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方言俗字,以前有過不同的名稱。饒宗頤教授曾叫做「方文」,他說:《劉龍圖戲文》中的俗字「皆字書所無者,不特可推究方音,且保存在『方文』(此謂local script,與方言實同樣重要),可為俗字譜增添不少資料,言小學者不應以其鄙俚而輕視之也。」(饒宗頤《抄本<劉龍圖戲文>跋》,原發表於《歐洲漢學研究協會不定期報》,法國巴黎,1979;收入《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饒宗頤潮汕地方史論集》,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
饒公講的這個「方文」,是與「方言」相對而言的:「文」指文字,而「言」指有聲的語言。此外,還有叫「方字」、「土字」、「俗字」、「方域文字」的別名。 本文採用「方言俗字」的叫法。
關於潮汕方言俗字的研究,以往的成果多數是以民間文學、文藝作品資料為對象的。其實,地名中也有一些方言俗字值得研究,因為它們也是比較穩定的、可以採信的資料。例如:
粟埕。看看背景老屋牆上的標語,就知道這個粟埕有一定年份了。
「埕」,意為庭院、廣場,以它為地名的如汕頭市金平區的「鹽埕」「高埕」,潮陽區的「古埕」,惠來縣的「新厝埕」,饒平縣的「高埕、東埕」,南澳縣的「前埔埕」等。「埕」的本字是「庭」,指四合院中的露天庭院,引申指廣場,乃是古義。《玉篇·廣韻》:「堂階前也。」這就是潮汕話所說的「外庭」。引申為室外的廣場,如曬穀場叫「粟庭」,曬鹽場叫「鹽庭」等。但「庭」字群眾多知其文讀têng5,少知其有白讀音 dian5,所以,造了個方言字「埕」。
「墘」字,潮音讀gin5,指邊沿。據有關資料統計,「福建省帶『墘』字的地名有951處,廣東省 116處。」(李如龍《漢語地名學論稿》第75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墘」是閩方言字,所以,廣東省帶此字的地名主要集中在粵東閩語區,如澄海區東裡鎮的「溪墘街」、龍湖區的「合仔墘」等。其實,它的本字是「船舷」的「舷」,潮汕話把船舷叫做「船坡舷」,引申泛指邊沿。古音「曉匣歸見溪群」,故聲母讀為g-;韻母讀-in,則是鼻化後的變化使然,以「玄」為聲旁的字如「弦絃」等字也讀-in韻母。潮汕的大人們常對孩子說:食飽穿燒,水墘勿去(吃飽了穿暖和了,水邊等危險的地方別去)。
澄海區東裡鎮溪墘街的老碼頭之一:元帥爺宮渡碼頭。(資料來源: 陳為峰 《東裡河畔古渡口——催生溪墘街的形成繁榮》)
刣,潮音 tai5(臺),宰殺的意思,如「刣豬」「刣鵝」「刣人放火」「刣雞教猴」等,地名有「刣豬澳」等。「刣」是方言字,本字是「治」。《說文解字·刀部》:「魚刂,楚人謂治魚也。」《齊民要術·炙法》第八十「作炙餅法」:「取好白魚,淨治,除骨取肉。」又第八十「銜炙法」:「取極肥子鵝一隻,淨治,煮令半熟……。」這裡的「治魚」「治鵝」,就是潮汕的「刣魚」「刣鵝」。「治」字今潮汕話讀去聲di7(地),如「政治」「治理」等,與《廣韻》去聲志韻「丈之切」一脈相承。但《廣韻》中還有平聲之韻「直之切」一音,則與潮音之tai5(臺)相合。客家方言也稱宰殺為陽平聲的「治」,可做佐證。有些街道原先的名字就叫「刣豬巷」「刣牛巷」等,但後來此類街道名稱多數都被雅化了。
蟲習 堆。鄉下人起厝——cue7 (找)沙 cue7(找)蟲習。
蟲習,潮音sab4,成堆的貝殼,可以用來燒成貝灰作建築材料。堆蟲習的地方叫「蟲習堆」「蟲習墩」,有的地方也用作地名,如「蟲習墩腳」等。蟲習字《廣韻》《集韻》已經出現,但解釋為「蟲名」,或者「蟲貌」,與貝殼無關,音也不對。蟲習應該是潮人自造的俗字。找某人的茬,潮汕話成語叫「cue7 沙 cue7 蟲習」。
蠐(蠘)。此為「三目蠐」。食蠐試身份。生醃的「鹹蠐」非海墘人請勿輕試。
蠐,潮音cih8(齊8),梭子蟹的一種,地名有「蠐仔坪(澎)」等。多數專家認為「蠐」是借字,本字是「蠘」,宋·洪邁《容齋四筆》卷六:「閩廣……所識蟹屬多矣,而所謂黃甲、白蟹、蟳蠘諸種,呂圖(呂亢《蟹圖》)不載。」《漢語大字典》解釋為梭子蟹。潮汕俗語有「食蠐試身份」,說的是「蠐」太鮮利(lai3),身體(對海鮮的消化功能)不行者一吃就瀉肚子。
檳榔果、荖葉、貝灰(小鐵桶裡)——三件齊。看看這圖你就知道潮汕人家至今還把裝青橄欖或者糖果的盒子叫「檳榔盒」。
荖,潮音lao2,學名蔞藤,又名浮留藤,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閩、廣人食檳榔,每切作片,蘸蠣灰以荖葉裹嚼之。」由此可知,「荖」的本名是「蔞」,閩人不識而造「荖」字代表之。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卷三云:「蔞藤,一作浮留藤,土人誤做為『荖』,字釋無『荖』字。」 潮人種植荖葉、以荖葉蘸貝灰吃檳榔的習俗最遲宋代已經有了。南澳縣雲澳鎮有「荖園村」,據說村中過去有一塊較大的園地種植「荖葉樹」,叫「荖園」,後以「荖園」命村名。順便說一下,潮汕俗語還有「愛你哩就荖,勿你哩就草」,意思是用你時你就是個人才,不用你時你就什麼都不是。還有一種著名的潮汕小吃叫做「荖花」(戲稱「啑奅」,sah4 pan3),就是因為其形狀像極了「荖」的花。
荖葉。愛你哩就荖,勿你哩就草。原來如此!
堀,潮音kug4(屈),普通話正字寫作「窟」,澄海區的月窟也寫作「窟」,但汕頭地名中多使用方言字「堀」,如澄海區的大埔堀、潮陽區的大堀洋、龍湖區的港堀等。其實,「堀」「窟」是異體字,「堀」字《詩經》時代就存在了,後來的古代文獻兩字並用。《現代漢語詞典》把「窟」當正字,「堀」當古文古字處理。但我相信,潮汕人用「堀」字是自己的創造。「堀(窟)」用作地名,還有一些俗語,以前講去印尼「過番」的艱苦,俗語講「日裡堀,會得入,不會得出。」也有說是「日裡」這個地方好,容易謀生,去了就想在那裡安家立業了,有點樂不思蜀的意思。日裡,潮音rig8 lai6,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岸的一個地方,大概是現在的棉蘭一帶的地方。請教了潮州市的東南亞通楊錫銘兄,說是「堀」有可能是「區」的變讀。揭西一帶還有「踏入棉湖堀,會得入,不會得出」之說,講的是過去的棉湖鎮道路彎曲,進去了,容易迷路,不容易走出來。這條俗語的資料來源於網絡,未知真假。我去棉湖調查過棉湖僻語,因為有熟人帶路,無此體會哦。
《鮀島》,汕頭市文聯主編。
鮀,古代已有此字,《說文解字·魚部》解釋為鯰魚,《爾雅·釋魚》說是:「鯊,鮀。」晉·郭璞注云:「今吹沙小魚。圓體而有點文。」但作為汕頭地名的「鮀」字,我認為是鱷魚,1995年我曾經寫了篇叫做《說「鮀」》的小文章,認為 「鮀」是「鼉」的異體字(或者假借字),即揚子鱷,也叫「豬婆龍」、「鼉龍」。(載《汕頭特區晚報》1995年4月9日「潮汕文化」版。後收入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汕頭特區晚報《潮汕文化百期選》270-271頁,1997年)
《說文解字·黽部》:「鼉,水蟲,似蜥蜴,長大。」《廣韻》平聲歌韻音「徒河切」,正與「鮀」字同音。鼉,《詩經》裡就有記載了,《詩·大雅·靈臺》:「鼉鼓逢逢,矇瞍奏公。」毛傳:「鼉,魚屬。」孔穎達疏:引陸璣疏云:「鼉似水蜥蜴,四足,長丈餘,生卵如鵝卵,甲如鎧甲……其皮堅可以冒鼓。」由此可見,詩經時代已經人們已經懂得用鱷魚皮蒙鼓了。金·元好問《湧金亭示同遊諸君》:「雲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鼉。」宋·嶽珂《桯史》卷六:「蛟蜃、黿鮀、魚鱉、蛙蛤,俯首聽命。」明·楊基《感秋》:「八陣雲開屯虎豹,大江潮落見黿鼉。」鮀,鼉的異體字(或謂同音假借字)無疑。《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二十一:「《圖經》曰:『鮀,生南海池澤,今江湖極多,即鼉也。形似守宮鯪鯉輩而長一二丈,背尾皆有鱗甲。』 」 其實,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就直接把惡溪的鱷魚與「鼉」聯繫上了:「鱷魚身上黃色,有四足,修尾,形如鼉,口森鋸齒,往往害人。」
《鮀島文藝》,汕頭市文化館主編,此冊是1957年第4期,與我同齡。
明白了「鮀」就是「鼉」的異體字、指的就是鱷魚之後,再看看與「鮀」有關的地名就知道,其實都與鱷魚有關,「鮀浦」「鮀江」「鱷浦」其實都是指有鱷魚的江河,韓江古名鱷溪,也同理。韓江古名「惡溪」,而且跟鱷魚有關,唐代就有文獻證明了。韓愈《瀧史》詩云:「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鱷魚大於船,牙眼佈殺儂。」《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十《嶺南道》:「梅州程鄉惡水,即州大江,東流至潮州出海。……舟中鱷魚,遇江水泛漲之時,隨水至州前。」饒宗頤先生《惡溪考》以為:「以地產鱷魚,或稱為鱷溪。」並引用《輿地紀勝》卷一百《潮州·景物》等史料做了充分的論證:「鱷溪以鱷魚得名,舊傳為惡溪。」(原載《禹貢》半月刊第七卷6-7期,1937年;收錄於黃挺編《饒宗頤潮汕地方史論集》第172-183頁,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從語音上看,「鱷」與「惡」官話相同,潮州話也相近。韓山師範學院吳榕青教授《鮀浦地名考釋》還進一步考證:「同隸揭陽縣的龍溪都(原註:今為潮安縣庵埠鎮地),其地在鮀江、鱷浦背面,三都地域連成一片,『龍溪』之名也極可能源於鱷溪。鼉,一名鼉龍,又名豬婆龍,或稱揚子鱷。……『龍溪』即『鱷溪』,這也符合地名命名中避俗就雅的慣例。」(載《汕頭》1998年第2期第6-8頁)
綜上所述,「鮀島、鮀城、鮀江、鮀浦、鮀東、鮀西、鮀濟河」等地名中的「鮀」,都是鱷魚的意思,記載的是韓江及其支流曾經有鱷魚出沒的歷史。「鮀」字雖然古已有之,但由於別的地方幾乎都不用這個字、電腦、手機字庫也不容易打出這個字來了,我就暫且把它也看做方言字吧。
【延伸閱讀】
1、潮汕地名中的特殊用字及其詞義
2、龍眼核拭尻倉——賽道行
3、時行·五行·行書·行踏·行止
【說明】
配文圖片除註明出處者外,均來自百度網絡資料。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