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一對夫婦帶著兩個孩子到必勝客吃飯。
期間,兩個孩子一直在沙發上嬉戲打鬧、來回瘋跑,沙發有點窄,離吃飯桌子也很近。
而坐在沙發對面的爸爸卻不聞不問,自顧自的吃飯,半點沒有上前制止孩子的舉動。
直到兩歲多的小女兒一個跟鬥從沙發上摔下,臉直直地磕在桌沿上,爸爸才慌忙起身抱起,看到孩子眼角流血,趕緊打車送往醫院。
萬幸的是,孩子沒有生命危險,不過看到右眼上方眉骨處縫了7針,還是讓人心疼。
令人詫異的是,孩子媽媽要求必勝客賠償一半疤痕修復費:
「餐廳的飯桌邊沿太銳利,加上之前服務員把水灑到沙發上,女兒是踩到水滑倒跌下去的,否則正常的在沙發上跑,怎麼能無故摔下來?」
新聞一出,評論區呈現一面倒的態勢,網友們紛紛批評這對父母:明明知道公共場所亂跑亂跳不對,卻不當場制止,等到出事了還想要別人承擔責任。
如此常見的推卸責任的巧妙表達方式,不就是典型的「甩鍋」嘛?
孩子走路摔跤,說是地面太滑了;
孩子成績不好,說是老師教得不好;
孩子愛撒謊,說是被別人逼的;
……
總之,孩子犯錯,不關我的事;孩子出事,別人導致的。殊不知,父母「甩鍋」才是害孩子的真正元兇。
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父母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子。遇事不甩鍋,是為人父母的基本修養。
01
父母常甩鍋,孩子不會反思自身錯誤
前段時間,有個熊孩子「大鬧」超市的事情走紅網絡。
9歲左右的男孩和媽媽逛超市,趁媽媽挑東西的空隙,他將手中的牙籤扎向多個米袋。
剛開始並沒有人注意,媽媽也沒有發現兒子的行為。
直到超市多次接到顧客投訴稱售賣的真空包裝大米出現漏氣現象,超市負責人通過看監控,發現了問題。
他們聯繫到男孩媽媽,說明情況,並希望她全額賠償孩子故意扎破的45袋大米,共計1868元。
男孩媽媽沒有批評孩子,而是第一時間護短爭辯著:「是你們的超市米袋有問題,不是我孩子的錯,你們工作人員工作不認真,監管不到位。」
媽媽的反映,乍一看是愛護孩子,可這樣的護短,真的是愛嗎?
孩子看到媽媽「理直氣壯」的樣子,是否會覺得是超市工作人員故意小題大做,而自己根本就沒有做錯?
教育學家簡·尼爾森說:「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時機,如何對待錯誤比犯的錯更重要。」
如果父母每次都用各種藉口掩蓋孩子的錯誤,用各式甩鍋推卸原本應承擔的責任,久而久之,孩子犯錯後也會找一大堆理由開脫、逃避,從不反思,更不願意看到自己的缺點,即使花巨資也不一定長教訓。
前不久,車主何先生將新買的車停放在自家門口。
車前正好有堆床墊,周圍的5個孩子就藉由床墊輪番爬上車子,從車前蓋跑跳至擋風玻璃,再蹦上車頂天窗,隨後再蹦下去。
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反覆玩耍蹦踏,導致車子機擎蓋、玻璃、天窗全部壞掉。4S店定損後的清單顯示,維修費要10640元。
這次是花高價維修,下一次如果是遇到危險,應該怎麼辦?
美國科學家Randy Pausch說過:「教育者所能給予的最好禮物是讓一個人學會自省。」
聰明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不是一味地往外甩鍋、一直地抱怨不休,而是幫他擦掉鏡子上的灰塵,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成長。
02
父母不甩鍋,孩子自然有擔當
前些日子,江蘇宿遷的一個熊孩子把貪玩目光轉向了家裡的墨水,並將墨水從7樓潑下。
一時間,樓下住戶晾的衣服、樓的外牆全被黑色墨汁濺染。
事後,孩子媽媽立刻帶著孩子挨家挨戶道歉,還將被「禍害」的衣物拿回家中和孩子一起手洗,孩子的手都被搓紅了,孩子父母照價賠償那些洗不乾淨的衣服。
孩子爸爸親自清理樓外牆,還要孩子站在太陽底下看著,並表示:
「不是不讓孩子擦,是這活孩子真幹不了。但必須讓他認識到自己犯的錯,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自己該擔起責任。」
不得不說,這對父母太贊了!
育兒作家珍妮·艾裡姆說:「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面對孩子犯錯,最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不要逃避,不要推諉,為自己造成的後果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
不禁想到連任美國兩屆總統的裡根小時候和同伴們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路邊人家的窗玻璃。
戶主氣憤地從屋子裡跑出來,大聲責問是誰幹的。其他的夥伴紛紛逃走,只有裡根留下低頭認錯、請求原諒。
戶主要他賠償12.5美元。自知闖禍的裡根回家向父親求助。
父親沒有大發雷霆,只是平靜而嚴肅地對他說:「確實是你砸壞了人家的玻璃,錢我可以暫時借你賠給人家,不過你必須想法還我。」
此後,裡根一邊讀書一邊打工。他擦過皮鞋、送過報紙、洗過盤子……
當裡根湊齊了12.5美元交到父親手裡,父親欣喜地對他說:「能為自己過失負責的人,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的。」
後來,裡根在回憶錄中深有感觸地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父母須知道,幫孩子護短,是害孩子;替孩子受過,是縱容孩子;孩子只有獨立承擔責任,才能掌控未來。
03
拒當「甩鍋俠」,既用力教又用心愛
《人民日報》曾刊文,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
「教育」二字,包含著「教」與「育」。作為父母,不僅要盡責地教,更要用心養。特別是面對犯錯的孩子,甩鍋、逃避、推卸從來都不是最好的辦法。
當孩子犯錯時,以下三種方法,父母不妨試試。
一是千萬別拿「他還是個孩子」說事。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犯錯,常常以「他還是個孩子」做擋箭牌,但這從來不是原諒孩子所做的一切不合理事情的藉口,也不是請別人忍讓的理由。
孩子小的時候沒人管教,終有一天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二是教孩子反思「我到底哪裡做錯了」。
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橫加指責是沒有多大用處的。倒不如及時、語氣平靜地告訴他「你錯了」。但也不能將事情說得太過嚴重,引發孩子的負罪感。
不妨這樣說:「你做錯了這件事,你的行為應該受到懲罰,你覺得自己該受到怎樣的懲罰呢?」
把反省權交給孩子,並不是讓孩子簡單地說「我錯了」,而是提醒孩子勇敢面對錯誤,找到錯誤原因,敢於用誠懇的態度說「我知道我到底哪裡錯了」。
三是比起教,以身作則更重要。
父母對孩子講多少道理,都抵不過「 以身作則」四個字的份量。
就像託爾斯泰說的:「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父母只有不斷精進,常常檢醒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無形中帶給孩子錯誤的引導,才能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和孩子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遇事不甩鍋,是做父母的基本修養,是孩子一生的幸運,更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