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十年代,我們這些農村娃改變命運最好的方法就是考上大學

2020-12-18 四川曹先生

彈指一揮間,初中三年轉眼就結束,自己也成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小青年。我的高中是在我們自貢的一個縣中學上的,但不屬於那種省的重點中學。初中畢業的時候因為報考了縣師範學校,而省重點中學和師範不能同時報名。師範沒考上,分數達到重點中學的錄取線,但是也不能被錄取,只能退而求其次讀縣城裡面的另外一所高中。

在讀高中以前,我基本都是生活在農村,縣城裡沒有去過,就市裡面去過一兩次。這次去縣城裡讀書,就跟劉姥姥逛大觀園一樣,感覺一切都非常新鮮,一切都非常的好。高樓聳立、人多、車多、店鋪多、吃的東西多。晚上更是燈火通明,不像農村一到天黑就伸手不見五指,簡直讓人流連忘返。

到學校報名以後就是分宿舍,一個宿舍住八個人,都是來自我們縣的各個鄉鎮。宿舍正對著新教學樓,是以前老的教室改建的,磚還是以前很老的青磚,一共兩層,全是男生。女生在另外一棟宿舍樓,離我們那裡有幾百米遠。

我們學校在縣城的西邊,跟我說的那個重點中學只隔一條街,因此周邊的人氣非常不錯,尤其是茶館和錄像廳。

九十年代的時候,不論是鄉鎮還是城市,錄像廳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地方。那時候閉路電視還沒有普及,電視節目也少。尤其是港臺的明星演的一些電影,在家裡的電視上根本就看不到。那錄像廳就成為了看港臺電影,看港臺明星最好的地方。我也是在這裡認識一眾港臺明星,最終成為了他們的鐵粉。

縣城離我家比較遠,坐車需要一個多小時,還要走幾十分鐘的路。因此,我不是每個周末都回家,而是一個月回家一次。那周末兩天的時間怎麼打發呢?說實話,我不是那種特別愛學習的人,只要完成自己的作業就好了。不像有的同學,一有時間就泡在教室裡看書做作業,非常用功。

我周末的時候一般就是跟要好的幾個同學一起到縣城裡逛逛,或是到學校旁邊的錄像廳裡看錄像。最瘋狂的時候,我們從周五晚上一直待到周日的白天。累了困了就在凳子在小睡一會,餓了錄像廳裡提供吃的。

說實話,那時候的我們就跟十年以後那幫泡網吧的人一樣,感覺有點人不人鬼不鬼的。這也是因為以前從來沒有這樣放縱過自己,也沒有機會放縱自己。農村沒有那個條件,天天在父母身邊,也沒有機會。現在既有條件又有機會,就徹底放飛自己了。這也是高中的時候成績上不去,最終沒能考上理想大學的一個重要原因。自己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以後沒有了束縛便沒有了自覺性,自我釋放了。現在想想真的有些後悔,浪費了大好的青春時光。

在當時的社會,尤其是我們那些來自農村學生,高中生涯是我們改變命運最好的機會。如果高中畢業未能考上大學,那就只能回家種包產地,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如果考上了大學,那就是烏雞變鳳凰,一輩子跳出了「農門」。

相關焦點

  • 那些考上重點大學的農村孩子,過得怎麼樣了?網友:教育改變命運
    那些考上重點大學的農村孩子,過得怎麼樣了?網友:教育改變命運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的差距顯而易見,不管是眼界、知識還是對於未來的規劃,城市孩子都更勝一籌。為了縮小這種差距,我們寄希望於教育,借高考改變命運。
  •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專生,真的很牛嗎?
    甚至比現在考上清華北大都要來得高興、更加自豪,畢竟,能考上的鳳毛麟角,都是頂尖高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百廢待興之時,各個行業開始起步。那時候,中專生就是時代精英的代名詞,因為那時候國家對於中專生是包分配工作的,考上就是鐵飯碗,是無數初中生爭奪的焦點。那時候成績拔尖的,大多數都會選擇報考中專(中師),以獲得一個穩定的工作,叫「吃國家糧」,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學生,考上中專(中師),就能一紙改變命運。所以,成績最優秀的初中生,多數都去上了中專,往往考不上中專(中師)的,才會去讀高中,再努力考大學。
  • 八九十年代初中中專生有多厲害?高燃中專畢業複習半年考上清華大學
    在八九十年代,相對於高中考中專來說,初中畢業考上中專的人更被人看好。因為高考考上的學生,前面有本科和專科,之後才是中專,能考上中專也算不錯的成績了。但是初中畢業上中專的大家覺得更厲害,因為他們是初中生中成績最好的一拔人,考不上中專後才去上重點高中。
  • 農村出身的學生考上普通二本,能否改變命運呢?越努力越幸運
    「我是一名農村地區的二本生,請問農村出身的學生考上普通二本,能否改變命運呢?」有人問。農村出生的學生考上普通二本,我覺得完全有希望改變命運!農村的學生在學習天賦方面不一定會輸給城市的學生,但在享受的教育資源方面和城市的學生相比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作為農村的學生,如果能考上二本,我覺得這種學生是相當牛的。據我了解,在農村學生當中,能通過中考考上高中的比例並不高,而能考上本科的就更加少了。至於那些能考上頂尖985大學的農村學生,更是人中龍鳳一般的存在。
  • 「砸鍋賣鐵」供娃上大學,農村父母為哪般?老農:不讓娃吃二茬苦
    在上大學這個事情上,由於目前的大學基本都不包分配,只有少量的軍校、警校還繼續包分配,不過很多農村父母還是依靠自己打工或者種植農副產品、養雞養豬供娃上大學,在小編70後這一代,由於很多高校還包分配,所以那時候的父母掛在嘴邊最常見的一句話,「砸鍋賣鐵」都要把娃供養上大學,因為我們是農村出身
  • 機會雖多,但高考仍是改變的最好機會
    在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雖然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但是高考依然是最好的選擇。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人生路徑,依然是最高效最直接最便利的機會。現在的人很難想像到1977年恢復高考後,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現在的人也很難體會得到,當年恢復高考後,參加高考的那些人在當時是何等心情,也許他們懷著一顆激動和不安的心,焦灼的在等待命運的改變。畢竟在那個年代,能夠改變命運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
  • 高考改變命運?錯!改變命運的是一本
    我們當年念書的時候有個詞很流行,叫&34;。什麼意思?就是農村的孩子要好好讀書考上中專或大學就有機會當公家人吃財政飯。從此擺脫農民身份變成幹部或工人。這是我小時候讀書時家長老師講的最多的話,我們這些無知小兒就是靠著這個信仰努力學習考上高中考取大學。
  • 重點大學用改變命運吸引學生,普通大學用什麼吸引學生?
    與八十和九十年代不一樣的是,現代家庭貧富差距很大,有的家庭父母已經是重點大學畢業工作很好,成為官員、醫生、科學家;有的收入很高成為老闆。因為普通大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大,很難找到好的工作,甚至有很多大學生收入還不如送外賣和進工廠的高中生。即便有些許能找到好工作,改變了命運,但對於基數很大的普通大學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這種所謂的好工作也只是相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要思考:大學到底能給我們什麼?
  • 普通人改變命運的3個方法,用好任何一個都可實現階層跨越
    一、最穩的方法——教育雖然在這個大學生過剩的年代,會出現很多「文憑無用論」的觀點,說什麼碩士都去送外賣了,博士去賣豬肉了。但不可否認,靠文憑來實現階層跨越,仍然是大多數出身底層的孩子最簡單、也最靠譜的途徑。再說在大學教育逐漸大眾化的年代,如果你連一個基本的大學文憑都沒有,還怎麼混?
  • 12年了,那個背母上大學的農村孩子,知識改變了他的命運了麼?
    考上大學是每一個考生的夢想,大學是很多學生改變自己命運的一個階段,尤其對於一些比較貧苦的家庭,能夠考上大學是非常的不容易。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個千裡背母上大學的農村孩子劉秀祥,他在4歲左右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母親也因為受打擊精神上出現了問題。
  • 高考真能改變命運嗎?我問了5個不同年代的「往屆生」|原創
    我好奇的是,當這場生命中最重要的考試過去之後,還有人在多大程度上相信「高考改變命運」?「高考改變命運」,這句話對每個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麼?高考來臨之際,新周刊APP記者把這個問題,交到了5位不同年代的「高考往屆生」手裡。他們有的已經頭髮花白,有的還未走向社會。
  • 2020年高考開始了,你對高考改變命運怎麼看?
    現在社會上一直都在說「高考改變命運 ,要抓住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我贊同這個說法,有人說你太迷信了,都什麼年代了?還相信命運?考不上大學的人也能成才,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人多了去。高考只是改變命運的其中一個途徑,只不過這種途徑比較大眾化,是更多人認可,更加便捷的,是普遍家長所期望的重要途徑。我不否定排除高考就沒有其他改變命運的途徑了。高榜得中也罷,名落孫山也罷,高考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只是增加了一個學習更加專業知識的機會。
  • 12年前「背母上大學」的農村娃,如今咋樣了?
    很多人都計劃好了旅遊、大學自由自在地玩耍,再也不用整天坐在教室裡刷題……而在12年前,同樣有一位即將踏入大學的農村娃,除了沉重的行李,他還帶著自己的老娘。而這位農村娃不僅沒有抱怨,反而親自承擔起這個責任,「千裡背母上大學」,在畢業後他選擇的道路同樣令人敬佩。他活成了一束「光」!
  • 農村孩子考上二本大學是什麼水平?老師:看這些數據,你就明白了
    昨天和一個朋友聊天,聊到了一個同學,農村家庭出身,一個當你考上專科,然後通過專升本、考研,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學,畢業後進入北京某地的法院工作,找了個家庭條件不錯的對象,在北京市裡的中心區域買了房,落了戶口,成了北京人了;她弟弟高中畢業後沒有考上大學,然後選擇復讀考上一所大學,之後考研究生
  • 在農村有一個強悍潑辣的母親,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
    在農村,如果一個家庭有一個明事理、強悍的有點霸道的母親,一個孩子相對就容易成才一些。在前後幾個村莊上,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或者即使沒有讀書成功,通過其他通路成功的)道理也基本一致。分享兩個我知道的強悍的母親,帶著孩子在教育上獲得成功的案例。
  • 楊東平 | 農村學生究竟如何改變命運?
    雲南麗江市的張桂梅校長「乞討」辦學,改變山區女孩命運的事跡同樣感動中國。他們的崇高精神和道德人格,繼承的是千百年來國人崇文重教、造福鄉裡的文化血脈;他們所彰顯的教育家精神,是中國教育現代化最重要、最短缺的文化資源。他們在貧困地區支教辦學的實踐,也提供了不可多得、值得認真解讀的農村教育樣本,使我們去深入思考基礎教育的價值和功能,以及如何改變農村教育、如何幫助農村學生改變命運。
  • 農村娃二狗子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意義
    我們設想一個故事。聰明的二狗子是個農村娃,從小學習不錯,考上了縣裡的重點高中,但在高中階段階段,二狗子覺得自己更喜歡當職業農民,就可以報考職業本科院校,在職業本科院校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在職業院校合作企業裡實踐,獲得一些小小的成果,想繼續深造,他又考上了一所著名農業大學的研究生,成為一名既有實踐能力又有科研能力的農業專家
  • 「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是,人類的智慧和能力
    知識改變命運是我們從小到大都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我們都深信不疑,因為這句話確實是改變人生的一個道理,而且也誕生了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很多人都在疑問,我擁有了很多的知識但為什麼不能獲得成功呢?首先我們要把知識和智慧分開,你得到了知識但不一定能夠得到智慧,你所擁有的知識到底算不算一種能力,這就看你自己的選擇了。在現在這個網絡發達的年代,知識的獲取方法變得更加快捷,你所想要解決的事情都能夠從網絡上尋求答案,解決問題。你覺得你自己得到了答案,獲得了知識,但是你沒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能力,只是一味地尋求結果,那麼到最後你獲得的只有那些知識,而沒有得到智慧。
  • 考上清華也算「考砸」?高考改變命運,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和高考掛鈎的,是教育公平、跨越階級、改變命運等等,牽動著整個社會的重磅詞彙。可是,「讀書改變命運」,這句話放在今天,還能叫得響嗎?擴招前後五年,城市戶口中切實「受益者」的比重為17.49%,高於了農村戶口中切實「受益者」的12.8%。2010年的研究顯示:擴招前,城市小孩上大學的機會,是農村小孩的3.4倍;而擴招後,這個數字擴大到了5.5倍。
  • 農村娃因「高考移民」被大學清退,後逆襲為教授,高考公平受關注
    我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當年,身為農村娃的我知道要「跳出農門」有多難,「唯有讀書」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高考是最公平的,它拼的是實力而不是背景,許多農村考生對此堅信不疑、「十年寒窗」的艱辛或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