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為後世留下了太多浪漫的詩句,天馬行空的意境中,他的一生也雋永而飄逸。就連李白之死,也堪稱古今最為詩意的人生結局。水中撈月——生來縱情詩與酒的天才,終於還是歸於水和月。然而,這果真是他最後的歸宿嗎?
一代詩仙的死亡之謎
「採石月下聞謫仙,夜披宮錦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皓月當空,江水如銀,泛舟而行,酒醉的詩人為美景所醉,伸手去碰觸水中的月影,卻飄飄然落入水中,與明月、清輝融為一體。似乎只有這樣的消逝,才配得上「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一代詩仙李白。
千百年來,人們以這樣的方式詮釋李白之死。
然而,藝術化的想像固然美好,卻不能代替歷史的真相。縱然被尊為「詩仙」,李白仍是常人,「水中撈月」的傳說一直讓後人難以信服,李白之死也成為後人追問的千古之謎。
唐代是一個盛產詩人的朝代,也是一個詩人「離奇死亡事件最多的朝代。王昌齡被人謀害,王勃受驚墜海,盧照鄰投水自盡,駱賓王則是生死不明。
李白之死也未能逃開這個「怪圈」,歷來說法不一,爭論激烈。
關於李白的死亡真相,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飲酒過度而死,二是身患重病而死,三是撈月溺水而死。
第一種說法記載於《舊唐書》,「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唐代詩人皮日休在《七愛詩》中也寫道:「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現代作家郭沫若更是以此為據,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考證出「腐脅疾」是「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這是關於李白之死最有說服力的正史記載,後來的學者大多採納這一說法。
第二種說法也有歷史考證。李白的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撰寫的《草堂集序》中說「公又疾亟」;唐代詩人範傳正說他「盤桓利居,竟卒於此」;與李白有過交往的劉全白也說「偶遊至此,遂以疾終」。至於李白患的是什麼病,這種說法就沒有詳細解釋了,只是說李白61歲時請纓殺敵,因病半途而歸,第二年病死。由此可見,第二種說法與第一種說法較為類似,很可能也是指李白飲酒過度而患重病致死。
第三種說法則見於文學筆記和歌詠傳說,聽起來更像天方夜譚,但符合李白一生的性格和作風。也許正因如此,這種說法的傳播最廣,影響最大。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說:「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李白在當塗採石因醉泛舟於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根據「水中撈月」的傳說,後世文人畫家創作了不少相關題材的作品,「捉月亭」、「醉月亭」等建築也相繼出現。更加離奇的是,有人把「撈月」和「騎鯨」聯繫起來,說李白是「直駕長鯨歸紫清」,活脫脫把李白描述成一個「謫仙人」。
「謫仙人」的坎坷仕途
一代詩仙的三種死法,無論哪一種,都與醉酒有關。而李白的嗜酒成性,又與他一生坎坷的仕途緊密相連。
遍覽群書、週遊山川的李白,並非從一開始就篤定做一個狂放不羈的詩人。他在青年時代懷有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渴望在仕途上有所發展。
當時,唐朝推崇道教思想,招攬了一批隱居深山的「隱士」。這些「隱士」之中,有很多是假扮清心寡欲,等待朝廷召用的,李白也走了這條「終南捷徑」。天寶元年(742),由於玉真公主的舉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獲得政治出路的李白激動不已,留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言壯語。然而他並未料到,等待他的卻是兇險的政局和一生的失意。
天寶年間的玄宗朝已不是高度繁榮的開元盛世,唐玄宗沉迷於歌舞昇平,長期不理朝政。
李白入京後,成為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除了寫寫歌功頌德的詩文,就是填填風花雪月的豔詞,其中就有為楊貴妃所寫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李白日漸認識到自己離最初的政治理想越來越遠,開始縱酒買醉,也逐漸顯露出狂放的詩人性格。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李白自恃才高,讓楊貴妃為他磨墨,高力士為他脫靴。關於其中因由,有不同版本的傳說。或說唐玄宗愛李白詩才,李白便恃才放曠,要求楊貴妃為他磨墨、高力士為他脫靴,他才肯寫詩。然而根據李白當時的真實地位,這種可能性很小。也有傳說,唐玄宗與李白對飲,兩人都喝醉了,李白便借著酒興要高力士為他脫去靴子寬鬆一下,唐玄宗隨口就下令了。
還有說法是,一個小國呈送文書給唐玄宗,然而這個國家的語言文字除了李白再無一人通曉。這時李白便提出了上述要求,唐玄宗無奈只好答應。
無論哪種情形,高力士為李白脫靴一事是確實有的,高力士也因此懷恨在心。
相傳高力士為報復李白,便想方設法在楊貴妃面前進讒言。李白曾為楊貴妃寫過一首詩:「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這是用「可憐飛燕倚新妝」來讚美楊貴妃的美貌,說楊貴妃堪比漢代美女趙飛燕。高力士卻故意歪曲李白的意思,對楊貴妃說:「趙飛燕出身卑微,得到漢成帝的寵愛後又得意忘形,恃寵而驕,最後還被廢自殺。她雖然貴為皇后,但名聲太差,李白用趙飛燕來比您,實在是卑賤至極啊。」楊貴妃聽後非常憤怒,從此更加阻撓李白的為官之路。
李白的行為作風不僅得罪了當權紅人,也逐漸遭到同僚的詆毀。他僅在宮中待了不到兩年便被「賜金放還」。
詩與酒的完美結合
離開長安後,李白越發沉迷於詩酒,整日揮灑詩情,大醉而歸。政治上遭遇挫敗之後,李白的詩風反而更加成熟,個性的張揚也臻於極致。在酒酣之際,李白創作出了一批流傳千古的詩篇。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膾炙人口的《將進酒》是李白飲酒詩的代表作。詩中雖暗含了李白借酒消愁的痛苦,但仍不失豪邁、豁達的情懷,反而讓人越發感覺到李白奮發積極的人生態度。藉助於酒,李白不僅獲得了作詩的靈感,還獲得了超脫於人生際遇的灑脫。
後人統計,李白直接寫酒的詩便佔據了他所作詩歌總數的1/4,在酒醉時寫的詩更多,無怪乎留下了「鬥酒詩百篇」的美談。《月下獨酌》、《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客中行》等都是詩與酒的完美結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千古名句。
然而,遊歷山川多年的經歷並沒有完全泯滅李白的政治理想。他仍然關心國事,對入朝為官抱有一線希望。安史之亂後,永王李璘邀請李白加入其幕府。李白懷著消滅叛亂,為國家太平、百姓安定獻力的天真幻想接受了邀請。不料永王不久觸怒了唐肅宗被殺,李白也因此入獄,後來被流放夜郎。這次重大挫折對李白之死造成了直接影響,他被赦時已經59歲,晚年在江南一帶流落,終於鬱鬱而終。
一生落魄、醉酒而死,這是李白的死亡真相。
然而,或許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因此,人們寧願相信在那個明月清輝的江上,「謫仙人」的靈魂乘風歸去……
實習編輯: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