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方言裡的萬能助詞「哩」

2020-12-13 雁門文叢

文 / 宋旭

農業社那陣子,機械化不像現在普及,家家戶戶養牲口。一天,老子回家後,往騾圈裡一眊:「誰添哩草料?」

兩兒子正玩得起勁,老大趕忙回答:「我哩。」

老子頭也沒回罵道:「尼瑪咋不卸絡頭,嘴箍哩嚴呼呼咋吃哩?」

老大指了指老二:「那是他哩,他沒給卸。」

「哩」,在朔州方言裡,可謂「萬能助詞」。既可作結構助詞,也可作語氣助詞。其出現的頻繁,在方言裡是少有的。

作結構助詞時,既可置於主語與賓語之間;也可置於謂語與狀語之間;甚至可以置於謂語之前。作語氣助詞時,常置於謂語或狀語之後。

比如:

「髒(這)誰哩布衫?」——「我哩(布衫)」。

「出去一下午,走哩乏哩。」

「給髒(咱)狠狠哩打他。」

「那本書可厚哩。」

「一腳板踢哩可疼哩。」

「你哩錢沒處放哩話,擱我兜裡哇,我哩兜可大哩。」

很明顯,這些「哩」字,分別表示現代漢語裡的結構助詞「的」、「地」、「得」和語氣助詞「呢」。

那麼,放哩「的」、「地」、「得」、「呢」不用,為什麼非要用「哩」呢。

這個問題,涉及到漢語演化中的「d/t」與「l」以及「n」與「l」的同音位互轉。

在不同的漢語方言中,聲母「d/t」與「l」存在對轉關係。如湖南的部分地方讀「檳榔」之「榔」為[da]陽平。而辰溪(辰陽)方言中,來母逢細音,一律變為定母。如梨讀作[di],連讀作[die]。這一現象學術界將之稱為「流化現象」。如「放蕩形骸」,亦言「放浪形骸」。大同方言中「把燈關掉」說「把燈關lio」。這種同音位互轉現象在世界各地的不同語言中都有出現。如阿爾泰語系中的「g」、「k」、「h」在不同方言區的互轉。其中,最典型的當為公元前就生活在今中亞索格底亞那的粟特人,同時操兩種方言,其中之一為L方言,主要流行於常年外出經商的粟特人中,據L方言,「 d」音就流化為「l」,如「粟特」音轉為「疏勒」。朔州方言裡的結構助詞「哩」對應普通話「的」、「地」、「得」這一現象,正是漢語聲母「d/t」與「l」在不同方言區可互轉最為典型的例證。

需要說明的是,現代漢語「的」、「地」、「得」源於古漢語的「者」與「之」。而「者」與「之」,在古代是發「di/ti」音的(古無舌上音)。後來轉變為舌上音「zhe」與「zhi」,但其語音一直保留到現在,並分別借用「的」、「地」、「得」來替代。所以,某些古裝電視劇所發的「者」或「之」音,是不符合歷史的。

在述及語氣助詞「呢」字的來源時,語言大師呂叔湘先生曾這樣講過:「呢」即「哩」之變形,而「哩」又源於「在裡」……此一語助詞,當以「在裡」為最完備之形式,唐人多單言「在」,以「在」概「裡」;宋代多單言「裡」,以「裡」概「在」……傳世宋代話本,率已作「哩」,或宋世已然,或後人改寫,始未易定。說明在漢語的發展進程中,隨著時間段推移,唐宋時期表示語氣的「li」音發生了變化,音轉為「ni」音,相應地,其用字也由「哩」變成了「呢」。而朔州方言裡的語氣助詞「哩」,乃唐宋之遺音。

順便指出,朔州六個區縣(市)中,朔城區和平魯區屬於晉語五臺片,懷仁、山陰、應縣和右玉則屬於晉語大包片。由於不同語片的發音差異,朔城區和平魯的「哩」音,與其它四縣(市)有明顯的區別。具體講,朔城區和平魯區的「哩」,發的是「li」音,聽起來有拖音。而懷仁、應縣等四縣市在說結構助詞發「哩」時,發的是入聲音「lik」,聽起來比較短促。而說語氣助詞「哩」時,則發入聲音「nik」,近似於「恁」音。如把「一拳頭打得可疼呢」翻譯成懷仁話,就成了「一個都擩得咔疼恁。」

這也說明了語言有自身的演化方式,而文字僅僅是一種記音符號。

相關焦點

  • 不定積分分部積分法需要移項,先寫別問.嗶哩嗶哩@海離薇.
    #萬能公式#最強分部積分法需要移項,反三角函數arcsinx和反雙曲正弦函數Ln(x+sqrt(x^2-e^2))真是歡喜冤家+苦命的娃,感冒的我講方言走火入魔...  http://t.cn/A6qREsST ​​​。微博@海離薇,嗶哩嗶哩B站@海離薇。。。。。#HLWRC高數#不定積分求導驗證先寫別問唉,常數可替換合併,改成一萬都OK。
  • 民間智慧丨方言中的博物學
    但我相信,從我們湖南的方言這句「莫打雀」中,大家對麻雀的態度還是友善的。山麻雀夫婦  劉劉攝二、柞木樁哩(哩字為湖南方言裡的加在名詞後的語氣助詞,相當於「子」)在湖南臨湘的方言中,這句話是形容一個人不大靈光
  • 三角函數萬能公式+二倍角公式+不定積分∫cos²x/(3sinx+4cosx)dx.
    #HLWRC高數#自學高等數學比起方言背誦蜀道難難於登天嗎?求解不定積分∫cos²x/(3sinx+4cosx)dx可用初中生列方程組組合的技術。#萬能公式#有眼無珠的我喜愛裂項相消+分部積分法,更簡潔更快捷!  http://t.cn/A6tyYeAp ​​​。。。。#高等數學[超話]#。。。。。
  • 海南人文地理 | 臨高人只唱「哩哩美」?點擊收聽絕美漁歌「哩哩美」
    臨高縣城裡有至少十三個劇團,各劇團人數不等,劇團各有特色,都遵照市場規律形成良好的競爭局面。這些劇團主打的是臨劇,臨劇往往創造性地將音韻優美的哩哩美融合其中,還糅合了臨高地方文藝形式的多個特點,譬如在調式板腔上,融入了山歌小放牛的歡快,還有木偶劇「啊羅哈」的豪放等等。由於其創新性,臨劇較木偶劇更得年輕人的喜歡。
  • 留住方言,留住寄寓在鄉音裡的濃濃的鄉愁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不覺得方言有什麼不好。回到家,大家見面打個招呼:「大爺,吃飯了?」大爺笑眯眯地回答:「吃啦。啥時候回來哩?」「夜來過晌午。」親切,舒泛。大爺瞪他一眼:「猴你媽裡個×!這才出去喝了幾天馬尿啊,舌頭都不會打彎了!」現在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了。這當然與大力推廣普通話是有關係的。推廣普通話是必要的,但是方言記錄了一個地方的風俗與人情,是活的文化,更需要好好傳承。現在學校都說普通話,我覺得倒是應該開設一門「方言」課,讓孩子們學學老俗話,聽聽先輩對我們的教訓。
  • 如何拯救廣東哩哩啦拉撒疊?
    哩哩啦拉撒疊 = 設立垃圾點 Mandarin Chinese 拯救廣東燙嘴普通化 哈嘍,牛粉們最近過得好嗎?
  • 古方言D音流化遺例:夾(隔)不溜差
    今天普通話裡的「e」韻,在唐宋時期,大部分讀「a」韻。懷仁話「隔」讀入聲「ga?」,幾近客家話讀音:「gak7」,保留了唐宋時期北方方言音。同時,「隔」在懷仁話裡有讀「jia?」音的。如「隔壁」也說「夾壁」。是蒙元時期增介後的演化結果。在《蒙古字韻》中,「隔」音譯為「gyay」,擬音「kjaj」(轉漢語拼音「giai」),部分方言區進而音轉為「jia?」。其音理與「客人」轉「切人」相同。
  • 臨高哩哩美 傳唱悠久漁家文化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刊
    「漁家姑娘長得美,今年剛好十八歲,阿哥上前問一問,問你想要嫁給誰,哩呀哩呀哩哩美,哩哩個美嘞噯嘞噯……」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歌聲,讓人如痴發醉,這是就是中國民歌藝術中一朵絢爛的奇葩———臨高漁歌哩哩美。
  • 主格助詞與賓格助詞的區別
    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字一鍵關注韓語學習網關于格助詞「가/이」,「을/를」的用法各位學習韓國語的朋友肯定在學習韓國語的時候一定遇到過上述問題現在我是這麼理解的,希望能給遇到同樣問題的人一個參考。如果有好的理解也可以發表出來進行交流。我們知道「가/이」是主格助詞,在句子中是作主語,即表明接在其前面的體詞做主語;而「을/를」是賓格助詞,在句子中是作賓語,即表明在其前面的體詞做賓語。在一個句子中,最簡單的句子結構是「主語+謂語」而完整的句子結構是「主語+賓語+謂語」。主語是謂語的實施者或體現者,賓語則是謂語的的作用對象。
  • 潮汕地名裡的方言俗字及其詞義
    本文採用「方言俗字」的叫法。關於潮汕方言俗字的研究,以往的成果多數是以民間文學、文藝作品資料為對象的。其實,地名中也有一些方言俗字值得研究,因為它們也是比較穩定的、可以採信的資料。例如: (資料來源: 陳為峰 《東裡河畔古渡口——催生溪墘街的形成繁榮》)刣,潮音 tai5(臺),宰殺的意思,如「刣豬」「刣鵝」「刣人放火」「刣雞教猴」等,地名有「刣豬澳」等。「刣」是方言字,本字是「治」。《說文解字·刀部》:「魚刂,楚人謂治魚也。」
  • 方言翻譯成難題:河南話翻成捷克語 咋弄哩?
    方言翻譯成難題:河南話翻成捷克語 咋弄哩?  梁鴻在發言時特別提出了方言翻譯的問題,她說自己的代表作《中國在梁莊》在進行英文翻譯時就遇到了這方面的困難,如文中有一句話是「我非常稀罕你」,當時美國譯者為此特別給她寫信探討「稀罕」的含義。「這個詞在中國話語裡面是有多個層面的,可以是愛情,也可以是長輩表達對小輩的喜愛,對我來說這個詞一點都不成問題,但是譯者說在英語裡面他很難找到對應的詞語。
  • 正宗黃梅話方言大全
    黃梅方言黃梅話主要表現在語音助詞上的不同,這些助詞亦是根椐黃梅人說話音調較重而自然相配而成的,只要生活在黃梅的人,不用教,不用學,在日常生話交流中,自然形成。說話時也就自然而然地根椐一句話結尾兩三個字音調的高低不同自動地配上不同的助詞。黃梅方言土話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助詞基本上是「乃」或「吶」及「嘚」這三個字。
  • 青海樂都方言的語氣助詞「哈」
    對河湟流域樂都方言「哈」的研究,有助於進一步認清甘肅唐汪話、河州話以及白龍江流域「哈」這個詞的面貌。  【作  者】雷漢卿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成都  【期  刊】《方言》 2017年第4期  【關 鍵 詞】中原官話 樂都方言 「哈」 語氣詞 讓步  【基金項目】本文在寫作中曾得到中國社科院語言所楊永龍教授指正,謹致謝忱!
  • 陝西將對方言語音建檔 官方:方言傳遞文化鄉俗
    而且方言是有感情的,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裡包含了地域感情。保護方言,我們首先要破除方言落後的觀念,讓方言退化成稱為自然更迭,以民俗的傳承來傳承方言。」王建領說。  華商報記者了解到,按照此次陝西地方方言語音建檔實施意見,各縣(市、區)方言語音建檔率2016年12月底達到70%以上;2017年6月底建成省、市、縣三級方言語音檔案資料庫和相關文字檔案。
  • 河南方言:中原官話區
    河南方言,大部分屬中原官話區,河南方言實際上就是古代的官話,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話。主要是指流行於河南及河南周邊地區。
  • 日語助詞小課堂——格助詞
    日語助詞小課堂---日語中的格助詞所謂的【助詞】,其實就是為詞彙潤色的詞。例如:「が」「も」「の」「を」等等。本文會把【助詞】分為格助詞、接續助詞、副助詞、終助詞等幾類,結合例子,詳細簡單地介紹日語中的【助詞】。
  • 【鄉言俗語】平江方言中的非成語四字格式
    所謂表音詞綴就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另加語氣助詞,這類詞是在說話時見機而行,隨意組合的。綜合攏來大致有下面多種形式。 一、A阿格A式,其中A是動詞,「阿格」是詞綴,表示一種頻繁而又漫不經心,甚至是不太合理的動作行為。如:搖阿格搖,踢阿格踢,扯阿格扯,碰阿格碰,撻阿格撻,撞阿格撞,閃阿格閃,尥阿格尥,擦阿格擦,猶阿格猶。
  • 寧化客家方言淺析
    在寧化客家方言中,常見的名詞前綴有「老」「番」等;常見的後綴有「子」「頭」「哩」「公」「佬」「婆」「牯」等。由於「子」的用途相對廣泛,同上面列出的常用名詞後綴有很多相通之處,所以其他名詞詞綴的用法皆可從對「子」的用法的探析中引申出來。下面以舉例說明。1.表示物件、器具的後綴。如「子」表示器具、物件或動物時,常常起小稱的作用。
  • 何以偃師|偃師方言
    形成漢語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屬於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遷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屬於語言本身的要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語言的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等。方言與普通話相比較,有著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方言是多少年來的文化,經過千百年積累下來的,是每個地方的特徵性的代表,是最傳統的一種民俗。
  • 文學研究:淺談宜昌方言中的句尾語氣詞「撒」和「噠」,長見識了
    而當地居民日常所使用的宜昌方言中有一些獨特的方言詞,很具地方特色,尤其是句尾語氣詞。在宜昌方言的句尾語氣詞中,頗具代表性的是這兩個特殊的語氣助詞:「撒」和「噠」,它們使宜昌方言更具有其自身的特色。   一、宜昌方言中的「撒」   1.1語氣作用 「撒」是宜昌方言中最典型的句尾語氣詞。由於宜昌話中sh、s不分,「撒」也記作「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