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侃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國學大師,語言文字學家,字季剛,號量守居士,湖北蘄春人,生於1886年(光緒十二年),與其師章太炎並稱為「章黃學派」,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有著巨大且深遠的影響。黃侃一生治學嚴謹,讀書極多而精細,很有心得,總結他的讀書之道,可用「批註圈點精讀書」來概括。
黃侃讀書非常認真,喜歡隨手圈點,許多書都不止圈點一遍。他曾圈點《文選》數十遍,圈點《漢書》《新唐書》三遍。讀《清史稿》時,全書共一百冊七百卷,他從頭到尾一卷一捲地詳加批註圈點,絕不跳過。他曾說:「讀書貴專不貴博,未畢一書,不閱他書。二十歲以上,三十歲以下,須有相當成就;否則,性懦者流為頹廢,強梁者化為妄誕。用功之法,每人至少應該圈點書籍五部。」他如是說亦如是做。他每讀一書,一定從頭至尾,而且要標點並加批註。讀書時,必正襟危坐,一絲不苟。白天不管如何勞累,晚上照常堅持雞鳴時就寢。有時朋友來訪,與之縱談至深夜,客人走後,黃侃仍要坐在燈下校讀,讀完才就寢。黃侃讀過一部吳承仕的《經籍舊音辯證》,上面和作者商榷的批語就達400多條。他的再傳弟子、古代文史學家程千帆曾讚嘆,經黃侃所批點的《十三經註疏》《史記》《漢書》《新唐書》等書,精義紛呈。
當代學者陸昕曾在《聽祖父講名士黃侃趣事》一文中,詳細記錄了祖父陸宗達(黃侃的學生,著名語言學家、訓詁學家)回憶黃侃讀書的故事:「季剛先生愛遊玩,有時白天我陪他逛名勝,作詩填詞,晚間一頓飯直吃到半夜十一二點,我回家時已是滿地月光寂無人聲。我就想,季剛先生恐怕也累得夠嗆,現在是倒頭便睡了吧?結果第二天一早八點時我到他家去上課,他桌上已經有好幾卷書全部用墨筆細細地批點圈閱過了,所以我總疑惑他不睡覺。後來我才慢慢了解到,他常常從夜半十二點開始讀書批點,直到四五點鐘才躺下,睡三四小時即起身。」祖父還對陸昕說:「季剛先生有一次閒聊時問我,一個人什麼時候最高興?我說這個最高興,又說那個最高興。季剛先生說,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什麼是呢?季剛先生一笑,說是一本書圈點到最後一卷還剩末一篇兒的時候最高興!」可見批註圈點式讀書是黃侃的一大人生樂事。
黃侃喜歡夜讀,常坐在燈下讀書,把眼鏡移到眉毛上面,很是投入。他高度近視,但能寫蠅頭小字,不論是行書正楷,行格整齊,大小均勻,甚至天地頭寫滿了,連每行夾縫裡,也批些小字。對於重要的書籍,黃侃總是正襟危坐地點讀。每次讀書之前,記下啟卷時日,讀完,再記下時日。他讀書從不只是隨便翻翻,點讀數篇輒止。他讀清代著名經學家郝懿行的《爾雅義疏》,每篇幾乎都寫得滿滿的,認為郝氏不對的地方,他就寫一條「紅勒帛」貼在旁邊。陸昕自己也回憶說:「我家藏有一部商務鉛印《資治通鑑》,上有黃侃圈點,每卷後皆記讀書時日,所圈點多有創見,發前人所未發。」黃侃讀書之精細,於此可見一斑。
黃侃這種批註圈點的讀書習慣,從不因人事、貧困或疾苦而改變。1913年,黃侃旅居上海,除夕之夜街上爆竹之聲通宵達旦,而他卻獨坐室內,精心研讀,不知睏倦,甚至臨終前,仍一面吐血,一面堅持將《唐文粹補遺》圈點批校完畢。
來源:學習時報/2015-07-16/ 第A6版面/讀書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