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旭
方言成語「夾不溜差」,有時也說「隔不溜差」。表示行為斷續且間隔時間很短。語同「經常」、「時不時」、「隔三差五」。如:
山路盤曲,夾不溜差遇到漫流的山泉。
貓咪懶洋洋地臥在那裡,夾不溜差舔舔自己的爪子。
三黃毛夾不溜差往郵局跑,雲南那邊的信一直沒來。
「夾不溜差」即「隔不時霎」。
隔,今讀「ge2」,「間隔」之義。鄭張尚芳在《低元音a的滯留》一文中指出:「越古老的語言,低元音a越豐富。」今天普通話裡的「e」韻,在唐宋時期,大部分讀「a」韻。懷仁話「隔」讀入聲「ga?」,幾近客家話讀音:「gak7」,保留了唐宋時期北方方言音。同時,「隔」在懷仁話裡有讀「jia?」音的。如「隔壁」也說「夾壁」。是蒙元時期增介後的演化結果。在《蒙古字韻》中,「隔」音譯為「gyay」,擬音「kjaj」(轉漢語拼音「giai」),部分方言區進而音轉為「jia?」。其音理與「客人」轉「切人」相同。
「時」字讀音,上古讀「djew」(鄭張尚芳《上古音系》)。唐代以後轉為「zji」(《廣韻》音系,古韻羅馬字)。元代又轉為「zhi」(《蒙古字韻》音譯)。《中原音韻》讀「shi」(根據寧繼福擬構轉漢語拼音)。現代漢語讀「shi」(普通話)。
需要指出的是,從古至今,「d/t」與「l」聲,都存在著無比密切的對轉關係。如朔城區和平魯區一帶,方言裡的結構助詞「哩」,均為「的、地、得」音的流化所致。同時,有跡象表明,即使是上古漢語中的「d/t」聲,很大一部分也是由遠古的「l」聲演化而來。如「時」字,繁體「時」,異體「旹」。《說文解字》:「四時也。從日寺聲。」鄭張尚芳《上古音系》擬音「djew」。同時,在《說文解字》中,寺,「廷也……從寸之聲」。鄭張尚芳《上古音系》擬構「寺」上古音「ljews」。說明「時」字在上古時期,不同方言區就存在著「ljew」與「djew」的異讀。後期「djew」音沿著官話「djew」>「zji」>「zhi」>「shi」的語鏈音轉為普通話「shi」。但在方言裡,「ljews」音一直保留至今,並記寫為「溜」。所以,「溜」可以視之為「時」字古音「djew」的流化。
而「霎」字,本意「小雨」。引申義「很短時間」。如「霎時」。「霎」之讀音,經歷了「sre:b(鄭張尚芳《上古音系》)>sriep(《廣韻》音系,古韻羅馬字)>ca(《蒙古字韻》,音譯)>sha(《中原音韻》,寧繼福)>sha(普通話)」的演進過程。方言「夾不溜差」之「差」,為《蒙古字韻》「霎」字「ca」音所寄。
時霎,義為「片刻」。如黃庭堅的《惜餘歡·茶》:「未須歸去,重尋艷歌,更留時霎。」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卷七:「不敢住時霎,即便待離京華。」曾瑞的《一枝花·買笑》套曲:「能清歌妙舞捱時霎,會受諢承科度歲華。」
隔不時霎,意即「在間隔很短的時間內(行為接續)」。方言謂「隔(夾)不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