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在哪個城市混的時間久了,都會對這個城市產生一種自己說不清楚的依賴性。例如,當一個人在大城市待的時間久了,再回到家的時候,完全是一種無所事事的感覺,不僅僅是城市的生活方式變化,還有自己的心態變化。
在這個大城市已經七八年之久,自己身邊的外地朋友也是一個接一個的說想要離開這座城市,回到自己的家鄉,驅使他們回去的原因,不外乎是要結婚生子,或者在老家有了一份更穩定的工作。雖然這麼說了,但是真正能下決心回去的卻並沒幾人。留不住的是大城市,回不去的卻是家鄉。
為了機會來到這裡
來到大城市的人,最初只是因為覺得這裡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來這裡,然而只是「覺得」而已,真的當自己真的去奮鬥努力為了自己的夢想拼搏的時候,卻發現故事都是騙人的,自己雖然很努力的去工作,最終升職加薪的卻並不是自己。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兢兢業業的踏著祖宗定下的工作節奏,早出晚歸,還有那加不完的班和開不完的會,補貼有了,工資漲了,然而漲上去的工資和自己的付出完全不成正比,看著網上的各種雞湯對自己說,我努力了可能會比別人多賺多少多少,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比別人多賺多少,反而別人比自己多賺了。
放眼看過去,成功之人寥寥無幾,其他人則是加班聲,離職聲和對目前工作不滿的謾罵聲成片,哀嚎遍野,感嘆資本家對自己無限度的榨取,之後,依然早出晚歸,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而繼續加班。
扎不下去的根
坊間流傳著這麼一個段子,小明月薪兩萬,省吃儉用,終於在一年之後用老爹給的五百萬買了套房子的故事。在大城市,房子永遠是來這裡拼搏的小夥伴們心中的一根刺,想要在這裡紮根,房子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想要在這裡紮根,擁有自己的房子才是根本。沒有房子沒有安全感,如今的現狀就是如此,到了五十歲還在大城市租房的人雖然也有,但是如今這代人,五十歲可能連工作都找不到了,更何談租房子呢。
在大城市奮鬥的人,大部分人一個月的工資可能連半平米的房子都買不到,一年下來不吃不喝也不過五六平米,這還是咬著後槽牙說的,更別說要吃喝玩樂租房子了,到手的工資看一眼也就所剩無幾了,更別說攢錢買房子了,當然家裡如果真的能像段子裡給予支持,另當別論,或者自己能有非常人的天賦和能力。當然這樣的人少之又少,至於那些平常人,九成都是陪標的吧。
比不了的朋友圈
話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這話既然是祖宗傳下來的,必然是有他的道理的。每每看到身邊的朋友在朋友圈裡曬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時候,是不是更覺得自己生無可戀,同樣的基礎,一樣的工作,為什麼別人就能幸福生活,而自己卻是水深火熱,當時就受了刺激了,天道不公啊。
然而那些看似「幸福」的人背後卻不一定是幸福,而自己的水深火熱,卻並不見得比那些人真正上差了多少,這個時候,玩的就是心態,比的還是心態。當朋友生活苦的時候,自己可能悲傷,當發現朋友那些苦全是假象的時候,自己應該更是悲傷了。
如今生活不好的人,天天曬自己有多幸福,而那些真正生活好的人,卻天天跟自己哭窮,讓自己完全懷疑人生,難道自己真的生活不好麼?
習慣性的生活
人活著最怕就是習慣了什麼,一個從大城市回到老家的人,即使在路上開車,都會覺得別人開的磨唧,只因為大城市的生活節奏太快,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自然也會把這份節奏節隨身攜帶,拋是拋不掉了,帶著也挺好,很少人剛來大城市就計劃著回老家,因為大部分人是帶著夢想和未來的憧憬而來的。
《蝸居》裡當海藻說想回家的時候,海萍問海藻,回家有什麼好,你家有大型博物館嗎?你家有大型音樂會嗎?你家有世紀明珠塔嗎?既然什麼都沒有,那有什麼好想的。簡單的幾句對話,除了對大城市的眷戀,方便全面的生活配套設施更成為離不開的理由,雖然沒去過幾次博物館音樂會和明珠塔,但是想去的時候就可以去的。老家嘛,不存在的。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大城市就是這樣,當你習慣了這裡的生活配套的時候,你還願意回到那個除了「家」的概念,而其他看似一無所有的地方嗎?
收入的落差
回不去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在於大小城市之間的工資落差,由來已久的城市發展差距和貧富差距,造成了不同城市的工資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當在大城市月薪過萬甚至更多的時候,誰也不願意回到自己那個開車一個鐘頭能轉好幾圈的小城市賺那個只有兩三千甚至更少的工資,這個心理落差是巨大的。自然接受起來,也是很難的,大城市攢不下來錢,小城市生活不好,然後把所有的問題歸結於,小城市沒有那麼多的消費點,工資少自然也能一樣活著,只有心理明白,這真不一樣。
當然還有各種留下來的原因,回頭幡然醒悟,自己已經被牢牢的困在這裡了,想回去,就要接受現實的落差,還有內心的挫敗感。這種心態必然和衣錦還鄉是不同的,所以更多人堅持不回去,繼續在這裡拼搏,奮鬥,雖然他們已經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了。
最後依然能支持自己的,或許只是那一份心中念念不忘,卻距離自己很遠,曾經被自己稱之為「理想」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