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國所在的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口鎮北山陽小學,是全區規模較小的完全小學之一。學校只有9名教師、51名學生,小規模、微班級,是名副其實的「麻雀小學」。管理這樣一所學校,劉世國既是校長又是校工,既管業務又幹雜務,幹則主動,缺則補位。看他風風火火的勁兒,師生們稱他為「管事的」。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校雖小,辦學同理。」談起學校管理,劉世國頗有感觸,無論什麼學校,都應堅守育人為本、質量為先、安全為天。
幹事才能管事
從副職到正職,劉世國信奉一個理:幹事,才能管事。此前,他在陶鎮小學當業務副校長,主動上研討課,帶頭搞教研,「帶著幹,學著研」是他的口頭禪。就任北山陽小學校長兩年多,他還是那脾氣:帶頭實幹、服務為先。
不像大學校講究分工負責、扁平化管理,「麻雀小學」的教學分工、常規管理、迎檢準備、後勤保障的千條線,全由他一根針。「單說教學分工,不帶頭咋行?去年新學期,一名教師調整到其他學校,『一個蘿蔔一個坑』,誰來頂替可讓俺犯了難。」劉世國說,青年教師蘇老師任教三個年級英語學科,讓她再兼任她陌生的數學學科,肯定有難度,怎麼辦?他自己先破題,承擔起一年級語文、音樂、地方課程,再追加三至五年級的信息技術的教學任務,課時數遠超一般教師。蘇老師被劉世國的熱心與擔當所感染,欣然接受了兼職分工。她既教英語,又教數學,得空就向老教師「取經」,教著教著,她成了學校業務嫻熟的骨幹教師。
「教師人手少,平時上課一人一攤子,怎麼搞好教學研究呢?」日有所思,行有所效。劉世國立足實際,倡導教師搞即時性交流:有問題議問題,有經驗說經驗。美其名曰:辦公室「拉呱式」教研。「這種教研隨時可以進行,同班級教師可就輔導學生講策略;不同年級、不同學科教師可針對預習、小組合作、習慣養成等學習模式談體會、議方法。課間飯後,你一言我一語,隨時談、及時議。」劉世國侃侃而談。
劉世國保持著走進學生教室、教師辦公室的習慣,隨時提出發現的問題,及時與教師交流共勉。「這種『拉呱式』教研,不佔用上課時間,抓問題、奔主題,大伙兒都樂意談、願意研。」數學教師李明先說。
不看廣告看療效
隨著城鎮化建設加快,位於城鄉接合部的北山陽小學生源流失不可避免,從200多人縮減到現在的51人。「穩住生源,辦好家門口的學校」成了劉世國迫在眉睫的「管事」要義。他帶領教師按照「讓現有的學生得到更好發展,讓更多家長信賴學校」的辦學目標,培養「厚德如山、陽光智慧」的學生。他常說:「不看廣告,看療效。只要學校辦得好、質量高,咱就不怕生源少。」
劉世國平時喜歡信息技術,他藉助網絡資源平臺把藝體課開足開全開好。沒有足夠多的專業藝體教師,他就把各年級平時上藝體課的精彩場景錄下來,做成視頻分學段使用。社團活動空白,他就自學口風琴,硬是帶出一支40多人的口風琴樂隊。在劉世國的帶動下,老師們集思廣益,諸如悅讀節、體育運動節、春遊踏青、慶六一匯演、秋季遠足、慶元旦迎新聯歡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次第開展起來。家長們看到村小的變化,稱讚不已。
有家長反映「孩子管不了,管不好」,劉世國就帶領教師通過家長會、個別交流、網上學校、微信推薦等方法,向家長傳播科學家教思想。他利用「家校幫」平臺,即時評價,及時推送學生的在校表現、學習狀況、學業水平、活動開展情況。「該表揚就表揚,該鼓勵就鼓勵,該提醒就提醒。」一段時間下來,家校合作呈現良好態勢。
村小學生習慣養成差,劉世國通過持續跟蹤觀察,得出了「學習習慣與學業水平成正比」的結論。他通過「家校幫」中的「習慣養成」模塊,在學校推行「21天好習慣養成計劃」。他從自己任教的一年級開始,首先把「書寫」習慣培養作為學校的重點課題。引導教師、家長隨時把學生在校、在家寫字的圖片上傳平臺:寫字「三個一」,正確的筆順結構。家校一體,寫一手好字成了自覺習慣。他借鑑央視《朗讀者》節目樣式,帶動師生、親子朗讀,促使學生「用普通話有表情地朗讀」。
一個習慣一個習慣地抓,訓練一個習慣成一個習慣,村小與51個家庭結成「習慣養成共同體」,互學共進,腳踏實地。
有事商量著辦
劉世國自己主動兼課,還保持兩個「經常」。
一是經常進教師辦公室,主動與教師商量學校教育的事兒。清明節期間組織的「緬懷革命先烈 穿越幸福之門」社會實踐,源自他與老師們的商量:路線選擇、誰帶隊、誰主持,怎樣了解先烈事跡,如何體驗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村子的發展——一份翔實的活動方案在集體商討中形成。通過跑教師辦公室,意見建議、一個個好點子隨之而來,由此還得以知道工作上的得失錯漏,這又為他更好地開展工作提供了方向路徑。
村辦村小,有事跑村委。劉世國的第二個「經常」是跑村委:匯報工作、交流問題、商議學校發展大計。每年暑假前,他會梳理校舍安全隱患向村委匯報,校舍往往能得到及時的修繕。比如校舍前出廈裂縫、瓦面漏水問題,他請村幹部到學校察看、逐一商議、當場拍板。學校大門鏽蝕破損,村裡提供資金給換了更大氣的新門,村委每年還給學校送煤5噸,解決學校冬季取暖燃煤不夠的問題。
村委印發公開信向全體村民通報學校發展業績,學校利用新聞媒體宣傳村裡的重教之舉……劉世國用這樣的商量,贏得了村委支持,贏得師生、家長的信賴。
「學校規模有大小,優質育人才是好。」談及村小的未來,劉世國信心滿懷,他要帶著師生把村小辦得有質量、有魅力,在鄉村振興上注入教育力量,書寫教育人的情懷。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教育和體育局)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22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