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仔這款風靡內地的港式街頭小吃,你一定吃過。外面酥脆,裡面甜香軟糯,是香港人童年摯愛的集體回憶。雞蛋仔是香港最地道的小吃之一,源自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當時雜貨店為免浪費破裂的雞蛋,於是把麵粉和牛油等食材加入蛋漿裡,然後倒進模具烘焗。就這樣雞蛋仔從此憑藉酥脆香甜的口感,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雞蛋仔製作簡單,以雞蛋、砂糖、麵粉、淡奶等造成麵糊,倒在兩塊特製蜂巢狀鐵製模版的中間,放在火上烤成;做出來的雞蛋仔呈金黃色,有蛋糕的香味,加上中間是半空的,咬下時口感特別彈牙。
還記得舊時賣雞蛋仔的老闆推著小車在路邊現點現做,用油掃餅模,倒蛋漿,再反手將餅模凌空轉180度,三兩下利落的手勢,一板板雞蛋仔就出爐了,等風扇將水汽吹走後,就是香脆的雞蛋仔啦。蛋香、牛油香、香脆、熱辣辣,外層是蛋卷般酥脆的口感,內裡是綿軟香甜的蛋糕質感,如此味味俱全的雞蛋仔,難怪一直穩居香港食評網站的榜首。雞蛋仔餅模兩邊的形狀是不同的,一邊凹處比較扁且淺,稱為背脊;另一邊凹處較圓更深,叫心口,蛋漿倒進心口後,蓋上背脊後翻轉,時間越短,心口的餅皮越脆薄,而蛋漿就會流到背脊凝固,形成蛋糕口感。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雜貨店總會賣剩下一些蛋殼開裂的雞蛋, 為免浪費,老闆便將把麵粉和牛油等食材加入蛋漿裡,烘烤成蛋餅。後來,有人設計了餅模,用它做出來的蛋餅像顆顆小雞蛋,於是便有了「雞蛋仔」這個名字。厚重的黑鐵餅模,一塊是底,一塊是蓋,可開可合。底下是高溫加熱的炭爐。 在餅鐺上刷上油,倒滿蛋糕漿,稍等片刻,再用另一塊餅鐺蓋起來,合上。幾分鐘後打開,先是聞到濃鬱的蛋香,接著看到本來平淡無奇的蛋漿,像變戲法一樣鼓了起來,成了一個個雞蛋仔!拿出來用風一吹,皮就變脆了。最初的炭燒風味已經賣少見少,現在很難找到這種古法雞蛋仔了。
後來不少店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在原來的配方裡加入色素或者加入各種餡料,做出五顏六色的雞蛋仔。筆者以前不愛吃其他口味的雞蛋仔,因為覺得其他口味的雞蛋仔加了各種色素、香精,非常不健康而且味道也不好,直到一次吃到「媽咪雞蛋仔」的雞蛋仔,令我有所改觀。它家的雞蛋仔可謂使良心出品,每一顆雞蛋仔都滿滿的內餡,真材實料,能嘗到老闆的誠意和用心。不同口味的雞蛋仔皮脆餡熱,吃起來幸福的感覺會更加強烈;芝士夾心口味的雞蛋仔,既香脆,又能像pizza一樣拉絲;足料的芋泥、紫薯、慄子,為雞蛋本味加點甜來點綴;最驚喜的是巧克力雞蛋仔,咬一口,裡面香濃的巧克力漿流出來,苦中帶甘,甜而不膩。
近年雞蛋仔再次升級,和各種顏色繽紛的雪糕結合,搖身一變成為高顏值的雞蛋仔甜筒。結合年輕人喜歡吃甜等特點,做出了不同款式、口感無敵豐富的雞蛋仔甜筒。雞蛋仔和雪糕球搭配,雪糕上加上五彩繽紛的彩虹糖、脆脆的巧樂茲、各式水果等,單看外表就令人食指大動了。這款雞蛋仔甜筒也傳到了國外,據說外國人雪地裡等上兩小時,就為吃到這款特別的中式雪糕。
現在社會日益發達,講究速度和效率,雞蛋仔似乎少了以前的那份淳樸和最初的味道。我們也可以自己在家做原味的雞蛋仔,找回記憶中的味道。我們準備的材料有:低筋麵粉140克,玉米澱粉20,雞蛋液100克,清水50克,牛奶60克,細砂糖60克,黃油60克。製作步驟如下:
1. 雞蛋和細砂糖放入大碗裡,用打蛋器打發至顏色變白,體積膨脹。
2. 粉類過篩。將粉、油、水、奶逐一加入步驟1液體裡混合。全部材料,用打蛋機混合均勻,攪拌至無顆粒、流動性較好的麵糊。
3.將餅模燒熱,給模具均勻的刷上一層黃油。
4.將麵糊倒滿一半模子,停留幾秒鐘,蓋上雞蛋仔的另一半模子,馬上翻面。
5. 每面各燒1-2分鐘,打開看看顏色差不多就可以出爐了。
6.用筷子將雞蛋仔就從模子中挑出來,晾涼1-2分鐘,就能吃啦。
說起雞蛋仔,除了美味,還有好多美好回憶:小時候,和媽媽撒嬌就能吃到了雞蛋仔;長大後,和最愛的他一起吃著雞蛋仔,何嘗不是另一種幸福甜蜜?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許多兒時的美味,長大了再嘗也不過爾爾。但記憶裡的味道卻仍然會矇騙我的一生,使我時時反顧。這種外表金黃、味道帶點清新的小食,治癒了不少人的胃和心,也深深烙印在大家的回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