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言D音流化遺例:夾(隔)不溜差

2020-12-16 雁門文叢

文 / 宋旭

方言成語「夾不溜差」,有時也說「隔不溜差」。表示行為斷續且間隔時間很短。語同「經常」、「時不時」、「隔三差五」。如:

山路盤曲,夾不溜差遇到漫流的山泉。

貓咪懶洋洋地臥在那裡,夾不溜差舔舔自己的爪子。

三黃毛夾不溜差往郵局跑,雲南那邊的信一直沒來。

「夾不溜差」即「隔不時霎」。

隔,今讀「ge2」,「間隔」之義。鄭張尚芳在《低元音a的滯留》一文中指出:「越古老的語言,低元音a越豐富。」今天普通話裡的「e」韻,在唐宋時期,大部分讀「a」韻。懷仁話「隔」讀入聲「ga?」,幾近客家話讀音:「gak7」,保留了唐宋時期北方方言音。同時,「隔」在懷仁話裡有讀「jia?」音的。如「隔壁」也說「夾壁」。是蒙元時期增介後的演化結果。在《蒙古字韻》中,「隔」音譯為「gyay」,擬音「kjaj」(轉漢語拼音「giai」),部分方言區進而音轉為「jia?」。其音理與「客人」轉「切人」相同。

「時」字讀音,上古讀「djew」(鄭張尚芳《上古音系》)。唐代以後轉為「zji」(《廣韻》音系,古韻羅馬字)。元代又轉為「zhi」(《蒙古字韻》音譯)。《中原音韻》讀「shi」(根據寧繼福擬構轉漢語拼音)。現代漢語讀「shi」(普通話)。

需要指出的是,從古至今,「d/t」與「l」聲,都存在著無比密切的對轉關係。如朔城區和平魯區一帶,方言裡的結構助詞「哩」,均為「的、地、得」音的流化所致。同時,有跡象表明,即使是上古漢語中的「d/t」聲,很大一部分也是由遠古的「l」聲演化而來。如「時」字,繁體「時」,異體「旹」。《說文解字》:「四時也。從日寺聲。」鄭張尚芳《上古音系》擬音「djew」。同時,在《說文解字》中,寺,「廷也……從寸之聲」。鄭張尚芳《上古音系》擬構「寺」上古音「ljews」。說明「時」字在上古時期,不同方言區就存在著「ljew」與「djew」的異讀。後期「djew」音沿著官話「djew」>「zji」>「zhi」>「shi」的語鏈音轉為普通話「shi」。但在方言裡,「ljews」音一直保留至今,並記寫為「溜」。所以,「溜」可以視之為「時」字古音「djew」的流化。

而「霎」字,本意「小雨」。引申義「很短時間」。如「霎時」。「霎」之讀音,經歷了「sre:b(鄭張尚芳《上古音系》)>sriep(《廣韻》音系,古韻羅馬字)>ca(《蒙古字韻》,音譯)>sha(《中原音韻》,寧繼福)>sha(普通話)」的演進過程。方言「夾不溜差」之「差」,為《蒙古字韻》「霎」字「ca」音所寄。

時霎,義為「片刻」。如黃庭堅的《惜餘歡·茶》:「未須歸去,重尋艷歌,更留時霎。」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卷七:「不敢住時霎,即便待離京華。」曾瑞的《一枝花·買笑》套曲:「能清歌妙舞捱時霎,會受諢承科度歲華。」

隔不時霎,意即「在間隔很短的時間內(行為接續)」。方言謂「隔(夾)不溜差」。

相關焦點

  • 朔州方言裡的萬能助詞「哩」
    老子頭也沒回罵道:「尼瑪咋不卸絡頭,嘴箍哩嚴呼呼咋吃哩?」老大指了指老二:「那是他哩,他沒給卸。」「哩」,在朔州方言裡,可謂「萬能助詞」。既可作結構助詞,也可作語氣助詞。其出現的頻繁,在方言裡是少有的。
  • 古人吟誦詩歌用的音更像粵語?還是其他方言?
    顧名思義古代人說的話,那麼問題又來,古代這麼長,究竟多古,這裡我所指的古代指的是隋唐宋這個大跨度的時間段,這段時間的官方讀書音是可考的、並且可以相當準確構擬出來的,那麼接下來我來解答這個問題。答案是所有方言都不是古代的官方標準。事實上在古代方言就一直存在,而且複雜程度更勝於今。
  • 中國方言種類最多的省份:十裡不同音,隔一條河等於雞同鴨講
    我國是一個國土面積非常大的國家,一共有著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裡都有著自己的方言文化。因為所處的地方環境不相同,所以大家之前講的方言也不一樣。目前我國最多的民族人口就是漢族,所以也是一個方言品種眾多的一個國家,根據調查顯示現在我國存在方言第一多的省份就是湖南省了。
  • 正安方言收集,是不是正安人自己進來測試一下!近200個詞語能否看懂~
    基於上述原因,我對《正安方言收集》中的方言進行了一個很粗略的分類整理,希望能夠為大家進一步的做好這一塊的工作作一點借鑑。我把《正安方言收集》中所收的語彙分成了五類:一、因保留了古音而形成的方言,二、沒現成文字,只能記音正安方言,三、普通話存在,因複雜原因出現發音差異而形成的方言,四、有文字可記,屬正安人特有說法而成的方言,五、誤收的方言。一、因保留了古音而形成的方言1.
  • 現代的哪種方言最接近古人講的話?
    方言裡韻母多,念古詩的確比較容易押韻,比如用北京話念古詩可能比溫州話好押韻,但尷尬的是有很多古詩在普通話裡押韻,在方言裡卻不押韻了。舉個例子:《憫農》中的韻腳字[午、土、苦]中古漢語的三字韻母都是uo,普通話都變成u,但粵語三字ng、tou、fu就完全不押韻。再舉個例子:天、眠、船在普通話裡勉強合韻,在閩南話裡thian、bin、tsun就完全不壓了。
  • 《慈谿市志》方言部分讀後(二):音系討論(2)
    如今尚殘留的,有些是在人名中,叫慣了改不了,如「阿家」「家X」;另外偶有一些老人在提及一些舊名詞、往日事物時會順口說出,如「嘉興」cio shin,還有度牒上常見的「百萬家財」paq vaen cio dze。另外《餘姚市志》(2016)記有「喌」jio[dʑio]、「唷」yo[ɦio][1],這是兩個擬聲詞,慈谿話中也有,如「jio jio響」、「yo yo個喊喊」[2]。
  • 廣東難聽懂的方言,保留了現代漢語沒有的古語音、古詞彙和古聲調
    廣東的地域性方言文化發展在很多方面上都能感到很獨到的地方,像是聞名全國的粵語就是其中的典型,如今都有很多人對粵語歌非常感興趣,也對其方言的發展上看,它也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只是對不同地域中的方言表現下看,粵語的難聽懂係數雖然很高,但卻讓不少人感到是比較簡單的,而另外一種廣東地域方言卻顯得難懂
  • 你個小炮衝的——五河方言
    五河方言的特點先說一個只有五河人才懂的笑話:一次倆人在街頭吃早點發生爭吵,看樣子想動手,一個說:「你該代?」  本縣方言沒有兒化詞,而帶附加成份「子」的複合詞很豐富,除「孩子」、「房子」等常見的人、物名詞外,一些時間名詞也常加帶「子」,如「早清子」(早晨)、「傍晚子」、「傍中子」、「那回子」、「多喒子」等。  語法上,本縣話常把「去不去」說作「可去」,把「拿得動」說成「拿動」,把「我非去不可!」的語句常說作「我非去!」或「我非要去!」
  • 關於漢語方言聲調的分類和命名
    分化的條件可能跟今音的結構有關,但語保調查的字音太少,我們無法說清楚。閩北地區建陽、松溪一帶方言也有類似的情況,過去有人寫文章研究過,也沒有說清楚。 再看古入聲字的分化。 古濁入字今分化為兩類,分別跟今陰去和陽去同調。
  • 【摘要】孫宜志:吳語從邪崇澄船禪母今讀塞擦音和擦音現象試析
    那麼南人從邪是讀塞擦音還是擦音呢?顏之推認為「錢」讀為「涎」、「濺」讀為「羨」是不對,那說明顏之推是站在北人的角度來進行批評的,今天的北方方言邪母一般讀為擦音,從母讀塞擦音,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方言也應是這樣,否則無法解釋北方方言今天的變化。那麼,南北朝時期的古江東方言從邪母是讀為擦音還是塞擦音呢?我們認為從邪母是讀為擦音。
  • 語寶|關於漢語方言聲調的分類和命名
    分化的條件可能跟今音的結構有關,但語保調查的字音太少,我們無法說清楚。閩北地區建陽、松溪一帶方言也有類似的情況,過去有人寫文章研究過,也沒有說清楚。 再看古入聲字的分化。 古濁入字今分化為兩類,分別跟今陰去和陽去同調。
  • 潮汕講古——潮汕人的方言文化
    講古,北方人稱之為「評書」或「說書」,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中國各地的說書人常以自己的方言向人們講述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潮汕也有本地特色的講古文化。聽說在解放前,在汕頭的福合埕、潮州的開元寺、揭陽的城隍廟等地都設有講古攤,講古藝人每日每夜,使用潮汕方言,講述各種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而聽者不計其數。舊時的講古是一種謀生手段。講古藝人多為謀生計的窮困文人或敗落子弟,每講到一個段落至精彩處,便停下來向聽眾收賞錢。聽眾多為老年人、體力勞動者和小販。
  • 你還會說方言嗎?
    她寫道,她和一位雲南朋友互相都聽不懂對方的方言,但並不妨礙這位雲南朋友笑話她是「南蠻鴃舌」(《孟子·滕文公上》)和「反舌」之人(反舌國,又稱歧舌國,是《淮南子》記載的海外三十六國之一,其民稱反舌民。高誘注「語不可知而自相曉」,即說話外人不能聽懂,只有自己互相能懂,在《山海經》中亦有記載。)溫州話以難懂著稱。
  • 天水方言中的事物名稱類古詞彙考釋
    ,本文對天水方言中保留的與秦文化相關的事物名稱類古詞彙作了解析。《紅樓夢》第四十回:「劉姥姥便伸箸子要夾,那裡夾的起來,滿碗裡鬧了一陣好的,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著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親自去撿,早有地下的人撿了出去了。」     【笮子】今渭水、西漢水流域,通稱鋪在椽上而附於瓦下之筄曰「笮子」。笮讀「側散切」,音若「càn(燦)」,「子」系語助詞。笮,鋪在椽上瓦下的葦席或竹蓆。
  • 荊(門)當(陽)方言彈舌音之迷
    這種音節分明的"連讀",因為感覺像是舌頭在"彈",故被人們稱為彈舌音。這種舌頭顫動的發音很難模仿,需要準確掌控拿捏好口腔氣流的力度與時機。從某種程度而言,荊門當陽的人都是語言大師。荊門當陽方言中的彈舌音之所以顯得另類,是因為漢語絕大部分方言區並沒有彈舌音,我們也少見顫音或者彈舌音的報導、研究文章。
  • 論粵方言書面化過程中形成的七種方言用字
    該字通常被寫成「枚」或「梅」(同音字)所謂「訓讀字」,是指借義不借音、本字另有其字的漢字。例如:歪:粵語口語音為[mɛ35],意為「不正、斜」。如:歪咗、借歪、歪身歪勢。該字中古音為「火媧切」(蟹合二平佳曉),當不是粵語詞[mɛ35]的本字,因為「義合音不合」。現代粵語借其義而不借其音,是為訓讀字。
  • 天津寶坻區的方言,別誤認為是唐山方言
    但是有這麼一個情況,趙麗蓉老師在小品中經常採用唐山的方言,而人們都知道趙麗蓉老師是我們天津寶坻區的人,都誤認為那種唐山口音是我們寶坻區的方言了,所以這有利要特別說明一下。其實趙麗蓉老師在小品中額度方言並不是唐山市的方言,而是唐山灤縣的方言,1980年趙老師在拍電影《楊三姐告狀》時,由於這個故事是1918年發生在灤縣狗兒莊的真人真事改編,趙老師在片中飾演楊三姐的母親,趙老師就在唐山灤縣學過幾個月的灤縣口音。趙老師在表演小品《如此包裝》中也是唐山灤縣口音,並不是我們天津市寶坻口音。
  • 清末民初閩南方言文獻音系比較方法論
    探討閩南方言文獻,有許多研究方法,經常運用的是比較法。具體來說,內部比證法,可從內部尋找證據和特殊韻部研究兩個方面進行;同期音韻資料比較法,分別從同期漢文方言文獻比較、同期西文方言文獻比較和同期中西文方言文獻比較三個方面展開;歷史比較法,主要從方言文獻與現代閩南方言比較,從而就音系差異來分析因歷史發展而產生的語音變化。
  • 方言疊詞的古典用例(二)
    清俞正燮 《癸巳類稿·韓文靖公事輯》:「在朝挺挺諒直,不附權要。」其中的「挺挺」,皆「正直」義。《儀禮·少牢饋食禮》有「脡脊」一語。 唐賈公彥疏曰:「若然脊以前為正,其次名脡,卻後名橫者,取脡脡然直。」「脡脡然」亦為「正直」之義。清蒲松齡《牆頭記》第四回:「可是呢!已經挺挺了,怎麼處?」其中「挺挺」意為「僵直」。「挺」(脡)之上古音,鄭張尚芳擬構為「le:ng」。方言以「凌凌」或「楞楞」記音。
  • 臨朐方言 (三 方言示例(一))林紹志
    例如「踩踐」的「踩」,普通話讀cǎi,方言讀chǎi。雖然讀音不同,但所指相同,且臨朐人讀書面字時也讀chǎi,故使用「踩」。但對於字義所指明確,讀音相差較大的字,且口語與書面讀音不同者,則以音為主。例如:「模拉旮」一詞中的「模」,實際是否定副詞「沒」。由於在書面讀音中不把「沒」讀mú,為了便於查閱,特別是便於不了解臨朐方言者的檢索,《示例》中選擇「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