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活著都應該有意義,這個意義能夠支撐你每天快樂的活著,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每個人的童年裡都有一個頂尖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乖巧好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嚴謹完美,做事一絲不苟。李攀就是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海外取得博士後,回到同濟大學任副教授,立志投身科研,在實驗室中打拼自己的未來。殊不知,他人眼中光鮮亮麗的她,一度在工作生活中迷失了自我。
幫助她走出困境的,是猶太作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李攀翻開她的這一本藏書,空白處密密麻麻寫著諸多自己的讀後感。「快樂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一遍、兩遍、三遍……慢慢地,李攀放下了自己身上「別人家孩子」的標籤,不再關注名聲、功利,不再隨波逐流,而是追問內心,活出更大的意義、尋找自身更大的價值。
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感興趣的科研。李攀開始關注環保領域,主攻微納米氣泡在環境領域的應用。這項技術的研發可以幫助家庭減少洗潔用品的使用,減少對環境的負擔,也能迅速改善河道黑臭現象,幫助恢復水域自淨能力。李攀喜歡把自己也比作這些小氣泡,做好一個小氣泡該做的事,給他人帶來幫助,收穫屬於自己的那份快樂。
「每天活著都應該有意義,這個意義能夠支撐你每天快樂的活著,是件很美好的事情。」閱讀幫助李攀走出了低谷,讓她找到了內心的指引。對於生命意義的思索,道阻且長,閱讀能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世間萬物,優化思維方式,重新思考自己的追求與未來。
關鍵幀: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活出生命的意義》 維克多·弗蘭克爾(看看新聞Knews記者:楊光 文字:李蔚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