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當(陽)方言彈舌音之迷

2021-02-17 風情沮漳

凡到過湖北荊門、當陽的外地人,無不對這兩個地方的一種奇怪而特別的發音留下深刻印象。這一在漢語各方言中顯得另類的發音,就是彈舌音。在當陽城區,通過說話很容易分辨你是平原人還是山區人;在荊門市區,同樣通過說話也很容易分辨你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其判斷標準就是彈舌音。

湖 北 省 當 陽 市

從語言學角度而言,彈舌音是輔音的一種類型,叫"齒齦顫音",在國際音標中標註為[r],俗稱顫音,也稱滾音。這一特殊的發音,是因為舌頭根部顫動而發出的短促連續的聲音。發音的時候,舌頭自然伸直,口腔裡呼出來的氣流吹動舌頭,舌頭因被氣流帶動而顫動起來,宛如蜜蜂扇動翅膀一樣。這種音節分明的"連讀",因為感覺像是舌頭在"彈",故被人們稱為彈舌音。這種舌頭顫動的發音很難模仿,需要準確掌控拿捏好口腔氣流的力度與時機。從某種程度而言,荊門當陽的人都是語言大師。

荊門當陽方言中的彈舌音之所以顯得另類,是因為漢語絕大部分方言區並沒有彈舌音,我們也少見顫音或者彈舌音的報導、研究文章。就目前的語言發現來看,漢語方言中僅三個地方存在這一另類發音:一是吳方言區宣州小片區中部分方言區,二是西南官話區湖北鄂中小片區和鄂北小片區部分方言區,三是中原官話區豫東南小片區部分方言區。湖北鄂中小片區也就是荊門當陽一帶的方言。

如果認真比較這三個地方的彈舌音,我們會發現,吳方言區宣州小片區中部分方言區、鄂北小片區部分方言區、中原官話區豫東南小片區部分方言區中的彈舌音,均非連片集中分布,而是以孤島方式存在,也就是語言學中所稱的"方言孤島"。的確,這些地區的彈舌音,在各自周邊方言汪洋大海的包圍下,顯得孤獨而頑強。

皖南地區的彈舌音主要集中在宣城的寧國。《宣城歷史文化研究》這份資料告訴我們,宣城寧國的彈舌音是由湖北移民帶去的。清鹹豐、同治年間的鼠疫、災荒,再加之太平軍與清軍之間的連年爭戰,宣城各地均出現人口劇減、熟地擱荒的情況。清同治四年(1865),在皖南徵戰的兩江總督曾國藩上書清廷,要求實行"召墾升科"的政策,從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區,允許移民"插標劃田、立界為山、據室為家"。安徽省也頒布了《開墾荒田章程》,設立了"勸農局",以墾荒政策吸引大批外地人移居。

從同治五年(1866)起,湖北籍、安慶籍、浙江籍民眾相繼攜帶家口,來到宣城墾荒種地。湖北人是最早遷居到宣城的,並且集中在寧國縣。如今,38萬寧國人中近20萬人的祖籍在湖北。湖北移民主要來自遠安、當陽、荊門、谷城、隨縣、廣水、孝感、棗陽等地,以荊當地區的移民居多,以至同治年間寧國"湖北人滿阡陌"。皖南宣城的彈舌音,正好分布在寧國的"湖北巷"。

中原官話區豫東南小片區部分方言區中的彈舌音,主要集中淮河上遊信陽地區的確山、正陽兩地,並且這兩個地方的彈舌音也並非全境分布,而是集中在部分鄉鎮,使用人口估計在不超過10萬人。鄂北小片區部分方言區中的彈舌音主要集中在隨州、谷城、老河口、棗陽等地,呈零星分布,使用人口估計不超過5萬人。與此同時,荊當地區周邊的遠安、保康、南漳、神農架北部地區、房縣東部也有彈舌音的零星分布。

彈舌音分布最集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荊門、當陽兩地。據華中師大教授李宇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田野調查,荊門全境,沙洋全境,宜城南部,鍾祥南部,京山西南部,當陽東半部分,荊州西北部的川店、紀南,均為彈舌音集中分布區,使用人口估計在300萬人左右。荊當地區方言中的彈舌音,其表現形式主要由詞尾的"子"字演變而來,即凡是"子"尾,一般都發彈舌音,如"小孩子、老頭子、帽子、襪子、繩子、扣子、椅子、桌子"等中的"子", 舌頭的顫動響亮,延續的時間長,而且幅度也大,成為漢語的一大語言奇觀。皖南宣城的寧國、信陽地區確山正陽兩地彈舌音的表現形式,與荊當地區如出一轍。由此我們基本可以斷定,漢語地區中彈舌音的源頭,就在湖北中部的荊門當陽。

漢語少部分地區的彈舌音來源,一直是個不解之秘。我國少數語言學家認為彈舌音是上古漢語發聲的遺留,但欠缺語言學證據,並不為學界所認同。上古漢語應該不存在彈舌音。絕大部分漢語方言區不存在彈舌音,與漢語具有親緣關係的苗語、瑤語以及緬甸語、藏語也均沒有彈舌音。荊當地區方言中的彈舌音,只可能是漢藏語系以外語種影響的結果。

從全世界各語系來看,彈舌音僅分布在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而這兩種語系正好是一種產生在高緯度地區的語系,也是全世界各語系中唯一在嚴寒氣候中形成的語系。在印歐語系諸語支中,斯拉夫語支中的、波蘭語,阿爾泰語支中的蒙古語、維吾爾語、韓語、日語裡都有明顯的彈舌音。印歐語系中的其他語支如日耳曼語支中的英語、德語也有彈舌音,但呈現逐步弱化的趨勢。在印歐語系中,羅曼語支中的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彈舌音特徵最為顯著。羅曼語支種群的祖先是哥特人,曾長期生活在東歐和中亞草原。相比羅曼語支種群,日耳曼語支種群走出高緯度的高加索山區的時間要早得多。

從彈舌音的分布情況來看,彈舌音這一獨特發音的產生,顯然與嚴寒氣候密切相關。因為印歐語系種群都是先後從高加索山區逐漸遷徙到歐洲各地以及中亞、南亞地區的。語言學界一向認為語言的演變與氣候無關,現在看來這一傳統觀點值得懷疑。

印歐語系並未與漢語有過長期交流與廣泛接觸。漢語少部分地區方言中的彈舌音,只可能是漢語與阿爾泰語系長期交流融合的結果,而並非漢語所固有。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滿語,曾一度作為我國官方語言。這兩個語言的主人是我們北方的近鄰,均為遊牧文明。滿語雖然對北方方言中的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對南方地區方言的影響卻極其有限。相比滿語,蒙古語對漢語的影響要更加持久而深遠。兩種語言中大量的同源詞,是兩個民族、兩種文化長期相互影響的結果。

任何一種方言,都隱藏著一幅歷史地圖。在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的眼中,每一種方言都是沉積巖,每一頁片層都保留著人類歷史活動的遺蹟。荊當地區的彈舌音這一特殊語言現象的背後,很可能隱藏著一幅還不為我們所知的歷史秘密。如果說鄂中鄂北片區方言是一塊沉積巖,那麼荊當地區的彈舌音這一頁巖片層,很有可能記錄了一段荊當地區人民塵封已久的歷史之秘。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由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蒙元王朝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朝代。與清王朝不同,蒙元王朝入主中原近百年,元代諸帝多"不習漢文",只有最後兩代皇帝——文宗和順帝漢語尚可,其官方語言一直是蒙古語。而滿清雖然最初以滿語為國語,但到了康熙時期漢語官話即代替了滿語,朝廷上幾乎使用的都是漢語。可以說,在漢人的所有北方鄰居和當中,蒙古人受定居文明的影響最小,不管在中國還是在的其他地方,他們與定居民族接觸時都是如此。對蒙古文化的自信和對草原生活價值觀的深深依戀,導致他們遠離漢人農耕文明的誘惑,幾乎沒有表現出滿清人那樣對的適應,更沒有表現出女真人那樣的全面漢化。

蒙元王朝入主中原後,為加強對漢人的統治,仍然沿襲了其在草原上"全民皆兵,將士屯田,且戰且耕"的軍屯制。同治《荊門直隸州志》對這一段歷史有明確記載: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荊門軍由當陽移至荊門,屬江陵府。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荊門軍遷回當陽,以長林為屬縣,屬江陵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荊門軍為荊門府,仍治當陽,屬河南行省,直至1368年元朝亡。這一記載表明,在沒有征服南宋之前,蒙元王朝就已經在荊當地區駐軍並實行軍屯制了,其延續時間達到141年。雖然說從五代時起,歷朝歷代在荊當地區均實行了軍屯制,但或興或廢,一直沒有元朝如此穩定,駐軍人數也沒有元軍多。清乾隆《當陽縣誌》《湖北通志》均對此也有明確記載。

同治《荊門直隸州志》、乾隆《當陽縣誌》對這一段歷史的記載,有實物可佐證。1979年9月,荊門城區白廟街道辦事處農民陳維祐耕田時,撿到一枚元代八思巴銅印,現收藏於荊門市博物館。銅印由印部和印柄兩部分組成,通高6.6釐米。銅印背部陰刻草書漢字,豎行排列,右邊一行為"峽州路總管府經理司印",左邊兩行分別是"中書史禮部造"和"至元十四年五月口日"。印面陽刻八思巴蒙古字四行,譯成漢語就是"峽州路總管府經理司印"。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根據梵文創製的蒙古拼音文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隨著元朝滅亡,八思巴文後來被逐漸廢棄。

在荊門白廟田野上發現的這枚元代八思巴銅印,與全國各地先後發現的元代萬戶府印造形極為相近。在徵服南宋後,元世祖忽必烈組建了一個遍布全國的鎮戍網,其中,萬戶府是元朝地方統治的軍事機構,分設於中樞及各路。萬戶是元朝軍隊的最高編制單位。元軍編制沿用蒙古舊習,十人為一隊,十隊為一百戶,十百戶為一千戶,十千戶為一萬戶。"襄陽不守無中原"。荊當地區地處荊襄古道,是中原的南大門。元軍與宋軍的襄陽之戰,讓蒙元王朝統治者刻骨銘心。蒙元王朝入主中原後,其防禦重點就是南方臨江沿淮地區。這枚在荊門農田發現的元代八思巴銅印明確告訴我們,蒙元王朝在荊當地區設立的,就是軍隊的最高編制單位——萬戶府。

元代八思巴文銅印在全國存世量較少,萬戶府印更是少見。對荊當地區而言,這枚元代八思巴銅印彌足珍貴,也是我們破解荊當地區方言彈舌音之秘的一把鑰匙。

元代社會可說是漢人與非漢人,以及漢文化與非漢文化的大熔爐。在蒙古人漢化的同時,也發生了漢人不同程度地受蒙古文化影響的情況。這種影響是雙向的。蒙元王朝在荊當地區駐軍時間長達141年,並且駐軍人數以萬計,對荊當地區人民的影響肯定是深遠的。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影響已成為歷史煙雲而消散了。

蒙元王朝統治中國期間,按照種族和地域,把全國人口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色目人其實就是北方地區的遊牧部落,契丹人佔了絕大多數,其語言與蒙古語具有親緣關係,有明顯的彈舌音。蒙元軍隊"官有常職,位有常員,其長則皆蒙古人為之",其軍制嚴格按照種族制度之規定來規範軍種和軍制序列。

蒙元王朝在各地的駐軍,除了少數蒙古人,主要是色目人,其次才是漢軍。鎮戍地方的色目軍人也稱探馬赤軍,屬於蒙古軍系統。《元史·兵志》記載:"蒙古軍皆國人,探馬赤軍則諸部族也"。相比漢人,他們更加效忠蒙元王朝。按照蒙元王朝的兵制,駐守各地的蒙古軍、探馬赤軍實行"亦軍亦營",家屬隨徵隨屯。

荊當地區作為當時軍隊最高編制單位——萬戶府,隨軍家屬數量至少也是萬人以上。根據《元史·兵志》的記載,蒙元王朝把地方軍民劃籍為"軍戶"和"民戶","軍戶"從軍,"民戶"則與"軍戶"相捆綁,負責軍需。荊當地區的"軍戶",應該就是駐守在荊當地區的蒙古人、色目人,以及少數北方的漢人,以及他們的家屬。

在蒙元王朝的心中,南方荊當地區的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南人",自然就是"民戶"。"民戶"與"軍戶"這種長達一百多年的捆綁關係,漢人學習蒙古語,甚至受蒙古婚姻、服飾等習俗的影響,都是有可能的。荊當地區的彈舌音,應該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是蒙古語影響荊當地區方言的結果。當然,蒙元王朝時期各地漢人受蒙古文化影響的程度並不是均衡的,而是因地域時空的不同而呈現差異。這也是漢語只有少部分地區存在彈舌音這一語言奇觀的原因。

荊當地區彈舌音產生的原因,除了荊當地區的長期駐軍之外,我們也不能不排除蒙元王朝滅亡後部分探馬赤軍及隨軍家屬融入荊當地區的可能性。

由於元末吏治腐敗,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再加之連年災荒,導致大規模民變。元末農民戰爭綿延達18年之久,起義烽火遍及全國,參加起義的各族人民達數百萬,其範圍之廣,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與北方、江浙、江淮、四川、山東等地相比,江漢平原特別是鄂北、鄂西、鄂中地區元末社會相對穩定,沒有發生農民起義的文獻記載。荊當地區的"民戶"穩定,"軍戶"自然相對穩定。

民族從來就不純粹是血緣意義上的民族,而是文化意義上的民族。世界上不存在建立在單純血緣關係上的民族。漢民族同樣如此。公元十三世紀,大一統的蒙元王朝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上因徵戰而起的民族遷徙和民族融合最為紛亂和繁雜的時代,但因元朝"重武輕文",加之明朝"集毀案犢",致使後世關於元代民族遷徙的研究史料多有闕如,民族遷徙尋根浩渺,行蹤難覓。

據大量史書記載,公元十三世紀蒙元稱制時,曾有數十萬契丹人投身於"徵行軍民"中,是元軍探馬赤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自明朝建制之後,作為單一主體民族的"契丹人"突然消失了,其族群流向和後裔行蹤從此成為歷史之迷。遼朝的沒落和蒙元王朝的敗亡,不可能使一個百萬之眾的主體民族"契丹人"完全消失。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契丹人"逐步分散或隱沒於其他民族之中,並徹底被漢族同化了,最終喪失了自己的民族特性。

蒙元王朝敗亡後,駐守荊當地區的探馬赤軍及其眾多家屬的去向,也一直是歷史之迷。1368年8月,朱元璋大將徐達率領25萬大軍進攻元朝京城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元朝當時的皇帝元順帝帶著自己的妃嬪、子女落荒而逃。蒙古人再次回到草原,元朝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當漢人重新成為中原地區的主人之後,中原地區處處已是明軍的身影。南方荊當地區的蒙軍、探馬赤軍以及其眾多家屬已經沒有了歸路。寬廣的荊襄古道並非他們返程的坦途,實際上變成了這些蒙人、色目人回歸故鄉的天塹。

根據《明史》的記載,對滯留在中原的蒙古人、色目人,明太祖朱元璋寬大為懷,一律視為大明子民,並對其實行分化、同化政策,頒布了一系列的詔令,禁止蒙古人再穿戴以前的民族服裝、配飾等,語言也要學習漢語,同時以前的蒙古姓氏也要簡化為漢姓,蒙古女子不得與同族婚配,須嫁漢人。

朱元璋的這些詔令,實際也間接地表明,荊當地區還存在大量的蒙古人、色目人。而事實上,蒙軍、探馬赤軍及其眾多家屬長期生活於此,並且一部分人從出生就生活於此,實際上已經融入了這塊南方溼熱的土地。他們對北方的草原以及遊牧生活可能已經十分陌生了。既然已經沒有退路,大明王朝又視其為子民,那麼融入這塊土地、悄悄轉變民族身份,就應該再正常不過了。他們要變成漢人,除了服飾,首先就要學會說漢話。可是他們還是不小心在這塊既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上留下了自己民族語言的一個顯著特徵——彈舌音。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

雖然說朱元璋視滯留在大明各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為大明子民,但我們也不排除其內心並不信任這些異族人。為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穩定,明朝初年大明統治者很有可能將各地的蒙古人、色目人遷徙到一處地方集中安置管理的可能性。這個地方當然是離北方越遠越好,離京城越遠越安全。南方的荊當地區無疑是個最佳選項。當然,這也只是一種推測,因為並無相關文獻記載。我們作此推測的理由就是,只有數量充足的操著彈舌音的蒙人、色目人,才有可能在兩種語言的融合中留下原先母語鮮明的標記。

隨著普通話的推廣,以及鄂東鄂西片區方言的強勢影響,彈舌音在當陽荊門日益呈現出逐步弱化的趨勢。當一種方言或一種方言中的特定發音一旦成為弱勢方,其消逝就是必然的。可能再過5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彈舌音這一漢語方言中的發音奇觀,完全有可能在荊當地區消逝。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作者簡介:郭漢閔,男,現年57歲,1982年7月畢業於原宜昌師專中文科,曾從事教育、新聞、政研等工作,現在當陽市政協機關工作。有專著《隱形的南方》出版。

相關焦點

  • 漢語發音的一種奇特現象——荊(門)當(陽)方言彈舌音之迷
    荊門當陽方言中的彈舌音之所以顯得另類,是因為漢語絕大部分方言區並沒有彈舌音,我們也少見顫音或者彈舌音的報導、研究文章。就目前的語言發現來看,漢語方言中僅三個地方存在這一另類發音:一是吳方言區宣州小片區中部分方言區,二是西南官話區湖北鄂中小片區和鄂北小片區部分方言區,三是中原官話區豫東南小片區部分方言區。湖北鄂中小片區也就是荊門當陽一帶的方言。
  • 西班牙語彈舌音怎麼練?我剛開始也發不出
    我在上海學習西班牙語的時候, 老師是一個華裔的阿根廷人 ,他是不會發彈舌音的 , 有些不可思議吧,對,有些人天生就不會發彈舌音。但是這根本就不影響他交流,他一樣的用西班牙語交流, 而且這位阿根廷人老師他還是當時上海駐西班牙大使館的翻譯。
  • 彈舌大神的分享,你學會了嗎?
    大一剛開始不會彈舌通過輔音幫助。比如有tra這種音作為輔助。早自習的時候和同學一起練彈舌。就突然之前就彈出來了,大概兩個早自習吧 彈出來一次之後,就一直會談了,可能這是打通了任督二脈吧。後來就是更標準的去發彈舌,讀多了就好了有些人不會彈舌是天生的,只要不是生理缺陷多連就行了。
  • 小議吳語三門方言之多音情況
    針對吳語三門方言多音字非常普遍的現象,特作如下分析:一、三門行政沿革及地理上的特點讓三門話腔調眾多。三門立縣始於1940年,距今不足百年,當前縣域曾分屬寧海(除浦壩港鎮和花橋鎮外)和臨海(現浦壩港鎮和花橋鎮)。
  • 不會彈舌可以學西語嗎?
    (跟英語相比)一門語言學習的難易程度其實是非常個人化的事情,每個人的感受當然也不一樣!在這裡我就說一些西語和英語比較客觀的大的區別,供大家思考和選擇!但是西語也有很多優點,比如說其實發音相對而言比英語更簡單,雖然有彈舌音,但是如果練習得當的話還是很容易的!總的來說,我認為西語在其他小語種裡算是比較好上手的,就是說從零基礎A1到可以基本日常溝通和對話的B1來說,是相對而言更加容易的事情。但是從B2開始到C2更高級別的西語來說,自然需要花費很多功夫。
  • 義大利語如何練彈舌R?
    大舌音發的大、重比較容易,發的輕、小才難。一般剛開始都只能連續卷好幾下,但是義大利語裡面很多時候r只要輕輕卷一下(比如r在兩個元音之間時),這個就要更長時間的練習了。李梅裡我剛開始發不出來特別沮喪,覺得我應該是發不出來了,甚至想要不像老師說的把舌頭拉個口子吧。
  • 為什麼日語聽起來那麼像江浙地區方言?
    不少江浙滬包郵區的小夥伴在學習日語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迷之既視感,這個單詞我好像是學過的……冷靜思考片刻過後怒拍大腿,這不是我老家話嗎?進而思考人生,懷疑自己在楚門的世界裡(戲真多)。然而這是真實的世界哦~不過這並不是什麼錯覺,江浙滬的方言確實與日語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首先我們得從日語與漢語的關係開始說起。
  • 郭嵩陽之死毫無意義,他低估了李尋歡,高抬了荊無命
    近日再讀古龍的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發現一處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郭嵩陽替李尋歡赴約,死在荊無命劍下。當時看來很悲壯,為郭嵩陽士為知己者死的大義所感動。郭嵩陽本可以活下來,再不濟也可以殺了荊無命。但郭嵩陽卻選擇了死,以自己身死,來向李尋歡揭示荊無命劍法之破綻。其實他這樣做,一點必要沒有。
  • 清末民初閩南方言文獻音系比較方法論
    原發信息:《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春)2017年第20172期  內容提要:明清時期的方言學家根據福建不同方言區的語音系統,編撰出許多便於廣大民眾學習的方言韻書和辭書,數目之多可以說居全國首位探討閩南方言文獻,有許多研究方法,經常運用的是比較法。具體來說,內部比證法,可從內部尋找證據和特殊韻部研究兩個方面進行;同期音韻資料比較法,分別從同期漢文方言文獻比較、同期西文方言文獻比較和同期中西文方言文獻比較三個方面展開;歷史比較法,主要從方言文獻與現代閩南方言比較,從而就音系差異來分析因歷史發展而產生的語音變化。
  • 朱曉農等 | 邊緣吳語:通泰方言案例
    >摘要:通泰方言一般歸入江淮官話,但它與江淮方言的洪巢片、黃孝片,甚至與其他官話相比,聲調和發聲態有特殊之處,如調類可多達7個(包括兩個入聲),還有由假聲/張聲定義的上域,這些都與吳語相似。但對邊界線上方言的歸屬,意見有所分歧。本文就吳語和周邊方言的交界處提出一個「邊緣吳語」的概念,包括吳語的宣州片、處衢片的龍遊小片和本文重點討論的通泰方言。這三片方言基本上都已經濁音清化(龍遊片清濁參差不齊,詳另文),但仍保留著七個或六個聲調(包括兩個入聲),也有很多單元音。由於龍遊片和宣州片無疑義地保留著吳語地位,所以本文主要談通泰方言的類屬問題。
  • 會一門泰順方言,對理解古詩詞有些幫助
    會一門泰順方言,對理解古詩詞有些幫助陳能雄/文兩個萍水相逢的人,交談幾句後,會根據對方的口音詢問他是不是某個地方的人,這是由方言形成帶有地方特色的「鄉音」。我們從牙牙學語之時就從父母那裡接受方言的教育,以後不管學了何種語言,在說話的時候總會帶有家鄉的腔調,就如身上的一個印記,一輩子也抹不去。我是個土生土長的泰順人,在上學讀書的時候,有些鄉村老教師偶然會用泰順方言來講課。從小到大,無論是在家中村裡,還是在學校街市,我都受到了泰順純正方言的薰陶。
  • 古方言D音流化遺例:夾(隔)不溜差
    隔,今讀「ge2」,「間隔」之義。鄭張尚芳在《低元音a的滯留》一文中指出:「越古老的語言,低元音a越豐富。」今天普通話裡的「e」韻,在唐宋時期,大部分讀「a」韻。懷仁話「隔」讀入聲「ga?」,幾近客家話讀音:「gak7」,保留了唐宋時期北方方言音。同時,「隔」在懷仁話裡有讀「jia?」音的。如「隔壁」也說「夾壁」。是蒙元時期增介後的演化結果。
  • 【方言】埃及方言講座 1:標準語與埃及方言
    漢語詞彙的發音都集中在口腔與鼻腔當中,而阿拉伯語不僅有彈舌字母「ر」,還有「ق」這樣的深喉音和「خ」「غ」這樣的摩擦音。然而,當我們終於學了四年阿拉伯語,信心滿滿到阿拉伯國家工作、學習的時候……卻發現除了「السلام عليكم」之外,當地人說的話我們竟然一句都聽不懂!甚至別人問你叫什麼名字,都不知其所云。
  • 中國最難懂十大方言
    這種方言歷史還有一些淵源,它成形在南宋時期,但在20世紀後才被正式的定名,對於客家話,其實語言學者們還在爭執,一種認為應當歸屬於漢語系,另外一種認為應該歸屬一門單獨語言,不過在我們的國內,它被列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客家話為代表的是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的「梅州話」(臺灣是以「四縣腔」為代表),但現實中又受到「惠陽話」影響較深。客家話中的一些詞語發音與日語很像。
  • 廣東話之三大方言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廣東有三大方言,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它們都經歷幾百上千年的傳承可謂是各有千秋,有些學者認為這些個語種不是方言而是一種語言,因為,它們都有各自的專屬詞彙和發音,其中粵語被認可是一門語言的支持率最高。粵語是方言。粵語是漢語的一種方言,這是目前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 關於漢語方言聲調的分類和命名
    分化的條件可能跟今音的結構有關,但語保調查的字音太少,我們無法說清楚。閩北地區建陽、松溪一帶方言也有類似的情況,過去有人寫文章研究過,也沒有說清楚。 再看古入聲字的分化。 古濁入字今分化為兩類,分別跟今陰去和陽去同調。
  • 語寶|關於漢語方言聲調的分類和命名
    分化的條件可能跟今音的結構有關,但語保調查的字音太少,我們無法說清楚。閩北地區建陽、松溪一帶方言也有類似的情況,過去有人寫文章研究過,也沒有說清楚。 再看古入聲字的分化。 古濁入字今分化為兩類,分別跟今陰去和陽去同調。
  • 曹志耘、沈丹萍 | 論浙江方言注音方案研製
    因此,在不違背整體規則、不破壞系統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單點方言音系的實際情況,對單點方言的注音方案進行必要的調整,使之更加經濟簡便。例如有的方言只有[ɑ],沒有[a],或[a]-[ɑ]不對立,這時只用一個 a 就可以了。(本文中帶[ ]的是國際音標,不帶的是拼音) 全省統一設計,各地酌情微調,先總後分,總分照應。
  • 多數方言會說不會寫 唐山網友較真兒方言到底該咋寫
    而『五介』裡的『介』字未必和上述意思相同,開平區一帶的居民說『五介黑介』之中的『五介』,多帶有兒化音,尤其是在介後面有濃重的後鼻音ng,唐山北部山區部分地區甚至直接說『五驚黑介』。『驚』字應為『更』字,過去報時是一夜五更,每更兩小時。『過五更黑介』,就是守到『五更黑介』,跟過除夕的意思毫無二致, 意在除去舊歲,是一年之計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