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方言中的事物名稱類古詞彙考釋

2021-03-01 厚德秦源



【摘要】天水方言詞彙在其發展流變中繼承了一部分秦文化古詞彙,本文對天水方言中保留的與秦文化相關的事物名稱類古詞彙作了解析。

     【關鍵詞】天水方言;秦文化;古詞彙

      博大精深的秦文化上承殷周,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集大成者;下啟漢唐,是繁榮漢唐文化的奠基者,居於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僅此而論,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可以同它相提並論。不過確切地說,秦文化不單指考古、史學,還應包括民俗、方言。秦人發祥於今天水西南、禮縣東部、西和北部之地。歷史學家史黨社認為,遠古的西漢水流域,隨著西周晚期開始秦人伐戎以及徵服的進程,「秦人」的概念不僅是血緣的,而且是文化的。在比較豐富的天水方言詞彙中,保留了不少秦文化詞語,有部分古漢語詞彙仍活躍在其中。這些古漢語詞彙,在流傳變遷中仍能夠保留詞語的本意。下面就天水方言中保留的部分與秦文化相關的事物名稱類古詞彙及使用情況略作考釋。

     【鏊】ào烙餅用的平底鐵鍋,天水方言俗稱鏊鍋。

     《玉篇·金部》:「餅鏊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鏊,作餅燒器也。」《廣韻·號韻》五到切:「餅鏊。」《集韻·號韻》:「鏊,金屬。」《正字通·金部》:「鏊,今烙餅平鍋曰餅鏊,亦曰烙鍋鏊。」清·王筠《說文句讀·金部》:「鏊,面圓而扁,三足,高二寸許,餅鏊也。」鏊子的史料記載:從原始的石鏊(遠古)、陶鏊(原始部落)、青銅鏊(夏商周)、鐵鏊(延續到近代)。河南省滎陽市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鏊是我國最早鏊子的實物。《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曰鏖鏊鉅,日月所入者。」《水滸傳》第一0四回:「範全在那裡叫苦叫屈,如熱鏊上螞蟻,沒走一頭處。」陳忠實《白鹿原》第十五章:「鏊子是烙鍋盔烙蔥花大餅烙飥飥饃的,這邊烙焦了再把那邊翻過來,鏊子底下燒著木炭火。」又第十六章:「『噢!這下是三家子爭著一個鏊子啦!』朱先生超然地說。」又:「而今再添一家子來煎,這鏊子成了搶手貨忙不過來了。」

     【缿】hàng 音杭。指一種陶製或瓷質器具,形狀大致像缸但小於缸體,頸小腹鼓,底部微斂,高約二至四尺不等,製作工藝較缸精緻,用以盛醋、鹽、黃酒、動植物油等。如:醋缿、酒缿、油缿。較小的叫「缿缿子」、「小缿缿」,「缿」字並可重疊,如:油缿缿;醋缿缿。

       這種容器在秦漢以來就在天水等地廣泛使用(因秦漢時天水郡郡治就在西漢水流域)。《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關市》:「為作務及官府,受錢必輒入其錢缿中,令市者見其入。」「缿」字又見於《史記·酷吏列傳》和《後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說文·缶部》:「缿,受錢器也。古以瓦。今以竹。」《史記》司馬貞注引《三倉》「缿,胡江切」,今天水方言與古讀相合。

     【連枷】lián jiā一種手工打穀脫粒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小麥、豆子等,使子粒掉下來。名詞。也作槤枷,連耞。宋代範成大《石湖集·秋日田園雜興》詩中有「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槤枷響到明」之句,就是描寫農村打場脫粒的繁忙景象。槤枷起源於我國,歷史悠久。據《國語·齊語》記載,早在公元前七世紀,當時的齊國(在山東半島),首先使用槤枷打麥。槤枷,那時稱「枷」或稱「柫(fú)」。《國語·齊語》:「權節其用,耒耜枷芟。」漢·許慎《說文·木部》:「柫,擊禾連枷也。分勿切,入聲,物韻。」漢·揚雄《方言》卷五:「僉(qiān),自關而西謂之棓,或謂之柫。」晉·郭璞註:「僉,今連枷,所以打穀者。」《說文·木部》:「枷,柫也。古牙切,平聲,麻韻。」唐·顏師古註:「柫音佛,所以擊治禾者也。今謂之槤枷。」那麼,從晉朝算起,這種打場的農具定名為「槤枷」,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在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槤枷竟「棄農從戎」,被用作「兵器」,出入沙場。那種打仗用的槤枷叫「拂槤枷」,枷是用鐵打製成,劈頭打下,當然可以置敵於死地。但是,槤枷「充農從戎」的歷史並不長。到了南宋,在火藥用之於戰爭後,槤枷又由軍隊「轉業復員」回到農村麥場上了。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農器二》:「連耞,擊禾器……其制:用木條四莖,以生革編之,長可三尺,闊可四寸;又有以獨挺為之者,皆於長木柄頭造為擐軸,舉而轉之,以撲禾之也。」清·趙翼《陔餘叢考·連枷》:「農家登麥,必用連枷擊之。」現在,雖然有了脫粒機,但「槤枷」在一些偏僻山區仍被使用著。賈平凹《浮躁》五:「我哪有你們清閒呀!你們全有勞力,地裡收停了,場上碾淨了,我們家的麥子全堆在場上還沒動槤枷!」陳忠實《白鹿原》第二十六章:「有人摜下正在摔打的槤枷,摸出菸袋來。」雷達《還鄉》:「記得有一年我從城裡來,一個跪在場院用槤枷打麥的老婆婆問我:『都說汽車汽車的,到底是驢拉哩還是人掀(推)哩?』」邵振國《麥客》二:「順昌跟著那媳婦家的腳步,踏著山間的小路。誰也不多說話。繡花鞋,像兩隻黑蝴蝶撲撲地擦著地面飛;麻鞋露著腳後跟,像兩片子連枷板,嗵嗵地砸得地面響……」趙逵夫《牛郎織女的傳說》:「(牛郎)後來又用那斧頭、切刀、鑿子做了木鍁、連枷啥的。」

     【箸簍罐】盛筷子的竹筒。箸,筷子。天水方言「箸」的筷子義,保留在「箸籠罐」一詞中。 

     「箸籠罐」是用來陳放筷子的器具,其形狀一般上口略大,底部略小,其底平面或呈月牙形、弓弦形、梯形等,通常掛於牆上。如今基本上都是塑料製作。漢·許慎《說文解字·竹部》:「箸,飯攲也。從竹,者聲。」王筠《說文句讀》:「攲,持去也。《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攲。』」《玉篇·竹部》:「箸,莢也。飯具也。」《廣韻·御韻》去聲遲倨切。《禮記·曲禮》:「羹之有菜者用梜。」註:「今人或謂箸為梜。」《韓非子·喻老》:「昔日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唐·李白《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清·周容《芋老人傳》:「輟箸嘆曰。」《廣韻·御韻》去聲陟慮切。箸,又作「筯」。《辭源》解釋「箸」為「飯具同筋。《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漢書》四十《周亞夫傳》:『獨置大截,無切肉,又不置箸。』」箸作為筷子的古書用例很多。王充《論衡》:「夫以箸撞鐘,以算擊鼓,不能鳴者,所用撞擊之者,小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陳忠實《白鹿原》第六章:「在宴席動箸之前,點亮了香蠟,白嘉軒當眾宣布了與鹿三結下乾親的決定。」按:附帶一提的是筷子出現得較晚。北宋《太平廣記》卷第二百八十二夢七大鬍子拿著一雙筷子說:「請拿個杯來,有不想唱歌的,就喝一盅。唱舊歌如果有笑的,也這樣罰。」應為「筷」的較早用例。清?趙翼《陔餘叢考?呼箸為筷》:「俗呼箸為快子。陸容《菽園雜記》謂起於吳中。凡舟行諱住諱翻,故呼箸為快子。」天水人現在雖已不把筷子叫作箸,但還是把筷子籠叫作「箸籠關」。可見古代文化對本地人日常語言的深刻影響。文獻中也有把筷子呼為「箸子」的用例。《祖堂集》卷九《湧泉和尚》:「才具尸羅,便尋祖道而參見石霜,便問:「學人初入叢林,乞師指示個入路。』霜云:『我道三隻箸子拋不落。』」《水滸傳》第六回:「智深隨即跟到裡面看時,見綠槐樹下放著一條桌子,鋪著些盤饌,三個盞子,三雙箸子,當中坐著一個胖和尚。」《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宣教)面孔紅了又白,白了又紅,箸子也倒拿了,酒盞也潑翻了,手腳都忙亂起來。」《紅樓夢》第四十回:「劉姥姥便伸箸子要夾,那裡夾的起來,滿碗裡鬧了一陣好的,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著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親自去撿,早有地下的人撿了出去了。」

     【笮子】今渭水、西漢水流域,通稱鋪在椽上而附於瓦下之筄曰「笮子」。笮讀「側散切」,音若「càn(燦)」,「子」系語助詞。笮,鋪在椽上瓦下的葦席或竹蓆。《說文·竹部》:「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從竹乍聲。阻厄切。」王筠《說文句讀》:「棼,復屋棟也,案,棟,今謂之檁。笮在瓦、棼之間,為所迫窄,故名笮也。」《釋名》:「笮,迮也,編竹相連近迮也。」《釋宮》:「屋上箔謂之筄。」《注》:「屋,笮也。」《爾雅正義》曰:「今南方多以竹為之,亦有用木者,則謂之軒版。」《康熙字典·竹部》:「又屋上板。《說文》:『在瓦之下,棼之上。』」引申為壓,壓住。《玉篇·竹部》:「笮,壓也。」《國語·魯語》:「夫棟折而榱崩,吾懼壓焉。」韋昭註:「壓,笮也。」《論衡·幸偶》:「螻蟻行於地,人舉足而涉之,足所履,螻蟻笮死。」羅翽雲《客方言·釋言》:「謂壓曰笮。」《廣韻·陌韻》入聲側陌切。

     【紂棍】系在驢馬等尾下的橫木,兩端用繩子連著鞍子,防止鞍子往前滑。天水俗語:人不行了怨婦人,驢不行了怨紂棍(臭棍)。「紂zhòu」,天水方言讀「chòu臭」,系音轉。清·梁同書《直語補證》:「驢後絡以橫木,俗名紂棍。」紂,本義是馬緧,即用在駕轅馬屁股上的的皮帶。漢·許慎《說文·糸部》:「紂,馬緧也。從糸,肘省聲。」漢·揚雄《方言》:「車紂,自關而東,周、洛、韓、汝、潁而東謂之鞧,或謂之曲綯,或謂之曲綸;自關而西謂之紂。」《廣韻·有韻》上聲除柳切。《集韻·有韻》丈九切:「紂,《說文》:『馬緧也。』或從革。」按:緧同鞧。

    【庵子】也叫「庵房」。農民看守莊稼或果園在地裡所搭的能遮風蔽雨的小屋。如:蘋果熟了,地裡要搭個庵子看蘋果。柳青《創業史》:「在財東家的地上打起四堵土牆,搭成個能蔽風雨的稻草庵子,就住下來了。」按:庵(ān),小草屋;圓頂草屋。如:茅庵。《廣韻·覃韻》平聲烏含切。《釋名·釋宮室》:「草圓屋曰蒲,又謂之庵。」《廣雅》:「庵,舍也。」《後漢書·皇甫規傳》:「親人菴廬。」《神仙傳·焦先傳》:「居河之湄,結草為庵。」陳忠實《白鹿原》第二十章:「進山和出山的人在峪口會合,有人在這兒搭下庵棚開起客棧,兼賣稀飯和包穀麵餅子。」

     【平斤】錛子,又稱平頭斧,木匠用來砍削木料的一種長柄工具。「斤(jīn)」天水方言讀「jīng」。「斤」的本義是斧子一類的工具,系名詞,故凡與斧字有關的字都從斤。漢·許慎《說文解字·黍部》:「斤,斫木斧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則謂之斤。」清·王筠句讀:「斤之刃橫,斧之刃縱,其用與钁相似,不與刀鋸相似。」《廣韻·欣韻》平聲舉欣切。《孟子·梁惠文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莊子·在宥》:「於是乎丌釿鋸制焉。以釿為之。」《莊子·逍遙遊》:「不夭斤斧。」《莊子·徐無鬼》:「匠石運斤成風。」《左傳·哀公二十五年》:「皆執利兵,無者執斤。」《逸周書·文傳》:「山林非時不升斤,以成草木之長。」唐·柳宗元《梓人傳》:「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唐·白居易《截樹》詩:「一朝持斧斤,手自截其端。」 宋·蘇軾《石鐘山記》:「以斧斤考擊而求之。」後名詞活用為動詞,砍削。唐·皮日休《河橋賦》:「不斤不斧。」《南史·宋測傳》:「橫斤山木。」

     【彘】豬。至今天水一帶將「豬」叫「彘」,讀作「zì」。把小豬叫彘娃。天水話詞義與該字密合,讀z母當是受z、zh不分的方言影響所致。《廣韻·祭韻》去聲直例切,音滯。漢·許慎《說文解字》:「彘,豕也。後蹏廢謂之彘。」《小爾雅》:「彘,豬也。」漢·揚雄《方言》卷八:「豬,關東西或謂之彘。」《禮記·月令》:「食黍與彘。」註:「水畜也。」《賈子胎教》:「彘者,北方之牲也。」《山海經·西山經》:「竹山有獸焉,名曰毫彘。」註:「貆豬也。吳楚呼鸞豬。」《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盡心上》:「五母雞,二母彘。」《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賜之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史記·貨殖列傳》;「澤中千足彘。」裴駰集解引韋昭曰:「二百五十頭。」一頭四足,千足彘即二百五十頭豬。《淮南子·主術》:「魚不長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

    【豭豬】公豬。天水地區「豭(jiā)」讀niā」,不讀「jiā」,系音轉。現多寫作「牙豬」、「牙狗」。

     豭,公豬。漢·許慎《說文·豕部》:「豭,牡豕也。從豕,叚聲。」《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孔穎達疏:「豭,謂豕之牡者。」《急就篇》:「豭豶狡犬野雞雛。」註:「豭,牡豕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夫為寄豭,殺之無罪。」司馬貞索隱:「豭,牡豕也。言夫淫他室,若寄豭之豬也。」《漢書·翟方進傳》:「會北地浩商為義渠長所捕,亡,長取其母,與豭豬連糸都亭下。」《晉書音義上》:「豭,牡豕也。」《新方言·釋動物》:「今湖北謂牡豕曰豭豬,音如霞。」《舊唐書·職官志》:「武庫令凡親徵及大田巡守,以羝羊、豭豬雄雞釁鼓。」引申泛指豬或雄性動物。如:豭狗(公狗)。《左傳·昭公四年》:「顧而見人,黑而上僂,深目而豭喙。」杜預註:「口象豬。」

    【牸牛】牸(cí),音雌。母牛。這裡的「牸(zì)」即和古語相同。「牸」,牝(pìn)。本指母牛。漢·劉向《說苑·政理》:「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賣之而買駒。」明·馬中錫《中山狼傳》:「狼愈急,望見老牸,曝日敗垣中。」按:文中「牸」即為「牸牛」。李恭《真定黃氏家譜序》:「牸之舐犢,鳥之哺雛,以我之所生,故不自知不自解而惟恐傷之。」亦泛指畜類野獸的雌性。《齊名要術·羊牛馬驢騾》:「陶朱公曰:『子欲速,當畜無牸。』」孫氏註:「牛、馬、豬、羊、驢五畜之牸。」《康熙字典·巳集下·牛字部·牸》:「《廣韻》《集韻》《韻會》疾置切,音字。《廣韻》牝牛。《孔叢子·陳士義》子欲速富,當畜五牸。《說苑》愚公畜牸牛,生子而大,賣之而買駒。又牝馬亦曰牸。《廣雅》牸,雌也。《史記·封禪書》天下亭亭,有畜牸馬,歲課息。《前漢·食貨志》乗牸牝者,而不得會聚。《韻會》通作字。又《玉篇》疾利切《正韻》疾二切,音自。義同。」唯「牸(zì)」天水方言讀「雌cí 」,系音轉。按:「牸」也作「雌」。《說文》無牸字,當系後出字。雌,母。漢·許慎《說文解字·牛部》:「牝,畜母也,從牛,匕(bǐ)聲。」《說文·隹部》:「雌,鳥母也。從隹,從此,此亦聲。」《廣雅》:「牸,雌也。」《廣韻·支韻》此移切。《詩·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引申為其他雌性的動物。《呂氏春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樂府詩集·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所以雌牛、牸牛即母牛。清·任其昌《大雪》詩:「為告農家具田器,待驅黑牸耕青山。」

    【麥蚻】農曆五六月間,西漢水、渭水流域即有小蟬鳴于田野,天水一帶稱曰「麥蚻」。「麥」讀若為南人之音「嗎」。古書上說的一種像蟬而較小的鳴蟲。蚻(zhá),音札。天水方言讀zá。蟲名,一種小嬋。《廣韻·黠韻》入聲側八切。《爾雅·釋蟲》:「蚻,蜻蜻。」晉·郭璞《爾雅注》:「如蟬而小。」漢·楊雄《方言》卷十一:「蟬,其小者謂之麥蚻。」唐·孟郊《徵蜀聯句》:「始去杏飛蜂,及歸柳嘶蚻。」《夏小正·四月》:「鳴札」。《傳》:「札者,寧縣也。鳴而後知之,故先鳴而後札。」「札」同「蚻」。即麥熟時始鳴的蟬。麥熟在農曆的五月初,故《月令》曰:五月,「蟬始鳴」。可見《夏小正》四月的物候和《月令》五月物候基本相同。

    【蚍蜉螞】pí fēng mǎ 也叫「蚍蜉馬」。天水地區西南路一帶把螞蟻稱為「蚍蜉螞」,且「蜉(fú)」讀「fēng(蜂)」,系音轉。如:她走得那麼慢,怕把蚍蜉馬踏死了嗎?又如俗語:蚍蜉馬咬了當瘡害哩。蚍蜉即大螞蟻,見《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螞蟻原作馬蟻。馬,大也,見《新方言·釋言》。馬蟻即大蟻,後「馬」加「蟲」邊,始成「螞蟻」。詩文,辭書中多稱螞蟻為「蚍」「蚍蜉」,偶亦有稱「馬蚍蜉」(強調其大)者。但絕無將「馬」字置於固定結構的名詞「蚍蜉」之後而稱「蚍蜉馬」者。然這在上述地區已約定俗成,盡人皆知矣!漢·許慎《說文·虫部》:「蚍蜉,大螘(蟻)也。蚍或從蟲。」《爾雅·釋蟲》:「蚍蜉,大螘(蟻)。」邢昺疏:「螘,通名也。其大者別名蚍蜉,俗呼馬蚍蜉,小者即名螘。」《釋文》:「螘,俗作蟻。」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其中「蚍蜉」現代漢語中叫螞蟻。天水人至今用這個古詞語,把「螞蟻」叫「蚍蜉馬」,是保存了古義。晉·傳玄《短歌行》:「蚍蜉愉樂,粲粲其榮。寤寐念之,誰知我情。」唐·孟郊《吊盧殷》詩:「可憐無子翁,蚍蜉緣病肌。」蚍(pí),《廣韻·脂韻》平聲房脂切:「蚍,蚍蜉,大蟻。」《集韻·脂韻》平聲頻脂切。蜉(fú),《廣韻·尤韻》平聲縛謀切。《說文》:「蜉,或從蟲,從孚。」

    【尿脬】niào pāo膀胱(多指家畜的)。如:豬尿脬。天水俗語:尿脬打人,臊氣難聞。歇後語:尿脬打人——臊氣難聞。

     《史記》:「風癉客脬,難於大小溲,溺赤。」張守節正義:「脬,膀胱也。」《說文·肉部》:「脬,膀胱也。從肉,孚聲。」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脬,俗作胞。旁光,俗皆從肉。」《蜀語》:「溺囊曰脬。脬音胞。」《蜀方言》卷上:「膀胱曰脬。」原註:「《說文》:脬,旁光也。《三蒼》:盛尿處曰脬。《廣雅》:膀光謂之脬。《史記·倉公傳》註:脬,亦作胞。今讀脬如拋。」《醒世姻緣傳》第八九回:「素姐被他拉的就似狗含著個尿脬相似,那裡一點兒流連。」清·袁枚《子不語》卷十三《江秀才寄話》:「婺源江秀才,號慎修,名永,能制奇器。取豬尿脬置黃豆,以氣吹滿,而縛其口,豆浮正中。」《長沙方言考》三《脬》:「《一切經音義》引《倉頡篇》云:脬,盛尿者也。今長沙猶雲尿脬,脬讀如拋。」

也作「尿泡」、「尿胞」。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仰著合著,沒的狗咬尿泡——虛歡喜?」又第四一回:「狗咬尿泡空喜歡。」《西遊記》第三一回:「俗語云:『尿泡雖大無斤兩,秤鉈雖小壓千斤。』」又第七一回:「真是貓咬尿泡空歡喜。」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五出:「豬尿泡疙疸偌盧胡,沒褲。」《醒世姻緣傳》第四三回:「如今比不得往時,有錢送人,有勢降人,自從官人沒了,就如那出了氣的尿泡一般,還有誰理?」清·徐錫麟等《熙朝新語》卷十六:「邛州火井,槽產鹽而乏柴草,灶戶全賴井火以煎熬。色類螢火,以豬尿胞吸其氣,能攜之遠方。」《蜀籟》卷二:「尿脬打人,騷氣難聞。」陳忠實《白鹿原》第九章:「還有『四軟』,姑娘的腰棉花包,火晶柿子豬尿泡。對不對?」又第十章:「你看你那倆奶!脹的像個豬尿脬!」賈平凹《商州初錄·屠夫劉川海》:「現在,開腔豬肚取出豬尿泡。」按:豬尿泡:豬的膀胱。具有補腎固精、解毒療瘡的功效。 治遺尿、溼疹、遺精、梅毒。《本草綱目》:「甘鹹,寒,無毒。」《本草匯言》::味甘,氣平,無毒。」今天水方言音義並同,字或寫成「泡、「胞」。《廣雅·釋親》「膀胱謂之脬」,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引《公羊傳·桓公四年》何休注「中腸謂汙泡」,謂「泡,亦與脬同。」故此詞作「脬」、「泡」、「胞」均有文獻用例。《漢語大詞典》「尿泡」引清·姚衡《寒秀草堂筆記》,書證過晚;「尿胞」謂「尿脬」,「尿脬」謂「膀胱的俗稱」,均無書證。

    【癭瓜瓜】生長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瘤子(主要是甲狀腺腫大等病),本叫做「癭」,俗稱大脖子,以其狀似小瓜,天水人遂稱之為「癭瓜瓜」。如:她不但模樣醜,脖項還長了個癭瓜瓜,難看得很。

     古稱「癭」。漢·許慎《說文·疒部》:「癭,頸瘤也。從疒,嬰聲。」清段玉裁註:「頸瘤則如囊者也。」《釋名·釋形體》:「癭,嬰也。在頸嬰喉也。」《玉篇》:「癭,頸腫也。」嵇康《養生論》:「頸處險而癭。」《敦煌變文集·破魔變》:「胸前癭似魁。」晉·張華《博物志》卷一:「山居之民多癭腫疾,癭由於飲泉水之不流者也。」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二引《文字集略》曰:「癭,頸腫風水氣結為病為。」《宋史·王欽若傳》:「欽若狀貌短小,項有附疣,時人目為『癭相。』」《正字通·疒部·癭》:「《方書》:癭有五,肉色不變為肉癭,筋脈現露為筋癭,筋脈交絡為血癭,憂惱消長為氣癭,堅硬不移為石癭。」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她)眼窩深陷,脖上長著的癭瓜有碗大。」「癭」用作動詞,長癭瘤。《山海經·中山經》:「(苦山)有草焉,……服之不癭。」賈平凹《古爐》夏部39:「老誠的老婆有癭瓜瓜,癭瓜瓜比往常大了一倍。」

     【齈】nòng音農。(1)中醫指鼻病,因鼻子發炎、潰瘍而鼻涕多。齈,本為鼻病。《廣韻·送韻》去聲奴凍切:「齈,音癑。多涕,鼻疾。」《集韻·送韻》去聲奴凍切:「齈,鼻病多涕。音農。」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鼻部》:「齈,烏貢切,鼻病也。」《玉篇·鼻部》:「齈,鼻病也。」《龍龕手鑑·鼻部》:「齈,鼻塞病也。」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鼻病諸候·鼻齈候》:「鼻氣不宜調,故不知香臭而為齈也。」清·翟灝《通俗編》卷一:「又一人患眼側及翳,一人患鼻齆,以《千字文》互相嘲謗。」(2)因鼻涕太多致鼻腔阻塞,說話時鼻音太重不清亮,可能由感冒等引起,這種鼻子或長這種鼻子的人,天水叫「齈齈鼻子」;戲稱長這種鼻子說話的人叫「齆齈齈」(因說話不清);也指愛哭的人。《廣韻·送韻》:「齈,鼻塞也。」《字彙》:「鼻塞曰齈。又《埤雅》語云:『蛇聾虎齈。』」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後趙·王謨》:「王謨齈鼻,言不清暢。」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三折:「怎麼只將兩隻臭腳去燻他?他是個齈鼻子,一些香臭也不懂的。」《西遊記》第六七回:「齈齈鼻音呱詁叫,喳喳喉響噴喁哮。」《蜀方言》卷上:「鼻音不利曰齈。」清·褚人獲《》:「一士齈鼻,開罪於友,戲作《西江月》嘲之。」《廣東新語》卷十一《文語》:「不謹事曰邋遢,鼻塞曰鼻齈,音甕。」

    或記音作「甕」。謂鼻不暢通。漢·王充《論衡·別通篇》:「鼻不知香臭曰甕。」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聲閉鼻甕》:「世以身不修飾者為閉,鼻不清亮者為甕,蓋有所本也。」王瑛先生謂:「『甕』此義今蜀語尚然,如形容感冒後說話聲為『甕聲甕氣』。」(王瑛,《唐宋筆記語辭彙釋》,中華書局2001年1月第2版,第268頁)王先生所言極是。就王充《論衡》所言,鼻子不通,自然不辨香臭。若因患鼻病而聲音不清亮,今天水方言稱之為「齈鼻子」。

    【緣條】方言指衣物所鑲裝飾之帛布條。如:清朝時婦女的衣服,緣條講究得很;衣服快成了,現正做緣條著哩。

     按:緣(yuán),本義是衣物的飾邊。名詞。漢·許慎《說文·糸部》:「緣,衣純也。從糸,從彖(tuàn),彖亦聲。」清段玉裁註:「此以古釋今也。古者曰衣純。見經典。今曰衣緣。緣其本字,純其假借字也。緣者,緣其邊而飾之也。深衣曰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袂緣猶袂口也。廣各寸半者,表裡共三寸也。」許氏《說文》釋名詞義,段氏《說文解字注》則釋動詞義。《禮記·玉藻》:「緣廣寸半。」鄭玄註:「飾邊也。」孔穎達疏:「謂深衣邊以緣飾之廣寸半也。」《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常衣大練,裙不加緣。」《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注引《魏書》:「茵蓐取溫,無有緣飾。」《廣韻·仙韻》平聲與專切。宋·蘇軾《和子由苦寒見寄》詩:「山西良家子,錦緣貂裘鮮。」方言加同義詞「條」而成「緣條」一詞,其義不變。今仍把飾邊的材料叫緣條、緣條子、緣條兒。也指給衣物加上飾邊(鑲邊或緄邊),系動詞,讀yuàn。如:給衣裳緣個邊。《管子·四稱》:「以緇緣緇,吾何以知其美也;以素緣素,吾何以知其善也。」漢·班固《漢書·賈誼傳》:「天子之後緣其領,庶人孽妾緣其履。」元·劉時中《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雞頭般珠子緣鞋口,火炭似真金裹腦梳。」《正字通·糸部》:「緣,飾邊曰緣。」《蜀語》:「飾邊曰緣。緣去聲,音怨。」今天水方言飾邊曰緣,把布料邊口縫起來(如鎖邊),把炕蓆子四周用其它材料包起來等亦叫緣。     

    【藨子】piāo zi野生草莓。天水山歌:藨子開花遍山白,我問妹妹你和誰?按:藨(biāo),草莓的一種,可食。《廣韻·豪韻》平聲普袍切:「藨,醋莓可食。」天水方言讀(piāo),音飄,與古讀不合。藨(biāo),音標,普通話讀不送氣,而天水話則送氣讀成(piāo飄)。類似的例子有「伴」。《爾雅·釋草》:「藨,麃也。」晉·郭璞註:「藨,即莓也。今江東呼為藨莓。子似覆盆而大,赤,酢甜可啖。」《本草綱目·草部·蓬蘽》:「一種蔓小於蓬蘽,一枝三葉,葉面青,背淡白而微有毛,開小白花,四月實熱,其色紅如櫻桃者,俗名田藨,即《爾雅》所謂藨者也。」

    【阿公】是兒媳對公公的稱謂,簡稱「公」,亦稱「阿翁」。

     古代用「公」稱父親。《戰國策·魏策》:「張儀欲究陳軫……,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此例中「公」指父親。唐·趙璘《因話錄·宮部》:「不痴不聾,不做阿姑阿翁。」《因話錄·諧戲》:「有婦人姓翁,陳牘論田產,稱阿公阿翁在日,坐客笑之。」「公」與「翁」古字通。「公主」在《漢書》中亦寫作「翁主」。明·洪梗《清平山堂話本》七:「你那新媳婦,口快如刀,一家大小,逐個個都傷過。你是個阿公,便叫將出來說他幾句,怕什麼!」明·方以智《通雅·稱謂》中說:「方言:秦晉隴謂父為翁;今人作書於子,自稱阿翁。」陳忠實《地窖》7:「你把俺阿公給撤職了。」 又:「阿公進出院子從來沒有正眼瞅過她。」《白鹿原》第二章:「她(母親白趙氏)說她進白家門的那陣兒,老阿公還在山裡收購中藥材,帶著秉德,讓老二秉義在家務農。」第三十一章:「兒媳從官路上把瘋癲了一樣的阿公扯回到墳園。」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阿』字在古代只作語綴的前綴,也叫詞頭。至遲東漢有這種用法。」(楊伯峻《古漢語虛詞》,中華書局1981年2月第1版)「阿」作為名詞前綴,主要有三種用法。(1)用在親屬稱謂之前。如:阿家、阿公。「阿」置於親屬稱謂前東漢時只用於「母」,如漢樂府《烏生》:「阿母生烏子時,乃在南山巖石之間。」至魏晉六朝時則可用於各種親屬稱謂之前,如:阿翁(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阿父(《南齊書·沈文季傳》)、阿爺(《木蘭辭》)、阿婆(北朝民歌《折楊柳枝歌》)阿兄、阿妹(《孔雀東南飛》)、阿舅(南朝梁·殷芸《殷芸小說》卷一)(2)用在人名或姓的前面,含親暱的意思。如:阿剛、阿趙。據研究:「阿」用在人的名或字前東漢時有,如:東漢·班固《漢書·遊俠列傳》:「過寡婦左阿君,置酒歌謳。」魏晉六朝時則也可以置於人的姓或小名之前,如: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陳郡袁真在豫州,送妓女阿薛、阿郭、阿馬三人於桓宣武。」東晉·裴啟《裴子語林》:「以如意注林公云:『阿柱,汝憶搖櫓時不?』『阿柱』乃林公小名。」(3)用在排行次第的前面,有親暱或表示輕視的意味。如:阿四、阿五。「阿」放在排行次第的前面,則是魏晉六朝時的新發展,如: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高帝十二王傳》:「曄善射,屢發命中……嶷曰:『阿五常日不爾,今可謂仰藉天威。』」曄乃高帝第五子。天水方言則承襲了「阿」用在親屬稱謂之前的用法。按:孫楷第《唐代俗講軌範與其本之體裁》有以下一段論述:丁用晦《芝田錄》記唐高祖面皺,隋煬帝戲之,目為「阿婆面」。「阿婆」,謂老婦人也。婦人年長者為「阿婆」,男子年長者為「阿翁」。故張鷟《朝野僉載》,記鄭仁凱與小奴語,自稱「阿翁」。郭湜《高力士外傳》,記啖庭瑤呼高力士為「阿翁」;杜光庭《錄異記》卷二記陝虢間民家小童呼其祖父為「阿翁」。「阿翁」「阿婆」又為夫婦相敬之稱。南戲《張協狀元》有李大公與婦李大婆。大公呼其婦為「亞婆」,大婆呼其夫為「亞公」。「亞」「阿」字通,「翁」「公」同字。「亞公」即「阿翁」,「亞婆」即「阿婆」也。此段講「阿翁」「阿婆」之意義及其流變,十分精審,舉例駁雜,足見孫氏之學者本色。此處論「『亞』『阿』字通」給我以深刻啟迪:天水方言,昔曾聞弟媳稱丈夫之兄長,有為「阿伯」者,有為「亞伯」者。

   【阿家】兒媳對婆婆的稱謂。「阿家」之「家」,詞源是「姑」。「姑」與「家」同,其上古音音極相近,均屬於見紐魚部。「阿姑」簡稱「姑」,亦可寫成「阿家」。東漢·劉熙《釋名·釋親屬》第十一:「婦稱夫之母曰姑。」家即姑字。《釋名·釋首飾》引俚語:「不暗不聾,不成姑公。」《正字通》:「家與姑同;大家,女之尊稱。」《辭通》卷四《阿姑·阿家·按》云:「家與姑同音。」《顏氏家訓·治家》引諺云:「落索阿姑餐。」阿姑即阿家。《敦煌變文集·孝子傳》:「新婦聞之方割股,阿家吃了得疾平。」徐震堮校:「家」同「姑」。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九:「唐宋婦人,每稱其姑曰阿家,以『曹大家』例之,似阿家亦應讀姑。」史籍中稱婆婆為阿家的例子屢見不鮮。《宋書·范曄傳》:「曄所生母泣曰……妻云:『罪人,阿家莫念。』」《北齊書·崔暹傳》:「天保時,顯祖嘗問樂安公主……答曰:『甚相敬重,唯阿家憎兒。』」此處的「阿家」,就是北齊口語中的「婆婆」。「阿翁阿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公婆」。唐宋口語中「阿家」一詞使用得較多,如唐·趙璘《因話錄·商下》:「汝為人婦,豈有阿家體候不安,不檢校湯藥,而與父作生日,吾有此女,何用作生日為?」《五燈會元》卷十七《黃龍慧南禪師》:「……憶得首山曾漏洩,新婦騎驢阿家牽。」《五燈會元》卷十七《洞山梵言禪師》:「新婦騎驢阿家牽。」天水地區舊婚俗:新媳婦迎來後,讓她騎上毛驢,由阿家(婆婆)牽著在村裡轉悠,村人跟著戲鬧。這種舊習俗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風行於天水一帶。現代普通話裡的「公公」「婆婆」,天水一帶仍稱作「阿公」「阿家」,當為古漢語遺存。天水俗語云:「不聾不啞,不能當阿公阿家」。從構詞關係來說「阿公」「阿家」裡的「阿」均是用來表示稱謂的詞頭,沒有實在的意義,具有實在意義的只是「公」「家」兩個詞素。據考證,在公婆的稱謂上冠以詞頭「阿」,是隋唐以後。《隋書·長孫平傳》載:「鄙諺云:『不痴不聾,未堪作大家翁。』」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古人多言阿字,如……漢武阿嬌金屋。晉尤甚,阿戎、阿蓮等語極多,唐人號武后為阿武婆。婦人無名,第以姓加阿字,今人官府婦人供狀,皆雲阿王,阿張,蓋是承襲之舊雲。」趙逵夫《牛郎織女的傳說》:「有的男人幫婦人解釋一下,阿家就說兒子『沒剛性,啥都聽婦人的。』」

「阿家」也作「阿婆」。《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阿婆年老,獨坐堂中,新婦寧可冬中忍寒,夏中忍熱,桑蠶織絡,以事阿婆。」陳忠實《白鹿原》第十章:「娶了兒媳,仙草初享做阿婆的人生滋味,在家庭裡的地位自然就發生了變化。」又第十八章:「她已經沒有飢餓的感覺,阿婆讓孝武媳婦二姐兒端來的飯冷凝在碗裡。」又第三十一章:「兒媳婦操一口河南陝西混雜的口音向阿公阿婆訴說她的經歷。」

    【阿家阿公】也做「阿公阿家」、「阿家阿翁」、「阿公阿婆」。公婆。天水俗語:媳婦子遲早要見阿公阿家。《南史·庚悅傳》附《庚仲文傳》:「不痴不聾,不成姑公。」「姑公」就是上述的「阿公阿家」。唐·趙璘《因話錄·宮部》:「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北史·長孫平傳》引諺雲「不痴不聾,不做大家翁。」通過以上文獻史料可以看出,流行於現代天水的諺語「不痴不聾,不能當阿家阿公」,最遲在東漢末年劉熙所作《釋名》時就已產生了。而口語裡的將婆婆由原來的「姑」變成為「家」,大約發生在隋唐之際。誠然,以「家」代「姑」定於當時的婚姻習俗及稱謂劃分日趨嚴密有關,本文暫不詳述。在今天水、關中及陝北一帶仍然把「公公」「婆婆」稱作「阿公」「阿家」。(此說參見黎錦熙《陝北關中兩縣方言分類詞彙》)。李恭《隴右方言發微》:「渭水流域婦稱夫之父為『阿公』」,稱夫之母為『阿家』」。民國二十八年哈銳、任承允、賈纘緒《天水縣誌·方言》:「阿公、阿家:即『阿翁』、『阿姑』之轉,亦曰『公婆』。」陳忠實《白鹿原》第十章:「直到天不亮起來先給爺爺後給阿公阿婆去倒尿盆。」又第十八章:「聽見阿公阿婆和丈夫正商量著要殺她煮食。」趙逵夫《牛郎織女的傳說》:「這麻姐姐呢,一來年齡旋去旋大了,二來看到很多阿公、阿家糟蹋媳婦子,弄得媳婦子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一天忙得要死,還三天兩頭挨打。」

    【阿伯子】丈夫的哥哥(不用於當面稱)。一般指婦女有小孩後對丈夫之兄的稱呼。如:她的阿伯子是個瓦匠。《說文》:「伯,長也。」故阿伯子者(伯加詞頭「阿」詞尾「子」),言長於己夫也。如當面則隨夫稱哥。夫之兄稱為「阿伯」延於古稱。宋·陶嶽《五代史補·世宗問相於張昭遠》:「大哥風狂耶?新婦參阿伯,豈有答禮儀?」清·翟灝《通俗編·稱謂》:「《五代史補》:『李濤弟瀚娶婦竇氏,出參濤。濤答拜。瀚曰:新婦參阿伯,豈有答禮?』[按]婦人呼夫之兄為伯,唐有之矣。」由此可見把丈夫的哥哥稱作「阿伯」為唐代人的口語,天水方言承此。高建群《最後一個匈奴》第四章:「按照鄉俗,對待阿伯子,小媳婦需要敬而遠之,甚至一生也不能和他說一句話。」

    【姊妹】兄弟姐妹。姊妹,姊和妹的合稱,現常常用於兄妹,姐妹,姐弟的統稱。姊(zǐ),本義是姐姐。《說文》:「姊,女兄也。」《爾雅·釋親》:「先生為姊,後生為妹。」《詩經·邶風·泉水》:「問我諸姑,遂及伯姊。」《樂府詩集·木蘭詩》:「阿姊聞妹來。」天水方言指兄弟姐妹。如「你們姊妹幾個?」「三個,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今皇帝是俺嫡堂叔侄,先皇帝是俺同胞的那姊妹。」楊景賢《西遊記》第十齣:「他是驪山老母的兄弟,巫支只是姊妹。」《醒世恆言》卷二七:「當晚玉英姊妹擠在一處言別,嗚嗚的哭了半夜。」《金瓶梅詞話》第八八回:「一面他母舅張團練來看他姐姐,姊妹抱頭而哭,置酒敘說,不必細說。」《紅樓夢》第五七回:「薛姨娘勸道:『寶玉本來心實,可巧林姑娘又是從小兒來的,他姊妹兩個一處長了這麼大,比別的姊妹更不同。」陳忠實《白鹿原》第三章:「豈止見過面,而且熟悉如同姊妹。」又:「吃住在吳大叔家裡,與五女四女三女二女大女以及兩個小弟情同兄弟姊妹,從來也不戒忌什麼。」趙逵夫《牛郎織女的傳說》:「織女和麻姐姐一見面,親熱得像姊妹一樣。」今天水等地口語常以姊妹指稱兄弟姐妹,並不限於只指姐妹。  

   

    【先人】祖先。天水方言把父母或已經亡故的列位祖先叫「先人」。如:每到清明節都要給先人上墳。天水西南路一帶民俗:三十晚上接先人;大年初三晌午要送先人。該詞在古代文獻裡的用例屢見不鮮。《詩經·小雅·小宛》:「我心憂憂,念昔先人。」《戰國策》:「先人有寶劍,願得獻之。」《史記·夏本紀》:「禹傷先人父父鯀功之不成受誅,過家門不敢入。」《史記·魏世家》:「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

    「先人」一詞,雖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所收錄,但共同語裡已經不用。然而,此詞仍活躍在天水人日常的口頭言談之中。如俗語:給先人爭氣著哩、虧先人、羞先人等不一而足。路遙《人生》第十三章:「再說,老先人都姓高!他只好來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四十八章:「俊斌為隊裡送了命,現在又要砸先人傳下來的幾孔窯洞,這不是讓我家破人亡嗎?」第四十九章:「現在,這份飽含著先人血汗的老家當,將在他們這不孝之子手上葬送了!」《浮躁》二十二:「老先人講過:不窮十戶,不富一戶。」秦嶺《皇糧鍾》第十一章:「所有的礦工們噤如寒蟬,像宋滿倉這樣的,基本上就沒有說話的地方,每時每刻對工頭們點頭哈腰,像見到先人似的。」

    【先後】舊時兄弟之妻相互的稱謂,即現在普通話的「妯娌」。天水方言詞中「先」讀「xiè(謝)」,「後」讀「hū(呼)」,系音轉。如:先後倆不和氣,攪得分了家。

    三國魏·張揖《廣雅·釋親》:「娣姒、妯娌,先後也。」《爾雅·釋親》:「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娣婦謂長婦為姒婦。」晉·郭璞註:「今相呼先後,或雲妯娌。」東漢劉熙《釋名·釋親屬》:「先後以來,先後弟之也。」意即按其來家的先後次序稱先後的。《新方言·釋親屬》:「今山西太原以南兄弟婦稱先後。」《史記·武帝本紀》:「故見神於先後宛若。」《集解》引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宛若字。」《漢書·郊祀志上》:「見神於先後宛若。」注引孟康曰:「古謂之娣姒,今關中呼為先後,吳楚俗呼之為妯娌。」《後漢書·禮儀志上》注引蔡邕《獨斷》曰:「凡與先後有瓜葛者。」唐·李延壽《南史·后妃列傳·文元袁皇后》:「今日無罪就死,先後若有靈當知之。」唐·韓愈《南山》詩:「或齊若朋友,或隨若先後。」明·宋濂《樓母墓志銘》:「處先後唯以柔勝。」章炳麟《新方言·釋親戚》:「山西太原以南,兄弟婦稱先後。」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捷軒,你是大將,需要以身作則,把兩位先後送到老營來捨得麼?」天水方言保留了「先後」的古義,但讀音發生了變化。

    【壇場】原義為古代設壇祭祀、繼位、拜將等大典的場所。天水方言謂場所,場地,攤子,處境,場面宏大。如:今個卬幾個打平和,壇場設在牛哈(你們家);人家老袁家過事情(舉辦紅白宴席等)壇場大的很,幾千人哩。

    漢·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諸祠各增廣壇場,珪幣俎豆,以差加之。」《史記·淮陰侯列傳》:「王必欲召信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韓非子·內儲說上》:「齊人有謂齊王曰:『河伯,大神也...臣請使王遇之。』乃為壇場大水之上。」《國語·楚語下》:「屏攝之位,壇場之所。」唐·杜牧《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書》:「壇場新漢將,煙月古隋城。」唐·皇甫冉《送延陵陳法師赴上元》:「翻譯推多學,壇場最少年。」唐·王建《新授戒尼師》:「自知戒相分明後,先出壇場禮大僧。」《敦煌變文集·葉靜能詩》:「靜能對皇帝前,便作結壇場,書符五道,先追五嶽值官要雨。」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三回:「遂不聽目夷之言,傳檄徵會。先遣人於盂地築起壇場,增修公館,務極華麗。」也作「攤場」。高建群《最後一個匈奴》第九章:「黑打頭說道:『當今的陝西督軍楊虎城,與我有八拜之交,是我的拈香換帖弟兄,這件事,楊將軍自會給我出頭,到時候,這個攤場,看你們如何收拾?』」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二十八章:「你們也不想想,我就這麼個攤場,怎麼可能賺下那麼多錢呢?」

    【玷缺】diàn quē缺陷;缺點,毛病等。

    《詩·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鄭箋:「玷,缺也。」《後漢書·陳蕃傳》:「正身無玷,死心社稷。」天水方言取其同義,組成同義複合詞「玷缺」,形容某人的缺點。如:今年生雨(冰雹)打下(方音哈)的,果子都有玷缺哩;娃娃有玷缺哩。《慧琳音義》卷四一:「玷,缺也。」《漢書·韋元成傳》:「玄成復作自詩,自著復玷缺之艱難。」顏註:「玉缺曰玷。」《舊唐書》卷152《杜佑傳》:「始終言行,無所玷缺。」《唐才子傳·王翰傳》說:「燕公(張說)論其文瓊林玉斝,雖爛然可珍,而多玷缺雲,若能箴其所闕,濟其所長,亦一時之秀也。」唐·李益《校書郎楊凝往年以古鏡貺別今追贈以詩》:「願以三五期,經天無玷缺。」王安石《美玉》詩:「美玉小瑕疵,國工猶珍之。大賢小玷缺,良交豈其絕。」李鼎超《隴右方言》:「心有遺憾曰玷缺。」

    (選自《隴右文化論叢》第四輯,雍際春主編,陝西出版傳媒集團三秦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第281—299頁)

相關焦點

  • 語言學,現代漢語,四川方言四川方言詞語考釋 41
    四川方言詞彙考釋   41 氵贊(音zan,去聲):濺。現在多寫作「濺」,但仍念zan音。
  • 廣東難聽懂的方言,保留了現代漢語沒有的古語音、古詞彙和古聲調
    廣東的地域性方言文化發展在很多方面上都能感到很獨到的地方,像是聞名全國的粵語就是其中的典型,如今都有很多人對粵語歌非常感興趣,也對其方言的發展上看,它也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只是對不同地域中的方言表現下看,粵語的難聽懂係數雖然很高,但卻讓不少人感到是比較簡單的,而另外一種廣東地域方言卻顯得難懂
  • 秦嶺小說《女人和狐狸的一個上午》中方言的功能與英譯
    小說《女人和狐狸的一個上午》中共有94條天水方言,可劃分為人名與稱呼類、民俗類和地方特有表達用語共3類。基於譯者行為批評視閾的「求真-務實」連續統評價模式,為評價這些方言譯文提供了依據。從譯文「求真度」和效果「務實度」分析這些方言的英譯,可以描述譯者在再現天水方言時的「求真」和「務實」行為特徵,以及這些行為對譯文的影響。
  • 方言詞彙 | 崔山佳:方言中有「腦」作後綴的用法
    據曹志耘主編的《漢語方言地圖集》(語法卷,2008:49),江西的撫州(屬贛語)有「數量+腦」,這比較特殊。「頭」與「腦」相關,漢語中有許多「A頭A腦」「A頭B腦」的四字格詞語,「頭」和「腦」的關係非同一般。「數量+腦」的說法更具有語言類型學價值。吳平的《臨川區志》(2009:690)說,江西撫州臨川方言中的「佬」尾是一個頗有鄉土氣息的詞綴。
  • 「六安」怎麼讀引爭論:方言詞彙該不該「轉正」?
    像六安這樣在全國範圍內有一定知名度的方言詞彙並不少,那麼是否有必要在《新華字典》這類權威字典中納入方言詞彙,將其規範化、正式化呢? 五裡不同音十裡不同調 中國地域遼闊,很多地方地勢險峻,交通不便,各地的溝通來往也因此受到阻隔,形成了「五裡不同音,十裡不同調,百裡不同俗」的格局。
  • 【教學篇】◆如何聽懂北方方言?
    ③聲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調類的數目比較少。除江淮官話、華北官話中河南黃河以北地區、西北官話中山西南端、陝西的陝北及內蒙古西部部分地區有入聲調外,其餘各地官話大都沒有入聲調。整個官話方言區的聲調以4~5個為最多,尤以4個聲調最普遍,少於4個或多於 5個的都比較少。
  • 王子楊:考釋未識的甲骨文字之難
    甲骨文字考釋跟其他門類古文字的考釋一樣,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較法,或謂「字形比較法」。研究者需要把未識的甲骨文字形體跟已識的金文、簡帛等古文字形體(包括字書收錄的大篆、古文、籀文等形體)作比較,根據後者的音、義信息推知這個甲骨文字的音、義內容,達到破譯甲骨文字的目的。
  • 晉北方言:圪類針洗臉
    棘針,方言稱「圪類針」鄉間有一歇後語,上半句是「圪類針洗臉」,下半句是「尋得扎眼」或「不嫌扎眼」。表達的是對某人的行為或言語極度反感。日語中的「蒺藜」寫作「ハマビシ」,轉換成拉丁文「Hamabishi」,方言裡m與b互轉了一下,讀若「哈巴」。日本人佔領晉北八年,就把這個扎人的詞彙留在了這塊土地上。雖然詞彙本身無涉憎愛,亦可見文化的植入是多麼的易而難消。想想臺灣被殖民50年,香港更被殖民一個半世紀多,文化和教育領域裡的去殖民化,其任務是相當的艱巨而又緊迫。
  • 語言學,現代漢語,四川方言,詞彙
    四川方言詞彙考釋(6) 踩假水:來假的一套,假惺惺。詞源應來自遊泳運動術語。「這個人,一向都有點踩假水。」
  • 學術人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古近代漢語同形字考釋與研究」獲結...
    項目名稱:中古近代漢語同形字考釋與研究 項目類別: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俗務要名林》疑難建築詞語「押壁」考釋,《敦煌研究》2019年第6期,CSSCI收錄。 4.「逆靼」考——兼談詞語考釋中的三個問題,《語文研究》2019年第3期,CSSCI收錄。 5.《日用俗字》疑難農業詞語考釋六則,《中國農史》2018年第1期,CSSCI收錄。
  • 對網上「方言本字考」的思考
    」等,這些網絡熱帖既讓各地網民從中讀到濃濃的鄉情鄉韻,也引發了全社會對方言本字寫法的濃厚興趣,一些媒體還對此進行了專題報導。王光漢先生在《廬州方言考釋》中,早已指出其本字應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本字典《說文解字》中收入的「鬻」,原本指釜中沸水溢出,後來泛指液體沸騰溢出。由於「鬻」過於生僻,難認難寫難輸入,而它所記錄的詞在普通話裡也有使用,故《現代漢語詞典》用現代人新造的形聲字「潽」字來代替「鬻」。所以,應當是「湯都鬻出來了」或「湯都潽出來了」。
  • 教師節-當教師遇到了方言
    藏語分成三大方言:衛藏方言(即拉薩話)、康巴方言(德格話、昌多話)、安多方言。只有安多方言沒有區別意義的聲調。藏族不同方言的通話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採用相同的文字系統(紀錄的是古藏語語音)。使用在:中國、不丹、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主要在西藏、克什米爾、巴爾蒂斯坦區域。
  • 汪毅夫:齒錄考釋舉隅
    (香港中評社資料圖)香港中評社15日發表閩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文章,茲考釋清末臺灣舉人黃宗鼎齒錄涉及的若干問題,以下為內容摘編。齒錄是舊時同科舉人或同榜進士各具個人簡況和社會關係(包括姓名、籍貫、生年、服親、科年、甲第、名次、師從)等基本情況的彙編,通常則指單一的個人基本情況(簡況和社會關係)彙編。
  • 英語分類詞彙大全:超市物品名稱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分類詞彙>正文英語分類詞彙大全:超市物品名稱類 2013-04-02 15:41 來源:可可英語 作者:
  • 央視主播「六安」讀音遭疑 評:方言要不要轉正?
    像六安這樣在全國範圍內有一定知名度的方言詞彙並不少,那麼是否有必要在《新華字典》這類權威字典中納入方言詞彙,將其規範化、正式化呢?  五裡不同音 十裡不同調  中國地域遼闊,很多地方地勢險峻,交通不便,各地的溝通來往也因此受到阻隔,形成了「五裡不同音,十裡不同調,百裡不同俗」的格局。
  • 方言詞彙 | 郭利霞:說 「扁食」和「餃子」
    (引自《官話類編》1913年版,161頁)按照狄考文的記錄,當時最通行的說法是「扁食」,換言之,「扁食」是通語說法。《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扁食」是方言詞,指「餃子或餛飩」。「餃子」是「包成半圓形的有餡兒的麵食,煮、煎或蒸熟後食用」,「水餃」是「用水煮的餃子」,二者均是普通話說法。一百多年間,「扁食」失去了通語詞的身份,被「餃子」取而代之。
  • 王純忠|《紅樓夢》滿語漢譯詞彙考釋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21年《紅樓夢》滿語漢譯詞彙考釋1954年開展《紅樓夢》問題大討論,指斥胡適紅學研究「煩瑣考證」,對《紅樓夢》中的滿禮旗俗、清廷規制以及滿語漢譯詞彙少有觸及,成為紅學研究中的一個盲區,影響了對《紅樓夢》的閱讀接受和正確闡釋。
  • 央視主播「六安」讀音引爭議 方言「轉正」或需三思而後行
    像六安這樣在全國範圍內有一定知名度的方言詞彙並不少,那麼是否有必要在《新華字典》這類權威字典中納入方言詞彙,將其規範化、正式化呢?五裡不同音 十裡不同調中國地域遼闊,很多地方地勢險峻,交通不便,各地的溝通來往也因此受到阻隔,形成了「五裡不同音,十裡不同調,百裡不同俗」的格局。
  • 英語分類詞彙大全:動物名稱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分類詞彙>正文英語分類詞彙大全:動物名稱類 2013-04-02 15:34 來源:可可英語 作者:
  • 潮汕講古——潮汕人的方言文化
    講古,北方人稱之為「評書」或「說書」,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中國各地的說書人常以自己的方言向人們講述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潮汕也有本地特色的講古文化。聽說在解放前,在汕頭的福合埕、潮州的開元寺、揭陽的城隍廟等地都設有講古攤,講古藝人每日每夜,使用潮汕方言,講述各種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而聽者不計其數。舊時的講古是一種謀生手段。講古藝人多為謀生計的窮困文人或敗落子弟,每講到一個段落至精彩處,便停下來向聽眾收賞錢。聽眾多為老年人、體力勞動者和小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