己的弟弟李璘可以放一馬,但是吹鼓手李白依然以叛軍罪名被流放夜郎。
03
《舊唐書》這樣寫到:「永王叛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死於宣城。」官方史料對李白之死並沒有同情,一句「飲酒過度、醉酒而死」為最後的蓋棺定論。
好在李白的同行沒有這麼絕情,大家認為李白一生好酒,他的酒量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縱然赦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但因此而醉酒而亡畢竟不那麼光彩。
宋梅堯臣在《採石月下贈功甫》中說:「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李白在江中的小船上飲酒,微醺之中看到月亮居然懸掛在清澈的江水之中,距離自己是那麼近,以為水中月是天上月,就翻身下去摘月了。
蘇東坡曾有一首贈潘谷的詩這樣寫到:「一朝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這個說法更加浪漫一些,符合李白奔放豪爽的性格。李白看到江上的月影,以為是九霄雲外的天庭,有使者來接他上天,於是就上前迎接,躍入江中,一去不回。
04
李白的死,毫無疑問與酒有關。但是否因醉酒而亡,官方和民間有了不同的看法。隨著時間推移,這已經是沒有定論的懸案。或許,我們能夠從李白一生中最後的一首詩中找到一些答案。
這首《臨路歌》經過考證,應該是《臨終歌》,此詩是李白的絕筆,可以看作是詩人對自己一生懷才不遇的總結。詩中有回顧、有寄託、有希望,有豪情、有感慨,也有悲哀,是充滿激情與浪漫、感傷與遺憾的一首詩: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一輩子把自己視為展翅高飛的大鵬,恨不能時刻遨遊長空、遙望千裡,但現實的沉重卻讓他很難起飛,更難飛得很高。想做大鵬的詩人,終究成了一隻魚,潛入江中與這個世界永別了。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既然這個世界是如此的骯髒,我上不了天,就入水吧!至於為什麼要做這樣的選擇,是不是因為醉酒,已經不再重要!
至於我,更願意相信李白是追隨夢想而離去的!因為:人生沒有完美,但再不完美的人生也應該有夢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