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考力——三段論

2021-01-07 老雷記

這輪的「邏輯思考力」著實讓我心力憔悴,每個抽象的概念必須有足夠的理解才能再轉化為一篇學習筆記,而不是一味的複製粘貼;所以保證每篇學習筆記完成的前提就是我自己對每個邏輯的抽象概念理解透徹,並且能夠在邏輯的框架內有充分的推理和發散。

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照葫蘆畫瓢,還要在畫出瓢上的葫蘆。

三段論實際上是以一個一般性的原則(大前提)以及一個附屬於一般性的原則的特殊化陳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個符合一般性原則的特殊化陳述(結論)的過程。三段論是人們進行數學證明、辦案、科學研究等思維時,能夠得到正確結論的科學性思維方法之一。

我不得不想法設法把這些概念用最容易的方式展示出來,有助於我自己理解運用的同時也可能會對旁人有些幫助;我對「三段論」的理解,其實就是一個公式而已:A>B,B>C,故,A>C

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解釋再結合這個公式,深入的了解一下:A>B就是大前提B>C就是小前提A>C就是得出的結論其中,B就是中項

三段論,解釋起來就這麼簡單,而往往越是簡單的事物,越容易出現誤解,因為越是山間小道就越容易走迷路,而有護欄的大道反而不會誤入歧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就會被他人的「三段謬論」搞的暈頭轉向,甚至有的時候自己的左腦和右腦也會因為進入了「三段謬論」的歧途而手足無措。

如何避免「三段謬論」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有邏輯思維並且可以識別他人邏輯誤區的清醒人。

原則一:三段論中有且只有三項因素在「A>B,B>C,故,A>C」的三段論推理中,有且只有A、B、C三個因素,沒有D、E、F……任何其他的因素存在,A就是A,A不可能是a或者(A),每個因素都是確定的,每個因素都不應該有隱藏的屬性;如果有,就違反了三段論的三項因素原則,屬於謬論。

原則二:中項必須與兩邊有交集在「A>B,B>C,故,A>C」的三段論推理中,B是中項,那麼B必須與A有交集,並且A與B 的交集是A大於B,也就是說B屬於A之中;同樣的B也必須C有交集,並且B與C的交集是B大於C,也就是說C屬於B之中;關於這個原則,我琢磨了很久想如何表述清楚,其實只要不脫離公式中的範圍就可以;如果B不在A之中,或者C不在B之中,那「A>B,B>C,故,A>C」就是不成立的。

原則三:前後範圍統一在各種三段論的表述之中,基本的框架為「大前提+小前提=結論」;而遵循的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如果結論>小前提,那就是「小項擴大」的謬論邏輯;如果是結論>大前提,那就是「大項擴大」的謬論邏輯。原則四:前提都是否定,就沒有必然的結論如果「A≯B,B≯C,故,A≯C」而結論中的,A≯C就不是一個確定的結論,因為A和C之間在沒有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情況下,本來就是沒有關係的兩個獨立因素,也就所謂是不是A≯C,很明顯,不是嗎?

原則五:前提中有一個否定的,結論必是否定的如果「A≯B,B>C,故,A≯C」或者「A大於B,B≯C,故,A≯C」;與上面的原則不同的是,大前提與小前提之間有了必然的聯繫,所以就可以得出必然的結論,而這個必然的聯繫就在於,兩個前提中至少有一個前提是肯定的,這就把否定的範圍固定在了必然的結論之中。

我自己經歷一場顱內高潮試圖將頭腦中的海嘯平息,但現在還是波濤洶湧,不過我的內心卻看到了陸地的希望。

一句話兩句話是說不清楚邏輯的思維方式,因為邏輯是正確且很難的事,所以學習邏輯就是必然會讓自己進步的事,這是無需質疑的;做正確且很難的事,也是讓自己生而為人的意義。

相關焦點

  • 邏輯判斷:三段論規則
    今天跟大家分享邏輯判斷中一個核心考點--三段論規則。三段論是演繹推理的基礎形式,也是行測的一個傳統考點。同學們往往喜歡畫「圈圈」去做,速度慢,又極容易做錯。其實,根據三段論本身蘊含的規則就可以快速解答,省時省力。
  • 邏輯思考力——排中律
    說實話,5分鐘商學院裡的「邏輯思考力」讓我有些疲於思考,當然,如果是以前或許並沒有這樣的感覺,今年一年我同時也在BOX定投踐行群(詳情可私聊)中學習「邏輯課」,9輪邏輯課程跟下來,對於邏輯本身的認知和應用有了啟蒙的興趣和實踐動力。
  • 職場人士的邏輯思考力培養——三招培養邏輯思考力
    在上一篇《認識邏輯思考力》,我們已經對邏輯思考力有了充分的了解,並且明確了邏輯思考力對於我們的生活、工作很重要。那如何才能培養、運用邏輯思考力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第一招:創建金字塔式的邏輯樹邏輯樹是對事物整體進行輕鬆把握的方法。所謂邏輯樹,就是邏輯構成的大樹。它是運用大小和因果關係對作為邏輯構成要素的樹幹和枝葉進行體系化整理的方法。同時也是基於問題為導向的解決問題方法。
  • 邏輯知識點13|「三段論結構」重點和習題練手!
    由於中項在前提中位置的不同而形成的三段論的各種形式稱做三段論的格。如果中項在前提中的位置確定了,那麼大項、小項的位置隨之也可以確定了。三段論的式就是構成三段論前提和結論的性質命題的組合形式。即,由於A、E、I、O四種命題在前提和結論中組合的不同而形成的三段論的各種形式稱為三段論的結構式。給出一個三段論,要能準確地分析出它的標準形式結構。
  • 從三段論到人工智慧:拆開手機,只見裡面寫著兩個大字——邏輯!|秦曾昌專欄
    亞里斯多德在他的著作《前分析篇》中提出了三段論的邏輯分析方法,他給出了三段論的定義:「只要確定某些論斷,某些異於它們的事物便可以必然地從如此確定的論斷中推出。」通俗地說就是只要給定了確定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就能推出確切的結論。
  • 想清楚說明白--結構思考力
    該版權課程被我司學院購買,並且我也有幸學習過,深深感受到結構性思維的強大,並重新拜讀過王琳老師的基於課程出版的書《結構性思維》;2014年6月李忠秋老師離開華商基業,出版了這本《結構思考力》,並一手創辦了結構思考力學院和杏殼思維;這部書參考了《金字塔原理》、《學會提問》、《六頂思考帽》等書籍,所以你會發掘底層的核心原理似曾相識,而這本書的特色是結合了很多中國本土化的案例,將國外的核心原理加以本土化,
  • 思維邏輯的九九乘法表 --- 亞里斯多德三段論
    大前提:所有人(中項M)都會死(大項P)小前提:蘇格拉底(小項S)是人(中項M)結論:所以蘇格拉底(小項S)會死(大項P)4.把3中的內容簡化成邏輯骨架就是可以表示為:M-P                 S-M          -                ∴S-P我們把大中小項的各種組合稱為格.這樣三段論就有4種格
  • 三段論標準形式回顧
    下一章講如何將日常生活中的三段論轉化為標準的直言三段論,但是如果對標準的直言三段論理解不深刻,感覺講再多也沒有意義。所以這章還是想梳理前面的知識,加深印象。首先是一些基本概念,古典邏輯的核心其實就是研究類與類之間的關係,做出推理。類即具備某一相同元素的集合。類與類之間構成的四種基本關係,相含、相離、內相關、外相關。形成相對應的四種直言命題,全稱肯定命題(a命題),所有s都是p;全稱否定命題(e命題),沒有s是p;特稱肯定命題(i命題),有s是p;特稱否定命題(o命題),有s不是p。
  • 思考力與學習力
    抽象思維也稱之為思考。抽象思維具有嚴密性、科學性,有人將其視為思維的高級形式,稱之為「科學思維」。人的大腦擁有巨大的智慧潛能和無限的創造能力。不斷加強想像力與思考力訓練,推進「全腦革命」,大腦就會越來越靈光,越來越具有創造性。前文已經就想像力與學習力進行了討論,本文專門討論思考力與學習力。人腦的右半球被稱為「藝術腦」。
  • 演繹推理三段論的使用方式
    因此我們需要證明合情推理的正確性,於是藉助於演繹推理三段論的方法來證明。演繹推理三段論是一個已知大前提和條件中的小前提來推導結論的一種方法,通常用一次這種方法只能證明題目中的一部分,需要順序使用多次才能得到最終的結果。
  • 邏輯思考力——歸納法
    歸納法: 有時叫做歸納邏輯,是指人們以一系列經驗事物或知識素材為依據,尋找出其服從的基本規律或共同規律,並假設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從這些規律,從而將這些規律作為預測同類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種認知方法。
  • 4招,提升你的邏輯思考力
    在不缺乏真誠的前提下,套路就是最短的路」不知道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你有什麼想法,阿才的想法是「臥槽,好有道理」最近兩個月我都在研究文案這件事,報名了一個線上的訓練營,也自己看了一些書,於是就有了今天這篇文章(後續也會有其他的)有沒有人說過你邏輯差,或者說你做事不過大腦之類的話,你想不想提升自己的邏輯思考力
  • 通過邏輯思考力來提升你的溝通能力
    兩方需要互相傳遞與交換自己的觀點,很主要的一點就讓自己的觀點簡潔明了理解的表達出來,但想表達清楚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你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說邏輯思考力跟你的溝通能力是有直接關係的。@渣菌♛戰老師,您三月底推薦的day one 2 ,現在還能兌換限免下載。昨天看了您那天的文章,有些朋友前幾天留言說不能限免了。
  • 掌握邏輯的三個要點,快速提升邏輯說服力(三維樹)
    遇到問題不會有序思考;開會的時候,有好想法,也不會有條理地去說服別人。由此,很多人會利用業餘時間去閱讀相關的邏輯書籍,可是,總被裡面的邏輯術語搞得暈頭轉向,花了很多的時間學習,沒有獲得想要的結果。為什麼學起來很難呢?
  • 「邏輯推理」的定義是什麼?有哪些「邏輯推理」的方法?(一)
    比如,你看如下的言論有無邏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類的神邏輯,乍一聽,好像是那麼回事,可是細細一想,這邏輯好像有點不太對勁,那麼究竟是哪裡不對勁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讓自己的邏輯變得無懈可擊,你就需要學習演繹法中的核心思維方式:三段論。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大前提 → 小前提 → 結論」式的推理過程。
  • 貝殼講堂 ▏張金洋導師傾情講授《深度思考力--改變命運的底層邏輯》
    人們往往通過學習來提升自我價值,而學習過程中,必不可缺的的一環就是獨立且有深度的思考。在這個信息碎片化時代,深入而系統的思考力是寶貴的財富。
  • 獨立思考 – 掌握四種邏輯思辨能力才能擁有(上)
    獨立思考是人人都想擁有但又註定僅屬於少數人的一種能力。獨立思考的難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獨立思考者需要具備不斷挑戰自己固有認知的意識,一個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人是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二是獨立思考者需要擁有組合多種邏輯形式進行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當然不是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其實也不是獨立思考,能夠從繁雜多樣的信息中去偽存真,增加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認知,才是獨立思考。
  • 人工智慧教育基礎理論指導-邏輯思考力第一章第5回下部
    邏輯思考力——從水平思考到垂直思考0105下看待事物的時候,將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結合起來才可以做到全面、具體。水平方向的思考可以讓全局與部分之間的關係更加明確化。因為部分是為全局服務的,所以即使是在進行垂直思考的時候,也可時常兼顧到水平方向的思考結果,以便更好地實現全局目標。如果一味的追求單方面的垂直思考的細節與深度,而忽略了對水平方向思考的兼顧,很容易造成主次不分,理由不明確,重要性不明確,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不明確,而失去了最終目標的大方向。
  • 《結構思考力》:五個步驟、四種特點、兩種結構,重塑你的思考力
    究其本質就是:說的人邏輯不清,傾聽的人也跟不上節奏,導致兩者很難在同一頻道上,兩者出現了思維差。到底怎樣的表達和傾聽才是正確高效的方法呢,或許《結構思考力》能給你一些答案。本書的作者李忠秋曾有四年以上四年的高校教師生涯,後進入諮詢行業,通過多年的工作經驗,他意識到思考力提升比知識更重要後,開始專注於結構思考力這一領域,本書的核心理念源自芭芭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運用更符合中國企業及中國人表達和傾聽的特點《金字塔原理》對進行詮釋。
  • 演繹推理的三段論
    今天我主要講一下對數學中演繹推理的三段論的理解: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之間的推理關係。一般情況下,大前提是已知的正確公式、定理或公理等具有一般性的命題;而小前提則是,當前已知條件符合大前提命題中的條件;那麼我們能根據已知條件得到大前提的結論。